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周易哲學解讀> 《“易學”評論》(四十)

《“易學”評論》(四十)

  中卷:帝製時期"易學"評論

  第一篇:兩漢"易學"評論

  第七章:漢代象數義理派(以象數注釋《周易》)

  到了東漢後期出現以“象數”解釋《易》經的(不但解釋《周易》,一並也解釋《易傳》)“易學”,而那些“易學”被唐朝李鼎祚收集匯編為《周易集解》一書裏。


  從《周易集解》一書中可以散見於漢人對《易》(《周易》加《易傳》)作出的注解。


  而唐朝在對《周易》的稱謂上比較混亂,如李鼎祚的《周易集解》以《周易》為名,而釋解的內容是包括了《易傳》。最恰當的稱法應為《易經集解》。


  我們且看《周易集解》所收集的漢人是如何解釋《周易》內容的。


  如《周易集解》裏收集的對今本《周易·乾》文辭的解釋說法(我們隻錄取漢人的說法):

  “乾:元、享、利、貞。


  《子夏傳》曰:元,始也。亨,通也。利,和也。貞,正也。言乾稟純陽之性,故能首出庶物,各得元始、開通、和諧、貞固,不失其宜。是以君子法乾而行四德,故曰“元、亨、利、貞”矣。


  初九:潛龍勿用。


  《子夏傳》曰:龍,所以象陽也。


  馬融曰:物莫大於龍,故借龍以喻天之陽氣也。初九,建子之月。陽氣始動於黃泉,既未萌芽,猶是潛伏,故曰“潛龍”也。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鄭玄曰:二於三才為地道,地上即田,故稱“田”也。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鄭玄曰:三於三才為人道。有乾德而在人道,君子之象。


  荀爽曰:日以喻君。謂三居下體之終,而為之君,承乾行乾,故曰“乾乾”。夕惕以喻臣。謂三臣於五,則疾修柔順,危去陽行,故曰“無咎”。


  九四:或躍在淵,無咎。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鄭玄曰:五於三才為天道。天者,清明無形,而龍在焉,飛之象也。


  上九:亢龍有悔。


  用九:見群龍無首,吉。


  彖曰:


  大哉乾元,


  《九家易》曰:陽稱大。六爻純陽,故曰“大”。乾者純陽,眾卦所生,天之象也。觀乾之始,以知天德,惟天為大,惟乾則之,故曰“大哉”。元者,氣之始也。


  萬物資始,


  荀爽曰:謂分為六十四卦,萬一千五百二十冊,皆受始於乾也。冊取始於乾,猶萬物之生稟於天。


  乃統天。


  《九家易》曰:乾之為德,乃統繼天道,與天合化也。


  ……”


  從對今本《周易·乾》卦的注釋,首先看到的是《子夏傳》裏的說法,子夏(公元前507年—前400年),姒姓,卜氏,名商,字子夏。春秋末期及戰國前期人,為孔子弟子。《子夏傳》是偽書,即後人假托子夏之名。《周易集解》一書裏共收錄《子夏傳》裏的四條對《周易》文辭的解釋。《乾》卦兩條,對"元亨利貞"和"潛龍勿用"這兩句的解釋。第三條是對《比》卦裏的所謂卦辭"比吉"做的解釋。所引第四條是對《蠱》裏的"卦辭"裏的"先甲三日,後甲三日"的解釋。從釋文看,是四德及取象和陰陽釋法,與《易傳》文義理釋法同,與東漢晚期象數釋法卻不相同。唐朝人所引的《子夏傳》一書應是西漢前期的人偽作,也因《周易集解》裏所引《子夏傳》不對《易傳》有釋解,《子夏傳》應在《易傳》沒有匯編成《傳》之前產生的。不過《子夏傳》已佚失,現在所傳的《子夏易傳》是唐時的另一偽作。


  馬融,荀爽,鄭玄皆為東漢末期人。馬融(79年-166年),東漢時期著名經學家。鄭玄是其門徒。


  荀爽(128年~190年),東漢末年大臣、經學家。


  鄭玄(127年~200年),東漢末年儒家學者、經學家。


  從三者對《乾》卦的注釋,已體現了漢代"象數"釋《易》的特色,用"卦氣"(“天之陽氣也"、建子之月)和"象數"(二於三才為地道。三於三才為人道。謂三臣於五。五於三才為天道。而龍在焉,飛之象也。)

  從這些陰陽氣說,到爻位數說,而解釋《周易》卻與漢代之前是不曾有的。


  前麵所舉例中的《九家易》,不但對《周易》作解釋,又對本是《周易》學術文章的《易傳》進行了釋解,在此說明西漢把《易傳》上升經,《易傳》已是《易經》的組成內容。故獨尊儒術後,經學上對《易經》所注釋,不但對《周易》進行注釋,而且對《易傳》一樣的注釋。


  《九家易》被認為是劉安(前179年~前122年),文帝十六年(前164年)封淮南王。招賓客方術之士數千人,作《內書》(即《淮南子》)。劉向《別錄》:“淮南王聘善易者九人。”即劉安聘請擅長《易》經者九人撰《淮南九家易》,署名《淮南九師書》。但研究上有說"九家易"多為東漢經師,也有認為是荀爽後的易作。由《九家易》對《易傳》所做釋解看,決不是西漢前期的《周易》學術,而是《易經》的學術。從《九家易》對《周易》釋文內容看當是荀爽後的易學。


  又如鄭玄對《井》卦裏"井"做的釋文。


  (巽下坎上)井:

  “鄭玄曰:坎,水也。巽,木,桔槔也。互體離兌,離外堅中,虛瓶也,兌為暗澤,泉口也。言桔槔引瓶,下入泉口,汲水而出,井之象也。井以汲人,水無空竭,猶人君以政教養天下,惠澤無窮也。”


  這裏是用漢象數易學裏的諸說解釋這個"井"字。


  “坎,水也。巽,木”,這裏的坎水與巽木是八卦取象,即從《井》卦符號的上下三聯體符號(所謂經卦)取象說法。


  "桔槔也"[jié gāo],即汲水工具,在水邊架一杠杆、一端係提水工具,一端墜重物、可一起一落地汲水。


  “互體離兌,離外堅中,虛瓶也,兌為暗澤,泉口也。”


  這裏出現的"互體",即互卦,即從一個卦符號裏六爻畫裏,除上卦與下卦兩個所謂的經卦外,又由二爻、三爻與四爻,三爻、四爻與五爻看出可構成兩個新的"經卦"。這種由上下兩卦交互組成的八卦裏某卦象。


  這裏的"離兌",自然是從井卦符號裏又看出交互組成的八卦裏的兩卦符號,八卦裏的"離"卦取象為"火","兌"卦取象為"澤"。這就是"互體離兌,離外堅中,虛瓶也,兌為暗澤,泉口也"的說法。


  這前半段"坎,水也。巽,木,桔槔也。互體離兌,離外堅中,虛瓶也,兌為暗澤,泉口也",是通過漢代"象數"說裏的八卦取象及互體卦象來說"井"意。


  而後半段的"言桔槔引瓶,下入泉口,汲水而出,井之象也。井以汲人,水無空竭,猶人君以政教養天下,惠澤無窮也”,是通過水井上的汲水工具使用方法而汲到水井裏的水引申出君王仁政而惠澤無窮之道理。這就是“象數義理”,通過"象數"釋解《周易》文辭,而闡發出的政治道理。


  本身《周易·井》裏的"井",就是以水井喻意君子惠澤民眾的道理,並沒有那麽複雜性。而漢人用象數去解釋《周易》,無以於是畫蛇添足。


  又如對今本《周易·萃》裏的“王假有廟,利見大人”的注解。


  “鄭玄曰:四體震爻,震為長子。五體坎爻,坎為隱伏。居尊而隱優,鬼神之象。長子入廟升堂,祭祖稱之禮也,故曰王假有廟。二體離爻也,離為日,居正應五,故利見大人。”


  這是從卦爻位體及取象上對《萃》卦的卦辭“萃亨;王假有廟,利見大人”所做出的解釋。後人誰又能從鄭玄的解釋中看明白那句話的意思嗎?隻能是更加的迷惑。


  又如對《泰》裏的“九二:包荒,用馮河,不避遺”的注釋。


  “荀爽曰,河出於乾,行於地中。陽性欲升,陰性欲承,馮河而上,不用舟航,自地升無,道雖遼遠,三體俱上,不能止之,故曰‘不遐遺’”。


  又如對《鹹》裏的“鹹,亨利貞,取女吉”的注釋。


  “鄭玄曰:鹹感也。艮為山。兌為澤。山氣下,澤氣上,二氣通而相應,以生萬物,故曰‘鹹’也。其於人也。嘉會禮通,利順於義,幹事能正。三十之男,有此三德,以下二十之女,正而相親說,取之則吉也。”


  如對《訟》卦裏的“上九:或錫之鞶帶,終朝三拕之。”


  荀爽曰:二四爭三,三本下體,取之有緣。或者,疑之辭也。以三錫二,於義疑矣。爭競爭之世,分理未明,故或以錫二。終朝者,君道明。三者,陽成功也。君明道盛,則奪二與四,故曰“終朝三拕之”也。鞶帶,宗廟之服。三應於上,上為宗廟。故曰“鞶帶”也。


  這以上所對今本《周易》裏的所謂“爻辭”的注解,能看懂麽?大概沒有“易學”知識的人很難理解是說的什麽。


  即使有“易學”專業知識的人,又能通過那些注釋看懂《周易》裏的原文之意嗎?一樣是看不懂,因為這些所謂的注釋,對《周易》裏的原句子等於什麽也沒有說。那些都是以漢產生的"象數"學說來釋今本《周易》,“象數學”實乃與原本《周易》內容是風馬牛不相及。???

  "象數"諸說本是西漢象數筮術者用於占筮的學說,如創始者孟喜,集大成者京房。但他們也卻能從理的一麵去解釋《周易》。如《周易集解》裏也有引漢時"象數筮術"易學家對《周易》及《易傳》文的注釋,但引用的隻是各人有一條。


  引孟喜釋《易傳·象》文一條。


  《象》曰:“豐其屋”,天際祥也。


  孟喜曰:天降下惡祥也。


  引焦贛對《隨》裏卦辭注釋一條。


  “隨、元亨利貞,無咎。”


  焦贛曰:漢高帝與項籍,其明征也。


  引京房一條,是對《否》裏九五爻辭裏的"係於包桑"做的注釋。


  京房曰:桑有衣食人之功,聖人亦有天覆地載之德,故以喻。


  從上看這些西漢象數筮術派代表人物,卻又能從義理一麵去解釋《周易》,與他們從那套符號上產生的"象數"筮術諸說,又不能與《周易》義理混淆一起。在他們可能也認為,術是術(筮術),理是理(人間道理)。


  我們再引唐朝李鼎祚匯集《周易集解》裏的漢至唐期間對《周易》的所謂一卦裏的注釋看一看,通過注釋看能否明白所謂那一卦文辭講的是什麽。


  如: 賁〈 〉(離下艮上):亨。


  (注:〈 〉此括號裏是個卦符號略去,我們隻看對所謂的卦爻辭的諸家注釋,而略去附在卦爻辭後麵的彖、象文的注釋。筆者注)

  虞翻曰:泰上之乾二,乾二之坤上,柔來文剛,陰陽交,故“亨”也。


  小利有攸往。


  虞翻曰:小謂五。五失正,動得位。體離,以剛文柔。故“小利有攸往”。


  鄭玄曰:賁,文飾也。離為日,天文也。艮為石,地文也。天文在下,地文在上,天地二文,相飾成賁者也。猶人君以剛柔仁義之道飾成其德也。剛柔雜,仁義合,然後嘉會禮通,故“亨”也。卦互體坎艮,艮止於上,坎險於下,夾震在中,故不利大行,小有所之,則可矣。


  初九:賁其趾,


  虞翻曰:應在震,震為足,故“賁其趾”也。


  舍車而徒。


  虞翻曰:應在艮。艮為舍,坎為車;徒,步行也。位在下,故“舍車而徒”。


  六二:賁其須。


  侯果曰:自三至上,有頤之象也。二在頤下,須之象也。二無其應,三亦無應,若能上承於三,與之同德,雖俱無應,可相與而興起也。


  九三:賁如濡如,永貞吉。


  盧氏曰:有離之文以自飾。故曰“賁如”也。有坎之水以自潤,故曰“濡如”也。體剛履正,故“永貞吉”。


  六四:賁如皤如,白馬翰如,匪寇婚媾。


  王弼曰:有應在初。三為寇難,二誌相感,不獲交通。欲靜則失初之應,欲進則懼三之難,故或飾或素。內懷疑懼,鮮潔其馬,翰如以待。雖履正位,未果其誌。匪緣寇隔,乃為婚媾,則終無尤也。


  陸績曰:震為馬,為白,故曰“白馬翰如”。


  六五:賁於邱園,束帛戔戔,吝。終吉。


  虞翻曰:艮為山。五半山,故稱邱;木果曰園,故“賁於邱園”也。六五失正,動之成巽。巽為帛、為繩。艮手持,故“束帛”。以艮斷巽,故“戔戔”。失位無應,故“吝”。變而得正,故“終吉”矣。


  上九:白賁,無咎。


  虞翻曰:在巽上,故曰“白賁”。乘五,陰變而得位,故“無咎”矣。


  以上是《周易集解》裏對今本《周易·賁》卦的諸人解釋。


  我們也把今本《賁》卦爻辭附下:

  “( )賁,亨。小利有攸往。


  初九,賁其趾,舍車而徒。


  六二,賁其須。


  九三,賁如,濡如,永貞吉。


  六四,賁如皤如,白馬翰如。匪寇,婚媾。


  六五,賁於丘園,束帛戔戔,吝,終吉。


  上九,白賁,無咎。”


  而《賁》卦文辭除了數字爻題,隻不過有51個字。那麽我們通過那些對此文的所做解釋能否看明白是什麽義理內容嗎?不但看不明白,反而感覺更加複雜,這就是"象數"釋《周易》的結果。


  我們再用現代白話譯法,看看《賁》文到底講述了什麽。我們還是恢複原初《周易》文本結構,看


  《賁》的原文與今澤。


  (原文)


  “( ) 賁,亨。小利有攸往。


  賁其趾,舍車而徒。 賁其須。 賁如濡如。永貞吉。賁如皤如,白馬翰如。匪寇,婚媾。 賁於丘園,束帛戔戔。吝,終吉。 白賁無咎。”


  (譯文)

  “二十二、純潔英武的勇士,亨通,小心行事,有利於進步與向上。


  勇士舍車而徒步,展現了勇士威武健壯的體魄。勇士正青春年少,風華正茂。勇士又剛柔兼備,前途美好吉祥。勇士老當益壯,乘著雪白的駿馬,不是為寇,而是娶親結婚。勇士解甲歸田,回到了家園,雖得微薄的布帛,作為安家的費用有所困難。然而最值得欣慰的是勇士晚年迎來了吉祥平安。勇士純潔一生,一塵不染,無怨無恨。”


  本篇塑造了一位栩栩如生,甘願奉獻的英武勇士形象。閱讀此文仿佛一位保家衛國的勇士,是那麽高大,純潔無暇的形象立在眼前。從舍車徒走,到把青春年華獻給國家,又到發須斑白,才歸田迎親,雖然過著清貧的生活,可得到的是一生平安,晚年吉祥的生活。在作者的心目中,這樣的勇士精神,應當歌頌與倡導。 這篇文章也是我國人物白描寫作上的開山之作。短短幾段,如同一篇小小說,卻塑造出一位栩栩如生的勇士形象。


  顯然,象數釋解《周易》,既是違背《周易》原本真實,又是混淆《周易》的本義,因《周易》一書裏並無象與數說,均是後人妄自加進去的東西。


  唐朝李鼎祚匯集象數派各家對今本《周易》的注釋(即《周易集解》),該書引述了三十幾家的注釋。其匯集漢唐間象數派各家對《易學》(今本《周易》和《易傳》的注釋。


  從上述舉例的注釋來看,多是從卦象、陰陽、爻位、互體、爻辰,消息等象數新學說來解釋《周易》一書,當然也結合先秦《易傳》裏一些說法,並從對《周易》所解釋的字意上附會出新的說法來。 總之這種解釋法與原創《周易》一書的真實含義已相去甚遠。


  我們已知原創《周易》本身沒有象數一說,即不是按六十四個畫符號之“象數”而填進去的文辭,更沒有陰陽九·六爻位之說法。而漢人所按卦象、爻位,互體等“象數”新說一股腦的用在對《周易》一書的解釋上,怎能解釋清楚原創《周易》的內容呢?以“象數”解釋《周易》裏的文辭之理,本身是個錯誤的作法。


  賦予《周易》一書“取象”學說,本身是春秋史巫從《周易》一書派生出的筮術(卦學)學說,本不是原初《周易》裏的內容。漢人釋解今本《周易》,並以“象數”去詮釋,實際已不是真對原創《周易》,而是篡改成算卦的卦爻式《周易》了。而漢後期的人們用前期的"象數占驗"上一些學說,去釋解今本《周易》一書裏的義理思想,與《周易》本義既是個風馬牛不相及,又是個不倫不類的說法。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