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言情女生>三國之蒼生至上> 第384節賺錢和開疆拓土

第384節賺錢和開疆拓土

  曹劉展開大戰,孔明又得到了大發戰爭橫財的機會。曹操用人口跟孔明交換錢糧物資,至於劉備,他雖然跟孔明關係不佳,但他不得不跟孔明做生意。曹操是不會跟劉備做生意的,孫堅以前跟劉備做生意,但在眼下已經基本上斷絕,一來,孫堅憎恨劉備,二來,江東擁有漢東這個財力雄厚的商貿合作夥伴就夠了,不太需要劉備,於是,劉備能選擇的“生意夥伴”隻有孔明一家了。劉備當然不會用人口跟孔明交換錢糧物資,他賣給孔明的東西主要是蜀錦,孔明趁著劉備跟曹操開戰,毫不客氣地壓價,迫使劉備把他賣給孔明的蜀錦等物都打了七折,孔明在拿到劉備的蜀錦後,轉手賣去了海外,從而賺到了幾十倍、近百倍的利潤,至於孔明支付給劉備的東西,肯定不是錢,劉備不需要錢,他真正需要的是糧食、生鐵、被服、布帛、馬匹、醫藥等實物,就算孔明給他錢,他也要拿到漢東境內購買實物,如此,還不如直接“以物換物”,雙方都省事。不過,孔明是反戰的,他是不會賣“可以加強戰爭強度的東西”的,他賣的主要是糧食、布帛、醫藥,不賣生鐵、馬匹、兵器、軍械等。如此一來,孔明和劉備展開的貿易相當於劉備用蜀錦等物交換孔明的糧食、布帛、醫藥等物。——孔明的漢東地盤與曹孫劉三家地盤都接壤,他的交州、豐州與劉備的荊西三郡、益州六郡接壤,可以做生意。


  曹操和劉備在戰場上打得熱火朝天,孔明在金幣堆裏數金幣數得手抽筋。


  對於此戰,曹操和劉備的心態存在著很大不同,劉備是銳氣十足、蓄意進取,曹操則是有些消極消沉。在很早前,曹操意氣風發、躊躇滿誌,認為自己毫無疑問地是天下第一雄主,掃蕩六合、一統神州、扭轉乾坤、力挽狂瀾的偉大使命非他莫屬,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天下大勢的不斷發展,他發現,天下的雄主並非隻有他一人,袁紹、袁術之流確實不是他的對手,但孫堅、劉備、孔明卻是一個比一個更加強雄,對於孫堅,曹操還是有信心能戰勝的,對於劉備,曹操已經有些信心不足了,對於孔明,曹操更是感到自己勝算渺茫。曹操在漢東境內自然是有細作、耳目、眼線的,他越了解漢東就越畏懼孔明,尤其經過“密旨血詔事件”,天子逃脫了他的掌控,讓他失去了天下最大的、最重要的政治資本,沉重地打擊了他的精神。


  曹操已經不能“挾天子以令諸侯”了,並且,他心裏清楚,天子當初被迫答應解決方案,在十年之內“不動”他,那麽,在十年之後呢?一旦想起這個,曹操就感到陣陣的焦躁憂慮,毫無疑問,天子對他是十分憎惡的,十年之後,如果曹氏實力大減、勢力大衰,天子再正式宣布曹氏家族是逆賊,那麽,曹氏家族的末日就要到了。如此,曹操怎麽能不感到焦躁憂慮?


  根據書上記載,在劉備得到西川時,曹操也得到了東川,劉曄等人勸他一鼓作氣地攻入西川,因為劉備剛剛通過鳩占鵲巢的不光彩方式得到西川,西川人心不向劉備,並且在得知曹軍占領東川後,西川境內人心驚恐,反對劉備的人更是蠢蠢欲動,極有利於曹操趁勢奪取西川,一旦曹操奪取西川,加上孫權怨恨劉備,劉備必定敗亡覆滅,到時候,孫權也是獨木難支、孤掌難鳴,天下就剩下曹操、孫權兩家,孫權要麽投降歸順要麽兵敗身死,曹操便可一統天下,這也正是曹操最後一次可以一統天下的機會。然而,曹操卻歎道:“人苦不知足,既得隴,何望蜀?”從而隻滿足於得到東川,沒有進取西川,後來,劉備發兵北上,與曹操展開漢中之戰並且取勝,天下曹孫劉三足鼎立之勢遂成。曹操錯失了最後的一統天下的機會。


  曹操為什麽這麽做?原因很簡單:他累了,他沒有信心了,他已經不再是那個意氣風發、躊躇滿誌、人擋殺人、神擋殺神的戰爭機器了。


  如今,曹操的情況更加嚴重,一方麵,他確實沒有信心可以攻滅孫堅、劉備、孔明三家,完成天下一統的大業,另一方麵,他十分害怕十年之期結束時,曹氏家族會遭到最終的秋後算賬。十年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不短,曹操隻有兩個選擇,一是在這十年之內攻滅孫劉孔,到時候,天下就是曹氏家族的,天子也會重新成為他的掌中玩物,然而,他對此沒什麽信心,他就算可以攻滅孫堅和劉備,還有一個更強大的孔明,一旦他付出巨大無比的代價攻滅孫劉,孔明必然“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一舉滅了他,天下最終屬於孔明,他等於白白地給孔明做了嫁衣,甚至,更糟糕的結果是孫劉孔三家合力滅了他,如此,曹氏家族的末日就提前了;二是從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禦,不與孫堅、劉備、孔明進行死打硬拚,放棄一統天下的宏願,確保曹氏家族在十年後仍然擁有非常強大的實力進行自保。


  毫無疑問,在越來越遠的夢想和曹氏家族得到保存的嚴峻現實之間,曹操隻能選擇後者。


  因此,這場曹劉大戰,雖然劉備實力弱於曹操,但卻是戰略進攻的一方,雖然曹操實力強於劉備,但卻是戰略防禦的一方。劉備為了打贏此戰,可謂孤注一擲,把全部的血本家當投入了此戰,曹操完全無意跟劉備死磕玩命到底,他隻出動了一半多的軍力與劉備進行交戰,他這麽做,就是為了防止此戰失敗,讓自己在此戰後還有較強的實力進行持久頑抗,他甚至在開戰前就已經做好全麵大敗、丟失涼司豫三州的心理準備,所以,他才在開戰前對涼司豫三州進行全麵的堅壁清野,把三州人口遷移一空。說白了,曹操在戰前已經準備戰敗撤退了。


  軍旗獵獵、戰鼓隆隆,刀劍如林、箭石似雨。看漢中和關中之間,殺聲震天、血流成河;望南陽和洛陽之間,烽煙遍地、屍積成山。


  曹操和劉備展開大戰,孫堅在江東忙著修生養民、整軍經武,孔明在漢東忙著繼續賺錢、繼續發財、繼續開疆、繼續拓土。


  在海上,由於漢東的海上商船隊前往羅馬帝國、貴霜帝國、安息帝國等地時必須從南海穿過馬六甲海峽進入印度洋,因此,新加坡這個地方就非常重要了。此時的新加坡就是一處無人區,新加坡最早的曆史是在西元3世紀開始的,此時距離西元3世紀還有差不多一百年,新加坡自然無人居住。漢東水軍輕而易舉地占領了這個咽喉重地,在當地建立了一處定居點,被孔明設為“新加坡縣”,成為“海上絲綢之路”從華夏領海南海進入印度洋的重要中轉站;——“印度洋”得名較晚,大概在西元10世紀(也就是西元1000年左右)才被確定為此名,孔明肯定不會使用這個“偏向於印度”的名稱,他把“印度洋”取名為了“大南洋”,眼下,環印度洋地區最強橫的海上力量就是漢東水軍,因此,孔明毫無疑問地具有給這片世界第三大洋取名的權力,相對的,他把太平洋取名為“大東洋”,把北冰洋取名為“大北洋”或“北極洋”(與南極洲相對),“大西洋”名稱不變,如此,“世界四大洋”就是“東南西北四大洋”。


  漢東水軍先占領了新加坡,後占領了對於“海上絲綢之路”而言地理位置同樣很重要的獅子國(後世斯裏蘭卡)。獅子國麵積約6.56萬平方公裏,島上有人居住,數量大約一百萬,主要分為兩大族群:僧伽羅人、泰米爾人,雙方沒完沒了地互相攻打,以致於雙方都是損失慘重,讓漢東軍白白地占了便宜。漢東軍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吞並了獅子國,建立“西蘭郡”,繼而在接下來前前後後花了二三年時間消化掉了西蘭郡(斯裏蘭卡舊稱錫蘭,諧音“西蘭”);


  漢東陸軍和漢東水軍互相配合,以海南郡、新加坡縣、西蘭郡為三大前沿陣地,逐步地吞並了位於孟加拉灣以東、馬六甲海峽以北、華夏南海以西的整個中南半島(相當於後世的越南、老撾、柬埔寨、暹羅/泰國、緬甸等國),先後攻滅四十多個土著小國,中南半島全境一半被納入了交州轄區(新加坡縣屬於交州),另一半被納入了豐州轄區(西蘭郡屬於豐州);——漢東的交州、豐州在地理區域範圍上囊括後世的廣東省全境、廣西省全境、雲南省全境、貴州省全境、四川省南部地區以及整個中南半島、斯裏蘭卡等地,這些地區超過95%是荒無人煙的熱帶雨林,十之七八的人口、農田、已開發地區在沿海地帶,內陸腹地處於原始狀態,毫無疑問,開發交州、豐州的內陸腹地絕不是幾年、十幾年、幾十年就可以完成,而是需要數代人、幾百年才能完成。


  除了在嶺南,漢東軍在漠北也是如入無人之境(本來就是無人之境),輕輕鬆鬆地掠地數千裏。以遼州為出發原點,擁有棉花、羊毛、烏拉草、雪橇、罐頭以及孔明提供的地圖的漢東軍兵分三路進行開拓,一路向東翻越大興安嶺,擴張至貝加爾湖,該湖被孔明取名為“北海湖”(也叫“白海湖”,與“青海湖”相對),一路向北翻越了小興安嶺,擴張至外興安嶺,一路向東橫跨黑龍江的東部流域,直至韃靼海峽,並在那裏發現了一個在北地寒冬時節仍然保持長時間不冰凍的天然大良港,該港被孔明取名為“海參港”,以上漠北新領土都被納入遼州轄區。這些新領土的北部已經屬於東西伯利亞的東南部地區了(西伯利亞分為三大部分:西西伯利亞、中西伯利亞、東西伯利亞),漢東軍是有能力向北繼續擴張的,直至北冰洋(大北洋、北極洋),但那是沒意義的,一來,根本沒人跟漢東軍爭搶西伯利亞,西伯利亞隨著時間的推移,注定會成為華夏的領土,可以慢慢來,不著急,不需要在一朝一夕間急於求成;二來,此時的社會生產力還不足以開發西伯利亞,加上西伯利亞的自然環境實在太過於惡劣,漢東軍就算占領了當地,當地既沒人居住,也難以遷移內地漢民前去居住,無法建立有效的統治體係,因此,在此時就占領是沒價值的,華夏可以慢慢地、花幾百年時間消化西伯利亞。


  漢東水軍隨即在海參港建立了船隊基地,並且根據孔明的命令,派遣船隊橫跨韃靼海峽,果然,在海峽對麵發現了一個大島,即庫頁島,接著,漢東水軍的船隊從庫頁島出發,向南航行,果然,在庫頁島南部又發現了一係列的小島和一個大島,大島即北海道島。庫頁島和北海道島以及二大島的附屬島嶼也被納入了遼州轄區;


  以台灣郡為出發原點,漢東水軍向著東北方向航行,成功地發現一串無人島嶼,建立“琉球縣”,被納入台灣郡轄區;


  建安十五年(西元205年),漢東軍以高麗半島東南部陸地和東瀛九州島之間的對馬島為跳板,橫渡海峽,攻伐東瀛三島。


  用了一年時間,漢東軍陸續攻滅東瀛三島境內的邪馬台、末虞、伊都、不彌、奴、狗奴、投馬、熊襲等三十多個小國,占領了九州島、四國島、本州島以及此三大島的眾多附屬島嶼,繼而在此基礎上建立“和州”,下轄3郡13縣。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