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周易哲學解讀> 《天下第一哲學》(四十八)

《天下第一哲學》(四十八)

  ——《周易》六十四文政治哲學譯解


  第四十八篇《周易·井》文譯解

  (原文)

  “ ( )井,改邑不改井,無喪無得,往來井井。


  汔至亦未潏井,羸其瓶,凶。井泥不食,舊井無禽。井穀射鮒,甕敝漏。井渫不食,為我心惻。可用汲,王明,並受其福。井甃,無咎。井冽寒泉,食。井收勿幕,有孚,元吉。”


  (譯文)

  “四十八、封邑改變了,而水井沒變,一樣的為人們所用,無失也無得。而往來水井的人取水不斷。


  水井的水幹枯了,井上也沒有了汲水的繩索,又毀壞了汲水的器具,失去了水井的作用。水井裏淤滿了汙泥,不能食用,陳舊失修的水井連鳥兒都不來光顧。井底能射到蛤蟆,汲水的水甕又敞開了泄漏。水井不淘去汙泥而不能食用,為此我感到難過。(水井)可用來取水了,是君王的英明,大家一起受到福祉。水井用磚重新修固,沒有過失。清涼甘甜可口的井水,又可以食用了。汲水後不要覆蓋井,有愛作為根本的行為準則,這個世界就無比的美好。”


  (解說)

  “井”:水井。本篇是借水井來比喻養民,愛民的政治道理。本篇的題目是:“井,改邑不改井,無喪無得,往來井井。”“改”:遷移,變更。“改邑”:封邑變更了。即換主人了。“無喪無得”:井水即無枯竭,也不滿盈。本句意思是“封邑更替了,而水井不變,照樣為人們所利用,而往來取水的人不斷。”這是寓意著政治的道理。即寓意著封邑改變了,朝代更替了,而養民,愛民的原則不能變。相反則是政治失修,就會失去民心。本題目是借水井來比喻,即通過水井寓意養民的道理。也寓意君子當修養自身,惠及民眾。本篇就是圍繞著“水井”展開的論述,論述養民的道理。


  “汔至亦未潏井,羸其瓶,凶。”


  “汔”(qì):水涸。“潏”(yù):井上汲水用的繩索。“羸”(lěi):纏繞。此句的意思是:“水井裏的水幹涸了,井上也沒有了汲水的繩索,又毀壞了汲水的器具,失去了水井的作用。”這是比喻政治失修,失去了養民的基礎。


  “井泥不食,舊井無禽。”


  本段是通過對水井長期沒人修管,而荒廢了。井裏淤滿了汙泥,再也不能食用,這荒廢失修的水井連鳥兒都不來光顧。以此比喻社會政治蕭條衰敗的局麵,失去了養民,聚集民眾的基礎條件。通過“井”的描述象征社會不是一派生機盎然,而是荒廢敗落的景象。


  “井穀射鮒,甕敝漏。”


  “井穀”:井底。“鮒”(fù):蝦蟆。“甕”:提水的工具。本段是通過對水井和汲水工具的描寫來比喻統治者失去了養民惠物的根本。本句的意思是“井底能射到蛤蟆,水甕又敞開了泄漏。”井底沒了水,能射到蛤蟆。沒了井水,沒有了養民的東西。提水的工具也壞了,即養民的條件也沒有了。


  “井渫不食,為我心惻。可用汲,王明,並受其福。”


  “渫”(xiè):淘去汙泥。“井渫不食”:指水井不淘去汙泥,就不能食用。“惻”:傷心。本段是說水井不能食用,失去養民的條件。比喻政治上出現了錯誤,作者感到傷心難過。但終於這種局麵被打破了。這是作者的希望。水井清去了汙泥,可以用來取水了,這是君王的英明與偉大,大家一起受到了福氣。這是作者通過水井能夠取水,來寓意政治道理。作者向往偉大君主的出現改變衰敗的社會局麵。


  “井甃,無咎。井冽寒泉,食。”


  “甃”(zhoù):用磚修井。本段是說:“水井用磚修固,沒有過失。清涼甘甜可口的井水,又可以食用了。”這是來比喻國家衰敗的局麵改變了,養民,惠民的政治局麵又建立了起來。


  “井收勿幕,有孚,元吉。”


  “幕”:井蓋。“井收勿幕”:指取水後不要蓋井蓋,大家都能得到井水。“有孚”:有了愛。


  這最後是通過“井水勿幕”來比喻百姓都得到政治上的恩惠,這種恩惠是建立在君子(統治者)愛(有孚)小人(被統治者)的根本準則。


  本篇是通過水井來象征政治上的養民,愛民的道理。若政治上像水井那樣失修,就失去養民的根本。政治失修,也就失去了民心。這是宣揚“民本”思想。即王製裏的民本思想。這對後封建社會產生過深遠的影響。這養民,愛民,惠民思想奠定了儒學的根本。本篇以井寓意政治道理。作者希望偉大英明君王的出現,來扭轉乾坤,使國家走向太平繁榮昌盛的局麵,這偉大英明的君王就是給百姓修井的人。


  我們再看看朱熹對今本《周易》注釋撰寫的《周易本義》裏《井》卦的說法。


  “巽下,坎上。


  井:改邑不改井,無喪無得,往來井井。汔至亦未井,羸其瓶,凶。


  井者,穴地出水之處。以《巽》木入乎《坎》水之下,而上出其水,故為井。改邑不改井,故無喪無得,而往者來者,皆井其井也。汔,幾也。,綆也。羸,敗也。汲井幾至,未盡綆而敗其瓶,則凶也。其占為事仍舊無得喪,而又當敬勉,不可幾成而敗也。


  初六:井泥不食,舊井無禽。


  井以陽剛為泉,上出為功。初六,以陰居下,故為此象。蓋井不泉而泥,則人所不食,而禽鳥亦莫之顧也。


  九二,井穀射鮒,甕敝漏。


  九二剛中,有泉之象。然上無正應,下比初六,功不上行,故其象如此。(這說法是對"井穀射鮒,甕敝漏"的注釋嗎?等於說的也是白說)

  九三,井渫不食,為我心惻。可用汲,王明並受其福。


  渫,不停汙也。井渫不食,而使人心惻,可用汲矣。王明,則汲井以及物,而施者、受者,並受其福也。九三,以陽居陽,在下之上,而未為時用,故其象占如此。


  六四,井甃,無咎。


  以六居四,雖得其正,然陰柔不泉,則但能修治而無及物之功,故其象為井甃,而占則無咎。占者能自修治,則雖無及物之功,而亦可以無咎矣。


  九五,井洌,寒泉食。


  洌,潔也。陽剛中正,功及於物,故為此象。占者有其德,則契其象也。


  上六,井收勿幕,有孚元吉。


  收,汲取也。晁氏雲:「收,鹿盧收者也。」亦通。幕,蔽覆也。有孚,謂其出有源而不窮也。井以上出為功,而坎口不掩,故上六雖非陽剛,而其象如此。然占者應之,必有孚乃元吉也。”(九州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這朱熹如對“《井》九二,井穀射鮒,甕敝漏”的說法是“九二剛中,有泉之象。然上無正應,下比初六,功不上行,故其象如此”。這說法是對"井穀射鮒,甕敝漏"的注釋嗎?看似說了也等於沒說。全文裏雖有一些注釋,但不足說明文辭之含義。總的不是說"而其象如此",就是說“故其象占如此”。既把文辭當占辭來說,又加雜著不倫不類的說教。


  我們再看宋代之前的漢至唐代人們對《井》卦爻辭又是如何注釋的,即《周易集解》裏對《井》卦的注釋。


  “《序卦》曰:困乎上必反下,故受之以井。


  崔覲曰:困極於劓刖,則反下以求安,故言“困乎上必反下”也。


  (巽下坎上)。井:


  鄭玄曰:《坎》,水也。《巽》,木,桔槔也。互體《離》、《兌》,《離》外堅中,虛瓶也,《兌》為暗澤,泉口也。言桔槔引瓶,下入泉口,汲水而出,井之象也。井以汲人,水無空竭,猶人君以政教養天下,惠澤無窮也。


  改邑不改井,

  虞翻曰:泰初之五也。《坤》為邑,《乾》初之五折《坤》。故“改邑”。初為舊井,四應甃之,故“不改井”。


  無喪無得,往來井井。


  虞翻曰:無喪,《泰》初之五。《坤》象毀壞,故“無喪”。五來之初,失位無應,故“無得”。坎為通,故“往來井井”。往謂之五,來謂之初也。


  汔至,亦未繘井,

  虞翻曰:巽繩,為繘,汔,幾也。謂二也。幾至初改,未繘井,未有功也。


  羸其瓶,凶。


  虞翻曰:羸鉤羅也。《艮》為手,巽為繘,離為瓶,手繘折其中,故“贏其瓶”。體《兌》毀缺,瓶缺漏,故“凶”矣。


  幹寶曰:水,殷德也。木,周德也,夫井,德之地也。所以養民性命而清潔之主者也。自震化行,至於五世,改殷紂比屋之亂俗,而不易成湯昭假之法度也。故曰“改邑不改井”。二代之製,各因時宜,損益雖異,括囊則同,故曰“無喪無得,往來井井”也。當殷之末,井道之窮,故曰“汔至”。周德雖興,未及革正,故曰“亦未繘井”。井泥為穢,百姓無聊,比者之間,交受塗炭,故曰“羸其瓶,凶”矣。


  初六:井泥不食,舊井無禽。


  幹寶曰:在井之下體,本土爻,故曰“泥”也。井而為泥,則不可食,故曰“不食”。此托紂之穢政不可以養民也。舊井,謂殷之未喪師也。亦皆清潔,無水禽之穢,又是況泥土乎!故“舊井無禽”矣。


  九二:井穀射鮒,甕敝漏。


  虞翻曰:巽為穀,為鮒。小鮮也。離為甕。甕瓶毀缺,羸其瓶凶,故“甕敝漏”也。


  九三:井渫不食,為我心惻。


  荀爽曰:渫去穢濁,清潔之意也,三者得正,故曰“井渫”。不得據陰,喻不得用,故曰“不食”。道既不行,故“我心惻”。


  可用汲,王明,並受其福。


  荀爽曰:謂五可用汲三,則王道明而天下並受其福。


  六四:井甃,無咎。


  荀爽曰:坎性下降,嫌於從三。能自修正,以甃輔五。故“無咎”也。


  九五:井冽,寒泉食。


  虞翻曰:泉自下出稱井。周七月,夏之五月,陰氣在下。二已變坎,十一月為寒泉。初二已變,體噬嗑食。故“冽寒泉食”矣。


  上六:井收勿幕,有孚元吉。


  虞翻曰:幕,蓋也。收,謂以轆轤收繘也。坎為車,應巽繩,為繘。故“井收勿幕”。有孚謂五坎。坎為孚,故“元吉”也。”


  唐代李鼎祚撰的《周易集解》裏對《井》的注釋,多是引用虞翻的說法,虞翻是三國時期吳國人,是以"象數"注釋今本《周易》的代表人物。


  對《井》裏的所謂卦辭,而引幹寶的說法,聽起來倒是蠻有道理。把今本《周易·井》的卦符號裏的八卦取象,即《坎》水與《巽》木。以此把"水"比作"殷德也",把"木"比作"周德也"。而把《井》比作“德之地也。所以養民性命而清潔之主者也”,這一句的比喻說法倒也正確。但對所謂《井》卦卦辭總體比喻說法則是牽強附會的。如以下說法“自震化行,至於五世,改殷紂比屋之亂俗,而不易成湯昭假之法度也。故曰"改邑不改井"。二代之製,各因時宜,損益雖異,括囊則同,故曰"無喪無得,往來井井"也。當殷之末,井道之窮,故曰"汔至"。周德雖興,未及革正,故曰"亦未繘井"。井泥為穢,百姓無聊,比者之間,交受塗炭,故曰"羸其瓶,凶"矣”。這是把所謂的《井》卦辭,解釋成商周曆史了。換言之,就是按商周曆史寫成的《井》卦卦辭。(幹寶,東晉人,又是誌怪小說的鼻祖,撰寫的誌怪小說是《搜神記》)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