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言情女生>五代遊龍> 第八十五章 裁汰冗軍

第八十五章 裁汰冗軍

  軍隊就是政權安定的基礎,抓住軍隊就是抓住了雲南的一切。


  現在的軍隊現狀是李翊最不滿意的地方,他們的老爺作風和痞子習氣,都是讓他非常擔心的。


  所以,李翊決定趁著川南饑民大量湧入雲南的機會,以補充兵員為借口,大刀闊斧的進行軍隊改革。


  首先通過廣泛的宣傳,使得川南災民普遍感到。


  在這個太平盛世的雲南,本身就沒有什麽戰亂,所以當兵吃糧是一件非常有保障的事情,都願意當兵,進而爭著、搶著的想當兵。


  趁此機會,迅速選拔招錄了三千七百多名老實本分、體格強壯的士兵,而且還在其中發現了一批優秀的作戰方麵的人才。


  其中一些派到了各關防上去進行鍛煉,另有一部分佼佼者充實到了宣撫使府中擔任親兵。


  李翊相信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這些人將來都會是軍隊的中堅力量。


  其次,通過考核、品評,裁撤、淘汰了五千餘名老弱病殘和吃空餉的員額,為軍隊的優化組合騰出了位置。


  其中,一些目無尊長、有痞子習氣、作風懶散的官兵都被裁撤下來,發給除役費後全部遣送回家了。


  再次,從各關防裁撤下來的另外一些人,大都是年紀較大、家庭負擔比較重的人。


  挑選了一些為人正派、身體條件還不錯的一些兵員,將他們安排到各州、縣衙門擔任衙役和捕快。


  這樣,既能發揮他們的餘熱,又多少也解決了他們生活的後顧之憂。


  最後,經過一個多月的優化調整和融合,軍隊的麵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軍官們從思想上接受了這樣的改革,開始有條理的加大訓練力度,整飭起軍隊的作風和戰鬥力起來。


  原先留下來的士兵們也有了危機感,訓練積極性有了空前的提高。


  新來的更是不甘人後,迅速的融入到軍隊這個集體當中。


  在經濟改革上,李翊指導眾人頒布了一係列的措施。


  特別是在商業流通方麵,鼓勵各地建立商埠,積極拓展和其他地方的商品貿易渠道,降低交易稅率,借以吸引各地客商來雲南做生意。


  在手工業方麵,李翊采取大膽的鼓勵措施,肯定了手工業者的地位,消除了人們對他們的偏見,提高了手工業者技術創新的積極性和創造力。


  雖然現在還沒有見到成效,相信過不了多久,雲南的手工業就會步入一個嶄新的時期。


  在農業方麵,頒布了大力獎勵耕織的措施,通過官府補貼的方式,鼓勵人們積極開墾荒山、荒地,拓展種植品種。


  特別是棉花和麥,已經被推廣到不少地方,雖然種植麵積所占比重還是有限的很。


  但是隻要經過幾年的努力,一定會有相當不錯的收獲。


  現在的雲南還是一窮二白,需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


  ‘一切以經濟為中心’是李翊提出的口號,目的當然就是要求人們,在現階段把主要精力都轉移到發展經濟上來。


  隻有把經濟搞上去了,老百姓們才能過上富足的生活,才能考慮其它層麵的需求,才會不斷的,以良性循環的方式,持續的推動雲南各方麵的發展。


  不可否認的是,在經濟發展中,其實教育問題是非常重要的。


  ‘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可以改變人們的命運’,‘擁有了知識,就擁有了財富’。


  李翊在大會會上不斷的用這些口號激勵人們,並通過層層負責、人人參與的積極措施,把它落實到雲南的改革中去。


  由於雲南條件有限,覆蓋能力達不到,雲南官府鼓勵有條件的地方自辦學堂,吸收附近的孩童入學。


  而且規定該學堂如能讓附近的窮人孩子免費讀書,官府將根據免費參學兒童的數目適當予以補貼。


  在落後地區和窮人聚居地,全部由官府出資。


  根據村莊大和人口多寡,或一村一個,或幾村一個設立集中式學堂,凡適齡兒童都要就近入學,不得遺漏。


  並把這列為考核官員政績的主要依據之一,不由他們不全身心投入進去。


  教育不是產業而是事業,再窮不能窮教育。


  不論是官府補貼也好,還是官府直接設立學堂,其實都花不了多少錢。


  按古代人也是非常重視教育的,但能讀得起書的人畢竟是少數,而且在特權思想作用下,窮人受教育的機會就要少得多。


  所以這次暫定的五年製責任教育,必須貫徹到基層和邊緣山區去,這是一個硬性指標。


  這樣做的目的,不但能使文盲率大幅下降,還能使相當多的窮人通過受教育而脫貧致富,甚至能發現培養出有用的人才。


  這是利國利民的好事,一定要長久、持續的開展下去。


  雲南職務最高的教育官員是文學博士,其品級隻有從八品,雖然比醫學博士的正九品要高上一級。


  但是從中也可看出,朝廷其實隻對軍政、賦稅感興趣,對教育文化重視不夠,從事教育事業的官員的地位相當的低。


  雲南的文學博士袁國策,年紀不過五十出頭,是一位貨真價實的博學鴻儒。


  他年輕時也有廣濟下、澤被蒼生的宏圖大誌,曾經周遊各地求學,但由於不是正兒八經的科班出身,再加上對孫德成的政見不感冒,所以一直在官場上鬱鬱不得誌,所以治學之心也就漸漸的冷了。


  這次看到李翊推行教育改革的雄心壯誌,使他又看到了一絲希望。


  因此,他非常熱心努力的忙活這件事情,經過一個多月的摸底調查,很快就摸清了雲南各州縣的應受教育人口分布情況。


  據他的統計分析,整個雲南七至十五歲學齡兒童和少年,包括川南遷徙來的災民兒童,大概在二萬三千人左右。


  除了有條件供養讀書的家庭以外,大概還有一萬五千人需要得到資助。


  這個數量可是不哇,僅學費和書本費估算就達到每年二萬兩銀子,這還不算硬件設施的一次性投入。


  以雲南目前的財政收入來,籌集這些錢確實有點困難。


  為了盡可能的節省費用,李翊發動各鄉村的老百姓,集資籌建學堂的校舍和桌椅板凳等物。


  有些鄉村的熱心富戶也無償的捐獻了房屋,提供了大量的學堂桌椅,這使的官府的壓力減輕了不少。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