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鄉村經濟的重要性
也就是說,帝國想要重新變強,一場充滿血腥味的改革是避免不了的。這必然會觸及一部分人的利益,他們會用各種辦法來阻止改革,甚至爆發一場慘烈的內戰——這也是羅馬帝國頻繁內戰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如果不改革,就會亡國滅種;選擇改革,不一定改革成功,風險很大,甚至引起反噬。
在生產力落後的中世紀,土地無疑是改革的重點對象之一。
13世紀,羅馬帝國四分五裂,富農控制著絕大部分土地,土地兼并持續惡化,自耕農大量破產,被逼的變賣家產,甚至自殺。
帝國缺一場土地改革。
土改的意義在於三方面,第一,降低社會非勞動人口,把失地農民納入社會生產,減少矛盾;第二,擴大市場,失地農民沒有錢去消費,有了土地就能生產就有錢;第三是減少土地浪費,擴大糧食生產潛力。
土改的形式有兩種,第一種是分割土地給失地農民,第二種是讓失地農民進城當工人,實際上兩種形式歸根結底就是改革土地制度,擴大消費市場。第一種途徑缺點是降低了農業潛力,增大了土地流轉成本,第二種是造成了貧民窟。
跟近代土改不同。近代地主沒有那麼保守,因為大地主有大量土地可以讓地主轉型,從封建地主到農業資本家,保守的是小地主,富農,中農。想要瓦解這些人就得破壞那種封建土地制度,要麼讓農民都進城,剩下的都是農場主,自然就完成了進步,要麼就把土地平分,所有人都有土地,但是土地規模又不足以支持自給自足、男耕女織的小地主,富農,中農。
暫不說東方土改。
提奧多雷並非要搞什麼「公有制」,也不會搞死地主階級(或富農經濟)。在普通農民看來地主該死,但對於君主來說十分重要,因為地主經濟是王權在農村的延伸,同時教士階級維持著王權在基層的意識形態,他們是維持王權統治的基礎。
他的土改依然會優先考慮地主階級(或富農)的利益,目的主要是為了遏制土地兼并,以及保護自耕農。
如果放任不管,後果也不必多說。
不過,目前為止他還沒有能力解決這些問題。拉丁人的進攻已經讓他焦頭爛額,而難民問題更是為他「再添了把火」。
把這些難民訓練成士兵,強行減輕失業率?第一,這些難民當中很多都是老弱病殘,適合當兵的青年少之又少,而且沒有足夠的誘惑,這些青年是很難願意為帝國賣命的。
第二,嚴重缺少武器裝備,這些新兵拿什麼武器與全副武裝的拉丁人作戰?拿鋤頭嗎?還是鍋碗瓢盆?
第三,根本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難民想要的是土地,而非參軍報國。
成群的難民將嚴重衝擊當地社會的秩序,帶來燒殺搶掠等一系列暴行。
之前,提奧多雷從君士坦丁堡收留了一批難民,但這批難民大部分都是貴族、軍人、教士和工匠,憑藉他們的身份很容易就能在尼西亞重新「混」起來。
而這批來自比提尼亞的難民大部分都是農民,大字不識,很難在城市混下去,只能逃到鄉村,但鄉村地富農們很反感這些人,導致這些難民面臨「沒人要」的情況。
傳統的土地佔有階層的勢力非常強大,皇帝只能一味的妥協妥協再妥協,這就造成兩邊都得罪,同時兩邊都不滿意的情況。而土地改革的最後效果,只解決了一半農民的土地問題,而另外不到一半的農民,繼續進城。
此外,大部分農民有個天性,那就是想去城市,認為這樣可以賺到更多的錢。
自耕農和耕農是農村社會湧入城市社會的中堅力量。如果想要維持社會秩序,那麼城市中的貧民就不能再增加。農民之所以大量湧入城市,因為他們大部分人都沒有土地,從而去追求城鎮的高工資收入,結果發現他們根本融入不了城市生活,導致城鎮四周的貧民窟越來越多,農村見不到一點生機,大街小巷充滿著落魄的破產者、乞丐,對生活充滿失望,間接性對政府失望。
(古代搞重農抑商是有原因的,無論是羅馬還是中國。改革開放后一堆農民往北深廣跑,哪怕到現在也有不少農民錯誤地認為去了一線城市就能發大財。東羅馬也一樣,一堆農民往君士坦丁堡跑,結果海牆邊的貧民窟越來越多。)
因此,想要緩解這個問題,就必須要耕者有其田,把農民「定」在農村。
鄉村經濟才是東帝國的核心,商業只是其次。
把土地分給農民,就只能拿君主的政治基礎開刀。所以,他們是你政治上的盟友,但卻是你政策上的敵人。君主得罪了傳統的階層,那麼他在治理國家的時候,手中可用的人就會減少,最後,君主只能越來越依靠你的皇室成員,你的親信。
有句話說得好,政策上越成功的君主,政治上就越失敗,反之亦然。
而依賴少數親信治理國家是什麼後果?腐敗。
安格洛斯王朝和巴列奧略王朝就是個典型的例子。
尤其是巴列奧略時期,大部分的社會資源並不是被一個廣大的階層佔有,而是迅速被少部分人佔有。整個國家迅速變得腐朽、墮落。所以,統治階層的迅速腐敗,激起了強大的民憤,導致巴列奧略時期人民多次起義,這一切不是沒有原因的。
或許你要說,用軍隊鎮壓「刁民」就行了吧。而你大規模擴軍的後果是什麼?基層貧民出身的人,加入到軍隊當中,使得軍隊不再是一個特權階層,軍隊的思想越來越向民眾靠攏。當這種軍隊在面對他們的父老鄉親時,倒戈是很自然的事情。
還有一點,農民遭受了地主的壓迫,受了鄰居的委屈,就要去教堂祈禱,聽教士的教誨。農民沒有多少土地,一旦到了災年,斷了收成,教堂就要出面救濟。對農民來說,國王遠在天邊,天高皇帝遠,而教堂近在眼前,朝夕相處。農民可以不信皇帝,但不可以不信寺廟。在中世紀,這些教士還扮演著老師的角色。
而此時,城市中的打工農民越來越多,貧民窟越來越多,他們自然而然就成了這些經學人員最好的受眾。
要知道,在東帝國東方教會的權力遠不如西歐,所以普遍出現了「吃著朝廷的飯罵朝廷」的現象。這些傳統的教士群體,依舊掌握著在平民階層中的話語權,如果提奧多雷想要維持他的統治,就必須要依靠宗教的幫助。
總結,提奧多雷的土地改革優先考慮地主、富農階級,其次才是自耕農,在改革的同時也要取得教士的支持,這還是為了穩固他的統治。
改革的目的是為了遏制土地兼并、使自耕農數量增多,而非實現「公有制」。
同時避免城鎮湧入過多的農民,強調鄉村經濟的重要性。
在政策和政治上力求平衡,同時不能過分重用親戚為官。
(我這是站在統治者的角度所寫,可能會得罪一些人,希望諒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