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學”評論》(七十七)
下卷:現代"易學"評論
第二篇:古今"易學"混亂現象及成因
第一節
古今人們對今本《周易》認識上的混亂現象,其表現在《周易》稱謂內容上的混亂;《周易》性質說法上的混亂;《周易》注譯上的混亂。
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文明曆史,產生了輝煌燦爛的古代農耕文化。這是為國人津津樂道的民族驕傲,而一部《周易》又是中華古代農耕文明的結晶,又被當今稱為中華文化的活水源頭。一部《周易》說了幾千年,一部《周易》猶如民族的史詩那般 ,吟唱了幾千年。由一部《周易》而產生的“易學”,貫穿了中國古代(後封建時代)文化的價值核心。
可一部《周易》,2千多年來,都說不清楚是怎麽一回事,難怪人們跟著人雲亦雲,眾說紛紜。
不過對《周易》雖說是眾說紛紜,但從古到今在說法與運用上不外以幾個方麵。
一是義理引用:
自《周易》一書出現後的先秦至整個後封建時代,上層的知識界不以為《周易》被史巫用於卜筮過而遺棄《周易》,而自始其終都在引用《周易》裏的文章句子直接用於說理,把《周易》看作與《詩》、《書》典藉一樣而引有。到取消“五經”、“四書”在中國思想界的壟斷地位後,這一傳統現象也就斷裂了。這可以稱為“義理引用《周易》派”。
二是卜筮運用:
在先秦的春秋時代(由《左傳》記載),巫史通過畫符號占筮,並改造《周易》原創文本裏的文辭當占辭。雖然孔子從理論上給予《周易》義理闡述,到戰國時代,在諸子的典章書籍裏,已沒有了以《周易》占筮的記錄,並且從理論上排擊占筮思想。自秦漢帝王專製始,巫術占筮複興,而理論上又把《周易》筮術化(首推《係辭傳》)。自“三聖”《易》說成為易學上的權威,《易》也成為五經之首的經。自此《易》經成為神秘主義思想的活水源頭。《易》經也與占筮說形影不離了。雖然漢京房建構出新的“八卦納甲”筮術把《周易》的“文辭”客觀上從八卦占筮中分離出去。算卦上不再借以《周易》裏的文辭當占辭而比類人事吉凶,而采用的是五行生克出六親模式,並通過四季、月令、旺象而比類人事吉凶,客觀上對恢複《周易》義理的研究不在受占筮說的影響有一定的推動作用。
兩漢的占筮中,不在把《周易》的文辭當占辭了,到魏時終於出現了王弼繼承先秦象數義理以及文字“訓詁”方式注釋《周易》的義理思想,這是《周易》學上一個劃時代的轉變。當然這劃時代的轉變是相對把《周易》當占辭看待來說的。因為王弼對《周易》所做的“注”,也沒有把《周易》原創的義理給注釋出來。自宋圖式易學的出現,更主要是朱熹把《周易》定性為卜筮之書說,並以占筮角度對《周易》進行注釋,而形成了朱熹的“死角”, 《周易》與占筮再次被扭曲在一起了。雖然明清的占筮上是運用的“八卦納甲”五行生克方法,但國人由於朱子之說,再也抹不掉《周易》與算卦等同看待的習俗了。至到今天的學界裏多是步朱熹的後塵,而把《周易》理論上說成是占筮之書,而在算卦批命行業的應用,並不用《周易》一書的文辭做“占辭”了,卻打著《周易》“預測”的旗號,而實際運用的是八卦納甲,五行生克的那套筮法(而今天在網上唯一看到台灣某大學哲學教授傅佩榮卻在講述以今本《周易》算卦的方法)。
這自後封建時期至今在算卦上雖然已拋開《周易》的文辭當占辭,但總把《周易》與占筮攪和在一起理論,特別是今天更甚於古人。
這可稱為“占筮引用《周易》文辭及空打《周易》旗號占筮流派”。這在中國的曆史上又可分為兩個時段裏的兩種稱法。
先秦時期的春秋,是占筮引用春秋《周易》裏的文辭當占辭的時期。
而自漢京房建構“八卦納甲”筮術至到今天,在算卦上不在引用今本《周易》裏的文辭當占辭,可已然打著《周易》(或《易經》)的旗號,而應用的是八卦納甲筮術。
這樣就可稱為:春秋占筮引春秋《周易》文辭流派;現代空打《周易》旗號算卦流派。
三是義理注釋《周易》:
這 是以輕象數及結合《周易》文辭注釋《周易》義理派,這可稱為義理派。
唯王弼以注釋《周易》時不雜《周易》為卜筮說,也把《易傳》裏凡帶“卦”稱的的《易傳》文章排除在外而不做注。唯王弼例外,古代凡對《周易》注釋的象數義理者沒有不認為《周易》有占的功能,這是受《係辭傳》的影響,更是今本《周易》結構形式影響所致。
四是義理注釋《周易》而理論上又認為《周易》是占筮功用:
如古代的張載、程頤。現代的黃壽棋等。
古代在注釋《周易》一書的義理時,在理論上是雙重性質的看待《周易》。
古代雖都以象數注釋《周易》的義理,以訓詁式把《周易》注釋發揮為封建帝王時代裏的義理思想。但理論上確把《周易》做雙重性質看待。即是說理論上把《周易》說成有“占”的一麵,而在對《周易》的“訓詁”全是帝王時代裏的義理闡述,並不顯占筮內容的這一奇特現象。
不論注釋上義理說《周易》,而理論上又是占筮說《周易》者,都是以象數並結合《周易》裏的文字字義,而對《周易》進行義理解釋。而曆史上並沒出現所謂純義理注釋《周易》一書的。中國的“易學”史實是以象數解釋《周易》的學術史。在以“象數”釋解《周易》的曆史過程裏,也有所區別。即運用“象數”釋解《周易》是孰重孰輕的區別。但總體都不離“象”、“數”去解釋《周易》。這一曆史現象中,古與今在以象數解釋《周易》一書也有區別,即“訓詁”與“注譯”的區別。在整個的後封建社會裏隻有“訓詁”式的注釋《周易》,而沒有譯文《周易》一說。而現代以來隻有注譯式的《周易》版本,而沒有古代的那種“訓詁”式的注疏本《周易》了。但都或多或少的都不離象數而說《周易》。
五是象數筮術注釋《周易》:
以象數注釋《周易》者,也有輕重之分,但筮術說《周易》是一樣的。雖有以漢象數說去注釋《周易》,在對《周易》的象數注釋上也有不雜占筮說。但以象數注釋《周易》者的主流是亦理亦筮論之。如朱熹的《周易本義》、來知德的《周易集注》、李光地的《周易折中》等。
而現代以來,注釋《周易》者,從理論上不再與古代人那樣看待《周易》是雙重的性質標準,而定性為“卜筮之書”的一種性質標準了。這是當今學術界上的主流認識,我們前麵所舉例的名流大家,沒有不認為《周易》不是占筮之書。但現代以來對《周易》一書的注釋上不同與古代的“訓詁”方式。而對《周易》裏的文字,做直接的注解,雖加雜有一些“象數”之說,但“象數”之說與古人相比不為主要,主要的是真對《周易》裏的文字句子,做注釋或譯文。但還沒一部比較接近《周易》原創的思想內容的譯注本《周易》來。這又是一種奇特現象。理論上把《周易》定性為卜筮之書的今天,而注譯本《周易》裏看不明白是講占筮的內容,與真正卜筮之書的內容是完全不相同的一回事。古今這兩種對待《周易》一書的怪現象就自然而然的發生著,也被學術界裏接受著。
這裏說古代理論上對《周易》一書是雙重的性質標準看待,而對《周易》的注釋上是以“訓詁”方法進行,一“訓”就偏題,從《周易》裏“訓”出的是後封建社會的道德政治觀念。
而到了現代的社會裏,反把《周易》從理論上做單一的為卜筮之書的性質說,而對《周易》裏的文字注釋翻譯上沒有注釋出卜筮算卦上的內容來,通過對《周易》裏的文字直接注釋與譯文,多多少少看到的是在講述一些道理,而一些譯注《周易》的書籍裏某些簡單的譯文還比較接近《周易》裏的原創時的哲學思想。
以雙重性質說《周易》的古代,以象數注釋《周易》,而“訓詁”出封建帝製社會裏的道德政治觀。而以“卜筮”性質說《周易》的今天,反而注譯《周易》裏的文辭,逐步接近《周易》文辭的原創哲學含義。能不認為這是古今《周易》學上的一個奇特現象麽?那麽,為何那些研究機構與研究《周易》的學者,視而不言呢?
綜上,從曆史發展上來看,不外五大主流說《周易》者。
從五大主流說《周易》,解《周易》,引用《周易》來看,對《周易》一書的性質已然是偏重於義理學說。這正是後封建社會裏一直把《易》作為經首地位並沒有動搖過的根本所在。後封建社會裏看重的正是義理的《周易》,而不是筮卜《易》。當然後封建時代裏並不排擊占筮批命的習俗文化。雖然古代裏無論引用《周易》直接用於說理,還是以象數解《周易》義理,但多是“跑題現象”,那是傳統“訓詁”方法的時代所致。但畢竟從義理上解釋《周易》與把《周易》當筮卜看待是不同的兩回事。
特別到了現在《周易》說上是更加的混亂,如稱謂上的混亂,說法上的混亂,注釋上的混亂。
如現在人們在書店裏看到的《周易》通行讀本(算卦之用卦爻式《周易》),即有不同出版社出版的《周易》一書。其名稱有稱《周易》的,也有稱《易經》的。一般說來,現在我們所見到的《周易》讀本,其稱法及文本裏的內容並不統一,如書名為《周易》,但文本裏內容有的隻有所謂的“六十四卦爻辭”,還包括一部分屬《易傳》裏的一些文章,又不全包括《易傳》內容。也有的出版社出版的《周易》讀本,而內容是所謂的“六十四卦爻辭”加《易傳》。也有不少的出版社以《易經》名稱,而內容同稱《周易》名稱的讀本沒啥區別。其內容也是所謂的“六十四卦爻辭”加《易傳》文章。也有以《易經》為名稱的讀本,而內容有所謂的“六十四卦爻辭”加《易傳》裏的一部分內容。而有的稱《易經》或《周易》的讀本,其內容隻有所謂的“六十四卦”。總之,在書店裏看到的《周易》或是《易經》讀本,其內容並沒有統一的一種內容規定。現在出版物無論稱《周易》或是稱《易經》的,多是注譯本。即經過注解和翻譯的本子。把古文翻譯成白話文。本來是薄薄的《周易》一書,變成了厚厚的內容了。
再如,你若是聽說過《周易》,且不論是道聽途說,或是從閱讀書籍中看到過,抑或是在街頭巷尾的算卦地攤上看到的大大書寫著"周易預測"的,所獲得的這一信息概念。也許你就有了一種好奇心。都說《周易》怎麽怎麽?你就會去到書店裏留心翻看有關《周易》的書籍。若是較大的書店,你就會看到不少《周易》書籍。在有些書店的書架上,還會分類寫著古典文化書籍的專櫃,書架上排列著各種封麵的《周易》書籍。你還會看到另有寫著“民俗文化”的書籍專櫃裏,也有寫著《周易》這一名稱的書籍。這排放在不同稱號書架專櫃上的《周易》書籍(當然,也有不分類,也不論是算卦書,還是研究周易的學術書,隻要是帶"周易"二字,還是"易經"二字,即不論是學術還是算命書,皆放置一處),也許你心有疑慮,緣何稱著《周易》名稱的書籍,而在書店裏排放在兩個不同稱號的書架上呢?
做為“古典文化書籍”專櫃上的《周易》讀本外,還有更多的是古代經典書籍,如先秦產生的書籍《詩經》、《尚書》、《論語》、《孟子》、《孫子兵法》、《莊子》、《老子》、《韓非子》等。顯然《周易》一書放到“古典 文化書籍”專櫃上,是視為古代經典書籍了。
你正想了解作為古代經典之首的《周易》,到底說的是什麽?你就會從“古典文化書籍”專櫃上看《周易》讀本。而“古典文化書籍”專櫃上擺放的《周易》讀本,也不是有統一的稱謂。有什麽《周易正義》、《周易外傳》、《周易本義》、《周易象數論》、《周易尚氏學》、《周易古經今注》、《周易概論》、《周易全譯》、《易經》、《易經卦爻辭新解》、《細說易經六十四卦》等等名稱。這些書籍,有古人對《周易》做出的注釋本,也有今人對《周易》注釋與白話翻譯本。
你也許想看一看《周易》是說的啥,就從那“古典文化書籍”的書架上抽出一本《周易》,打開這本書來看。你也許會先看前言,現在印刷的通行本《周易》大多有一個前言(或稱“序”)這裏的前言也大多是現代編者或注譯者的話。凡有出版社編輯出版所寫的前言,多少帶有一些廣告的口味,體現的是“賣點”。而一些是注釋者寫的前言,是扼明簡要的對《周易》進行一番介紹。但大多不外是說《周易》是怎麽怎麽的一部卜筮之書,後來又怎麽怎麽變成了有哲學思想的書,對中國古代文化的形成和發展起了如何如何的重要影響;可又是一部什麽最最神秘,最最難懂的書。這種前言叫你不得不越發對《周易》神奇起來。粗略的看完前言,就書歸正傳,看內容。按目錄是謂“上經”。傳統稱第一卦的內容是“乾”卦,有寫“乾第一”,或是寫著“乾卦”等不同的稱法。而名稱下麵跟著出現一個符號“ ”,即一個有六道橫杠組成的符號,在這一符號旁標著“乾上”與“乾下”四字。這六道橫杠的符號上標著的“乾上”、“乾下”不知是何意。看不懂,再往下看,接著的是括弧裏寫著“原文”兩字,也有寫著“元典”兩字,後麵是“乾,元亨利貞”。這原文似懂非懂,還是看後麵的注釋吧。緊接著又是括弧,裏麵括著的是“譯文”二字。譯文是“乾卦,大吉大利,吉利的占卜。”這譯文是看懂了,你就會有了第一印象,這《周易》是講占卜的,不再人人都說“周易”是卜筮之書。這開篇的譯文,不是出現了“卦”字嗎?這不是常說的算卦的卦麽?譯文不是說“大吉大利的占卜”。這占卜不就是算卦麽?看到這裏,你也許又來了興致,往下看,看是如何算卦的,若一看就明白如何算卦,就不用找"大師"或去街頭巷尾看算命先生花錢算命了。
可向下看緊接著又是括弧,寫著原文兩字。這原文的內容是:“《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行。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禦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鹹寧。”
這段四言一句如詩之文,讀來雖文鄒鄒,可卻神兮兮,不過看不懂什麽意思。還是再看譯文吧,不過這時你的熱情也許就減少了一半。這段話就是看譯文,也似懂非懂。但你會心裏想,這段話怎麽與第一句譯文裏說的“乾卦,吉利的占卜”有點不相關呢?還是耐著性子往下看,又出現了“【原文】《象》曰: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這句話耳熟,不用看譯文,似乎都懂個大概意思。但總感覺與“卦”呀,“占卜”不靠邊了呢?也沒有說怎樣來算卦的呀。接著又是“【原文】初九:潛龍勿用。”跟著是注釋和譯文。又跟著是“【原文】《象》曰:潛龍勿用,陽在下也。”這原文雖讓人看不懂,可譯文卻讓人更糊塗。什麽龍潛伏在水裏,又是什麽爻位,什麽陰陽之氣的,解釋的讓人越來越不明白了。但覺得與一開始“乾卦,吉利的占卜”這是說算卦的事,怎麽不沾邊了呢?
算卦不是講斷人的財呀、官呀、妻子兒女、壽夭、前程那些事嗎?可這“乾卦”裏所講的是什麽呢?你看著,看著,也許就發急了。接著就會一眼掃過,什麽“九二:見龍在田”,“上九:亢龍有悔”,至到“文言曰”,又出現解釋說是孔子的言論。這“乾卦”從頭到尾是越看越糊塗了。初次接觸這《周易》的你,再有耐心,到此也就會掩卷而歎了。這從“卦辭”,到《彖》曰、《象》曰、又是“初九”、“用九”、《文言》曰,再加之[原文],[注釋],[譯文]這種犬牙交錯的排序,使你的閱讀熱情全沒有了。你或許急不可耐的向後翻看,全書皆如此。你隻能望本興歎了,不再前言所說的這是一本難讀而神秘的書。無論你是一般的文化,還是受過高等教育,若第一次讀這《周易》是一個樣,看不懂這《周易》說的是什麽,這《周易》之書也隻能放回原處,就是買回家想細細地看,也多會是半途而廢,還是束之高閣,終不得門徑。不過你也別自卑,不隻是你看不懂《周易》,而看不懂《周易》的還真不少。筆者在網上看到有此同感的還大有人在,並且那還是都有學問的人,且看網上一些人對《周易》的議論。
舉例一:
“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主要從事中國哲學和中國佛學研究的哲學博士陳堅副教授,就是這樣一個實在的學者。 他在二零零五年第三期《周易研究》雜誌上發表了一篇《易經的意義的來源》的文章。其開頭兩段是這樣寫的: “有兩件事促使我寫這篇文章。 “第一件事是,我的兒子上小學五年級,已能看報讀小說了。有一次,他閑來沒事,在我的案頭上隨便翻書。過了一會兒,他拿了一本《易經》過來問我:‘爸爸,這是什麽書呀?’接著,他又在我麵前打開《易經》。我一看打開的這一頁記載的是‘師’、‘比’、‘小畜’、和‘履’這四卦的內容。他指著其中的卦爻辭滿眼疑惑地問我:‘這些話亂七八糟的,到底是什麽意思呀?’我一時語塞,但是他的這一問卻似禪宗的‘棒喝’,讓我有一種‘頓悟’般的心頭一震:我確實了解易學史上許多人(比如王弼、二程、朱熹等)是怎麽解釋《易經》的,可是,你若問我這《易經》本身究竟是什麽意思,我真還不知道,而且說實在的,我從來也沒有追究過這《易經》本身究竟是什麽意思。此時,我猛然發現了一個我以前從來沒感覺到過的事實,那就是我頭腦中所裝的原來都隻是別人對《易經》的解釋而自己對《易經》卻是一無所知。我當時愣了一會便敷衍地搪塞了一句:‘等你讀大學了,你就知道了。’ “另一件事是:一個跟我學中國禪學的法國留學生有一次課間休息的時候突然拿出一本《易經》來對我說:“我對《易經》有興趣,但我怎麽能看懂《易經》呢?我把它從頭到尾都看了,但還是不知它究竟講什麽,好像沒什麽意義,難道你們中國人都能讀懂它嗎?”說實話,我當時有點緊張,不知怎麽回答他,思忖了一會,最終也沒有正麵回答他的問題,隻是跟他講了《易經》的一些概況,皆屬老生常談,末了就說了些推卸責任的話,大意是,我不是專門研究《易經》的,他如果對《易經》有什麽疑問,可以到易學研究中心去請教有關專家,如此雲雲。”
對於一個主攻中國哲學的博士、大學教授來說,《周易》這類書應當是了如指掌才對,但陳教授卻說自己雖然“了解易學史上許多人是怎麽解釋《易經》的”,“自己對《易經》卻是一無所知”。
一個專家在自己主辦的專業雜誌上發表文章的時候,承認自己竟然不懂本專業的知識,是非常少見的,可這又是當今常見的事情。所以程教授的這份坦誠及他應對小孩和老外的那種機智(事實上小孩和老外才純真的說出當今今本《周易》一書的真諦),真的是非常非常的可敬、可愛。 他這種矛盾的表述實際上也說明了兩個問題:一是他所知的曆史上對《周易》的各種解釋道理不充分,說服力不夠,因此陳教授沒有能夠接受;二是作為專家學者的他自己,對這本專業內的書也沒有一個明確的認識。
山東大學是我國研究《周易》的知名學府,陳教授所在的哲學係還成立了“易學研究中心”,並主編了《周易研究》這本在我國易學研究領域影響十分廣大的雜誌,對於這樣環境的這樣一個專業學者來說,竟然自稱自己並不懂《周易》,其他的普通人對《周易》的理解就可想而知了。
舉例二:
“身為一個中國人,你是否曾經懷著崇敬的心情翻開《周易》,卻又終於在那不知所雲的經文中迷失?你是否曾經在大師學者們的解釋中想找個明白的答案,卻被一堆五花八門的術語弄得愈發的糊塗?曆史上從來沒有一本書,能夠像它這樣神秘而偉大。自《周易》問世以來至今,這部書已經在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暢銷了兩千多年,擁有古往今來數十億的龐大讀者群。在這段漫長的歲月裏,難以計數的才士高人都將它視為最高經典,為了讀懂它而殫精竭慮。然而直到今天,雖然有無數的大師和學者宣稱已經完全破解了它的秘密,但是這本書的前世今生,卻仍然隱藏在重重的迷霧和光環之中。”
舉例三:
“ 解釋《周易》的著作怎麽數也都上了千,可大都讓人看得莫名其妙。從流傳比較久的《周易正義》、《周易集解》,到《周易內外傳》、《周易折中》,都看得我雲裏霧裏。如果隻是我個人悟性比較低也就罷了,但看起來似乎隻要不是所謂的“周易專家”,就基本弄不明白他們在倒騰些什麽。不過他們倒是念念有詞:義理、象數。 我不禁想起,是不是他們念叨的這些東西讓我們讀不懂。如果全都拋開,會不會我們就能讀懂呢?解釋《周易》的人靠著這兩樣東西把這本書捧到了上天入地無所不能的地步,裝飾成了一隻光彩奪目的鳳凰。”
舉例四:
“千百年來江湖騙子利用《周易》算命、測字,看像、看風水等等,不知騙取了多少錢財,害得多少人家家破人亡,拆毀了多少姻緣和強拚亂湊多少不平等的夫妻。更重要的是它讓人失去鬥誌,糜爛心誌,不求進取,遇事不去調查、不思考,就憑“迷信、算卦”來等待結果,而且不論什麽結果都說成“天義”,盲目的接受,往往得到的是害人害己害大家後果。 古、今的一些別有用心的文人墨客,拉大旗做虎皮,對《周易》用極其誇張、虛妄之詞吹捧,傳播。《周易》是如何形成的?(太極圖)的起源、圖中的兩圓圈代表了什麽?八卦的八個字的來由等等?這些吹捧《周易》文人墨客沒有一個人能解譯清楚的,現在任何有關《周易》書中都找不到答案,可那些江湖騙子回答有高招;"天機不可泄露"不知忽悠了多少善良的老百姓。”
以上摘錄的是幾家對《周易》的評論,雖人言各殊,但也說明了一本《周易》,確實古今解釋者特多,即使你看古今那些對《周易》注釋的本子也不知所雲是何。既然人們看不懂《周易》,可還有那麽多的人在解釋著《周易》,就難免造成一些人痛恨起《周易》來,也造成了對《周易》認識上的混亂。這也說明了“易學”不被認可的現象,更是表明當今“易學”應該認真地去反思的時候了。
正如若初次閱讀當今注譯本《周易》時,卻給人的感覺,說是算卦之書吧?可沒講是如何算卦的,即內容裏又不涉及財、官、婚姻、子女、疾病、天下雨否等算卦的內容。
從當今的那些《周易》譯注本來看,其內容又不像是講算卦的。若說是講道理的書吧?可怎麽又是那種卦爻式的結構形式呢?並且當今的翻譯者,不也是從卦學上解釋什麽卦呀、爻呀、吉祥的占卜說法嗎?既使當講道理的文章來閱讀,可譯文又是那樣的亂七八糟,也沒有邏輯性,不是頭上一句,就是腳下一句,沒有講道理的味道。恰如那個五年級小學生天真的說法:"這些話亂七八糟的,到底是什麽意思呀?"
也許你還有興致,轉身來到“民俗文化”係列書籍專櫃前想看一看那些也寫著“周易”而說什麽‘預測’的東西。這裏有眼熟的東西,有稱《周易八卦直斷》、《周易與預測學》、《易經八卦實戰》、《易經八卦》、《易學應用》、《周易擇吉大全》等。而且還會看到這稱“民俗文化”專櫃上,有很多花花碌碌不少批八字、擇吉、看相、風水、測字等算命書籍。這些算命的書籍,前些年是在地攤書上常常看到的東西,如今卻是堂而皇之地進入書店的書架之上。你就從那“民俗文化”專櫃上抽出一本《周易》什麽‘預測學’的書來看,一看封麵上署著著者的名字,曾耳熟。此人是在當今算卦行業裏是有名氣的算卦"大師"。但看這本書裏的內容,怎麽與通行本《周易》完全不是一回事呢?這雖標著“周易”二字,可內容裏沒有了通行本《周易》裏的那些“卦爻辭”,既不見第一篇《乾》裏的“元亨利貞”,“潛龍勿用”,“亢龍有悔”等句子內容;也不見有那些《彖》曰、《象》曰、《文言》曰的文章內容。通本翻一翻,與通行本《周易》,即同擺放在“古典文化書籍”專櫃上的那些《周易》讀本說的不是一回事。而名稱為“周易與預測學”一書裏的內容,讓你看到的更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更不知道那些“卦式”如同公式一樣是如何得來的。什麽“地風升”、“雷地豫”、“官鬼酉金,父母亥水,妻財醜土”,還有什麽‘×’、‘○’、‘∥’這些符號。還有什麽在類如公式的‘卦式’上都標有“世”、“應”之字。即使你從那一書裏的第一頁讀起,也不知道說的是什麽。再看全書的內容,雖有分類所舉的那麽多的‘卦式’例子,即形同固定公式的‘卦式’例子,就讓你頭疼。並且在類如公式的‘卦式’下麵講解著神秘兮兮的東西,什麽“女遇子孫爻持世,必克夫。幸官星寅木得子水動而生之,夫星寅木與亥水相生,則動而子與醜合,夫已有外遇,後果離而娶他婦”。還有什麽“亥月乙巳日,寅卯空”等等。這才讓你感到真是見到"天書"似的。但從這稱“周易”什麽"預測學"裏的內容來看,卻看到的是算卦的東西,講的是求財、問官、斷病情、婚姻等事情。這內容卻不與通行本《周易》裏的內容相同。
雖然一時看不懂這算卦之書裏的東西,但你也許有了感性認識,通行本《周易》與稱“周易”什麽"預測"的那些書是兩種不相同的內容,可怎麽也標著“周易”二字呢?這也許成為你糾結在心裏的一個問題,這個結也許會使你永遠的解不開。
當你還會順手翻看到“民俗文化”專櫃上的《卜筮正宗》,《梅花易數》這些書。你會看到這些並不是打著“周易”二字說算卦的書,可從內容上看與被說成“周易與預測學”的那本書的內容相同呢?但這些古人寫的算卦書,並不稱“周易預測”,而今天的算卦者寫的算卦書,卻為何打著“周易”與‘預測’呢?如今那些打著“周易”或“易經”什麽"預測",可內容說的是傳統裏的算卦東西。並且又與“古典文化書籍”專櫃上擺放的《周易正義》,《周易古經今注》,或稱《易經正解》等書並不是一回事呢?這一問題本身沒人說得清楚。你所見到的某些書店還能如此理性地把帶有《周易》(或稱《易經》)二字的書籍分作兩類不同文化範疇,可是不多見的。
一般來說書店裏往往會把凡帶有“周易”二字的書籍是與星象、八字、風水、八卦、擇吉等算命書籍放在一處。不論是古人的,今人的;也不論是名家,還是名不見經傳的。凡是對《周易》作出的注解,還是論述的著作,隻要見帶有“周易”二字,就與算命的書放在一起。
筆者去書店,也總會在書店的某一角落處擺放著“八卦”、“八字”、“風水”等算命書籍中挑看有關現代人對《周易》一書的研究著作。而這種把一些很有名氣的教授與學者所對今本《周易》進行的注解或作出的研究著作,卻與那些算命的東西放在一處。筆者的心情十分困惑與感傷。總感覺這有些玷汙了那些做學問者。即對《周易》或《易經》所做的學術東西,豈能與傳統上的批八字、看風水,算卦的書籍混為一談呢?可古今“易學”無不把《周易》與八卦卜筮相提並論。
讓筆者困惑不解的是,想從網上查看《周易》相關的研究文章,點擊“周易”二字,卻呈現在網頁上的盡是講算卦、批八字、看風水、測名字的東西,難道這“周易”二字成了傳統巫術之學的總代稱了嗎?
若想從網上查“當今易學專家”,可出現的名字是百分之九十九標著“風水”頭銜的專家。這些專家中還有一些是大學教授的名字。例如把大學教授唐明邦、劉大均與邵偉華、張延生等列在一起同稱易學專家。邵偉華是從業餘為人算卦到職業算卦者,因改革開放後"出道"的早,在算卦行當裏有名氣,稱"大師"。而把一些大學裏的名教授與看風水、算卦者排在一起稱易學專家。這"易學專家"的稱號,也就不知是一種殊榮,還是一種恥辱。
而在網上,還能查到很多《周易》或《易經》研究會、協會什麽的。有大到國際稱號的,也有小到縣級的組織。但你打開那些“研究會”的網頁,看到所講的內容時,就傻眼了。那都是在講如何批八卦、八字、看風水的算命東西。你若搜索曆屆的“易經”年會,卻看到的是在那些大會上,有所謂的"易經專家"交流的卻是八卦筮法和八字算命的東西。
而在網上還可以看到一些知名的大學在招收“易經”學員,而開設的課程竟然是《納甲筮法》、《四柱命理》、《形巒風水學》、《八宅風水學》、《玄空風水學》為內容。難道這就是當今眾多“周易”‘研究會’所研究的內容嗎?難道那些被稱為"易學專家"或"易學泰鬥"的人豈不是與街頭算卦先有什麽兩樣呢?
現在又用手機上網,很方便。你從網看到很多打著國學的旗號,在講的算卦(梅花易數)、批八字(子平術)、風水術等。
正如一位教授的感歎:“今天,可以說《周易》已經深入到了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在我們周圍也經常可以見到那些打著“著名易學家”或“易學大師”,甚至“易學泰鬥”旗號的人。從買房子到給孩子起名字,我們都可以看到那些正在四處活動的“易學大師們”的身影。在大小書店裏《周易》類的書籍數量之多,幾乎快可以和通俗小說相媲美了。我們說中國古籍多得汗牛充棟,但是,根據古文獻專家們的粗略統計,在古代中國,這些古籍中隻有兩類古籍數量最多,第一類是研究《周易》的書,第二類是注解杜詩的書。今天,大家都津津樂道地從哲學、儒學、醫學、經濟學、管理學、生物學、物理學、天文學、道教、文藝理論、軍事學、陽宅風水、命理、姓名、武術、氣功、陰宅吉凶,甚至從禪宗到炒股票等等在暢談《周易》。用句古代的話叫做"《易》道廣大,無所不包"。”見網文:劉正教授在全國《周易》哲學和河洛文明學術討論會開幕式上的學術演講】
如今從網上所看到眾多的“周易”或“易經”‘研究會’、‘學會’、‘協會’,其目的是一個,騙錢。在所謂召開的‘易經研究會’,隻要交錢就能參加,並且按所教的錢數也就會頒發‘易經大師’的各種稱號(實乃是算命的各種頭銜),這無疑是助長了‘大師’級的騙子們越來越多的根源,也正是那些‘大師’們有受騙到騙人而走上了不歸路。不客氣地說,那些‘大師’級的算命者(包括八卦、八字、風水等),都不過是在扮演著《皇帝新裝》裏的“大臣”角色而已。
所以,當今的“易學專家”或“易學泰鬥”是幹什麽的也就不言而喻了。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常常把《周易》與“算卦”混為一談。但通過“易學”上的眾家研究成果來看,人們看待《周易》與“算卦”又不能不混為一談,誰又能分清《周易》與“算卦”還是兩回事呢?專家都一口同聲的認為《周易》本是卜筮之書,何況一般的群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