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言情女生>三國之蒼生至上> 第006節太史慈(1)

第006節太史慈(1)

  毫無疑問,太史慈是一員猛將、名將,並且還有統帥的潛質,但可惜,他在曆史舞台上僅僅是曇花一現,並沒有大放異彩。說起來,孔明老爹孔融本來是很有希望招攬到太史慈的,孔融是山東人,又在山東當官,太史慈也是山東人並且還受過孔融的恩惠,對孔融充滿感恩之情——孔融在北海國當國相時,做了不少惠及百姓的好事,比如救濟貧苦人家、孤兒寡母,當時,太史慈由於犯了事,逃去遼東避難,留下母親在家,孔融得知此事後,多次贈送糧食禮物給太史慈母親,後來,黃巾軍餘黨管亥部圍攻北海國,孔融孤立無援,太史慈正好回家,太史慈母親向他說了孔融的恩惠,讓他報答孔融,於是,太史慈單槍匹馬地衝破管亥部包圍,見到了孔融,然後帶著孔融的求援信殺出重圍,把求援信送到劉備手裏,成功地讓劉備率部趕來增援孔融,擊退管亥部,保住了北海國——按道理,孔融完全可以趁熱打鐵、順水推舟,把太史慈這個主動送上門的猛將、名將招入自己麾下,然而,孔融卻沒有這麽做,原因無非兩個,要麽,孔融此人實在缺乏招攬人才的氣度、慧眼識人的本事、敢於用人的魄力,要麽,孔融本來就沒興趣當一個割據一方的軍閥,隻想回朝,自然無需招攬太史慈這種猛將、名將。


  孔融沒幹好的事,孔明不會重蹈覆轍,孔融錯過的猛將、名將,孔明可不會錯過。


  根據書上記載,太史慈離開北海國後,投效了揚州刺史劉繇,但劉繇也沒有真正地重視、重用他,在劉繇後,他投效了孫策,這才算真正地遇到了明主。然而,在孫策麾下的太史慈似乎沒有什麽耀眼的表現和突出的戰功,原因有二,一來,孫策本人能力太強,他既是雄才大略的君主,又是勇不可當的戰將,導致他部下們的才幹都被他的耀眼光芒給掩蓋了;二來,時機不對,太史慈投效孫策時,孫策已經平定江東,使得他隻能打打叛軍、山賊之類的二流敵人,沒有強大的敵人,自然沒有耀眼的表現和突出的戰功,不僅如此,太史慈死得又太早,他病逝於西元206年,享年隻有40歲,在他死後兩年,江東迎來了波瀾壯闊、彪炳史冊的大戰——赤壁之戰,赤壁之戰後,江東又與劉備、曹操展開各種驚心動魄的明爭暗鬥,然而,他在那時候已經病死了,從而永遠地錯過了這些本來可以讓他建功立業的戰事,實在命不好,最直接的證明就是:他都沒有躋身“江東十二虎臣”行列。


  綜合而言,孔明招攬太史慈是不會對孫吳、對三國時代造成大幅度的影響的。


  在孔明的遐想幽思中,一行人徑直前往黃縣。


  從魯縣到黃縣,單程五百多裏,在後世,這點距離坐汽車隻需短短幾個小時,但在此時,即便眾人都是騎馬、坐馬車的,也足足用了十多天的時間,沿途還先後碰到好幾股山賊土匪,幸好武安國武藝不錯,將其都打跑了,不過,孔明最在意的還是沿途看到的風土人情,越看,他心情越沉重,說起來,他這是第一次出遠門(被從洛陽送返魯縣時,他因為骨頭沒發育好,沒辦法抬頭看馬車外的場景),第一次親眼目睹此時華夏普通人的生活,看得他心情沉甸甸,他所見之處,老百姓無不活得又窮又苦,饑寒交迫、饔飧不繼、衣衫襤褸、灰頭土臉,猶如牛馬。後世華夏人在評論華夏曆史上的重要朝代時是這樣評論的:暴秦、強漢、盛唐、富宋……漢朝被稱為“強”,並且漢朝也對得起這個“強”字,四百年來,漢朝對外一直是軍功強勁,就算到了漢末,漢軍照樣吊打四周蠻夷,然而,“強”又如何?普通老百姓過得好嗎?不好。任何一個強盛的朝代,老百姓都沒有好日子過,“興,百姓苦,亡,百姓苦”,興時,老百姓隻是權貴們肆意盤剝的羔羊,亡時,老百姓隻是權貴們用來陪葬的炮灰。漢朝連年對外征戰,無數兒郎將士埋屍沙場,那些兒郎將士是從何而來的?自然是來自民間,來自老百姓,都是老百姓辛辛苦苦養大的子弟骨肉,連年征戰需要耗費巨大的錢糧,錢糧是從何而來的?自然是來自民間,來自老百姓,都是老百姓的血汗賦稅。別說漢朝了,就算被稱為“富”的宋朝,老百姓仍然沒有豐衣足食、安居樂業,宋朝300多年內累積爆發了433次民間起義,老百姓難道吃飽了撐得沒事做了所以造反?說到底,漢朝的“強”,隻是帝王將相的強,宋朝的“富”,隻是王公貴族的“富”,老百姓隻是為了當權者的“強”和“富”而被犧牲舍棄的代價而已。


  “還是後世好啊!”孔明在心裏唏噓歎息道,“後世才是普通人都可以吃飽穿暖的好日子。”


  此時是漢末,黃巾起義還沒有爆發,可以說,此時的大漢王朝“一片太平”,然而,民間卻已經民不聊生、民怨沸騰,否則,張角等人又豈能連續十多年鼓動老百姓並且受到那麽多老百姓的擁護和支持?大漢朝就像一棟外表巍峨雄壯、內部腐朽不堪的大廈,已經搖搖欲墜,造成這個現狀的原因主要有三點:


  第一,漢朝雖然打跑了匈奴,但鮮卑卻逐漸崛起並且屢屢犯境,不斷地消耗漢朝的國力,增大了漢朝民眾的負擔,高句麗也如此;同時,漢朝對羌人、烏丸人(烏桓人)、匈奴人(南匈奴人)沒有成熟的、穩定的、合理的政策,而是采取了比較粗暴和高壓的手段,導致羌人、烏丸人、匈奴人不斷地反叛,進一步地消耗漢朝的國力,增大了漢朝民眾的負擔;

  第二,漢朝從中央朝廷到地方官府都是一片混亂,漢靈帝無心國事政務,一心追求享樂,不擇手段地搜刮錢財,寵幸宦官和外戚,宦官和外戚不斷地爭權奪利,搞得朝堂上烏煙瘴氣,至於地方,更是混亂不堪,豪強地主、門閥世家盡皆對老百姓強取豪奪,使得廣大民眾陷入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水深火熱中;

  第三,瘟疫、旱災、水災、蝗災、地震等天災不斷,光是瘟疫,在東漢末年的三十年間就先後爆發了12次全國性大瘟疫,老百姓病倒病死無數,妻離子散、家破人亡者數以百萬、千萬計,但中央朝廷卻基本上沒有采取及時有效的救治手段,對老百姓不聞不問、不管不顧。


  如此,老百姓怎麽不苦?大漢朝怎麽不危?


  “懇請蒼天可憐蒼生,祈求早點天下太平吧!我願為此竭盡全力地做出我能做出的貢獻。”孔明在內心裏下定決心。


  十多天後,孔明等人終於抵達黃縣了。


  在此時找一個人肯定遠遠地沒有在後世那麽方便快捷,但孔明找到太史慈並不難,一來,太史慈複姓太史,這個複姓十分罕見,二來,太史慈從小就在他的家鄉小有名氣。經過幾個熱心人的指點,抵達黃縣的次日上午,孔明等人在郊區鄉下的一個村子裏找到了太史慈的家。


  太史慈出身寒門,他家自然不是什麽高樓大廈,隻是普通的鄉下農舍,三間用土磚竹木蓋葺起來的房屋,圍繞一圈柵欄籬笆院子,一群雞在閑庭信步地覓食啄蟲,一個年約四旬的婦女在院子裏縫補著手裏的粗麻布衣。


  孔明等人紛紛下車下馬,那個婦女聽到聲響,抬頭看來,麵露驚訝神色。


  陳氏緩步上前,向那個婦女作揖行禮,態度客氣、語氣溫和地道:“請問,這裏是太史慈、太史子義的家嗎?”


  婦女放下手裏的麻衣針線,微笑著上前作揖回禮:“是,我便是慈兒的母親,請問你們是?”


  孔明上前行禮道:“太史夫人好,見過太史夫人,在下太尉掾屬孔融小兒孔明,今日冒昧登門打攪,正是為了拜訪令郎太史子義。”


  太史母又是詫異又是驚奇:“諸位光臨寒舍,真是令姎不甚惶喜,快請進。”她看著孔明,不敢相信這麽一個三歲小孩居然說話如此順暢並且文理語法這麽熟練。


  眾人一起先向太史母拜謝,然後把馬車、馬匹拴在院子外,步入院子裏。太史母道:“慈兒出去做事了,估計很快就回來,還請諸位稍候。”


  “多謝了。”孔明再次向太史母行禮,他看得出來,太史母雖然是鄉下婦女,卻很有可能讀過書,所以通情達理、談吐有禮。孔明知道,太史慈早年喪父,全靠母親將其撫養拉扯大,他能成為文武雙全的名將,自然離不開母親的熏陶和教導。


  在等待太史慈回來的時間裏,孔明稍微地轉了轉太史慈的家,發現他家裏有不少的竹簡書籍,由此可見,太史慈自幼勤奮好學是名不虛傳的,除了竹簡書籍外,孔明在太史慈家裏還看到了一個擺放兵器的、手工製作的蘭錡(兵器架),屋後還有一處小小的、簡陋的馬廄,但沒有看到兵器和馬匹,應該是被太史慈帶出去了,由此可見,太史慈也是勤練騎術武藝的。


  不到一刻鍾,孔明等人聽到外麵土路上傳來由遠至近的馬蹄聲和“母親”的高亢呼喊聲,太史慈回來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