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節戰前動員
孔明深知“要想富,先修路”這個道理,因此,他治理齊魯時一直把交通建設作為狠抓不懈的重點工程,並且為其而投入了巨額財力、大量物力、近百萬人力,使得齊魯境內終於建成了一套全麵而完善的交通體係,齊魯十二郡一百二十縣,幾乎每縣的縣城都與相鄰縣的縣城連有寬敞、平坦、通達的官道馬路,原有的官道被擴建翻新,未有的官道則被開拓新建,每條官道馬路都以石板磚塊鋪砌,寬度可供三輛馬車並行,道路兩邊每隔一丈便栽種一棵樹,每郡的交通網以郡府/郡治所在縣城為核心,十二郡的十二張交通網最終形成一張覆蓋整個齊魯的大交通網,加上同樣發達先進的水路運輸,使得齊魯境內的交通運輸非常便利,眼下,齊魯軍的兵馬輸送得益於齊魯交通網而快速迅捷無比,雖然不能跟後世比,但在此時是不折不扣的獨步全國。
齊魯的交通網陷入了空前繁忙中,各官道馬路、內河水路上盡皆車水馬龍,軍人的隊伍、裝滿軍用物資的車輛(不隻是馬車,還有牛車、驢車、騾車等)、坐滿了軍人或裝滿了軍用物資的船隻……晝夜不息地川流不息。聽聞自家子弟兵即將迎戰侵犯齊魯的袁軍的齊魯百姓們迅速地把各縣的陸路車站、水路碼頭、官道馬路兩邊圍得水泄不通,數以百萬計的各地百姓扶老攜幼、簞食壺漿,趕來為子弟兵們送別壯行,現場堪稱人山人海、人頭攢動、摩肩接踵,旗幟飛揚、鑼鼓喧天、人聲鼎沸。
不管是齊魯的原住民還是從外地遷入齊魯的新住民,無不對孔融、孔明感恩戴德,他們深深地知道,如今天下大亂,處處兵荒馬亂、生靈塗炭、民不聊生,唯獨齊魯猶如世外桃源一般可以讓住在齊魯的人盡享太平,得到豐衣足食、安居樂業的美好幸福生活,饑寒交迫者,可以得到官府免費發放的食物衣物,無田無地者,可以得到官府免費分發的田畝土地,並且官府還會提供耕牛、農具、種子,遍地開花的大基建工程讓無數人得到工作或得到一份副業,各種文明而先進的新生活的規劃更是讓百姓的生活錦上添花,同時,齊魯的賦稅很低,使得住在齊魯的人隻要不是好吃懶做,都可以勤勞致富,過上越來越好的生活,如此仁厚愛民的州牧及其英明神武的小兒子,老百姓如何不愛戴、不擁護呢?如此美好的地方、幸福的生活,老百姓如何不拚死保衛保護呢?如何不仇恨即將打進來、摧毀這個美好的地方、破壞幸福的生活的外地敵軍呢?再加上孔明組織的宣傳隊進行大力宣傳,使得齊魯上下萬眾一心、眾誌成城、同仇敵愾。
宣傳隊的很多隊員都是齊魯書院的學生,他們在院長鄭玄、副院長蔡邕和孔昱的帶領下,成群結隊地手持宣傳單走在城鄉街巷道路間,用飽含深情的語氣高唱著《詩經·秦風·無衣》: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我齊魯軍——威武!”
“我齊魯軍——必勝!”
“打敗賊軍,保衛山東!”
一隊隊武裝到牙齒的齊魯軍官兵雄赳赳氣昂昂地在家鄉父老的歡送下高呼著口號,踏上挺向前線的征途,在他們的身邊,老者們神情莊嚴肅穆地敲鑼打鼓,為他們壯行鼓氣,手提竹籃的婦女們爭先恐後地把竹籃裏的饅頭、包子、熟雞蛋、肉幹、瓜果等塞進官兵們的手裏……官兵們心頭溫暖地一邊前進一邊向家鄉父老揮手告別,處處可見頭發花白的父母在送別自家兒子,抱著孩子的婦女在送別丈夫,牙牙學語、少不更事的孩子在送別父親,親人分別時的哭泣在現成此起彼伏,但更多的還是親人們鼓勵官兵們“奮勇殺敵、平安歸來”的大義場景。
即將化為前線戰場的濟南國和樂安郡分別下轄12個、6個縣,十八個縣裏位置最北的博陽、曆城、著、菅、博昌、高苑、利、益八縣全部被執行了堅壁清野,在官兵們的幫助和保護下,以上八縣的七十多萬居民除了自願留下協助軍隊作戰的青壯年男丁外,其餘人全部離開家鄉,暫時撤至南邊的齊國和泰安郡境內。幾十萬百姓帶上家裏的輕便東西,趕著耕牛,眼含熱淚地把田野間長勢喜人的小麥、水稻、高粱、豆子等莊稼全部鏟除踩踏掉,以免戰事時間較長,待其成熟後,袁軍就地收割將其作為軍糧,繼而拖兒帶女、扶老攜幼,一路一邊不停地咒罵著袁紹、袁譚一邊浩浩蕩蕩地向南撤離。百姓們沒有攜帶多少口糧,他們在抵達齊國、泰安郡後,當地官府會對他們進行接濟安置,他們家中的儲糧和家中飼養的家禽家畜都被前線齊魯軍部隊用錢收購了作為軍糧,很多百姓不要錢財,請求把家中儲糧、家禽家畜免費贈給齊魯軍以此為擁軍助戰盡到一點綿薄之力,但齊魯軍嚴格執行軍紀,堅決給予錢財。
與此同時,六月二十二日,袁軍先頭部隊三萬精兵在前鋒大將淳於瓊的統領指揮下開始在冀州樂陵郡利津渡口橫渡黃河,齊魯軍沒有任何動靜,未對袁軍進行任何攔截或阻擊行動。
淳於瓊雖是袁紹的部將,但他卻不是普通將領,曾經,他還與袁紹平起平坐過一段時間。昔日,漢靈帝設立“西園八校尉”統領總攬天下軍權,其中有曹操(典軍校尉),有袁紹(中軍校尉),也有淳於瓊(右校尉),可以說,淳於瓊是一個風雲人物,他不但頗有勇武,並且統軍領兵能力也較強,在袁軍中排名僅次於合稱“河北四庭柱一棟梁”的顏良、文醜、張郃、高覽、韓猛(以前是麴義,麴義被趙雲所殺後,韓猛頂替之),位列第六,高於位列第七的朱靈和位列第八的蔣奇,但他的缺點也很明顯,有勇少謀並且嗜好飲酒。
當初,天子東返洛陽,袁紹帳下的許攸等人曾建議袁紹搶得天子從而“挾天子以令諸侯”,但遭到淳於瓊、郭圖等人的反對,袁紹因此而沒有奉詔迎駕,使得曹操輕而易舉地搶得天子,繼而名正言順地以天子之名對包括袁紹在內的各路諸侯發號施令,使得袁紹在政治上陷入了很大的被動,對此,淳於瓊十分慚愧自責,因此在此戰中積極地毛遂自薦、主動請纓,擔任袁軍先頭部隊前鋒大將,渴望建功立業以將功贖過。毫無疑問,淳於瓊求戰心切、立功心切。
比淳於瓊更加求戰心切、立功心切的是袁軍此戰的主帥袁譚。淳於瓊渴望在此戰中建功立業以將功贖過,袁譚渴望在此戰中建功立業以獲得袁紹歡心,增大自己重得大位繼承權的可能性,不僅如此,他還被孔明狠狠地羞辱了一番。袁譚使者孔順返回複命時,把孔明羞辱袁譚的話原封不動外加又添油加醋、添枝加葉一番地向袁譚進行了匯報,袁譚險些氣炸了肺。
“不破齊魯、不殺孔明,我誓不為人!”袁譚恨得牙癢癢地對天發誓,言罷,催促全軍加快前進和渡河的速度。
一個立功心切的主帥加上一個立功心切的前鋒大將,袁軍的攻勢自然不難想出。在渡過黃河後,淳於瓊來不及喘口氣,當即下令全軍向南推進。
齊魯軍這邊,在田豐的運籌帷幄下,齊魯軍沒有分兵把守黃河南岸,而是集中兵力扼守齊魯在黃河南岸最靠北的博陽、曆城、著、菅、博昌、高苑、利、益八縣的縣城,重點設防、以逸待勞、後發製人,八座縣城猶如八座堡壘,連成一條線,牢牢地鞏固著齊魯的北部防線。袁軍不攻破這道防線,就無法攻入齊魯腹地,即便袁軍從曹操地盤借道(孔明、賈詡、田豐、沮授已經考慮到這個可能性),迂回繞過齊魯軍的北部防線,照樣無法攻入齊魯腹地,因為宗員、武安國、太史慈的三個旅會在泰安郡和魯國形成齊魯的西部防線。田豐的部署是十分正確的,一來,千裏黃河多處可渡,若分兵把守,則防不勝防,不但難以阻止袁軍南渡黃河,還會讓己方兵力陷入分散;二來,齊魯大部分地區是一馬平川的平原,黃河南岸地區亦如此,沒有崇山峻嶺可讓軍隊進行據險堅守,因此,位於平原上的城市正是最好的防禦屏障,同時,各縣城都有官道馬路通往後方腹地,十分便於後勤補給運輸。
齊魯軍引以為屏障的八座縣城肯定不是靠在一起的,互相距離少者數十裏、多者約百裏,縣城與縣城之間是不存在野地防線的,從表麵上看,袁軍大可不攻打八座縣城裏的任何一座,隨便從兩座縣城間的空隙郊野地帶直穿而過,殺入齊魯腹地——但是,袁軍是不能這麽做的,因為袁軍要是不打這些縣城,從縣城之間空隙穿過,意味著他們在進軍途中沒有獲得立足點、後勤中轉站,並且在他們身後存在著大批齊魯軍,縣城裏的齊魯軍隨時可以出城出擊,攻打、包抄、截斷深入齊魯腹地的袁軍的後路,使袁軍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袁軍必須打下幾座縣城,從而既打開殺入齊魯腹地的通道也確保自身後路安全。
八座縣城裏,孔明把總指揮部設在了城區規模最大、城牆最堅固、地理位置也最靠前的樂安郡高苑縣城內。城內,一隊隊齊魯軍官兵正在有條不紊地奔赴各自的戰鬥崗位,腳步聲、口令聲、呼喊聲此起彼伏,匯聚成大敵當前的緊張凝重氣氛,城中居民已經撤離了十之七八,可謂十室七八空,還剩下自願協助軍隊作戰的青壯年,他們揮汗如雨地忙得不可開交,要麽在爭分奪秒地繼續加固城牆,要麽在緊鑼密鼓地幫助軍隊搬運兵器軍械,城內一片片已沒有居民居住的民房民宅被臨時充當成了兵營、軍庫、野戰醫院……各方麵戰前準備堪稱井然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