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楚書,太祖皇帝本紀> 第一百一十五章:王業之基

第一百一十五章:王業之基

  一頓茶足飯飽之後,議事重新進行。


  “剛才稟坤的意思我也比較讚同,不到事敗危急之刻,蜀地不能去。”


  駱永勝支持了魏稟坤的意見,開口道“我的意見是攻略江南,一來斷了趙宋的錢糧稅賦,二來則是控製長江,爭取先做到劃江而治,兩分天下,屆時再內修政務,外勤兵事,徐徐圖之,伺機北伐。”


  誰讓駱永勝是主事人呢,他主動開口支持魏稟坤,堂內眾人也就不好在探討別的起事路線,開始圍繞著這一戰略意圖進行討論。


  “既然主公意如此,那這洪州城,咱們還不能放棄呢。”


  “我何時說過要放棄洪州了?”駱永勝笑言“咱們已在洪州經營數年,非我駱某不舍家業離開,而是洪州此地人傑地靈,文氣鼎盛,打天下的同時也得考慮治天下,我沒有那麽多時間,再去到一個貧弊的地方教人識字培養官吏。”


  眾人點頭,深以為然。


  教育非一日之功,去往西南,可能一個城都未必有幾百個能讀書識字者,光這培養官吏一事就頗為浪費時間,而洪州不同,洪州乃是江南路治城,是讀書人的搖籃,文氣之盛,可列全國十甲。


  這幾年,駱永勝沒少利用洪州日報上的《三國》來普及拚音,也編纂了新的字典從旁輔助識字,可因為受製於官府的存在不能大範圍推廣,幾年來也不過隻是勉強教會瓦石莊周遭附近幾百個村民罷了。


  縱算是攻陷洪州,全城普學,那也是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教會百姓的。


  “既然不離洪州,那麽首要便是攻下饒、信二州,破六安軍、廣德軍,一路直插升州城。”


  這條路線,就是沿著長江一路向著東北方向,進黃山、宣城,最後打到南京城。


  洪州大家都知道,是南昌,大都督府和鎮南軍還轄製著江州的水軍,也就是九江以及鄱陽湖,這裏是趙宋三個水師港、海船建造的要地之一。


  “洪州在手順著贛江往南,攻略江南路,而後再圖取升州,如此便可切斷江南與朝廷的聯係了。”


  這個提議還是很得駱永勝的欣賞,不過很快包括耿百順、侯秉忠兩人就提出了反對意見。


  他們反對的駁詞簡要且直接。


  “哪裏有那麽多兵?”


  想要切斷江南跟朝廷的聯係,也就意味著要切斷長江以及運河,千裏鎖江,處處是戰場。


  一邊要抵抗朝廷官兵自北南下,又要抵抗江南的官軍北伐。


  “屆時南北夾擊,朝廷可以發六路、十路兵馬征討我們,而我們焉有六路、十路人馬來守?”


  撤掉飯菜的桌子上,侯秉忠攤開地圖,指指點點道“朝廷在廬州、泗州、徐州皆有兵馬,在江陵、鄂州還有興。湖州、杭州有宣德軍、寧海軍,這些都是禁軍編製,前後加起來足足有十幾萬兵馬。


  咱們哪裏有這個實力東取升州,截斷長江?”


  如此一說,駱永勝也是皺起了眉頭。


  造反難啊。


  本以為自己謀劃三四年,總也算是有了點實力,但這麽看來,還是差著遠呢。


  愁著愁著,駱永勝反而是笑了。


  “如果造反易如反掌的話,焉還有四百年之大漢、三百年之李唐。趙宋雖無道,終究是天下人心中的正統,此非王朝末路之時,反而是開國不過四十年,咱們想反,可比漢反武帝、唐反太宗,難度屬實不小。


  不過雖然難於登天,但那又何妨,窮途未必末路。”


  這是駱永勝經常掛在嘴上的話,一路走來也是此話支撐著駱永勝活到今時今日,且越活越好,幾人都能感受到駱永勝的鬥誌,原本有些頹廢的鬥誌便也重新煥發起來。


  “既然東取升州很難,咱們就更該去了。”


  駱永勝笑著,手往地圖上一點“咱們行以蛇吞象之舉,戰略意圖一目了然,賭的就是朝廷不敢放棄江南。”


  眾人隨著駱永勝手指點到的位置一看,都猛抽一口涼氣,越州!


  所謂越州,便是先秦會稽郡,亦是將來南宋的首都紹興府。


  這裏是兩浙腹地,緊挨杭州,人口稠密、糧秣充備,確實可以做王業之基。


  “越王勾踐、楚霸王項羽都是自此地發跡而征伐天下。”


  駱永勝環視眾人,自信滿滿的侃侃而談“我們出奇軍往升州,吸引朝廷大軍圍剿,此時另出一軍奔越州必頃刻可下,如此一來,自洪州往東這一片,趙宋最富庶、糧稅最重、人口最稠密的區域皆被我軍拿下,屆時,北抗朝廷,南撫閩廣,背依大海之險,再無兩麵受敵之危。”


  如果拿下自江西到越州這一塊,再能拿下升州南京,那領土疆域恰恰就如同曆史上滅完陳友諒、方國珍的朱元璋勢力。


  “閩廣之地,幾乎無朝廷官兵,雖地緣廣袤,但多是托依地方宗族、豪強自治,洪州往西南方向又有西南夷,亦是朝廷勢力薄弱之地。可以說,能留供朝廷動兵的方向,隻有自北南下。”


  話到此時,侯秉忠也點了點頭“我當年在福州當了近十年兵,此地確實如此,閩地往南及至潮、廣二州,多為招撫司,羈縻州,確實無太多朝廷勢力,而且這些地方宗族親重,向來重家族利益而輕慢國家,隻要咱們好生安撫,說不準還能爭取過來。”


  兩廣、福建的宗族勢力有多大?

  舉個簡單的例子,直到四百年後的大明朝,廣州還兩度被地方宗族的叛亂勢力攻陷過。


  更別說眼下的趙宋王朝了,朝廷征徭役,根本不敢以武力的方式對待兩廣,不然頃刻間人家地方百姓就在族老的帶領下跟朝廷幹起來。


  與兩廣一般驕橫的便是湖南,幾乎近半區域都是招撫司,而非朝廷建製的州府衙門。


  說是大一統天下,但這幾個地方是沒有王法的。


  人家是宗法、族法自治,你拿《宋法統》在那裏當官,就是玩笑話,人家也不搭理你。


  曆史上著名的《呂氏鄉約》一出之後,自宋至清(不含元)三朝,許多官員,包括著名的王陽明在內,都多次推出與這些偏遠地方宗族達成具有約法三章性質的鄉約。


  “導俗為風,莫善於鄉約。”


  說好聽點,叫做朝廷開明與地方百姓分權治理,互不幹涉,說難聽點,就是默許皇權不下鄉,任由地方無視王法,而以宗權定鄉法。


  而眼下,《呂氏鄉約》還未誕生,意味著連朝廷和民間還未達成默契,那兩廣、福建、湖南大部更是高度的自治,反正朝廷隻要來管,那就幹!

  隻可惜,血性是有了,但高度的自治也使得族與族、鄉與鄉之間的矛盾仇恨日益深重,致使此四省百姓之間互不相通,亦無家國之念,大家都守著自己宗族的一畝三分地勢力範圍搞百裏王侯之國,不知通力合作。


  等到元滅南宋之時,絕大多數宗族勢力具在蒙古鐵蹄之下化作齏粉。


  漢家王朝到底是儒骨,凡是還講究個商量著來,可以好言溫勸以禮相待,忽必烈哪有那個好脾氣。


  什麽鄉約、公約,你問問忽必烈、伯顏能看得懂不,就算看得懂這兩人也是不屑一笑。


  強權、刀鋒之下,條約擦屁股都嫌硬,說撕毀還用得著跟你們打招呼?


  誰跟死人商量事。


  這就是基於特定年代的政治製度下存在的特殊背景,而恰因這個特殊的時代背景,讓駱永勝盯上了這一塊,並決定大加利用。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與趙宋相比,咱們既無天時,也無地利,那麽隻能利用人和了。


  打通兩浙,招撫閩廣,隻要穩定東南,便可廣蓄兵糧,圖謀北伐大業。”


  大局戰略定下來之後,就代表著接下來有了前進的大方向,剩下的,便是埋頭拉車。


  “做好準備吧!”


  。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