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言情女生>三國之蒼生至上> 第446節海上絲綢之路的危機

第446節海上絲綢之路的危機

  大南洋(印度洋)西北處,阿拉伯半島外延海域。


  一支龐大的、足由一百多艘大船組成的船隊正在順著洋流季風、貼著海岸線一路由西向東航行著,每艘船的主桅杆上都獵獵招展著一麵巨大的“日月漢旗”,從而表明了它們的身份:漢東的遠洋商貿海船。


  船隊指揮官站在最大的一艘鯨船上,喜不自禁地打量著船隊,這次遠洋跨國貿易一如既往地滿載而歸。船隊從青島港出發時,各船上滿載著大漢的特產,橫穿南海和馬六甲海峽,沿著大南洋的北部海岸線,先到了貴霜帝國的沿海港口,在貴霜帝國境內出售了三分之一的大漢特產,賺了大筆的金幣,同時購買了大批的貴霜帝國的特產,繼而繼續向西,抵達安息帝國的沿海港口,接著如法炮製,在安息帝國境內出售剩下的大漢特產的一半和部分的貴霜帝國的特產,再次賺到了大筆的金幣,同時購買了大批的安息帝國的特產,然後,船隊折向西南,通過紅海,抵達了屬於羅馬帝國領土的西奈半島,把船上的剩下的大漢特產全部拋售,並且出售部分貴霜的、安息的特產,第三次賺到了大筆的金幣,又購買了大批的羅馬帝國的特產,接下來,船隊開始返航回國,在返航路上經過安息帝國,出售部分的羅馬帝國的特產,賺了第四筆金幣,繼而又經過貴霜帝國,出售安息帝國和羅馬帝國的部分特產,賺到第五筆金幣,最後,船隊返回大漢,在大漢境內出售羅馬的、安息的、貴霜的特產,賺第六筆金幣。


  如此,漢東船隊一趟可以賺到六次金幣:第一次是把大漢的特產賣給貴霜人,第二次是把大漢的、貴霜的特產賣給安息人,第三次是把大漢的、貴霜的、安息的特產賣給羅馬人,第四次是把羅馬的特產賣給安息人,第五次是把羅馬的、安息的特產賣給貴霜人,最後一次則時歸國時把羅馬的、安息的、貴霜的特產賣給漢人。


  四大帝國,漢東在四者之間互相賣彼此的特產,把大漢的特產賣到羅馬、安息、貴霜,把羅馬的特產賣到大漢、安息、貴霜,把安息的特產賣到大漢、羅馬、貴霜,把貴霜的特產賣到大漢、羅馬、安息。可想而知,孔明搞出“海上絲綢之路”進行跨國貿易的利潤是何其巨大,是毫無疑問的暴利。


  四大帝國之間,羅馬和安息的關係十分緊密,兩國完全接壤,彼此十分熟悉,但兩國關係很差,屢屢互相攻伐;羅馬和貴霜、大漢因為相隔遙遠,所以互相不熟悉,交流很微弱;貴霜跟安息雖然“很靠近”,但兩國之間存在不少小國家,加上高原山地的阻斷,兩國來往很少,可以說是“井水不犯河水”;貴霜跟大漢在中亞地區存在著一些接壤的地方或者勢力重疊的地區,兩國存在一些來往,但一直都是斷斷續續的,各自忙著各自的事,對彼此沒有太大的興趣。說白了:羅馬帝國和安息帝國長期“相愛相殺”,貴霜帝國和大漢跟它們沒有直接接觸,貴霜和大漢雖然有一些接觸,但不密切。在這樣的大前提下,孔明開拓的“海上絲綢之路”就像一條紐帶,在經濟上把四大帝國前所未有地聯係在了一起。漢人前所未有地知道了自己西邊的貴霜、安息、羅馬,貴霜人也前所未有地知道了自己東邊的大漢和西邊的安息、羅馬,安息和羅馬同樣前所未有地知道了自己東邊的貴霜以及大漢。雖然孔明開拓“海上絲綢之路”就是為了賺錢,但他此舉在客觀上前所未有地、極大地促進了四大帝國之間的來往、聯係、交流。


  羅馬帝國和安息帝國因為交流密切,可以被視為一個“整體”,羅安二國、貴霜、大漢,三者之間的交流是很微弱的,孔明的海上船隊等於三者之間的“使者”,從而賺到了巨額的金錢。這些年下來,得益於漢東船隊,羅馬、安息、貴霜三國的高層不但很清楚彼此的存在,還很清楚“來自大漢東部的海上船隊在四國之間做著跨國貿易”。羅馬、安息、貴霜三國的幾個主要沿海港口的民眾都很熟悉“來自東方的大漢國的船員、水手、商人”,在這些港口,甚至已經形成了一種跨國商貿的產業鏈,大批嗅到商機的羅馬、安息、貴霜的商人與漢東的海上船隊進行“長期合作”。當漢東船隊第一次來時,船員們是在人生地不熟的異國境內“擺攤出售貨物”的,從第二次來時,大批早就等著的當地商人已經一窩蜂地一擁而上了,爭先恐後地搶購異國特產以及出售本國特產,一個比一個開出更豐厚的收購價格、更優惠的出售價格,慢慢地,漢東船隊跟三國境內的十多個既有財力又有信譽的大商人(都有著官方背景)進行“長期合作”,船隊到了,當地大商人們的金幣和本地特產也已經準備好了。時間長了、次數多了,羅馬、安息、貴霜的高層知道了越來越多的信息,也逐漸地搞清楚了漢東的手段。


  麵對漢東通過海上跨國貿易而獲得的巨額利潤,羅馬、安息、貴霜的高層豈能不心動?他們自然而然地產生了這樣的想法:大漢可以派出商船,我們為什麽不可以呢?然而,事實很殘酷:羅馬、安息、貴霜派不出漢東的遠洋商貿船隊,因為此三國的造船技術大不如漢東,沒有漢東獨家掌握的“尖底船技術”,所以此三國的船隻難以進行遠洋航行,就算勉力強行,也是損失巨大、得不償失,十艘船倒有六七艘沉入遠洋大海,並且還有可怕的壞血病的存在。


  孔明的“海上絲綢之路”讓他自己大賺特賺,同時,也讓羅馬、安息、貴霜三方都能分到一杯羹,這種跨國貿易是互利雙贏的,羅馬三國肯定也能賺到錢(不然的話,就會拒絕漢東船隊靠岸了,漢東船隊把帶來的大漢等外國特產賣給他們,被他們往本國境內進行拋售,自然是可以讓他們賺到錢的),隻不過,孔明賺到了大頭,羅馬、安息、貴霜雖然也是大賺,但卻是大不如孔明的。


  船隊滿載著大漢的特產離開大漢,回來時,十分之九的船艙裝著羅馬、安息、貴霜的特產,十分之一的船艙裝著金幣,把羅馬、安息、貴霜的特產在大漢國內出售後,又能得到十分之一船艙的金幣。——這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利潤寫照。


  “這裏的金幣和銀幣合計價值超過一百億文銅錢,至於這些貨物,拿到國內進行出售,肯定能賺到超過八十億文銅錢,這麽計算的話,我們這一趟給殿下賺到了一百八十多億錢!”船隊指揮官走到船艙裏,看著眼前的一箱箱金幣和銀幣,他興奮不已,“殿下肯定會對我們重重嘉獎的!”


  孔明賣東西給羅馬人、安息人、貴霜人時是毫不客氣地開出高昂價格的,但他把來自外國的東西賣給自家本國同胞時是十分“心慈手軟”的,一來,他發展跨國貿易就是為了“惠及萬民”,他不會與民爭利,更加不會通過把外國的東西賣給本國民眾從而從本國民眾身上搜刮錢財,二來,他賺的已經夠多的了,錢對於他而言,已經沒什麽意義,以前要多賺一點,至於現在,多賺一點、少賺一點沒區別。比如,一塊外國香料,孔明以前把它賣到大漢開價一萬文銅錢,可以賺到八千文銅錢,現在被他降價到了七千文銅錢,從而讓更多的人買得起,當然了,孔明還是賺錢的,賺到了五千文,少賺三千文,但他無所謂,他不在乎這點“小錢”,他自己少賺一點,就可以讓老百姓多獲利一點,這自然是非常好的,更何況,他還是賺錢的。


  另外十分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孔明從羅馬、安息、貴霜賺走了太多的金幣,導致當地商人希望也可以使用銀幣交易,孔明以前隻收金幣、不收銀幣,慢慢的,他審時度勢,也收銀幣了,同時,漢東的地質礦物勘探隊在漢東和州境內發現了一個巨大的銀礦,即著名的“石見銀礦(石見銀山)”,這座銀礦位於本州島的西南部,銀礦石儲量非常龐大。需要注意的是:石見銀礦並非世界上最大的銀礦,但是,第一,它的銀礦石儲量也是相當大的,第二,它的銀礦石的含銀量非常高,第三,它的銀礦石非常容易開采,因此,在同時代的“能夠被開采出來的銀礦”裏,它是世界第一(比它大的銀礦的要麽沒被發現,要麽開采難度都比它更大)。鼎盛時期,石見銀礦的銀產量高達占全球銀產量三分之一,年產銀在最高峰時達到200多噸,在數百年裏斷斷續續地累計產出了9000多噸銀。如此一來,漢東一方麵由於外國銀幣大量流入,一方麵發現了石見銀礦,導致漢東境內的銀越來越多,使得漢東錢的銀幣數量能夠“追上”漢東的經濟發展速度,從而很好地維持了貨幣的保值和市場的需求(以銀幣舉例,如果經濟發展迅猛,市場對銀幣的需求量越來越大,但銀幣的鑄造量卻沒有“跟上”,就會導致市場上原有銀幣的市值越來越高,比如以前跟銅幣的比例是一比一萬,慢慢地就會變成一比一萬幾千了,從而帶來一定的負麵影響)。


  同時,因為金也越來越多,孔明正式開放金幣,統一鑄造漢東錢的金幣(單位也是“元”),跟銀錢的兌換比例是一比三十(即一元金幣等於三十元銀幣。到宋朝時,金銀比例是一比十,直到後世金銀退出貨幣市場時,金銀比例基本上一直保持著這個比例,浮動變化不是很大)。


  “報!”一名飛奔而入的船員打斷了船隊指揮官的遐想,“前方三十裏外的海麵上出現一支不明身份的船隊!”


  “什麽?”指揮官吃了一驚,他急忙奔出船艙,奔到船艏甲板上,舉起望遠鏡,果然,他看到了一支船隊橫在己方船隊的前方三十裏外,在仔細眺望打量後,他看清楚了,那些船都是戰船,並且船上都懸掛著安息帝國軍隊的戰旗。


  “來者不善!”指揮官心頭一沉,安息帝國跟大漢一直相安無事,也從未為難過漢東的船隊,盡管如此,指揮官還是覺察到了對方的一種不友好之意,他立刻沉聲地下達命令,“全體船員,做好戰鬥準備!”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