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7節曹劉戰事(2)
東路戰場上,劉備軍獲得重大勝利,累計殲滅曹軍四五萬人,曹軍遭到多次重創,尤其樂進的陣亡和於禁的投降,更是導致曹軍上下士氣大衰、軍心震動,曹操本人更是為之痛苦、痛心、痛惜至極,在連續十多天裏食不下咽、夜不能寐。樂進和於禁都是跟隨曹操十幾年的曹軍名將、曹操心腹,在曹軍內部的、在曹操心中的地位跟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淵等曹家宗室將領是一樣高的,曹操難以置信樂進的陣亡,更難以置信於禁的投降,他在精神上再次受到了沉重的打擊。——孔明十分理解曹操,於禁和樂進都是曹魏的“五子良將”之一,一下子折損兩個,曹操自然深受打擊,於禁是無需多言的,單說樂進,從客觀上講,樂進的軍事能力是低於跟他合為“五子良將”的張遼、張郃、徐晃、於禁的,其他四人都有著統帥之才,樂進更多的屬於一個衝鋒陷陣型猛將,曹操之所以高度器重樂進,原因很簡單:樂進正是第一個投靠他的外姓將領。樂進的資曆是最老的,僅次於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淵,高於半路從別人那裏改投曹操的張遼、張郃、徐晃、於禁等人,曹操為他的戰死而痛心疾首。
關羽擒於禁、黃忠斬樂進,使得東路劉備軍聲勢大振,繼而在曹操地盤裏引起了很大的連鎖反應,曹軍將領侯音、衛開等人殺死司州河南郡太守東裏袞,糾合千餘人占據城池準備迎接東路劉備軍,曹操任命的荊州刺史胡修、豫州汝南郡太守傅方等一批曹操治下官吏紛紛宣布投靠劉備,陸渾縣爆發農民起義軍,起義軍攻占縣城,起義軍首領孫狼派人聯係諸葛亮、關羽,請求加入劉備軍,潁川郡豪強祝臂率領千餘人發動暴亂,呼應劉備軍……一時間,曹操在司州東部、豫州南部的統治陷入內憂外患的危急中。
麵對這個險惡的戰局,曹操不得不“拆東牆補西牆”,從西路戰場上抽調夏侯惇、徐晃所屬的兩支部隊前去援助東路戰場,同時鎮壓侯音、衛開、胡修、傅方、孫狼、祝臂等叛亂。
諸葛亮在獲悉東路曹軍得到夏侯惇部、徐晃部的增援後,隨之使用一記“聲東擊西之計”,西路劉備軍佯攻洛陽,但在進軍途中忽然調轉兵鋒,一路向東,撲向曹氏家族的老家、豫州沛國譙縣。得知此事的曹操再度大驚,急忙命令夏侯惇、徐晃前去增援沛國譙縣,但諸葛亮計中有計,他用來“佯攻”洛陽的劉備軍其實是主力,用來“實攻”沛國譙縣的劉備軍才是虛兵,於是,“佯攻”洛陽的劉備軍趁機突襲夏侯惇部、徐晃部的後方,又一次重創了曹軍。
麵對接連的勝利,關羽、黃忠、文聘等東路劉備軍將領無不興高采烈,關羽心悅誠服地稱讚諸葛亮:“軍師真是用兵如神啊!”他隨即建議,“眼下,東路曹軍已經被我們殲滅大半,洛陽已經近在眼前,我們一鼓作氣、再接再厲,一舉攻取洛陽吧?”
諸葛亮堅定地搖搖頭:“不可!關將軍,這不是我們原先的計劃,切記,我們必須依照原先的計劃行事,萬萬不可自作主張行事從而破壞大局!別忘了,我們跟曹軍打得熱火朝天,孫堅一直在我們背後磨刀霍霍、蠢蠢欲動呢!”他隨即重新調兵遣將,由關羽、黃忠在南陽前線不斷地展開進擊,由他本人坐鎮南陽郡,由文聘坐鎮南郡、武陵郡,嚴密地防備著江東。
在諸葛亮的統籌下,南陽郡、南郡、武陵郡堪稱滴水不漏,使得江東方麵始終無機可趁,孫堅在猶豫很久後,忍住了心動,沒有發兵攻打東路劉備軍的後方三郡,繼續固守經營江東。
東路劉備軍的屢屢得手以及展示出的淩厲攻勢,使得曹操身邊的文臣武將們越來越多地傾向於“東路劉備軍是實,西路劉備軍是虛”的論斷,曹操本人也是越來越傾向於這個論點,由於戰局出現了明顯惡化,曹操加大了對涼司豫三州的堅壁清野的力度和速度,在這一年的秋季,第一批被曹操作為“交換物品”的三十餘萬涼州百姓在曹軍的護送下進入了漢東境內。
自“廢奴令”和“攤丁入畝”後,孔明開始在漢東境內辦法新的一道重大政策:推恩令。
推恩令是由漢武帝時大臣主父偃首創的,這道法令堪稱高明至極,它就是一個明擺著的、但卻無懈可擊的、讓人明明知道這是一個圈套可又不得不把腦袋伸進去的的大陽謀。推恩令到底是怎麽回事呢?這要從“分封製”說起。所謂的“分封製”,就是華夏古代曆朝曆代的皇帝為了嘉獎功臣、照顧皇親國戚及其後代子孫,把一塊塊國土分封給他們作為他們的私人領地,眾所周知,世上最珍貴的東西就是土地,功臣們、皇親國戚們最想從皇帝那裏得到的獎勵就是土地,以土地作為獎品也最能激勵皇帝的部下們賣命賣力,然而,這就出現了一個大問題:土地(僅指傳統漢地)畢竟是有限的,皇帝不停地分封,時間長了,他本人擁有的土地自然就會越來越少,此消彼長的是,那些功臣們、皇親國戚們得到的土地卻是越來越多,土地直接等於實力、權力,皇帝的土地少了,實力、權力自然就會降低了,功臣們、皇親國戚們的土地多了,實力、權力自然就會增長了,於是乎,可能天下土地總計500萬平方公裏,倒有400萬平方公裏屬於那些功臣、皇親國戚,那些功臣、皇親國戚已經變成了割據一方的諸侯,如此一來,皇帝就難了,他想要收回那些土地,必然激起那些諸侯的反抗,造成內戰,反之,就算皇帝委曲求全,難保某天,某個或者某幾個諸侯覺得自己的實力可以挑戰皇帝了,便造反了,也造成內戰,不管內戰結果如何,這個皇朝都會元氣大傷。西漢時的“七國之亂”、晉朝時的“八王之亂”都是典型的例子。
推恩令完美地解決了這個問題,說白了,這道法令是這樣的:某個功臣或皇親國戚得到麵積20萬平方公裏的封地,皇帝下令,等此人升天了,此人的兒子們一起繼承此人的封地,人人有份,假如此人共有5個兒子,好,一人4萬平方公裏,接下來,5個兒子還會生孫子,假如5個兒子一共生下了20個孫子,那麽,這塊麵積20萬平方公裏的封地就被20個孫子一人1萬平方公裏,孫子再生,土地再分。就這樣,一塊封地隨著時間推移,越分越多同時越分每塊越小,如此,這塊封地的主人還怎麽威脅皇帝?毫不誇張地說,推恩令殺人不見血。
推恩令是赤裸裸的陽謀,但讓封地受封者毫無辦法對抗,想要維持土地的完整從而確保實力、權力延續下去並且隨著時間推移得以越來越強,封地受封者隻有以下這幾個辦法可行:
第一,自己隻生一個兒子,兒子隻生一個孫子,孫子隻生一個曾孫……很顯然,這不可能;
第二,自己生幾個兒子,兒子們生一堆孫子,孫子們生一群曾孫……要求兒子們、孫子們、曾孫們永遠保持團結一心,很顯然,這也不可能,在土地、利益麵前,親情根本就不算什麽;
第三,自己生幾個兒子,但在自己死前隻留一個兒子繼承封地,弄死別的兒子,很顯然,這還是不可能,過於喪心病狂,難以幹得出,就算自己幹得出,自己的兒子也不一定幹得出;
第四,在自己的兒子們瓜分自己的封地前,直接造反,反抗推恩令,改變這個遊戲規則,很顯然,死定了,因為一塊封地隻經過一代人的經營,積攢下來的實力根本就無法對抗皇帝,並且,自己的兒子們不一定跟自己同心,邏輯是現成的——你造反,一旦失敗,我就要陪葬,你不造反,我起碼可以分到幾分之一的土地,可以錦衣玉食、逍遙自在,既然如此,我幹嘛還要支持你造反?我幹嘛不在你造反前直接“大義滅親”地向皇帝舉報你呢?就算你是我爹,我也不想跟你一起冒著殺頭的危險。
從漢武帝頒布“推恩令”直到漢靈帝重設州牧製,這二三百年內,漢朝沒有出現強大的地方割據政權,就是得益於推恩令。東漢末年,那些擁有封地的漢室宗親基本上都是一個郡甚至一個縣的地盤,便是推恩令造成的結果。
如此堪稱靈丹妙藥的推恩令,孔明豈能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