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節抗擊蝗災
下半年裏,孔明為好幾件事煩惱著。
孔明煩惱的第一件事就是給兒子取名字。這可是大事,容不得半點馬虎。孔明有了兒子,不隻是他的部下們,他的長輩們比如父親孔融、母親陳氏、嶽父蔡邕等人也無不開心得終日喜笑顏開,繼而為給孔明的兒子取名字紛紛絞盡腦汁。孔融、蔡邕都是飽學之士,兩人帶著一堆飽學之士快把四書五經翻爛了,陳氏先後請了七八個算命先生,就是為了給孔明的兒子取名字,眾人想出了幾十個名字,反複地挑來揀去,始終不滿意。孔明同樣被搞得焦頭爛額。
說起來,後世有很多人都發現了一個十分奇特的現象:三國時的人名基本上都是兩個字,一個字是姓,一個字是名。其實,這種現象不是三國時期獨有的,在三國前的兩漢、秦朝和先秦時期,華夏人的姓名基本上都是兩個字的,加上王莽篡漢時強行地規定“賤民姓名才是三個字”,從而形成了一種延續幾百年的社會風氣:取名都是一個字。實際上,從三國末期開始,這種社會風氣已經逐漸地淡化了,取名是一個字還是兩個字已經不存在高低卑賤之分。
總體而言,孔明覺得,華夏人取姓名還是取三個字比較好,因為,單字名重複率比較高,雙字名的重複率比較低,並且可以增加更多的宗族傳承底蘊。比如,某人的姓名共有三個字,第一個字是姓氏(包括複姓在內),第二個字是輩分排行字,第三個字是名,同時再取表字。就以“孔姓”舉例,一開始的孔氏家族成員的名字都是兩個字,比如孔子,就叫孔丘,孔融也是兩個字,直到明朝時,朱元璋禦賜十個字“希言公彥承,弘聞貞尚胤”給孔氏作為輩分排行字,後來的清朝乾隆皇帝、道光皇帝以及北洋政府累計禦賜和批準四十個字給孔氏作為輩分排行字,如此,在有了排行字後,孔氏成員的姓名就變成三個字了,比如第一代就叫“孔希某”,第二代叫“孔言某”,以此類推。
孔明認為,這種取名方式很好,既降低了姓名重複率,同時也增加了很多文化傳承底蘊。於是,孔明獨具匠心地創造了“輩分排行字”,以“儒家五常(儒家提倡的五種美德)”即“仁義禮智信”為核心,定下了從他以後連續十代孔氏的輩分排行字:明仁義禮智信,方國興和家昌。如此,孔明的兒子就叫“孔明某”,孔明的孫子就叫“孔仁某”,連續十二代以此類推。
孔明的“創意”讓孔融、蔡邕等人深感耳目一新,繼而對其大加誇讚,很快,在孔明和孔氏家族的帶動下,這種設立輩分排行字的新穎取名方式迅速地風靡全國。
姓有了,輩分排行字有了,但名還沒有。孔明不得不繼續絞盡腦汁,他索性實施“拿來主義”,使用道家的八卦八字給兒子取名,即乾、坤、震、巽、坎、離、艮、兌。這八個字在道家裏代表著天地萬事萬物,“明”天地萬事萬物,自然才能為國為民盡心盡力。折騰了一個多月,孔明的大兒子的姓名終於有了:孔明乾——這年頭沒有計劃生育,孔明的兒子肯定不止一個,他估計八個字足夠給自己的兒子們取名了。另外,為貫徹“男女平等”思想,孔明打算等他以後有了女兒,取名時跟兒子一樣也用輩分排行字取三字名,但不用八卦八字。
關於取名字,孔明忍不住想起了張飛,這貨給他的大兒子取名“張苞”,“苞”是草字頭加一個包,不就是“草包”麽?說實話,孔明還真是想不通張飛是怎麽給他的大兒子取名的。
搞定了給兒子取名的事後,孔明繼續被別的事情煩惱著,主要有三件:第一,青州西部發生了規模不小的蝗災;第二,劉慕隔三差五就要出去遊玩散心,並且點名叫孔明陪她出行;第三,郭凰向甄宓請求把她調到孔明身邊當孔明的婢女。
蝗災跟旱災、水災、瘟疫等一樣都是非常嚴重的天災,會給社會和人民帶來重大的財產損失,甚至還會因為導致農業、農產品遭到重大損失而產生大麵積饑荒。在趕到青州西部後,眼前的畫麵讓孔明感到頭皮發麻,隻見鋪天蓋地都是密密麻麻、無窮無盡、不計其數的蝗蟲,所到之處,田野千瘡百孔、寸草不生。
“好可怕啊……”劉慕心驚膽戰地躲在孔明身後,她和她身邊的婢女們手忙腳亂地揮舞著扇子驅趕漫天飛舞的蝗蟲——劉慕要出去遊玩散心,孔明就把她帶到蝗災的地方,好好地見識見識“民間疾苦”。
通過詢問當地官員,孔明得知,這場蝗災不是在漢東境內爆發的,而是爆發於中原東部,這些數以億萬計的蝗蟲在把中原東部的無數農田啃噬一空後飛入了漢東境內。中原是曹操的地盤,漢東是孔明的地盤,但蝗蟲才不管哪裏是誰的地盤。
孔明開始有條不紊地部署抗擊蝗災的措施:
第一,加大水利工程建設,因為蝗災往往伴隨著旱災而出現,華夏古書上很早就有了“旱極而蝗”的記載,沒有旱災,就沒有蝗災;
第二,從漢東別處各地購買越多越好的雞、鴨送到蝗災區,雞鴨都是吃蝗蟲的(鵝不吃);
第三,蝗災區不準捕捉青蛙(兩棲類動物)、蜥蜴(爬行類動物)、鳥類、蜘蛛並且還要對其進行保護,因為這些動物都是蝗蟲的天敵,特別是蜘蛛,蜘蛛會捕食蝗蟲的幼蟲和蟲卵,從根源上減少蝗蟲的滋長;
第四,幫助曹操抗擊中原東部的蝗災——這種天災可不分地域,曹操那邊遭到了蝗災,孔明這邊會跟著一起倒黴。
最後,孔明還頒布了一項措施:人吃蝗蟲。
在眾目睽睽、現場所有人的目瞪口呆中,孔明從容不迫地架起了油鍋,讓典韋帶著一幹虎賁衛使用捕蟲網抓捕遍地滿天都是的蝗蟲,洗一洗後直接扔進油鍋,在油炸一番後撈出來,灑上椒鹽(花椒和鹽末,此時沒有辣椒),然後丟進了嘴裏,嚼得津津有味:“嗯,味道不錯,就跟麻辣小龍蝦似的。”他端起一盤油炸蝗蟲遞給跟他一起過來視察災情的孔融,“父親,請。”
孔融瞪著眼,仿佛孔明端的是一盤毒藥或一盤狗屎。
“父親,真的可以吃的。”孔明認真地道。
“少公子,你這也太荒唐了吧?”跟著孔融一起過來的孔融幕僚王子法急切地勸阻,“此乃蝗蟲,汙濁不潔之物也,豈能讓州牧食之?”
“真的可以吃啊。”孔明愈發地認真,“我沒有開玩笑。為了撲滅蝗災,我們要使用各種辦法,多管齊下地消滅蝗蟲,包括人吃蝗蟲,蝗蟲確實可以吃的。”第一個吃蝗蟲的人正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他成為皇帝後,大唐境內爆發大規模的蝗災,李世民為了消滅蝗蟲,以身作則地第一個吃蝗蟲。
“如此捕殺蝗蟲,豈非有傷天和?”孔融的另一個幕僚劉孔慈搖頭歎息,“蝗災乃蝗神所降,蝗神之所以降下蝗災,乃人間君王存在有傷天德之舉,遂以此震懾警告之。這場蝗災既來自中原、曹操治下,自然而然,是曹操倒行逆施、違悖天德,才遭此災。想要根治蝗災,就必須讓曹操束行修德、改過自新,如此,才是根治蝗災的上上之策。”
孔明似笑非笑地看著一臉悲天憫人表情的劉孔慈:“捕殺蝗蟲就是有傷天和?如此說來,任由蝗災肆虐,導致百姓餓殍遍野,就是不傷天和?那麽,天和如此草菅人命,它到底是個什麽狗屁東西?至於天德,曹操有傷天德,老天爺為何不降下一道雷劈死他?反而讓他治下無數無辜百姓橫遭蝗災,這是何種道理?天德又到底是個什麽狗屁東西?還請劉先生賜教。”
劉孔慈頓時麵紅耳赤,支支吾吾地說不出來。
“劉先生,你剛才說,想要根治蝗災,就必須讓曹操束行修德、改過自新。你說得真好。”孔明點點頭,“我打算委派你前去洛陽,規勸曹操束行修德、改過自新,如何?根據你說的,一旦你成功了,這場蝗災就會煙消雲散,那你可是救人無數、功德無量啊!拿出實際行動吧!”
“這……這……”劉孔慈麵露驚慌畏縮神色,他當然清楚,他跑去洛陽“規勸”曹操,下場肯定是被曹操砍了腦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