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節那個承諾
曹操還是比較了解孔明的,孔明在洛陽城之戰中大吃特吃獨食,在長安城之戰中又大吃特吃獨食,毫無疑問,孔明眼下第三次大吃特吃獨食,“酷愛吃獨食”正是孔明的一大特點。曹操知道,孔明肯定早有部署,因此才會如此迅捷地攻取下邳城,至於他故意設局灌醉曹軍大批將領,就是為了方便他吃獨食,也是間接地向曹操釋放一個信號:我這次還是要吃獨食,你最好不要幹擾我。
孔明是聰明人,曹操也是,他既然知道孔明想要吃獨食,他能做的就是“君子成人之美”,不能幹擾孔明的好事,否則,對曹操必然有害無利。當齊魯軍蜂擁入城時,接到報告的曹操沒有下令曹軍趁機一起衝入城內(成功率不高,但也不是沒有,隻是,這麽做必然引起三方軍隊混亂混戰),更沒有下令曹軍阻擾齊魯軍,他選擇順水推舟地默認既定事實,這是因為他相信孔明會把“屬於他的那一份戰果”給他的。孔明是聰明人,聰明人是不會幹出傻事的。曹操不會損害孔明的利益從而惹惱孔明,孔明也不會損害曹操的利益從而惹惱曹操,可以說,這是兩人心照不宣的一種默契。
天亮後,曹操策馬至下邳城下,果不其然,他看到四扇城門都是緊閉的,城上盡是武裝整齊、蓄勢待發、如臨大敵的齊魯軍,顯然,城上的齊魯軍防備的是城下的曹軍,城下隻有曹軍。在無奈地搖頭苦笑一聲後,曹操策馬至近,對城上高聲喊道:“請孔明賢侄出來答話!”
城上沒多久後冒出孔明的腦袋:“開城門,放吊橋。”
十分鍾後,孔明和曹操在吊橋上麵對麵,孔明身邊是典韋,曹操身邊是許褚,兩人都未攜帶更多隨從護衛,畢竟,兩人“不是敵人”。
“賢侄啊,你又又又一次讓曹叔我對你刮目相看了!”曹操嗬嗬笑道,“恭喜啊,拿下了下邳城。”
“曹叔啊,你此話不妥,你應該跟我說‘謝謝’而不是說‘恭喜’。”孔明笑道,“因為我是幫你拿下了下邳城,不是為我自己拿下下邳城的。”
“哦?”曹操心頭一動,他頓時確定了,自己的判斷是沒有錯的,但他也很清楚,孔明可不是什麽幫人大忙卻什麽報酬也不要的老好人、老實人,恰恰相反,孔明是一個極度的“隻會占便宜不會吃虧”的人,因此,他笑嗬嗬地道,“如此,曹叔多謝賢侄啦!賢侄幫了曹叔這麽大的一個忙,你說曹叔我該怎麽感謝你呢?”他的意思是很清楚的:孔明啊,開條件吧!
“曹叔,我向你舉薦的許褚將軍以及我轉送給你的徐晃將軍、張郃將軍,都很不錯吧?”孔明笑眯眯地道。
“當然!當然!”曹操連連點頭,他看了一眼就在他身邊的許褚,“仲康忠勇絕倫,公明、儁乂俱為當世良將,說起來,曹叔我真的要好好感謝賢侄你呢!”
“那麽,曹叔,我不但會把下邳城送給你,還會再轉送給你一位才幹跟徐晃將軍、張郃將軍旗鼓相當甚至略勝一籌的當世名將。”孔明笑嘻嘻地道。
曹操笑道:“你說的該不會就是呂布吧?”
“當然不是!呂布隻是一介武夫,談不上什麽名將。”孔明道,“曹叔,我送你一座城和一位良將,還有,你可記得當初在淯河邊,你對我的那個承諾?”
曹操臉上的笑意微微地有點凝固:“當然記得,你在淯河邊救了我,救了我的長子曹昂、我的侄子曹順,還救了鄒夫人,我當時對你說,‘曹叔欠你一次,等你想好了,再跟曹叔說,曹叔一定答應’,賢侄,莫非你現在已經想好了?”
孔明點點頭:“是的。”
曹操也點點頭:“我知道了。”
孔明笑道:“好,那我就在下邳城等待曹叔你兌現諾言了,完成這件事後,我就會率軍撤離下邳城,把下邳城完好無缺是交給曹叔你,另外,請曹叔你放心,你的軍隊在城外等待接收下邳城的這段時間內,糧草全部由我供給。”孔明既攻取了下邳城,自然得到了城內的大量糧草,此時被他拿來借花獻佛地做一個順水人情。
曹操微微頷首,表示同意。
這場曹呂之戰截至此時已經逐漸落下帷幕,在這其中出現了一個小插曲:呂布的好朋友、原討董聯軍第十五路諸侯、並州上黨郡太守張楊在得知呂布遭到曹操攻打且陷入十分危急的處境中時,決定出兵援救呂布。上黨郡與徐南三郡相距足有千裏,張楊打算采取“圍魏救趙”之計,出兵攻擊襲擾曹操的大後方,從而迫使曹操從徐南三郡前線撤回部分兵力,以此減輕呂布的壓力。然而,就在張楊準備出兵時,卻被其部將楊醜所殺。
楊醜是原張楊部將穆順的好友,穆順在討董之戰中死於呂布之手,使得楊醜對呂布十分憎恨。先前,呂布投靠張楊時,楊醜就多次想要謀殺呂布,迫使呂布不得不離開張楊,眼下,張楊想要援救呂布、與曹操開戰交惡,楊醜認為這是自尋死路,加上他憎惡呂布,非常希望呂布被曹操攻滅,於是便刺殺了張楊,繼而投降了曹操。張楊死後,他的長史薛洪聯合附近河內郡太守繆尚一起堅守城池,等待袁紹來援。曹操派遣董昭勸說薛洪、繆尚投降,又派遣部將史渙前去接收。上黨郡因此而被曹操所得。
張楊是漢末群雄之一,隻有一郡地盤的他算是一個小諸侯、小軍閥,從客觀上講,張楊是個不錯的人,性格寬仁溫厚,對漢室,他還是比較忠心的,先參加了十八路諸侯聯合討董,後在漢獻帝東返洛陽時給予支持和援助,對朋友,他十分“講義氣”,比如名聲不是很好的呂布,就被他視為朋友並對其多次施以援手(呂布也把張楊視為朋友,從沒有做過出賣張楊、損害張楊利益的事情),既忠又義,可謂“忠義之士”,另外,他也沒有什麽野心,從未借助參加討董之戰、奉詔迎駕這兩件功勞和這兩項政治資曆讓自己往上爬,他隻想著保住上黨郡一隅之地進行安身立命,可以說,他就是一個“縮小版的陶謙”,然而,他卻沒有得到善終,莫名其妙地死於自己部下之手,不得不令人感到惋惜和遺憾。
像張楊這樣的人還有不少,比如,原討董聯軍第五路諸侯司州河內郡太守王匡、第七路諸侯兗州東郡太守喬瑁、司州河東郡太守王邑等,他們都算是“好人”,在國家有難、天子有難時,他們做出了貢獻,麵對這個亂世,他們要麽試探性地進行爭霸,要麽隻想偏安一隅,沒有幹出什麽大奸大惡之舉,但最終卻沒有落得一個好下場,可謂“好人沒有好報”。畢竟,這是亂世,不管是好人還是壞人,都會被吞噬,“光有好心腸是沒用的”,還要有強悍的實力。
王匡死於曹操之手,喬瑁死於曹操盟友劉岱之手,曹操念此二人都為國家做出過貢獻的份上,厚葬了此二人並且穩妥地安置了此二人的家室,王邑被曹操趕出了河東郡,前往齊魯投靠了孔融、孔明,在齊魯境內繼續當了一郡太守。眼下,張楊死了,曹操同樣念他為國家做出過貢獻的份上,厚葬了他並且穩妥地安置了他的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