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鮮為人知的曆史趣事> 第179章 範仲淹請宋仁宗吃草,讓西夏主吃塵?

第179章 範仲淹請宋仁宗吃草,讓西夏主吃塵?

  北宋的寶元元年(1038年),西北一個少數民族(黨項族)突然叛變,首領李元昊稱帝,建立西夏國。


  曾經是狀元出身的李元昊非常囂張,經常率領部族騎兵,在西北部燒殺搶掠。有一次,他甚至掃蕩到北宋的戰略要地延州(現在的延安一帶),圍困延州七天七夜。宋軍對他束手無策。


  但當53歲的範仲淹前往西北戰場鎮守之後,李元昊卻屢戰屢敗。對此,李元昊恨得牙根癢癢,同時又相當佩服範仲淹這個老頭。李元昊和他的部族都說“小範老子腹中自有數萬兵甲”,甚至傳出“老子天下第一”的說法。


  在此之前,範仲淹是一介純粹的文官,從未上過戰場。他是如何做到,讓強悍對手無可奈何又大呼佩服的呢?

  其實,對付西夏主李元昊,隻是範仲淹的一碟小菜。他憑著一股“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博大胸懷,出仕以來一直奔跑在奮不顧身地為民請命的路上,為此甚至不惜得罪權貴、得罪皇帝。


  與範仲淹聯手抵禦李元昊的韓琦說他“大忠偉節,充塞宇宙,照耀日月。前不愧於古人,後可師於來哲。”確實如此。


  手握爛牌,卻打出一片“心懷天下”


  範仲淹29歲之前,並不姓“範”,而是姓“朱”。


  原來,範仲淹的父親範墉病逝之後,母親謝氏貧困無依,唯有帶著年僅兩歲的範仲淹再嫁。範仲淹也從此隨繼父姓朱,改名“朱說”。


  範仲淹直到23歲才得知自己的真正身世。他承受著心中的悲涼,默默收拾行囊,與母親相約,自己十年之內必定考取功名,然後回來接母親走。於是,他一個人搬到附近的醴泉寺發憤讀書。


  由於沒有錢,範仲淹幾乎每頓都隻吃小米粥。為了省時,他每天早上就煮一小鍋稠粥,等它冷卻下來,就用筷子把結塊的粥劃分成四小塊。範仲淹又把一些鹹菜弄碎,就著粥塊吃。早上吃兩塊,晚上吃兩塊,一直熬到四年後,範仲淹以“朱說”之名,考中了進士。


  他這個事跡,後來成為了一個成語“斷齏畫粥”。


  之後,他帶著母親到各個地方做官。直到當了節度推官(一個從八品的地方文官),“朱說”才得以重新改名為“範仲淹”,認祖歸宗。


  每到一處,範仲淹都盡己所能為民謀利。尤其是在北宋天聖三年(1024年),為防止海水倒灌以致禍害民生,範仲淹開始重修“捍海堰”。曆經三年多,工程完成後,百姓為了紀念他的功德,將“捍海堰”稱為“範公堤”。


  範仲淹的能力得到應天書院院長晏殊的賞識。晏殊先是請他去管理應天書院;後在1028年,晏殊又向皇帝宋仁宗推薦範仲淹。於是,40歲的範仲淹終於入朝當了京官。


  當了親近皇帝的京官,範仲淹是不是該開始好好享受榮華富貴了呢?才不。立下“不為良相,便為良醫”誌願的他在八、九年間,竟然三次被貶出京城。原因無他,就是懟人。


  寧鳴而死,不默而生,懟你沒商量!


  懟太後:您還政吧!


  宋仁宗登基時隻有12歲,所以一直由他的養母劉太後垂簾聽政。當範仲淹入朝為官時,宋仁宗已經18歲了,劉太後依然在聽政。


  第二年冬至,宋仁宗居然還要率百官為太後祝壽。範仲淹忍不住了。他說,陛下如果要盡孝,大可以在內宮向太後行禮;如果搬到朝堂行禮,就會變成君臣之禮,非常不妥。另外,範仲淹上書太後,請她還政給宋仁宗。


  這範仲淹真不知天高地厚!收到奏折的劉太後大怒,宋仁宗也裝作大怒,把範仲淹貶出京城。


  雖“處江湖之遠”,範仲淹不改本色,依然對自己覺得有問題的朝政,不斷上疏意見。宋仁宗記住了他。北宋明道二年(1033年),劉太後駕崩,宋仁宗親政。他趕緊將範仲淹召回京城。


  如果宋仁宗認為範仲淹純粹是“他的人”,那就錯了。因為,範仲淹下一個懟的,就是他宋仁宗。


  懟皇帝:您吃草吧!


  範仲淹剛返京的那年七月,天下大旱之後,緊接著蝗蟲肆虐,百姓都沒糧食可吃。範仲淹奏請宋仁宗派人解決災情,仁宗沒放在心上。範仲淹就說,如果宮中半天都沒吃的,陛下可就餓得慌了!仁宗這才派他去安撫災民。


  開倉賑災之後,範仲淹帶著一把野草回京。他在朝堂之上請宋仁宗嚐嚐這些草的味道,說災區的百姓當時吃的就是這個。而且,範仲淹還讓宋仁宗拿回後宮,請皇帝的嬪妃們也嚐嚐,大家一起體會一下民生疾苦。


  他這樣做,讓宋仁宗極為尷尬,但也不好說他什麽。


  這年冬天,後宮發生了爭風吃醋的事情。郭皇後本來想掌摑尚美人,誰知卻一掌打在宋仁宗的脖子上。宋仁宗大怒,動了廢後的心思。範仲淹對此強烈反對。宋仁宗正在氣頭上,把範仲淹又一次貶出京城。


  範仲淹在外給宋仁宗上了一個情真意切的奏折,內說:

  “臣非不知逆龍鱗者,掇齏粉之患;忤天威者,負雷霆之誅。理或當言,死無所避。”


  (我怎麽會不知道,如果說了皇帝不喜歡聽的話,可能會被剁成粉條,或者被雷劈死呢?但是作為臣子,該說的還是得說,就算要以命相抵,也不應該回避。)

  也虧得範仲淹遇到一位仁君,否則他十條命也不夠死啊。宋仁宗聽進去了,他又把範仲淹調回京城。不過,範仲淹是不會消停的。


  懟宰相:您下台吧!


  北宋景祐三年(1036年),範仲淹向宋仁宗進獻了一幅《百官圖》,內中標明朝廷的官員都是怎麽升上來的。他的目標直指當朝宰相呂夷簡,說很多官員都是宰相以不正當手段安排的自己人。呂夷簡不是一個好宰相。


  這下朝廷炸開了鍋。呂夷簡當然不會示弱,馬上狀告範仲淹“越職言事、勾結朋黨、離間君臣”三條罪狀。


  古代帝王對於臣子結黨,是很反感的。宋仁宗覺得“越職言事”與“離間君臣”不是什麽事,但對“勾結朋黨”則非常介懷。於是,毫無懸念地,範仲淹第三次被貶出京城。


  直到西夏進犯西北邊境,宋仁宗才又想起範仲淹。


  軍民擁戴,對手佩服,腹中自有數萬兵甲

  北宋康定二年(1040年),宋仁宗授範仲淹為龍圖閣直學士,任西北軍副帥,與韓琦一起抵禦西夏的進犯。


  範仲淹“以守為攻”,執行了三項措施。


  第一,加緊修建防禦工事。西夏的部隊主要是騎兵,隻要防禦物夠高,騎兵越不過戰壕,就進攻不了。


  第二,宣揚“懷柔”政策。對於處於西夏與宋朝之間的羌族人,給予情感撫慰和物質賞賜,讓他們不要幫助李元昊。


  第三,屯田。範仲淹在當地招兵買馬,讓他們保衛自己的家鄉。這些士兵比從內地長途跋涉、離家千裏來的士兵,具有強悍得多的戰鬥力;除了輪值與操練,士兵可以回家務農,軍隊糧食供應充足。


  範仲淹在西北帶兵這幾年,讓這一片土地生機勃**來,百姓生活富足,士兵樂於參軍。


  同時,範仲淹不但降低了戰爭的成本,還實實在在讓李元昊拿他沒辦法。範仲淹有時候會主動出擊,對西夏以牙還牙,讓李元昊也吃上一把沙塵,展示一下宋軍的雄威。


  他那麽厲害,皇帝知道嗎?當然。宋仁宗看著西北軍報,美滋滋地說“仲淹出援,吾無憂矣”。就連西夏部隊,也不禁讚歎“小範老子腹中自有數萬兵甲”。


  經過幾年拉鋸,西夏討不到好處,慢慢地消停下來。北宋慶曆二年(1042年),雙方簽訂“慶曆和議”,李元昊再度向北宋稱臣。


  戰事結束後論功行賞,範仲淹被任命為“參知政事”(副宰相),這是他一生的最高官位。


  改革雖敗,依然“先天下之憂而憂”


  北宋慶曆三年(1043年),宋仁宗有心對朝廷官製進行改革。範仲淹早就覺得要改了。於是,他用心寫出《答手詔條陳十事》,向那些貪汙腐敗、屍位素餐的官員開刀。宋仁宗準奏,稱這次改革為“慶曆新政”。


  但這一下觸動了太多人的既得利益,不斷有人反對。最後,在北宋慶曆五年(1045年),宋仁宗不得不第四次將範仲淹貶出京城,平息朝廷紛爭。


  “慶曆新政”的失敗,並沒有讓範仲淹“心懷天下”的信念有任何變更。他輾轉於各個地方,依然用心為民辦事。他去到哪兒,哪兒的百姓就安居樂業、文治昌盛。


  他在河南的鄧州任職時,寫出了傳世名篇《嶽陽樓記》,抒發了他對人生起落的感慨,以及他對天下蒼生的關懷。文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正是他一生的寫照。


  《宋史·範仲淹傳》說他:

  “每感激論天下事,奮不顧身。”


  範仲淹當官,既懟太後,又懟宰相;既敢讓皇帝吃草,也能讓西夏主吃塵。他如此“奮不顧身”,隻因他的心中真正懷有天下。


  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範仲淹積勞成疾,在任上與世長辭,終年64歲。宋仁宗親自為他的碑題名“褒賢之碑”,追封楚國公,賜諡號“文正”。


  據《周書·諡法解》:

  “經緯天地曰文,內外賓服曰正。”


  “文正”可說是古代文臣的最高諡號。文韜武略、憂國憂民的範仲淹,確是永遠值得世人敬仰的範文正公。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