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3節孔明辯諸葛亮
一片微妙的靜謐中,孔明嗬嗬一笑地開口了:“諸葛先生舌戰群英,真是讓我大開眼界,也讓我受益匪淺。在座各位都是知道的,我之所以把諸葛先生與其愛妻從長安請到漢陽做客,本意是用諸葛先生夫婦跟劉備交換典韋校尉、大喬姑娘,這一點,大夥都是心知肚明,無需遮掩,不過,也有人暗示我趁機招攬諸葛先生,畢竟,諸葛先生乃曠世奇才,如果有他輔佐,我的夢想必然錦上添花,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你們都是知道我的夢想的,就是把我們大漢建成‘西伯利亞’那樣的國家。”他看向諸葛亮,“諸葛先生可知‘西伯利亞’這個異域外邦?”
諸葛亮十分好奇地道:“亮孤陋寡聞,對該國聞所未聞,還請孔尚主賜教。”
孔明笑了笑:“好,西伯利亞位於大漢北地之北,國土縱橫萬裏,並且物華天寶,遍地都是肥沃無比的黑土,該國境內盡是一馬平川的原野和一望無垠的森林,江河溪流密布如網,湖泊星羅棋布,各種珍禽異獸不計其數,地下還蘊藏著海量的煤、鐵、銅、金、寶石等各種寶藏礦物,真乃人間天堂之國也。”
諸葛亮聽得十分驚奇:“敢問孔尚主,該國風土人情如何?”
孔明一本正經地看著諸葛亮:“該國根本無民,風土人情從何談起?”
“什麽?”諸葛亮頓時錯愕了,“該國無民?既然無民,談何為國?孔尚主莫非戲言耳?”
孔明點點頭,他不動聲色地道:“怎麽?原來諸葛先生也知道‘先有民,後有國’之理?”
諸葛亮臉色一變,他隱隱地意識到自己落入了孔明的辯論邏輯陷阱。
孔明站起身,在眾人矚目中緩緩地踱著步子:“孟子有雲,‘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如此簡單的道理,為何卻有很多飽學之士就是不明白呢?是真的不明白?還是因為出於不可告人的動機所以故意揣著明白裝糊塗?我剛才說的西伯利亞,這個地方是存在的,它就位於大漢北地之北,從塞外漠北一路向北千餘裏就是,一直延續到冰天雪地的大北洋南岸,然而,它隻是一個地方,不是一個國家,為何?因為那裏沒人!沒有人的地方,當然不會成為國家!西伯利亞是這樣,大漢也是這樣!沒有漢民,何來大漢?夏、商、周、秦、漢,一朝一朝地傳承,為什麽會發生這樣的變化?原因真的需要我說?春秋戰國幾百年,天下原本共有五百五十多個諸侯國,小國想要變成大國,大國想要吞並小國,戰爭沒完沒了,老百姓水深火熱,秦為何能夠統一天下?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天下統一正是民心所向,統一了,才會沒有戰爭,老百姓受夠了戰爭,宏圖大業隻是君王貴族們的野心私欲,卻要把老百姓變成炮灰和犧牲品。秦統一了天下,為何才過了短短十餘年就失去天下?還是民心。老百姓原本以為秦統一天下能讓他們過得比以前好,沒想到嬴秦更狠,於是,失去民心的秦失去了天下,漢得到了天下。
大漢,究竟是誰的?按照衛道士們的理論,是劉家的,天下的臣民都必須忠於劉家。好,我們可以認可這個說法,既然大漢是劉家的,那麽,最應該愛惜大漢的人就應該是劉家的人,哪有人不愛惜自己的東西的?愛惜大漢的第一步是什麽?就是愛惜天下漢民!讓天下的漢民可以安居樂業、豐衣足食,如此,天下的漢民如何不愛大漢?如何不忠劉家?就算有野心家、陰謀家、宵小之輩想要興風作浪、顛覆大漢,也注定會被天下漢民共棄之、共討之、共誅之,劉家的漢室社稷自然江山永固。然而,劉家的天子們卻是怎麽做的?靈帝是我的嶽父,但我可以毫不忌諱地說出他的斑斑劣跡,還有靈帝之上的桓帝等,一個比一個荒唐,一個比一個任意妄為!上梁不正下梁歪!說到敗壞大漢天下的人,排在最前麵的恰恰就是劉家的天子們!”
孔明緩步地走到諸葛亮的跟前,直視著諸葛亮的眼睛:“如果劉家的天子們都是好皇帝,把天下治理得國泰民安、政通人和,那麽,天下又怎會滋生出像我這樣的趁勢而起的‘逆賊’?我想造反逆亂、謀朝篡位,也不會有人響應的,隻會有人討伐我,我如何會形成今天的氣候?”他臉上浮現出一種嘲諷神色。
諸葛亮的表情開始變得麻木而複雜。
孔明轉個身,繼續道:“我無心進行口舌之爭,我隻是要說一些很簡單的道理。先有民,再有國,這是無需多言、不證自明的真理!欲愛國,先愛民,這也是無需多言、不證自明的真理!不愛漢民,不管漢民的死活,卻還口口聲聲地說要匡扶漢室、中興大漢,這不是欺人之談麽?何為天意?民心就是天意!民心所向,大業即成!說一千道一萬,其核心仍是萬變不離其宗。諸葛先生剛才說到‘人臣之道’‘忠義為本’,好,我也想要說一說所謂的‘忠誠’。忠誠,自然是一種美德,正如善良一樣,善良是美德嗎?當然是!然而,凡事都不是絕對的,都是有兩麵性的。善良是一種美德,你把善良用在善良之人的身上,於人於己都是善莫大焉,但是,你把善良用在邪惡之人的身上,隻會害人害己!羅馬有本聖賢古書,叫做《伊索寓言》,裏麵有個故事叫做‘農夫與蛇’,這個故事是這樣的……”——《伊索寓言》其實是古希臘的寓言故事集,另外,此時沒有“東郭先生和狼”的故事,該故事源於明朝馬中錫的《中山狼》。
孔明緩緩地講完“農夫與蛇”,現場鴉雀無聲,人人都在思索,包括諸葛亮。“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麽呢?”孔明目光清澈地道,“告訴我們,善良雖是美德,但卻不能糊塗地善良,隻能把善良用在善良的人的身上,對於惡人,善良就是一種錯!你出於善良好心,幫助惡人,你既傷害了你自己,也傷害了別人!惡人因為你的善良所以逃過一劫,他接下來肯定會傷害別人,如此,你的善良不但沒有救人,反而還害人了!忠誠,也是如此!”孔明猛地提高了聲音,整個人變得淵渟嶽峙、不怒自威,“忠誠,隻有英明之君、仁義之君才配擁有,昏君、暴君,根本不配擁有!對昏君、暴君的忠誠,就是助紂為虐!就說董卓和袁術吧,這兩個人,一個殘暴不仁、無惡不作,一個倒行逆施、驕奢淫逸,他們該死嗎?當然該死!此二人堪稱國賊、民賊,豈不該死?那麽,此二人的臣子呢?需要忠於他們嗎?我想,對於這個問題的答案,你們心裏都有數吧?像董卓、袁術這樣的賊子,忠於他們的臣子越多,對他們越忠誠,他們的地位就越穩定、越長久,權力就越大、實力就越強、勢力就越廣,那麽,他們給天下、給天下蒼生帶來的摧殘、破壞、災難、苦難也就越多!忠於這樣的人,不是助紂為虐的鷹犬,又是什麽?這樣的‘忠臣’,其實是國家的罪人!殺人的凶手!魔鬼的幫凶!他們的‘忠誠’,不但不是什麽美德,恰恰相反,是一種惡!背叛董卓之流、袁術之輩,才是真正的大忠大義!”
孔明說著說著,忍不住情緒上湧,他慷慨激昂地道:“春秋末年的吳國軍事統帥伍子胥,本是楚國人,按照道理,他應該忠於楚王對不對?然而,楚平王聽信讒言,殺害了他的父親和兄長,伍子胥本人也差點兒被殺,他不得不背井離鄉,逃到了吳國,成為吳國的軍事統帥,接著,他為吳國整軍經武、厲兵秣馬,率領吳國軍隊攻打楚國,攻城拔寨、連戰連捷,大破楚軍、直搗楚境,在得知楚平王已死後,他把楚平王掘墳鞭屍以報父兄之仇,以泄心頭之恨。嗬嗬,諸位,伍子胥是不是楚國的叛徒?哇,他身為楚國的臣民,居然不忠楚王、背叛楚國、投靠外邦、引兵犯境,甚至還把楚王掘墳鞭屍,簡直就是大逆不道啊,然而,他做的不對嗎?他就應該跟他的父兄一起被冤殺枉死?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放屁!君既無道,何必還忠?伍子胥這樣的人,是真正的豪傑也!可惜少了點,如果天下多出幾個伍子胥,那麽,天下的君王們還敢再胡亂殺人嗎?天下的君王們因此而不得不收斂心性,變得仁德一點、寬厚一點,這對他們自己、對他們身邊的臣子、對他們治下的百姓,不都是好事麽?因此,忠誠,必須分情況而言!如果主公是昏君、暴君,就應該拋棄他、背叛他甚至消滅他!死心塌地地忠於昏君、暴君,隻對得起你自己一個人而已,但卻對不起無數的受害者!甚至,你自己和你的家人也會成為你的‘忠誠’的受害者!這樣的‘忠誠’不但一文不值,並且還是非常有害的!”
孔明看向表情有些灰暗的諸葛亮:“諸葛先生似乎輕蔑公瑾、子布等原江東的文武高層?因為你認為你是忠正之臣,你為你自己感到自豪,公瑾、子布他們都是見風使舵的不忠之徒,所以,你充滿優越感地站在道德製高點上居高臨下地俯視他們、鄙夷他們,嗬嗬,他們哪裏做錯了?他們變節了嗎?沒有,他們歸順我,既是遵從舊主遺命,也是順應民心大勢,做得正確無比!莫非,他們應該恪守所謂的‘人臣之道’,頑固地輔佐孫家死不投降、頑抗到底,直至帶著全家跟隨孫家一起身死滅亡,順便把江東打成一片焦土,把江東的萬千百姓也拉進哀鴻遍野的屍山血海?如此所為,才是‘忠臣’?不錯,他們這麽做確實可以獲得一點虛名,但是,你難道看不到江東的萬千百姓的血淚屍骨嗎?為了自己一人的清譽,害死成百上千的、成千上萬的人,這樣的‘忠誠’根本就是狗屁不通!恰恰相反,為了無數的人命,寧可放棄自己的清譽名節,寧可自己背負汙點罵名,才是真正的大忠大義!”他的話語堪稱斬釘截鐵、擲地有聲,猶如黃鍾大呂一般振聾發聵。
“殿下說得好!”周瑜第一個高聲叫好,魯肅、張昭等人也齊齊喝彩,他們一方麵揚眉吐氣一方麵心頭溫暖、眼眶濕潤,孔明的這些話都說進了他們的心坎,讓他們為之熱淚盈眶。
諸葛亮神色變幻、欲言又止,終究沉默。
“好了,今晚的宴席到此為止吧!”孔明笑著宣布散席,“大家早點回去休息,因為我們接下來還有很多事要做呢!”
說完,孔明在眾人的齊齊行禮中走出了大堂,他沒有回頭再看諸葛亮一眼。孔明是非常尊敬諸葛亮的,諸葛亮是個非常了不起的人,然而造化弄人,他跟孔明“道不同,不相為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