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鮮為人知的曆史趣事> 第75章 崇禎為何寧願以身殉國都不南遷?

第75章 崇禎為何寧願以身殉國都不南遷?

  崇禎十七年(1644年)年正月,當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順”後,揮師東進,進攻北京時。擺在崇禎皇帝麵前的選擇已經不多了,南下到南京這條路已經是勢在必行了。但是隨著三月十九日李自成大軍攻克北京後,崇禎在煤山,自縊而死。後世的人們就一直對崇禎皇帝沒南下南京,而感到不解。那為什麽崇禎皇帝會選擇以身殉國,這種方式了?

  奇葩的皇帝加上奇葩的大臣

  其實一開始,崇禎不是沒想過南遷,當時朱棣遷都,在南京備份了一套政府班子,也有預防出現如今這種情況的意思。


  可是崇禎最後怎麽就沒走了,其實他是想讓大臣勸諫他南遷,不得已後,他才順勢答應下來。大臣們也都明白他的心思,可是就是不說。於是等到李自成都到了北京城下了,他還沒想好要不要南下。


  當時有個大臣叫李明睿,他向崇禎提出南遷,他說李自成的軍隊馬上就要打來了,京城周邊已經沒有軍隊了。現在唯一的選擇就是遷都南京,然後講了一通大道理,舉了一堆例子。崇禎皇帝動心了,跟李明睿一直談到了深夜。之後,崇禎皇帝就把和李明睿談的南遷計劃在朝堂上說了出來,讓群臣給個意見,大臣們堅決反對,陳演等人還示意兵科給事中光時亨,嚴厲譴責李明睿,揚言:“不殺李明睿,不足以安定民心。不殺李明睿,何以治天下!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初四日,崇禎對眾臣說:“李明睿有疏勸朕南遷。國君死於社稷,聯將何往?又功朕教太子先往南京,諸卿以為如何?”陳演反對“南遷”,並示意兵科給事中光時亨,嚴厲譴責李明睿,揚言:“不殺李明睿,不足以安定民心。不殺李明睿,何以治天下!

  其實朝堂的大臣這些年已經將資產都放在了北京周邊,他們想的是如果跟著皇帝去了南京,那自己這些年攢的身家不是就沒了,到了南京,自己一個外人怎麽能在地頭蛇身上搶的到好處。就算李自成打進北京城了,我們還可以投降,李自成要當皇帝還是要用我們的,說不一定還能加官進爵了。看到大明王朝氣運已盡的他們必須要為自己謀取一條生路,跟隨崇禎帝南下,百害而無一利。


  生性多疑的崇禎皇帝,正是因為這個性格,也使他成為他不肯南下的原因之一。


  大明朝自朱棣遷都到北京後,之前的首都南京也沒丟棄,用它作為了北京的備份,南京有著和北京一樣的一套政府班子,而曆任南京政府班子的人員,一般都是由一些犯事的官員,和皇帝看不上眼的大臣,來充當的。到南京任職,基本上就意味著政治仕途的無望。所以這些官員,或多或少都會對崇禎皇帝有所怨言,因此就算逃到南京,也不能保證那些官員對自己的命令是否會陽奉陰違,也未可知。


  在軍隊方麵,南方的“江北四鎮”在崇禎年間已經開始尾大不掉了,以左良玉等為首的將領更是囂張跋扈、不服朝廷旨意,在崇禎皇帝發出的勤王旨意,置之不理,要求崇禎給夠好處才肯出兵。


  十七年三月,詔封良玉為寧南伯,畀其子夢庚平賊將軍印,功成世守武昌。命給事中左懋第便道督戰,良玉乃條日月進兵狀以聞。疏入,未奉旨,聞京師被陷,諸將洶洶,以江南自立君,請引兵東下。良玉慟哭,誓不許。副將士秀奮曰:“有不奉公令複言東下者,吾擊之!”以巨艦置炮斷江,眾乃定。--《明史·左良玉傳》


  所以崇禎覺得,自己到了南方,這些軍隊是否能聽自己的調動,甚至更嚴重的是,如果南方文武官員來一個“挾天子”自己隻能默認這個事實。因此本著多疑對於南方文武官員的不信任,崇禎隻能選擇死守北京。


  寄希望於各地勤王大軍

  雖然在明末,明軍對各地對農民起義的戰爭上,接連在打敗仗,使得當時的大明王朝,已經不堪負重、搖搖欲墜了,但是各地還是有不少軍隊。如,當時大明朝戰鬥力最強的“關寧鐵騎”、南方還有“江北四鎮”等可用之軍。


  對全國各地的軍隊發出勤王旨意後,皇帝就眼巴巴的盼星星月亮的等。等著各路勤王大軍能及時趕到。


  正常情況下,雖然南方“江北四鎮”路途遙遠,不一定能及時趕到,但是在山海關的“關寧鐵騎”應該能夠趕到啊,李自成軍隊從西安出發向著北京而來,沿途還經曆了大大小小的戰鬥,走了三個多月才到北京城下,吳三桂率領的“關寧鐵騎”卻神奇般的沒有出現。在這幾個月裏吳三桂是故意不救崇禎也好、是“衝冠一路為紅顏”也罷,總之是崇禎雙眼盼出了血,也沒盼到救兵。


  結語

  崇禎帝之所以沒有南遷,一方麵是他寄希望於朝臣們能主動提出南遷,但他沒想到的是,大臣們不想南遷。另一方麵因為自己錯估了當前的形式,認為自己還擁有與李自成一決雌雄的資本,既於各地的勤王軍隊能及時趕到。


  但他自死後也沒明白,大明亡國不隻是大臣的問題,其更大的責任是出在他這個皇帝的身上。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