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政治哲學演講(五十六)
卷四:詩歌語言堪優美
第一講:《周易》一書裏的詩歌語言
第一節
《周易》是詩性思維下的產物,《周易》作者受古詩歌的影響,用詩歌的體裁,詩的語言,增加"吉、凶、吝、咎"等"判詞",變論說文章,開論文之先河,論述"君子"修身、齊家、治國的道理。
《周易》政治哲學所體現的詩性智慧特點,不僅體現在以比喻為代表的表現手法上,而且《周易》的文體形式上還表現在詩歌結構形式的特點,既《周易》即是詩性的,又是詩體的。
我們且看《周易》一書的如“詩”形式和詩歌語言。若把《周易》六十四篇文章特征的是非“判詞”去掉。《周易》每篇就如同《詩》裏詩歌的結構形式和詩歌語言。
我們知道《詩》裏的詩歌,占絕對數量的是四言一句的格式,但也有例外(《詩》裏有極少數詩歌同時出現“三言、四言、五言”句子;或“六言、七言”的組合;或“三言、四言、六言”組合;當然《詩》裏的詩歌裏也出現有“二言”和“八言”的句子,不過這些雜言詩或類同於散文體的“詩”畢竟很少。
而《周易》一書裏的文句也多是“四言句子”。
如《周易·乾》篇,若去掉推理判定是非的“判詞”,無疑就是一首四言詩:
“元亨利貞
潛龍勿用
見龍再田
利見大人
終日乾乾
夕愓若厲
或躍在淵
飛龍在天
利見大人
亢龍有悔
群龍無首”
這去掉“判詞”的《乾》篇內容,與《詩》裏的詩歌沒有什麽兩樣。無疑《周易》是在“詩體”的基礎上轉換成“文論體”。《周易》文章代表了從“詩”到“文”的過度體。這正體現了先民擅長模仿,比喻的實證。
我們再將是非吉凶"判詞"添上,《周易·乾》就由詩歌變成了論說文章:
() 乾,元亨利貞。
潛龍勿用。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或躍,在淵,無咎。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亢龍有悔。見群龍無首,吉。”
( “一 、(君子)應努力進取,自強不息。即開始通達,有利,前途光明。
潛伏時期的龍,還不到升騰的時機,不可隨意妄動。龍嶄露了頭角,有利造就偉大人物。君子終日努力不懈地進取,而到晚上警惕自省,這樣去做,不斷地磨練自己,就沒有害咎。龍能升騰起來,又能潛回淵裏,沒有害咎。龍升騰到天空上,有利於造就偉大的人物。龍飛升到過高之處,將有悔恨。出現了群龍,都不爭當首領,才是天下太平吉象。”)
顯然《周易》作者用詩歌的語言在講述著"君子"修身為政的道理。
《周易》第二篇為《坤》,我們也將《坤》文按詩體形式恢複,來看其詩歌形式與詩歌語言:
“坤元亨
利牝馬之貞
君子有攸往
先迷後得主
利西南得朋
東北喪朋
安貞吉
履霜堅冰至
直方大
不習無不利
含章可貞
或從王事
無成有終
括囊
無咎無譽
黃裳元吉
龍戰於野
其血玄黃
利永貞”
“由此使我們看到《坤》文形式整齊,節奏鮮明,韻律朗朗上口。尤其是文中所用“霜、方、章、囊、裳、黃”之字非常押韻。
可以說《周易》已經廣泛地運用四言,兼有二言、三言和雜言的原始詩歌。我們讀《周易》不但讀出哲學思想,而且讀出詩歌美韻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