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言情女生>三國之蒼生至上> 第316節打到哪裏就占到哪裏

第316節打到哪裏就占到哪裏

  在獲知烏拉鎮之戰的大捷後,漢東各地一片歡騰。孔明下令遼州駐軍趁著東部鮮卑敗退,把大漢遼州西部國界線向西全線推進三百餘裏,從而把塞外大草原東部的二十多萬平方公裏領土納入大漢版圖,從而進一步地擴大漢人的生存空間,也進一步地壓縮鮮卑人的生存空間。遼州地域再度擴大,其西南處已經與河套地區(歸順漢朝的南匈奴人的定居處)東北處接壤。


  對於孔明的鐵血手腕,漢東內部有人不太讚同,劉虞和孔融的幾個幕僚向孔明進言:“此舉是否太過於霸道了?我們應與塞外異族和睦相處,得饒人處且饒人,豈能如此咄咄逼人?”


  劉虞向孔明建議,與東部鮮卑簽署和平協議並在遼州西部邊界設立“互市”,與鮮卑人進行通商貿易,把漢地的糧食、布帛、藥材、鐵器賣給鮮卑人,換取鮮卑人的羊、馬匹等物,從而實現兩家化敵為友、長久和平。


  孔明毫不猶豫地拒絕了劉虞等人的“懷柔主張”,他聲色俱厲、義正辭嚴地道:“我已經說過了,歸順我大漢者,不管是匈奴人、烏丸人還是鮮卑人,都是我大漢的子民,都會得到善待,但沒有歸順我大漢者,就是我大漢的敵人!既是敵人,又豈能對其心慈手軟繼而養虎為患?我們強大,他們被我們打得損失慘重了,你們同情他們了,反過來呢?如果他們強大,他們必然把我們打得損失慘重,誰來同情我們?匈奴人為患百年的教訓還不夠嗎?諸位非要坐視鮮卑人成為第二個匈奴人嗎?防微杜漸,懂不懂?真成事實,鮮卑人像匈奴人那樣大舉南下,燒殺奸淫擄掠,無惡不作,致使我漢地生靈塗炭,我漢民哀鴻遍野,你們你們負得起這個責嗎?你們到時候就算悔恨得抹脖子上吊跳河,又有何用?況且,鮮卑人還未形成氣候,就已經露出了滿嘴的獠牙,他們屢屢地侵擾、襲擊、搶掠我們漢地,你們對鮮卑人大發慈悲,對得起無數的慘死在鮮卑人馬蹄屠刀下的同胞嗎?設立互市?放屁!這不是資助鮮卑人發展壯大嗎?”


  孔明最後大手一揮:“以後,誰再給鮮卑人說話,我就把他送去鮮卑人那裏跟鮮卑人過!你不是喜歡鮮卑人嗎?好啊,就請滾出漢地,滾到鮮卑人那邊去吧!本侯非常樂意成人之美!”


  劉虞等人頓時不寒而栗、不敢再諫。


  孔明如此近乎“蠻橫”的強硬態度使得漢東境內從此幾乎再也沒人敢為鮮卑人“說好話”。


  在取得烏拉鎮之戰的大勝後,孔明緊鑼密鼓地做了好幾件事:


  第一,在收到曹操派人送來的苴羅侯等人的首級後,孔明感謝曹操的深明大義,他隨即回贈給曹操三千匹好馬、五萬隻肥羊、十萬石糧食。曹操的缺點確實不少,但他在打擊異族、維護漢人利益這件大是大非的事情上確實非常值得稱讚;


  第二,孔明重賞了參加烏拉鎮之戰的漢東軍官兵們,包括烏丸族歸化民官兵,一視同仁;

  第三,漢東軍在烏拉鎮之戰中俘獲兩萬多名鮮卑兵,這個數字包括傷兵在內,在被俘後,一些傷勢較重的鮮卑兵陸續地傷重而死,還剩下一萬七千多人。對於這一萬七千多名鮮卑兵,孔明按照賈詡的獻計,把他們化整為零,十人一隊,由漢東軍官兵看押著帶入漢東內地各處,讓他們眼見為實地親眼看看漢人以及歸化漢人的烏丸人過的是什麽樣的好日子,最後對他們宣布——按道理,我們可以把你們全部殺掉或者充當奴隸,但我們家孔少公子向來大仁大義、大慈大悲,他念及你們家裏還有父母、妻子、兒女天天望眼欲穿、以淚洗麵地盼著你們回家,因此,我們不會殺你們,會釋放你們,同時,請你們好好地看一看,我們漢人以及歸化我們漢人的烏丸人過的是什麽好日子,隻要你們也願意歸化我們,你們和你們的家人就也能過上這樣的好日子,軻比能等魁首隻在乎他們自己的宏圖大業,根本就不在乎你們的死活,他們為了建立他們的宏圖大業,逼著你們送死,你們何必還給他們賣命呢?你們難道不希望自己、自己的家人尤其自己的孩子能夠過上我們漢人的好日子嗎?好了,你們可以走了!——麵對漢東軍如此仁慈的手段,鮮卑軍俘虜們無不淚流滿麵、感激涕零,不少人聲淚俱下地高呼“孔少公子萬歲”。這些鮮卑軍俘虜在被漢東軍釋放後,肯定會重返東部鮮卑,東部鮮卑在經過烏拉鎮之戰後,人口損失嚴重,急需人口尤其青壯年,因此,軻比能等人肯定接納這些俘虜,然而,這些俘虜在回到東部鮮卑後,必然會把孔明的仁慈、孔明願意接納鮮卑人規劃的政策、漢人和歸化漢人的烏丸人過的好日子……告訴本族人,從而一傳十、十傳百。如此一來,必定導致越來越多的鮮卑人無心繼續當鮮卑人、無心繼續跟漢人作對、渴望歸化漢民過上好日子;


  第四,孔明組建了“塞外機動遊擊騎兵部隊”,以彼之道還施彼身地對鮮卑人展開攻襲、騷擾、破壞、擄掠,從而進一步地打擊鮮卑人。漢東軍的這支騎兵部隊因為人馬盡皆穿戴著黑色盔甲(木盔木甲),又猶如草原飛鷹一般迅猛,所以號稱“黑鷹部隊”,也號稱“鷹隼騎”。


  孔明反複地研究過史料,古往今來,漢地的農耕文明一直飽受著塞外遊牧民族為患之苦,雖然也不是打不過,但打贏的代價實在太大,比如,漢朝通過漢匈百年戰爭而最終戰勝匈奴,然而,漢朝付出的代價卻是很大的,漢武帝在晚年不得不為他的“窮兵黷武”而頒布罪己詔,並且,打敗了上一個遊牧民族,下一個遊牧民族又崛起了,堪稱“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難道真的沒有辦法一勞永逸地解決這個大問題嗎?答案當然是有的,肯定不是屠殺,說到底,漢人、匈奴人、烏丸人、鮮卑人等,其實都是華夏民族的一員,孔明是不會犯下狹隘的民族主義的錯誤的。漢地,是漢人的,華夏,是華夏人的,孔明要把匈奴人、烏丸人、鮮卑人等盡皆同化為跟漢人一樣的華夏人,他是不可能使用野蠻凶殘的殺戮政策的。華夏上下五千年,其中有兩個朝代正是由塞外民族建立的,一個是元,一個是清,在元清二朝,基本上不存在塞外遊牧民族為患,原因很簡單,元清二朝的統治者就是塞外民族,他們很清楚自己的弱點,從而對症下藥,讓自己沒像漢人朝代那樣重蹈覆轍。他們是怎麽做的呢?很簡單,兩個對策:

  第一,在塞外建立有效的統治和管理機構,大力地開發當地的資源,大力地發展當地的經濟,讓塞外在經濟上可以反哺內地,與內地實現共同富裕,而不會成為內地的包袱和累贅;

  第二,控製塞外民族人口,同時大幅度地把本族人口遷到塞外,在塞外永久地紮根立足。


  西漢冠軍侯、驃騎將軍霍去病“封狼居胥”典故可謂家喻戶曉,那麽,什麽是封狼居胥?封狼居胥就是霍去病率領漢軍揮師北上,在塞外大草原上屢屢地重創匈奴人,一路窮追猛打,轉戰千裏,打到了狼山,在狼山舉行祭奠天地的大典。然後呢?然後,霍去病就班師回朝了。什麽意思?說白了,很簡單,霍去病在塞外大草原上痛打了一頓匈奴人,然後就返回漢地了,換而言之,霍去病的漢軍打下來的塞外大草原的地盤都被漢軍給放棄了。這是因為漢人傳統思想認為塞外大草原不適合耕田種地,占領了也沒啥意義,食之無肉、棄之不可惜,占領了那裏,還要花費大量軍力、財力對其進行駐守、開發,得不償失。沒錯,漢人的思想就這樣,在漢人看來,不適合耕田種地的地方,都沒有占領的必要和價值。如此思想造成了如此行為,如此行為造成了如此後果:打贏了,卻不占領那裏,自然會讓那裏的遊牧民族“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孔明此時要做的,就是對症下藥,“打到哪裏就占到哪裏”,切切實實地占領塞外,大幅度地遷移漢民人口到那裏,同時竭盡全力地同化、歸化當地的遊牧民族,如此,堅持數十年後,必能讓當地也成為漢地,塞外遊牧民族之患自然從此不複存在。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沒有了土地,還怎麽再滋生呢?平原可以耕種,草原可以放牧,漢人難道隻會耕種嗎?住在平原的漢人就耕種,住在草原的漢人就放牧,兩者都是漢人,有何不可呢?

  就在孔明為平定塞外漠北而殫精竭慮時,從南方卻傳來一件重大的意外。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