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周易哲學解讀> 《天下第一哲學》(四十二)

《天下第一哲學》(四十二)

  ——《周易》六十四文政治哲學譯解


  第四十二篇《周易·益》文譯解

  (原文)

  “ ( )益,利有攸往,利涉大川。


  利用為大作,元吉,無咎。或益之十朋之龜,弗克違,永貞吉。王用享於帝,吉。益之用凶事,無咎。有孚中行,告公用圭。中行,告公從,利用為依遷國。有孚,惠心勿問,元吉。有孚,惠我德。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恒,凶。”


  (譯文)

  “四十二、增益,有利於社會向前發展,並順利地實現大業。


  利用好增益,將有大作為,是大吉祥的事情,而沒有過失。若有了財富上的大積累,不苛刻,不邪惡,永守正道,才是好前景;即使君王用以祭祀天帝,沒有什麽不可以的。收益是用在不好的災荒之年,沒有過失。愛護百姓且居中行事,應告知諸公,並用圭舉行隆重的儀式,(把愛民之心昭示於天下)。居中行事,告知諸公跟隨,並借助增加收益的條件為依托做遷徙國都的大事。有了愛,惠愛之心不用詢問,是非常正確的行為。有了愛,才能回報於施愛者的恩德。若沒有增益,反而相互損害;而又立愛心不能長久,就危險了。”


  (解說)

  “益”:富裕;增加。本篇是上篇“損”的姊妹篇。而本篇的立論是“益、利有攸往,利涉大川”,這是說“無論財富與愛心的增加,既有利於社會向前發展,並能順利地實現大業。”


  “利用為大作,元吉,無咎。”


  本段是圍繞著“命題”展開的論述,這裏的“為”,指“作為”。“作”:做;作為。 本段意思是:利用好增加的財富或民心,可辦成大的事業,是非常正確及有利無害的事情。


  “或益之十朋之龜,弗克違,永貞吉。”


  本句在上篇裏已出現,其意思是一樣的。“十朋”:很多的錢財。弗:表示否定,相當於“不”。克:能。違:違背,違背正道。本段是講“擁有財富,隻要不苛刻,不邪惡,永遠都是吉祥之事”。


  “王用享於帝,吉。”


  若國家有了增益,即富裕了,又能守正。那麽,“君王用以祭祀天帝,沒有什麽不可以的”。這裏的“王用享於帝,吉”,與上篇《損》裏所講的“曷之用二簋,可用享”,是個對比的寫法。這裏是講,財富有了大發展,有了大收益,君王即使祭祀天帝,也是好事情。這是有個前提條件,就是增益了,還要不苛刻,不背正道。這裏的“帝”,即“天帝”,被認為是萬物的主宰。而這裏明確指向是“享於帝”,不同於《損》篇裏的“享”。“ 享”是指祭祀品,而“享於帝”是指對天帝的祭祀。當然,這裏也體現了作者所處時代的局限性。


  “益之用凶事,無咎。有孚中行,告公用圭。”


  “凶”:收成不好的年份。“孚”:愛,上對下的關愛。“中行”:中道而行,不偏不倚;喻公正,公道。“圭(guī)古代的一種玉器。“用圭”:君王諸侯舉行隆重儀式時所用的一種玉製禮器。本句意思是闡述:增加的收益要用在災害的凶年,是沒有過失的。愛民與公正的行為,要使諸公們明白這種道理,並把這種行為昭示於天下。


  “中行,告公從,利用為依遷國。”


  “告公”:告知王公。“從”:聽從;順。“依”依據。“遷國”:遷都。


  本句還是承上麵內容的繼續,增益後,才有利於幹大事。國家有了財富的積累,又有了愛民這可獲取百姓信賴的基礎。也就是題目所立論的“利涉大川”的目的。是什麽事情能有如此大的舉動。既離不開經濟實力,又離不開諸侯公們的支持,這就是本段裏提出“遷國”的大事。為何這裏提出遷都呢?西周晚期是內外交困,內有諸侯坐大,不再拱王聽命;而外有異族不斷地侵犯與蠶食。終於到周幽王時,幽王被諸侯國君勾結西北異族勢力聯合進攻下所殺,也就結束了西周王朝的曆史。平王立位後,不得不被迫遷都洛邑,即今天的洛陽,是為東周的開始。本段無疑反映了一個重大的曆史背景。在西周建國後發生的遷都事件,隻有平王東遷。這說明《周易》成書的時間,離西周遷都洛邑的時期不會很遠。在社會矛盾與民族矛盾上升時期,特別是西周王朝受到西北民族勢力的威脅,周王隻有遷都洛邑。這是大勢所趨。在作者的眼裏,改變王朝的命運,避開西邊異族勢力的入侵,也隻有遷都。遷都是勢在必行的出路,可是遷都不是一般的事情,而是舉國震動的大事,自然要有多方麵的基礎奠定。也就是作者提出的財富與民心的增加及王公們的聽從。而這一段內容也間接地反映了《周易》一書產生於西周後期,而不是西周初期。更不是什麽文王,周公創作了《周易》,因為《周易》的思想內容整個與西周初那個時代是不相符的。


  “有孚,惠心勿問,元吉。有孚,惠我德。”


  本段已然是承上麵之意的論述,要想辦大事,幹大事,即關係著國計民生的大事,就要堅守愛民的準則,才能得到民眾的擁護。本段裏的“有孚”反複出現,這就是《周易》裏構建的“民本”理念。“有孚,惠心勿問,元吉”,這是說“有了愛,不用詢問,是非常正確的行為”。“ 有孚,惠我德”裏的“惠”,是指仁愛,恩惠。“惠我德”:回報施愛者的恩德。“有孚,惠我德”的意思是“愛民,就會得到人民的擁護。”


  “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恒,凶。”


  上麵是從“益”的有利一麵而論述其政治道理,而本段是從不利於“益”的一麵論述其政治道理。


  “莫”:沒有誰;不要。“擊”:攻,攻打。本段意思是“若沒有增益,反而相互損害而立仁愛之心不能長久,就凶險了。”這是從有害於增益的一麵來談。若相互損害,再加上沒有仁愛之心,即不可能增益,而更難以幹成大事。像遷都的大事不但不能完成,而還會造成政治上出現危險。


  總之,本篇是上篇《損》的姊妹篇,本篇是從增益上來講述政治道理。這增益不但指財富的積累,而且也包含了愛心的積累,愛心的積累就是民心積累,是“利涉大川”的信用資本,兩者不可或缺。這裏既是講辯證關係,又是講政治道理。


  我們從"百度百科"裏看到現在對今本《周易·益》的解釋,來看看說的是啥?


  “益卦


  益(yì)卦是別卦,是《易經》六十四卦之一,其代號是4:3,主卦是4卦震卦,客卦是3卦巽卦。益,表明這個卦所代表的狀態對主方有益。震卦的卦象是雷,主方積極主動,雷厲風行。巽卦的卦象是風,風順從而有力。由於客方順從主方,主方有可能利用客方的力量而得到益處。左圖1中,紅色表示當位的爻,天藍色表示不當位的爻,箭頭表示有應。


  益卦是《易經》六十四卦的第四十二卦。 風雷益(益卦)損上益下上上卦 象曰:時來運轉吉氣發,多年枯木又開花,枝葉重生多茂盛,幾人見了幾人誇。 這個卦是異卦(下震上巽)相疊。巽為風;震為雷。風雷激蕩,其勢愈強,雷愈響,風雷相助互長,交相助益。此卦與損卦相反。它是損上以益下,後者是損下以益上。此卦闡述的是損益的原則。


  ……


  “初九”爻辭的“利用為大作,元吉,無咎”,是說此卦有利於有一番大的作為,它將獲得很大的吉祥,它將不會有什麽災禍。


  “六二”爻辭的“或益之十朋之龜,弗克違,永貞吉。王用享於帝,吉” ,前一句是說如果某個邦國能送給自己一個價值十朋的大神龜,那千萬不要推辭,要收下,這將意味著永久的貞正吉祥。後一句是說,當此之時,隻要進享於上帝就行了,它就可以保證吉祥。


  “六三”爻辭的“益之用凶事,無咎;有孚中行,告公用圭”,是說倘 若敵對雙方,己方為了自己獲得利益而加兵於敵方於災禍危難之中,這乃兵家常識,這也不算什麽罪過;在這時隻要能有誠實信用和不要殺戮過甚,隻要用圭器在神靈麵前祭告一下和公證一下就行了。


  “六四”爻辭的“中行告公從,利用為依遷國”,是說在對敵國加兵時, 隻要奉行過猶不及的“中行”之道,隻要祭告一下神靈和能得到公眾的認可,那就利於用《益》卦去開拓國境。


  “九五”爻辭的“有孚惠心,勿問,元吉;有孚惠我德”,前半句是說隻要君王的惠心和信用能夠光照天下,這你就不用多問了,這本身就是很大的吉祥;後半句是說一定要使君王的德行惠及天下。此一爻實乃反複強調在兼並時期君王對敵國用兵時的信用和恩澤的作用。


  “上九”爻辭的“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恒,凶”,前半句是說,敵對一方不能使自己一方獲得收益,那就幹脆予以攻擊消滅;後半句是說,如果隻有這種想法或作法,但它卻又不能持之以恒,不能堅持下去,或遇到什麽阻礙而退卻,那也很凶險。這裏所說的阻礙可能主要指一些腐儒的正人君子們,有如伯夷叔齊後來反對周武王伐紂一事。


  ……


  下麵逐條說明卦爻辭。


  卦辭

  〖卦辭原文〗利有攸往,利涉大川。


  〖譯文〗利於有所前進,利於涉越大的河川。


  〖解說〗這是益卦卦辭,說明主客雙方總的情況。“攸”(you),助詞,相當於“所”:性命攸關。“川”(chuan),河川,在這裏,“川”是個形象,不宜狹義地解釋為河川。這個卦辭的意思是:主方應當發揮積極主動的優點,尋求發展,勇於探索和進取。


  爻辭解釋

  初九:利用為大作,元吉,無咎。


  虞翻曰:大作謂耕播耒耨之利,蓋取諸此也。坤為用,乾為大,震為作,故“利用為大作”。體複初得正,朋來無咎,故“元吉,無咎”。震,二月卦,日中星鳥,敬授民時,故以耕播也。


  《象》曰:元吉,無咎,下不厚事也。


  侯果曰:大作,謂耕植也。處益之始,居震之初。震為稼穡,又為大作。益之大者,莫大耕植。故初九之利,“利為大作”。若能不厚勞於下民,不奪時於農畯,則“大吉,無咎”矣。


  六二:或益之十朋之龜,弗克違,永貞吉。


  虞翻曰:謂上從外來益初也,故“或益之”。二得正遠應,利三之正,已得承之。坤數十,損兌為朋;謂三變離為龜,故“十朋之龜”。坤為永,上之三得正,故“永貞吉”。


  王用享於帝,吉。


  虞翻曰:震稱帝。王謂五。否乾為王。體觀象。艮為宗廟。三變,折坤牛。體噬嗑食。故“王用享於帝”。得位,故“吉”。


  幹寶曰:聖王先成其民而後致力於神,故“王用享於帝”。在巽之宮,處震之象,是則蒼精之帝同始祖矣。


  《象》曰:或益之,自外來也。


  虞翻曰:乾上稱外,來益初也。


  六三:益之用凶事,無咎。


  虞翻曰:坤為事,三多凶。上來益三得正。故“益用凶事,無咎”。


  有孚中行,告公用圭。


  虞翻曰:公謂三,伏陽也。三動體坎,故“有孚”。震為中行,為告,位在中,故曰“中行”。三,公位。乾為圭,乾之三,故“告公用圭”。圭。桓圭也。


  《九家易》曰:天子以尺二寸玄圭事天,以九寸事地也。上公執桓圭。九寸;諸侯執信圭。七寸;諸伯執躬圭,七寸;諸子執穀璧。五寸;諸男執蒲璧,五寸。五等諸侯,各執之以朝見天子也。


  《象》曰:益用凶事,固有之矣。


  虞翻曰:三上失正當變,是“固有之”。


  幹寶曰:固有如桓文之徒,罪近篡弑,功實濟世。六三失位,而**邪。處震之動,懷巽之權,是矯命之士。爭奪之臣,桓文之爻也。故曰“益之用凶事”。在益之家,而居坤中,能保社稷,愛撫人民,故曰“無咎”。既乃中行,近仁,故曰“有孚中行”。然後俯列盟會,仰致錫命,故曰“告公用圭”。


  六四:中行,告公從,

  虞翻曰:中行謂震位在中。震為行,為從,故曰“中行”。公謂三。三上失位。四利三之正,已得以為實,故曰“告公從”矣。


  利用為依遷國。


  虞翻曰:坤為邦。遷,從也。三動坤從,故利用為依遷邦也。


  《象》曰:告公從,以益誌也。


  虞翻曰:坎為誌,三之上,有兩坎象,故“以益誌也”。


  崔覲曰:益其勤王之誌也。居益之時,履當其位,與五近比,而四上公,得藩屏之寄,為依從之國,若周平王之東遷晉鄭,是從也。五為天子,益其忠誌以敕之。故言“中行告公從,利用為依遷國”矣。


  九五:有孚惠心,勿問,元吉。


  虞翻曰:謂三上也。震為問。三上易位,三五體坎,已成既濟。坎為心。故“有孚惠心,勿問,元吉”。故《象》:“勿問之矣。”


  有孚惠我德。


  虞翻曰:坤為我,乾為德,三之上體坎,為孚,故“惠我德”。《象》曰“大得誌”。


  《象》曰:有孚惠心,勿問之矣。惠我德,大得誌也。


  崔覲曰:居中履尊,當位有應。而損上之時,自一以損已為念。雖有孚於國,惠心及下,終不言以彰已功。故曰“有孚惠心,勿問”。問,猶言也。如是,則獲元吉,且為下所信而懷已德,故曰“有孚惠我德”。君雖不言,人惠其德,則我“大得誌也”。


  上九:莫益之,


  虞翻曰:莫,無也。自非上無益初者,唯上當無應故“莫益之”矣。


  或擊之,

  虞翻曰:謂上不益初,則以剝滅乾。艮為手,故“或擊之”。


  立心勿恒,凶。


  虞翻曰:上體巽,為進退,故“勿恒”。動成坎心,以陰乘陽,故“立心勿恒,凶”矣。


  《象》曰:莫益之,遍辭也。


  虞翻曰:遍,周匝也。三體剛凶,故至上應乃益之矣。


  或擊之,自外來也。


  虞翻曰:外謂上。上來之三,故曰“自外來也”。


  《序卦》曰:益而不已必決,故受之以夬。夬者,決也。


  ……”


  這從"百度百科"裏所看到的對《益》卦的解釋,以"爻辭解釋"為分界,以上是現代人的解釋說法,以下是引唐朝李鼎祚的《周易集解》裏對《益》卦爻辭的諸家說法。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