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言情女生>三國之蒼生至上> 第321節各懷心思的孫劉(2)

第321節各懷心思的孫劉(2)

  孫堅歎息道:“子敬真是高瞻遠矚、深謀遠慮啊!這份剖析真是鞭辟入裏、精辟至極!”


  周瑜道:“子敬的這番分析固然有理,然而,一個老道理還是萬變不離其宗,求人不如求己,依靠盟友不如壯大自身。隻要我們拿下了荊州、益州甚至涼州,我們也能變得像曹操、孔明那麽強大,又何必搞這些彎彎繞繞?想那劉備,當他從南陽郡逃入南郡、竄進襄陽城時,曹軍大舉攻城,他可謂生死懸於一線,要不是我們突襲淮南地區,威逼曹軍的側翼,襄陽城說不定在那時就已經被曹軍攻下了,他也早就變成曹操的階下囚、刀下鬼了,如今,他死裏逃生並且白撿了兩個半郡,居然還不滿足?竟然還想跟我們爭奪益州?簡直就是豈有此理!”


  孫策道:“其實,我們就算不能西進,也可以北上呀!益州是好地方,中原更是好地方。”


  “唔……”孫堅微微地點頭。


  江東高層內一直存在著“南派”和“北派”,南派主張西進,攻取荊州、益州甚至涼州,統一長江以南地區,與北方政權隔江對峙、分庭抗禮,北派主張北上,進取中原,攻占豫州、兗州等地。魯肅以及張昭等江東大部分文官是屬於“南派”的,孫策以及程普等江東大部分武將是屬於“北派”的,至於周瑜,他立場比較靈活,他認為天下大勢適合江東西進就西進,適合江東北上就北上。先前,曹操和袁紹爆發大戰,江東“北派”占據上風,試圖聯合孔明一起先攻伐曹操、再攻伐袁紹,從而進取中原,然而,孔明無意攻伐曹操,使得江東“北派”受到很大打擊,江東“南派”開始占據上風,可是,劉備在荊州橫插一腳,使得江東“南派”受到不小打擊。對於江東而言,北上,得不到孔明的支持和援助,況且,曹操已經滅了袁紹,實力比以前更加強大,江東高層們自知沒有獨力戰勝曹操的把握;西進,劉備卻卡在了揚州、益州之間,使得江東無法如願以償地獲得揚州、荊州、益州甚至涼州。如此一來,江東的“西進”、“北上”兩大策略都變得困難重重了。


  麵對這個新局勢,魯肅、張昭等“南派”高層認為:江東必須忍痛放棄進取益州、涼州,允許劉備去取,如此,江東坐擁揚荊二州,劉備坐擁益涼二州,孫劉兩家四州一心對抗曹操;

  孫策、程普等“北派”高層認為:原本放棄北上、改為西進,目的是讓江東能統一長江以南,如今,卻要分出一半地盤給劉備,江東的損失實在太大了,甚至不能成就霸業,隻能注定偏安東南一隅,接下來,要麽直接滅了劉備,繼續西進,要麽允許劉備得到益州、涼州,江東自己一方麵坐擁揚州、荊州,一方麵重新北上,攻伐豫州、兗州等地。


  魯肅反對孫策、程普等“北派”高層的主張,他認為,允許劉備得到益州、涼州對江東而言,既是重大損失,也是大勢所趨,畢竟,江東無法得到“揚荊益涼四州”,隻能得到“揚荊二州”,地盤少了足足一半,眼睜睜地看著劉備得到那一半地盤,確實有些讓人難以接受,同時,江東不可重新北上,因為曹操先前隻有中原三州且與袁紹爭霸交戰,還有江東的可乘之機,曹操如今已經滅了袁紹,雄踞中原河北二地的六個州,江東哪裏還有機會再度北上呢?


  魯肅的主張是:江東允許和支持劉備取得益州、涼州,江東自身好好地經營揚州、荊州,同時,長久地與劉備結為盟友,一起共抗曹操。在起碼二十年內,江東不可以對外進行開拓。


  毫無疑問,魯肅的主張是很明智、很穩妥、很有遠見的,但在孫策等很多江東高層看來,這個策略太過於保守,甚至有些不思進取,尤其孫策,恨不得在三五年內就開拓三五個州的新地盤。因此,魯肅的主張沒有得到江東高層的廣泛響應,就連周瑜也覺得魯肅“太軟弱了”。


  在各方互相算計的波譎雲詭、暗流湧動中,建安十二年(西元202年)在雪花中到來了。


  經過一番又一番的弱肉強食,大漢天下目前隻剩下了八家諸侯:盤踞中原和河北的曹操、雄踞漢東的孔明、占據江東的孫堅、在荊州獲得兩個半郡立足之地的劉備、爭奪西涼的韓馬、偏安於西川的劉璋、偏安於東川的張魯。除了孔明,其餘七家諸侯的日子都不太好過,曹操雖然勢力日盛,但他始終覺得自己一統天下的道路充滿了不確定性,孫堅和劉備進行著明爭暗鬥,韓遂和馬騰也進行著明爭暗鬥,劉璋深受張魯侵擾之苦,張魯則感受到了來自曹操的威脅……唯獨孔明猶如局外人般穩坐釣魚台,原因無它,他實力太強大了,因此掌握著主動權。


  “果然啊,亂世之中,隻有拳頭夠大夠硬才管用!”孔明大發感慨,“都沒人招惹老子了,相反的,他們個個都搶著巴結老子。”


  春節即孔明的生日,過了這個年,孔明就二十一周歲了。時間很快,孔明可以說剛出生就開始奮鬥了,因為他剛出生就開始思索自己在這個亂世中應該怎麽自救和救人,不知不覺,二十年下來了,從最早的魯國的彈丸之地發展到青魯,再到齊魯、山東,最後到如今的漢東,他的奮鬥成就可謂碩果累累——如今,他已經成為不遜於曹操的天底下最強大的諸侯,坐擁高達約250萬平方公裏的土地,治下人口高達約2500萬,大漢一半人口得到他的庇護福澤,因為他而逃離了這場亂世帶來的災難困難,在他的治下過上豐衣足食、安居樂業的太平生活,並且,他還手握著幾十萬精兵大軍——因為地盤大了、人口多了,漢東軍的再次擴軍是自然而然的,截至建安十二年(西元202年)初,漢東軍的正規軍兵力已經達到18萬人,其中,漢東陸軍騎兵約6萬人,步兵約9萬人,漢東水軍約3萬人;除了正規軍,漢東軍還有超過30萬民兵作為正規軍的預備役後備部隊,因此,漢東軍合計能夠出動差不多50萬兵力參戰。


  漢東軍不但數量龐大,質量也是一等一,十八萬正規軍都是經過長期嚴格訓練的,並且,漢東軍裝備極其精良。兵不在於多而在於精,孔明很清楚這個道理,加上他愛惜生命、尊重人權的思想,不會幹出把部下軍士當成炮灰、用人命堆成勝利的事,所以,他在軍隊建設上從來都是寧缺毋濫,一直貫徹“精兵路線”,在他財力、時間有限時,他寧可組建一萬裝備精良的精兵,也不組建十萬裝備低劣的“大軍”,然而,他現在在財力上已經根本不是問題,他有的是錢,並且他時間充裕,使得他的軍隊既是“精兵”也是“大軍”,地盤的不斷擴大、人口和金錢的不斷增多,促使孔明一次次地擴軍,但他在這同時仍然不惜成本地堅定貫徹“精兵路線”,使得他的十八萬大軍就是十八萬精兵。


  漢東軍裝備之精良,不但冠絕全國,也是獨步全球,人人都配備著全套盔甲,就連基層小兵都是從頭到腳戴盔披甲,漢東軍的盔甲材料以鋼鐵、皮革(犀牛皮、牛皮)、硬木為主,一般而言,重騎兵和重步兵的盔甲以鋼鐵為主、以皮革為輔,輕騎兵和輕步兵的盔甲以皮革為主、以鋼鐵為輔,特殊部隊以硬木製造盔甲(硬木成本最高,工藝工序也是最困難複雜的)。漢東軍的騎兵以馬刀、馬槊、長矛、長戟、弓弩為主要兵器,漢東軍的步兵以環首刀、長矛、長戟、弓弩、盾牌為主要兵器,在這其中,弓弩的普及率正在越來越高,雖然仍然保留著“弓弩手”這個獨立兵種,但別的兵種也是擁有弓弩的,比如騎兵,重騎兵以馬刀、馬槊、長矛、長戟為主兵器,同時配備弓弩為輔兵器,輕騎兵以弓弩為主兵器,同時以馬刀、馬槊、長矛、長戟為輔兵器,步兵也是如此。


  除了盔甲普及率高達100%可以證明漢東軍的裝備精良程度外,漢東軍的軍人兵器數量也可以證明這一點,漢東軍的軍人通常都是配備兩樣兵器的,比如弓弩手,除了手中的弓弩,人人還額外地再配備一把腰刀,再比如刀盾兵、長矛兵、長戟兵,除了手中的環首刀、盾牌、長矛、長戟,人人還額外地再配備一把輔助備用的腰刀。漢東軍如此安排,原因無它,孔明實在太有錢了,他的兵工廠日夜不停地生產兵器,倉庫裏的兵器不但數量龐大並且與日俱增,多得可以裝備兩倍以上的漢東軍,足以讓孔明如此地闊綽,給他的士兵們一人配備兩樣兵器。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