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紫色> 西域故事(3)

西域故事(3)

  等到下麵的學生安靜下來後,李凡首先用投影儀把古劍的照片打到屏幕上,然後接著說道,“這把劍的製式顯然是中原的,可是這劍的劍柄卻不是,在古代,為了在揮舞時保持平衡,劍柄除了是握把之外,還有一個功能就是配重,如果劍身很重,劍柄很輕,使用者的手腕是受不了的,因此,在古代,上好的寶劍是很講究的,有的是把劍把做的長一些,這在明清以後的兵器中是常見的,一來可以雙手握把,二來就是配重。在更早時期的劍把往往是使用比較重的銅和實木做握把,尤其是到了漢代後,劍往往是作為身份的一種象征性配飾,劍鞘和劍把都做的很精美,到了隋唐時代,在劍柄上鑲嵌寶石和用金銀裝飾就很普遍了。”


  ??說到這裏,有同學遞了一個紙條上去,李凡低頭一看,上麵寫著,“在劍柄上鑲嵌寶石和金銀裝飾好像在戰國時期就有記載了,不是出現在隋唐。”


  ??“謝謝這位同學的質疑,你學習上很仔細,也很嚴謹,不過我還是要解釋一下。”李凡舉著那張紙條繼續說道,“我可沒說鑲嵌寶石金銀是在隋唐出現的,我說的是到了隋唐時候這種裝飾就很普遍了,這裏就有個值得大家留心的問題。”


  ??說到這裏,李凡在旁邊講桌上的筆記本電腦上點了幾下,調出了一些資料,同時打在了屏幕上,“大家要注意,在隋唐以前,關於寶石、美玉以及寶劍的佩戴是有著嚴格規定的,不是士大夫和貴族級別的,你就是有再好的想法,也是不可以配飾的。大家都還記得楚漢相爭裏的大將韓信吧?都聽說過他曾經忍耐胯下之辱,可是有幾個人還記得他在窮困潦倒的時候還有佩劍,還有隨身掛著的美玉呢?為什麽?因為他是戰國韓襄王的嫡孫,是貴族,再窮,也要虎死不倒威嘛。”


  ??“嗬嗬嗬……”下麵的學生一陣竊笑,李凡在台上也裂開嘴巴笑了笑。


  ??“從隋唐開始,美玉、寶石就逐步的從神壇上被老百姓拉了下來,普通的布衣也可以佩戴了,隻不過還不是公開的,還得悄悄的,這個時候的精美瓷器還是貴族專用的,所以,我們發現的古瓷器非常少,甚至著名的秘色瓷直到法門寺地宮開啟後才被證實是存在的,而瓷器走下神壇是在宋朝,當然,也是有級別的,比如說官窯的東西就不可以流入民間,民窯的瓷器從品相和質量上無法與官窯相比……哦,說的有些離題了,好,咱們再回到前麵的話題上。”


  ??說著李凡把那張紙條壓在了講桌上的茶水杯子下,那意思太明顯了,下麵有幾個學生也理解了,對一個學生伸出了小手指,意思是“你那紙條讓老師走題了。”


  ??“這把寶劍我在前麵說了,是個綜合體,劍身部分是中原的製式,可是劍柄部分卻不是,而是典型的西域遊牧部落風格,更重要的是,上麵向前的紅藍寶石是產自於西域的天竺,握把部分是用上好的紫檀木雕琢後裝上去的,可以說,這把劍先後經曆了好幾個人的手,不能單獨說是誰誰誰的。”說到這裏,李凡很無奈的搖搖頭,隨即把整個劍身的三維立體圖放了出來,效果很是逼真。


  ??“令我們遺憾的是,這柄寶劍的劍身上沒有銘文,按照古代造劍的習慣,每一柄劍身上都會刻下寶劍的名稱,這與瓷器和其它工藝品不一樣,在寶劍上是不會留下製作者的名號的……這次不用你們遞紙條了,我知道會有學生提出,古代名劍幹將、莫邪不是人名嗎?其實,那還真不是,是後人按照古代典籍上記錄的文字而推斷的,就好像,我們許多人不知道楚國的姓氏一樣,楚國國姓有幾個知道的?哪位同學不妨做個引導站出來回答一下?我也好喝口水。”


  ??李凡這簡直就是插科打諢的磨時間了,可這話題卻是讓學生有興趣,一個學生舉手站起來回答,“楚國的國姓是姓項吧,楚霸王不是叫項羽嗎?”


  ??其他同學鴉雀無聲,就是一些學曆史係的也都忽略了這個問題。


  ??“如果你是曆史係的,回去把先秦諸國的曆史書再好好的看看,你的回答不著邊際啊!”李凡放下水杯,“在周武王推翻殷商後,論功行賞,先後分封了七十一個諸侯國,這是一般曆史書上的描述,而實際上,這些諸侯國裏,大部分都是封給了姬發的兄弟或者子侄,共有五十三個姬姓諸侯國,而且級別都還不低,至少是個伯爵,軍師薑子牙的封地就是齊國,隻不過僅僅是個侯爵。”


  ??李凡又在筆記本上劃拉了幾下,然後對下麵的學生一笑,“有時我也記不太清楚,所以要看看提示,你們別笑我哦,不過,我肯定不會隨口打哇哇的!”


  ??下麵的學生又竊笑起來,他們覺得聽李老師的課不累,有味道。


  ??“周武王分封可謂是麵麵俱到,他以上的古代帝王後裔都有分封,就是我們說的堯的後裔、舜的後裔、夏禹的後裔,甚至連殷商的後裔都有封地,可是,在第一次分封裏是沒有楚國的,而楚國在周武王推翻商紂王的行動中並沒有參加,更談不上出力了,所以,楚國的出現是一個非常有趣的事情。”


  ??李凡說的這些,在一般的曆史教科書中根本就沒有,太過久遠,太枯燥了,誰去研究和講課啊?就是曆史係的學生,也都是作為基礎課裏的基礎,一筆帶過,重點還是在有詳實文字記載的,在曆史上引起波瀾的朝代,比如,研究明史、清史就是曆史係裏的熱門,哪怕是研究近代史,也比去各個圖書館裏去刨旮旯裏的東西快活不是?所以,李凡今天說的這些東西,讓一些同學聽著新鮮。


  ??李凡的古代學係與曆史係最大的區別就是,對古代史要窮盡,否則,無法對古代其它出土物品和隻言片語的出土金文、甲骨文的理解,這就是李凡的強項。


  ??“當年的楚國人與中原文明還是有很大差異的,比如在信奉圖騰上,中原一帶信奉的是龍,是天子,而在楚國,當地人崇拜的圖騰是‘鳳’,也就是說是一種鳥,而這種鳥是什麽?至今沒有定論,但是,楚人自認為是祝融的後裔,祝融又是顓頊的玄孫,追到根上,這楚國人是不是也要姓姬啊?這裏還有顓頊族祝融氏和炎帝族祝融氏的區別,而且,祝融還是遠古時期的官名,到底是哪一個?大家看看,是不是挺亂的?我們現在都覺得亂,那古人呢?他們不覺得亂嗎?”


  ??下麵此時鴉雀無聲了,本來是說寶劍的,結果引申出這麽一大堆,還都是沒聽過的,讓許多學生都覺得自己那邊的老師是不是太不專業了?太糊弄人了?


  ??“古人也覺得麻煩,也覺得討厭!咋辦?大樹要分丫,要抽條,你不能把每一個枝丫都叫一個名字吧?既然走出來了,形成了一個新的種群,那就要重新定義姓氏了,實際上,我們現在把這兩個字是當成一個詞來使用的,意思是一樣的,可是在先秦以後的封建時期,這可是兩個不同意思的符號,這個想必大家都學過,比如,周朝的國姓‘姬’,後來繁衍派生出了許多姓,據統計,有四百多個,可是在先秦的文獻記載裏,是沒有這個區分的,我們現在約定俗成的把姓氏認定一個意思,既是輪回到了遠古時期的認識,同時也是現如今的百家姓已經滿足了區分的需求。而楚國的國姓是‘羋’,大家不是看過《羋月傳》嗎?就是那個羋,楚國的立國國君的氏是‘熊’,而不是項,就連項羽也不姓項,姓姬,準確的叫法是姬姓項氏。”說到這裏李凡才解開謎底,他又故意調侃的說道,“知道楚國為什麽後來也稱王了?楚國稱王的時候可還是春秋時期呢。”


  ??這下子又吊起了學生們的胃口了,都鴉雀無聲的等待李凡揭開謎底。聽李凡的講課就像聽相聲,包袱是一個接一個的抖,解開一個又拋出一個。


  ??“楚國在姬發奪天下的時候沒有寸功,所以一開始就沒有被封爵,還被中原周朝廷認為是蠻夷。對待蠻夷能不去征討嗎?當時臨靠蠻夷之地的是隨國,是姬發分封鎮守南方的重要侯爵國,派出的是大將南宮括鎮守,在與楚國對戰後,發現打不過,姬發就先嗝屁了,到了姬發的兒子周成王的時候,覺得打不過就招安吧,於是,經過商談,給楚地的首領羋熊繹冊封爵位,可以立國了,使楚地成為楚國,納入周朝的版圖,出國從此要稱臣納貢,可以說,這似乎是曆史上第一次招安。可是,封的爵位著實是一種諷刺,僅僅是一個子爵,楚國人開始不知道,被周朝來的人忽悠的一塌糊塗,等到明白被周朝耍弄後,幹脆也不買賬了,對周天子實際上是既不聽調,也不聽宣,我行我素。於是,到了周朝第四代天子周昭王的時候,天子大怒,要平定楚國,親率幾個靠近南邊的諸侯國南征,一次不夠,先後三次,對於這三次南征,正史上都是用春秋筆法一筆帶過,可有一點是無法回避的,那就是周昭王是死在南征回程的路上,這在正史裏記載的很清楚。”


  ??李凡說到這裏又喝了口水,讓學生們消化一下剛才的信息,順便看看時間。


  ??接著,李凡又說道,“雖然正史裏沒有明確記載,可是根據上麵的描述,我們還是可以推斷出周昭王的南征實際上是大敗虧輸,連命都丟在了漢江邊上了。而在其後的200年裏,周朝式微,中原諸侯國就沒個安生的,而楚國卻是四麵出擊,逐步的變得強大起來,原來的國度是在秭歸,到後來就把國都遷移到了郢都,就是現在的荊州附近,等到了楚國第二十代國君熊通的時候,幹脆滅了靠近的隨國,然後自立為王,壓根就不鳥周天子了。提出的理由也很簡單,當初你們哄騙我當了個芝麻綠豆大的國君,老子現在管轄的地盤一點不比你中原小,憑什麽你能稱王我不能?現在老子要跟你周天子平起平坐了,你把怎麽地?”


  ??李凡說到這裏,下麵的學生終於忍不住哄堂大笑起來。


  ??“知道為什麽荊楚之地出豪傑了吧?秦國統一時候,最難啃的是楚國,最後被秦國用武力滅掉的也是楚國,而覆滅秦朝的還是楚國人,那個寫道德經的老子就是楚國人,屈原也是楚國人,還是楚國貴族……這種破除迷信,敢作敢為的文化傳承一直延續到今天,荊楚大地出了多少改變曆史的名人,這裏就不多說了。”


  ??曆史上的楚國疆域是真的很大,鼎盛時期麵積達到150萬平方公裏,春秋五霸,戰國七雄裏都有楚國,春秋時期稱霸的晉國、宋國、鄭國、越國、吳國到了戰國時期都已經滅國了,而楚國始終在強國的第一梯隊裏,可以說,楚國人的血氣是很震撼人的,正是從楚國這裏開始,才有了“國君死社稷,大夫死眾,士死製。”的格言,而楚國也的確讓秦朝吃夠了苦頭,僅僅十四年後,楚霸王項羽就一把火把秦國的國都燒成了一片瓦礫,徹底結束了秦朝的統治。


  ??“這小子講課總是離題萬裏!”在監控室裏看視頻的朱老說道。


  ??“朱老,您別著急,那小子最後肯定是能夠圓回去的,一堂大課,一個多小時,不講點別的東西吸引學生,他今後還怎麽開大課?”馬嵬曾在一邊說道。


  ??“不過,這小子的確是個鬼才,妖孽!本來是講西域的寶劍,最後卻成了激勵荊楚青年學生的話題,不知道其他老師該如何去想,他這是給自己招埋怨呢!”朱家清搖著頭說到,“他把別人的內容給顛覆了,叫其他老師今後咋備課?”


  ??“這怪不了李凡,他就是要打破一些呆板的教學模式,至於說別人怎麽看他,你覺得他在乎嗎?他一不愁吃喝,二不在乎職稱,你把他惹毛了,他使出各種怪招來,哪一樣能叫人受得了?還記得第一次去考古嗎?不顯山不漏水的把曆史係的那幾個裝了進去,一開始誰知道是這小子在後麵忙活?等到現在知道了,你能把他怎麽樣?這點上啊,他還真是像荊楚人的個性!”馬嵬曾替李凡解說著。


  ??“好啦!白話了一陣子了,該說說為什麽在劍柄上不留下名姓了,我相信剛才的白話已經讓大家明白了幹將和莫邪其實都不是人的名字,而是一種信仰上的威懾,後來出的許多劍其實也是如此,比如說太阿劍,湛盧劍等等,那些名號大家回去可以去查字典,我這裏要說的是,鑄造寶劍與做瓷器和其它藝術品不一樣,劍是要殺人的,是大凶!誰願意把自己變成個大凶啊?”李凡說出了一個簡單的不能再簡單的道理,“而我們這次發現的寶劍很有可能還有其它原因不留名號!”


  書屋小說首發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