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政治哲學演講(六十)
卷五:比喻說理是特點
第一講:《周易》寫作特征——比喻說理
第三節
《周易》第四十篇《解》,是論述“和解”的道理。“解”就是“命題”。
《解》篇文章中所運用的比喻說理較多。如“利西南”,“田獲三狐,得黃矢”,“負且乘,至寇至”,“解而拇,朋至斯孚”,“公用射隼,於高墉之上,獲之,無不利”。這都是用的比喻,以比喻推明事理。若不能理解《周易》所用的比喻,就無法正確理解《周易》的真實含義。
《周易》第四十一篇《損》,是真對“減損”講述的辯證道理。作者善用生活的實例來闡述所立論的道理,即通過舉例來辯明事非。
在題目裏,作者運用“祭祀”舉例。在作者看來,對待祭祀,就應當減少,減少到祭品用兩隻“簋”所盛粗糧就行了。在那個時代王室與貴族統治者沒有不迷信與重視祭祀的,以求得神靈或祖先神的保佑。而作者能有如此的進步思想,這與《周易》作者理性的認識這個世界分不開的。在對財富的積累上,作者認為不做邪惡,即正當的渠道獲得的財富,是正確的。本篇通過生活事例來說明“減損”的辯證道理,而這些事例本身就是比喻的手法。而寓意當損的則損,不當損的要大力增益的道理。
《周易》第四十二篇《益》,是講“增益”的道理。本篇裏的“利涉大川”,“或益之十朋之龜”是比喻之句,而其它則是直接陳述“增加收益”的政治道理。
《周易》第四十三篇《夬》,是論述“排除阻塞視聽”的政治道理。
《夬》篇從立論到主文論述,都是運用比喻。
《夬》篇首字“夬”就是象征阻塞的事物現象被排除。篇中內容,全是運用比喻來推明事理。如“壯於前趾”,“莫夜有戎”,“壯於頄”,“君子夬夬獨行,遇雨若濡,有慍,無咎”,“殿無膚,其行次且。牽羊悔亡,聞言不信”,“莧陸夬夬”等。本篇全部運用比喻來論證命題。運用比喻在於把深刻地,無法言明的道理,通過常見的生活事例來比喻,這是先民找到的一種理論方式。
《周易y第四十四篇《姤》,是論述“婚姻家庭觀念”。文中特別是已體現了“無後為大”的傳宗接代的觀念。
《姤》全文是:“姤:女壯,勿用取女。係於金柅,貞吉。有攸往,見凶,贏豕孚躑躅。包有魚,無咎,不利賓。臀無膚,其行次且,厲,無大咎。包無魚,起凶。以杞包瓜,含章,有隕自天。姤其角,吝,無咎。”
通過《姤》文來看,《姤》篇內容全用的是比喻象征手法。
“係於金柅”,這是借用生活裏的紡線車紡線與緾線的錠子來隱喻婦道規範。
“見凶,羸豖孚躑蹢”,這句話雖然一樣的是象征與暗示,暗示著篇中女主人公內心世界複雜的情懷。這表明作者對人物心理的動察與描述。不過是借著象征的手法,而不是直接的心理描述。女主人見景傷情,暗示著女主人的心事。
“包有魚,無咎,不利賓”,廚房裏放上魚,本身就是象征。魚象征生殖。廚房裏有魚,象征女人有孕。
“臀無膚,其行次且”(屁股上沒了皮膚,行動就艱難),這是比喻,即隱喻著出現了問題,是什麽問題呢?婚姤的女人沒有懷孕。
“包無魚,起凶”,廚房裏沒有了魚,起了風波。這是象征婚後的女人沒有懷孕,家庭出現了風波。
“以杞包瓜,含章有殞自天”,這是隱喻著婚姤的女人有了身孕,十月懷胎,終於生下兒子。
“姤其角”,這是用雄性動物的角隱喻婦女不可過於強盛。
總之,本篇是以比喻,所要闡明的是婦道禮俗。
《周易》第四十五篇《萃》,是對“勤政”的立論。本篇裏的“一握為笑”,“萃如嗟如”,“齎谘涕泆”是比喻。
《周易》第四十六篇《升》,是論述“國家發展上升”之道。本篇裏的“王用亨於岐山”是惜喻。是借文王亨有岐山祭祀權力,寓意有了立國的基礎。
《周易》第四十七篇《困》,是立論“政治困境”,即論述君子身處官道上被身份名位,榮華富貴誘惑而產生的禍福依存關係。
《困》篇幾乎全是隱喻。
“臀困於株木,入於幽穀,三歲不覿”。這是用遭受到刑獄來隱喻政治仕途上凶險。
“困於酒食”,“困於赤紱”,“困於金車”。這是隱喻著富貴,身份,地位三種誘惑,處理不當就會身陷刑獄。
本篇中的“困於石,據於蒺藜”,“困於葛藟,於臲卼”。這是用生活中常見的事物來比喻。這正是借助於自然中具體存在的事物或情狀來闡釋抽象的道理。
《周易》第四十八篇《井》,是立論“養民”的政治道理,是借“井”寓意養民的道理。
《井》篇從名稱到內容全部是隱喻。
這是用“水井”來隱喻君主如何做到“養民”的道理。“養民”就是得民心,常言得民心者得天下。這是用“水井”來隱喻治國的道理。
《周易》第四十九篇《革》,是論述“變革”的道理。本篇中的“鞏用黃牛之革”,“已日乃革之”,“大人虎變”,“君子豹變”均是比喻。
《周易》第五十篇《鼎》,是講述“變革後要及時鞏固其成果”的道理。
“鼎”本身就是權力的象征。本篇內容全部是圍繞著“鼎”這一“命題”展開的論述,隻不過全是運用比喻。從“鼎顛趾”,“鼎有實”,“鼎耳革”,“鼎折足”,“鼎黃耳”,到“鼎玉鉉”來比喻“革故鼎新”所遇到一係列的問題及鞏固措施。
《周易》第五十一篇《震》,是借“雷震”這一自然現象來隱喻政治風暴。
《震》全文篇從命題到內容全是比喻象征。是借用雷震現象比喻政治。正如後封建社會裏發生過的秦朝政治風暴,焚書坑儒和曆代王朝更替後的高壓手段,以及現代社會裏曾發生過的“文*大*革”。皆如雷震之威,使人驚恐與威懼。
《震》篇用雷震的自然現象形象的表現到政治風暴上突雲變換的道理。君子如何在政治風暴裏站穩腳根,作者通過層層比喻給出了如何適應和應對的答案,即處變不驚的道理。
《周易》突出的講述政治經驗和治國的道理,即屬於政治哲學。但其方*論不同於古希臘創立的邏輯推理(或稱理論推理),而是比喻說理(或叫比喻推理)。如《震》篇是用雷震現象來比喻政治上的道理。比喻推理的前提是具有鮮明的形象性的比喻,而結論是個比較抽象的事理。如《震》篇作者用淺顯的日常所見的雷震現象來喻深刻的政治形勢這一效抽象的政治道理,使人們通過這種比喻領會到所表述的政治含義。
《周易》第五十二篇《艮》,是論述“回顧反思修省”的政治道理。 本篇是通過對自己身體背後的看視來象征隱喻著回顧過去而總結思考認識修正其行為的道理。
《艮》全篇運用的是比喻與象征。如“艮其背“,“艮其趾”,“艮其腓”,“艮其身”,“艮其輔”等,皆是用身體的部位來寓意所論述的事理。
《周易》第五十三篇《漸》,是立論“愛國主義”的文章。
《漸》全文篇是用“詩”的體裁,語言,並運用“比興”手法,而隱喻著愛國主義的教育思想。篇中以鴻雁起興,從夫婦離別到團聚的描寫,是“興”中有“比”(比喻)來歐歌一對別離夫婦,夫征,婦守的愛國情操。這如同當代曾流行的一首“十五的月亮”歌曲那種政治含義。
《周易》第五十四篇《歸妹》,是立論“聯姻政治”的道理。
《歸妹》全文是:“歸妹:征,凶,無攸利。歸妹以姊,跛能履,征,吉。眇能視,利幽人之貞。歸妹以須,反歸以娣。歸妹愆期,遲歸有時。帝乙歸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月幾望,吉。女承筐,無實;士刲羊,無血,無攸利。”
本篇同樣運用的是比喻說理,如篇名就是借喻,而內容中的“跛能履”,“眇能視”,是借人的腿與眼的殘疾缺陷來做比喻要認清自身的身份地位。“帝乙歸妹”是引用做比喻。最後的“女承筐無實,士刲羊無血,無攸利”同樣是隱喻。這是隱喻聯姻政治,其結果也沒有得到任何好處。這就暗示著,靠婚姻締結政治也不是萬能的。《歸妹》又是整個隱喻著殷商王朝滅亡的曆史教訓。???
《周易》第五十五篇《豐》是講述“盛大豐滿而突遭變敗”的憂患意識。本篇是通過“日全食”這一自然現象來隱喻政治上的道理。
《豐》篇是全部用比喻說理的方式,來喻說政治道理。
《周易》第五十六篇《旅》,是論述“商旅”這一社會問題。本篇裏的“射雛,一失亡”,“鳥焚其巢”是比喻。
《周易》第五十七篇《巽》,是論述“恭順”不可太過的辯證道理。本篇中的“田獲三品”,“先庚三日,後庚三日”是比喻。
《周易》第五十八篇《兌》,是論述言論,輿論的政治道理。本篇中“介疾有喜”是比喻。
《周易》第五十九篇《渙》,是論述“王道教化”的道理。“渙”的本義指流散,如水流散。這是借水滋潤萬物來象征王道教化,本篇中的“用拯馬壯”,“渙汗其大號”是比喻。
《周易》第六十篇《節》,是論述“節製”的道理,篇中的“不出戶庭,無咎”,“不出門庭,凶”。這是用門戶來隱喻不同階層對節製行為會產生的不同結果,自然是關乎著政治問題。
《周易》第六十一篇《中孚》,是立論“中正愛民”的政治理念。
本文中的“鶴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兼之”這是擬人化的象征。即象征著建構和諧、美好、共享的社會。
“得敵,或鼓或罷,或泣或歌”。這是用戰爭的情態作比喻。
“月幾望,馬匹亡,無咎”,使用自然現象作比喻。
“翰音登於天,貞凶”,這是用山雞鳴叫高飛,徒有虛名,作比喻。
《周易》第六十二篇《小過》,是立論“小事超越,大事不可”的道理。這如同後世所講的人怕出名,豬怕壯;槍打出頭鳥;露頭椽子子先朽的儒家處世觀。
本篇中的“飛鳥遺之音”,“飛鳥以凶”,是形象的比喻。隱喻著人不可太張揚,若越過自己的本分,就帶來了凶險。
篇中還有“過其祖,遇其此,不及其君,遇其臣,無咎”,“密雲不雨,自我西部”,“公弋,取彼在穴”,“飛鳥離之”均是比喻。
《周易》第六十三篇《既濟》,是論述成功之後已然要保持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即要防備初期的成功而到後來變亂的政治道理。
《既濟》全文是:“既濟,亨,小利貞,初吉終亂。曳其輪,濡其尾,無咎。婦喪其茀,勿逐,七日得。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繻有衣袽,終日戒。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禴祭,實受其福。濡其首,厲。”
本篇的文章內容全部用的是形象比喻,以隱喻著成功之後防備變亂的政治道理。
本篇的立論是“既濟,亨,小利貞,初吉終亂”,立論的意思是“成功後,小心謹慎,利於守正,以防初吉終亂的結果出現”。這是命題,而內容就圍繞著命題展開的“比喻論證”。本篇是通過比喻來論證論題裏的觀點。《既濟》篇中的文章內容全是比喻。
本篇文章內容可以分六個自然段落,作者卻用六種比喻。其中兩項是引用,也是借昔日經驗,即曆史經驗來論證本篇的論點。一是借“高宗伐鬼方”,另一是借殷周之際的殷紂與周文王施政的不同(即“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禴祭”),即東西兩鄰對祭祀的不同對比。
其他四項比喻:一是借“車子過河”。二是借“婦女失去頭飾”。三是借“新衣服變破”(繻有衣袽),四是借過河水深淹頭(即“濡其首”)。這些都是用比喻說理方式來“論證論題”,以達到推明事理。即以淺比深,增強認識能力和文章的說服力。這些比喻無不緊扣主題。如“繻有衣袽,終日戒”(即“華麗的絲錦美服,終會變成破衣敗絮,終日要小心戒備”)這比喻是緊扣主題。以比喻“論證”主題,達到了以淺喻深的道理,並且寓意著深刻的哲學道理,又是體現著辯證道理。
《周易》第六十四篇《未濟》,是立論“事業尚未成功,乃要繼續努力”的政治道理。
本篇題目就是用“小狐狸渡河,水濕了尾巴”來比喻象征事業尚未成功,應再接再厲。文章內容所用的比喻如“濡其尾,吝”,“曳其輪,貞吉”,“利涉大川”,“震用伐鬼方”,“濡其首,有孚失是”等都是比喻說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