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政治哲學演講(五十)
卷二:君子之治一寶典
第二講:《周易》建構的"君子有孚於小人"的民本理念
第二節:(續)《周易》一書構建的"有孚"(民本)理念
6、《隨》文裏“有孚”原則的體現
《隨》裏說:“隨有獲,貞凶。有孚在道,以明何咎。孚於嘉,吉”。
《隨》篇是講述官位(猶如現在的幹部組織工作)上應遵循的原則問題,但已然強調的是“有孚”理念。
這段話的意思是:“追隨是為了占有獲得的官位,是有凶險的。隻有把愛作為行動的根本原則,以此為光明的引向,還有什麽災禍呢?愛是通向美好吉祥的根本。”
本段內容體現了作者對官僚體製上官位交替的思考。中國是個官本位的傳統之國。西周雖然是分封製,而所謂周王的“天下”與分封的諸侯國裏,替王與諸侯公們的管理者,又是“臣”,即所謂的“官”。西周已開始就形成了官僚體製,不過是官僚體製的初期形態。也隻有官僚體製裏,從政治經驗上所得出的是“履虎尾”。官僚之道,是一個高風險的道路。如何避免這風險呢?作者從經驗中得出的規避這種風險,隻是別占有官位,該急流勇退時就退下來,別占著官位不放,這不過是從政治生活中吸取的經驗之談。作者也隻能從道德層麵上來尋找規避風險的方法,這也是後儒家道德觀的文化淵源。《周易》作者所建構的“有孚”理念,正是為君子治國樹立起一個準則。“有孚在道”,即把“愛做為一種根本行為準則”去做,就不會有什麽災禍,這就是官道上的應遵循的行為準則。無疑“有孚在道”,是君子安邦治國上的行為準則。君子遵循了“有孚在道”,就不會出現災禍。如同現在講的“執政為民”,把心思放在人民的利益之上,而當官的自然就不會走向邪路,也得到人民的擁護。當官的自己不會犯錯誤,也消除了來自人民反抗的危險。社會和諧,天下太平,當官的不就沒有了危險。正是有了當官的一心一意的“為人民服務”,當官的自然是通向美好吉祥的前途,這就是“孚於嘉,吉”的內涵。想想毛*東時代大力提倡的“為人民服務”這一理念,就不難理解“有孚在道”,“孚於嘉,吉”的內涵。“有孚”是講給“君子”(在位者)應遵循的執政準則。“有孚”就是“愛民”。如同現在政府所講的“執政為民”,“惠民”,“利民”的方針政策。“君子”為人民服務好了,就建立起了和諧的社會。“有孚”是《周易》建構起來的一個政治理念,“君子”的所作所為,就是看你“為人民服務”的表現。不過《周易》時代,對勞動百姓不是稱“民”,而是稱“小人”。“小人”與“君子”在那個時代,是對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政治概念。
7、《觀》裏的“有孚”理念
《觀》篇是講如何的去觀察認識事物的方法,即方*論問題。
《觀》篇題目中說:“觀,盥而不薦,有孚顒若。”這句話的意思是:“觀察認識問題,如洗心改麵,不再重犯錯誤。這正是有了愛和神聖的情懷所至”。
這裏的“有孚”就是指愛心,是讓“君子”有愛心。“君子”是統治者,是管理“小人”者。君子有愛心,就是讓“君子”體恤,關愛百姓。君子有了愛,就能正確的觀察認識問題,才能更好的去安邦治國。
8、《坎》文中所講的“有孚維心”的一種生存理念與信仰
《坎》篇所講的道理顯透著強烈的人生憂患意識,是為人生寫就的一篇警世錄。在人生的坎坷路途上,如何化解災難與不幸,有沒有一個普世的信念。而《周易》作者給樹立起了一個信念,這個信念,就是愛(孚)。堅守著“有孚”(有了愛)這個信念,將超越人生路途上的一切坎坷與艱險。這就是“有孚維心”的價值信仰,“有孚”已上升為精神理念。
這裏我們不仿再次通讀一下《周易·坎》篇全文,體味《坎》篇裏的憂患意識,以及彰顯出的人生信念。
“習坎,有孚維心,亨,行有尚。習坎,入於坎窞,凶。坎有險,求小得。來之坎,坎險且枕,入於坎窞,勿用。樽酒,簋貳,用缶,納約自牖,終無咎。坎不盈,祇即平,無咎。係用徽纆,寘於叢棘,三歲不得,凶。”
這裏的“習坎,有孚維心,亨,行有尚”。其意是“應通曉人生路途的坎坷不平,正是有了愛維係著這種心念,就通達順利。有了這種品尚,可超越人生的一切坎坷與不平。”這裏是將人生的歸向引向人與人的愛,這是《坎》篇裏的立論。人生是坎坷不平的,並要經受無數的磨難與危險,但有沒有什麽辦法來消弭坎坷與不幸呢?即在麵對現實中的災害,人有沒有一個生存上的立身根本與價值取向呢?有沒有一種立世或活著的終極追求呢?如同後來西方的那種一神教的信仰,人世麵對不幸,而心中有著一個活著的希寄,即將苦難的人生投向上帝的懷抱,似可消弭現世的不幸與痛苦,以達到追求彼岸的幸福。而東方沒有西方式的一神教信仰。在西周時期的東西方是一樣的,都是處於多神的宗教信仰。而這時《周易》作者卻樹立起了普世的價值理念,為世人樹立起了活世的信念,終極追求的價值觀。這就是《周易》所建構的“有孚”理念,即“愛”。所以有了愛,就可以超越人生的一切坎坷與艱難。就是今天,“愛”已然應是立身,立世的追求根本,有了愛,人生就不會迷失方向;有了愛,人才真正活在幸福的現實中。
9、《大壯》裏所講的“有孚”原則
《大壯》是講述事物強盛的道理。《大壯》裏說:“壯於趾,征凶。有孚,貞吉”。這是說:“壯大強盛起來,是為發動戰爭,結果是凶險的。應堅守愛,前途吉祥”。這裏是反對戰爭。國家發展了,強盛了,目的不是去征戰,而是建立人與人的愛,有了愛,邦與邦之間就和諧相處,自然是吉祥的前景。愛是國家之間通向和平的途徑。
10、《晉》裏所講的“愛”
《晉》裏說“晉如,摧如,貞吉。罔孚裕,無咎”。
《晉》篇是講的進取發展的道理。並以康侯用錫馬繁殖後代來比喻發展上的挫折與困難。而《晉》裏的“孚”,已然講的是“愛心”。隻有有了寬宏與愛心,才不會出現咎害。
11、《家人》裏的“有孚”理念
《家人》是講述家庭與國家的關係道理。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治理好了,關係著國家的發展與穩定。正如《家人》裏所論述:“富家,大吉,王假有家,勿恤,吉。有孚威如,終吉”的道理。(家庭富裕,是大吉祥,君王憑借這富裕的家庭,就沒有了擔憂,吉祥。把愛做為根本,才能建立起威信,最終都吉祥如意)。
這裏的“有孚”,所體現的是統治者給於白姓的關愛。有了愛就有了威信,這就是先儒建構的“民本”思想。
12、《睽》裏的“有孚”思想
《睽》裏說:“睽孤,遇元夫,交孚,厲,無咎。”這是說:“因背離的行為,造成了孤獨,遇到原來的丈夫,合好了,相互有了真誠的愛,勉勵,沒有了危害”。 《睽》是講違背或背離所造成的問題。但歸根結底,應堅守愛才是彌補因違背造成的過錯。正像這裏的舉例“因違背了某種事情出現的過錯,而造成孤獨,而隻有愛才能彌補過失,也能免去害咎。”
13、《解》裏的“有孚”理念
《解》裏說:“君子維有解,吉,有孚於小人”。意思是:“君子思考懂得和解的道理,迎來的吉祥,正是有了關心愛護百姓。”這才是《周易》一書裏所建構的君子有孚理念的特質。
“解”是指和解。《解》篇裏所立論的就是“和解”。也是圍繞著和解講述政治道理。那麽如何做到和解呢?就是“有孚於小人”。即“君子”執政的根本是“有孚於小人”,才能做到和解。“有孚”是真對“小人”的。君子麵對“小人”施行的是“有孚”原則,才能達到和解,故而社會才能達到和諧。“君子思考懂得和解的道理,才能施愛於百姓。”“君子有孚於小人”是個政治目的,是實現“和解”的保證,即社會和諧的保證。講“和解”既不是敵對,也不是居高臨下的暴政與專製,而是沒有爭執,也沒有仇視,是大家和睦相處。這就是“君子有孚於小人”的實際內涵,即先儒建構的民本思想。
《解》篇裏的中心思想,是“君子”與“小人”建立和解。“君子”愛護、嗬護(孚)“小人”,是實現和解的途徑。當然《解》篇不是無原則的講一團和氣,而是麵對“負且乘,至寇至”的這種不公的社會問題,即社會出現了嚴重的貧富差距的矛盾。讓君子思考懂得和解的道理,如何解決貧富差距,才是執政者思考的問題。隻有執政者去愛護,關心百姓,這是《周易》作者向往的縮小貧富差距,建立和諧社會的根本。
《解》篇裏的“君子唯有解,吉,有孚於小人”。無疑是《周易》所建構的“君子”之治政治理念的實質內涵。君子要把“有孚”做為實施安邦治國的根本行為準則。這君子“有孚”的對象,正是麵對的是“小人”,就是說在位的統治者要愛護統治下的百姓。這正是《周易》所建構的民本思想,是開儒家民本思想之先河。
14、《益》篇中所體現的“有孚”理念
《益》裏說:“益之用凶事,無咎。有孚,中行告公用圭。中行告公,從利用為依遷國。有孚,惠心勿問,元吉。有孚,惠我德。”
這段話的意思是:“收益是用在收成不好的凶年,沒有過失,有了愛,並居中行事,告訴王公諸侯,用圭舉行隆重的儀式,(把愛心兆示天下)。居中行事,告訴王公諸侯,順從有利於效法先例,做遷都利國的大事。有了愛,惠愛之心,不用問詢,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理。正是有了愛,才能得到被惠愛者感戴我們的恩德(即得到民眾的擁護)。”
《周易》裏的《益》篇是在《損》篇之後。《損》,《益》兩篇文章是講述國家經濟上減損與增益的政治道理。
《損》篇裏的立論是:“損,有孚,元吉,無咎,可貞,利有攸往”。
“損”的本義是減少,喪失。此處意是減損,在經濟財富上減少了,為何會是一連串好的“判詞”呢?即財富經濟減損了還為何是“元吉,無咎,可貞,利有攸往”的這麽多的好結果呢?這麽多好的判詞的關鍵語是“有孚”。即經濟財富上的減損目的是建立在“有孚”上,減損的目的是為了關愛百姓。才如此出現“元吉,無咎,可貞,利有攸往”的這種代表事物發展好結果的判詞。可見“有孚”體現在經濟上(即國家或統治者的財富上),既使財富減損,但是為了關愛體恤(有孚)百姓,是沒有害處的(如同現在中央提出的惠民、扶民政策。中央的財政減少了,但為的是關心低層百姓的生活所支出)。關心惠顧百姓而減損財富無疑是執政上的正確目的,這是“民本”的實質內容。
《益》篇裏所闡述的“有孚”,同理也是“本民”的實質體現。收益的目的是用在收成不好的凶年,即是防患於未然,也是愛民的體現,對百姓施愛,關心愛護其治下的“小人”,反過來就會得到治下百姓(“小人”)的擁護與報答,這就是“有孚,惠我德。”
《損》,《益》裏均體現了“有孚”的原則。減少經濟是為了惠民,沒有害咎,增加收益的目的已然是防災之年,也是心裏想著百姓,為了百姓,這樣的去對待百姓,自然會得到“惠我德”的好結果。愛民,就是得民心,得民心,就是得“天下”。“惠我德”就是受恩德而回報恩德。???
15、《萃》篇裏的“有孚”思想
《萃》裏說:“引吉,無咎,孚乃利用禴。有孚不終,乃亂乃萃,若號,一握為笑,勿恤。往,無咎。”
《萃》裏又說:“萃有位,無咎,匪孚,元永貞,悔亡”。
《萃》篇中出現了三個“孚”字,這是強調“愛民”是立國行政的根本(即“以民為本”)。“萃”是指勞苦,類似後來所講的舉躬盡萃。《萃》篇講述的是在位者應勞苦用心的去做事。而在位者勞苦用心的去做事的根本應是“有孚”(愛民)。如同毛*東時代大力宣講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執政原則。不過《周易》時代不叫為人民服務,但含義相同。那是讓在位者(“君子”)去愛百姓(“小人”)。若“有孚不終,乃亂乃萃,若號,一握為笑。”這是說:“關愛百姓,不能堅守始終,將起紛亂與憂慮。若發號施令,一定遭受譏笑與恥辱。”“孚”是在位者(“君子”)勞苦工作為民的根本政治目的,所以“萃在位,無咎,匪孚,元永貞,悔亡”。這是說:“在位者,既要勞苦用心的去工作(勤政為民),沒有過失,又不失掉愛民的本色,自始至終應把勤政愛民做為堅守的正道,就不會出現錯誤,也就沒有悔恨發生。”這是強調在位者既要勞苦用心的去工作,又要堅守愛民為執政的根,即“勤政愛民”的執政觀。“有孚”是“君子”治國安邦的政治綱領。
16、《井》篇裏的“有孚”觀
《井》篇是通過水井來比喻養民,惠民,愛民的治國道理。《井》篇文章最後說:“井收勿幕,有孚元吉”。這是說:“汲井水後,不要覆蓋井蓋,以愛為本,大家都能得到好處。”這用水井,汲水後不要蓋井蓋來比喻養民、惠民的政策是暢開的。才“元吉”。“元吉”的用詞是指最好,最正確的行為結果。總之,這“元吉”是形容詞,也是“判詞”,是形容最正確,最上策的事情結果,才用“元吉”。這裏所用“元吉”,正是體現“有孚”是“君子”治國理民的根本政治方針。
《井》篇是通過水井失修到修複,人們能食用井水來比喻政治上養民的道理。政治上若像水井那樣長期失修,就失去了養民的根本。政治失修,也就失去了人心,民心,失去民心,就失去了“天下”。
《井》就是通過對水井的一係列日常生活所見事情的描述,來比喻治國的道理。中心是為“君子”講述的愛民,養民,取信於民的政治道理。“有孚”就是愛民的實質內涵,是先儒建構的民本理念;是後儒“民為貴,君為輕”本民思想的先聲。但“民本”不是“民主”,兩者雖都是政治概念,但兩者有著本質的區別。“民本”思想是君主政體的治國策略,是讓君主關懷百姓,以調和社會矛盾達到君主統治之目的。“民本”思想是讓君主(統治者)去關懷愛護人民,後儒把“君”(包括官)與民的關係比做父子關係,這樣民就是隸屬於君,並不是主體的平等關係。民主政體裏的主體是平等的,而民本思想裏的主體是不平等的,是從屬關係。“民本”不是“民主”,反而“民本”思想的強化,而製約了****思想的蒙發,從而抑製了****政體的產生。
17、《革》篇裏的“有孚”思想
《革》篇裏一共出現了四個“孚”字,一篇文章本沒有幾段內容,卻有四段內容強調“有孚”這一民本思想,即執政為民理念。
我們再看一下《革》篇原文:“革,已日乃孚,元亨利貞,悔亡。鞏用黃牛之革。已日乃革之,征吉,無咎。征凶,貞厲,革言三就,有孚。悔亡,有孚,改命吉。大人虎變,未占有孚。君子豺變,小人革麵,征凶,居貞吉”。
《革》篇是論述“改命”(革命)的問題。作者是讚揚“革命”。這《革》裏的“改命”,就是指打破舊局麵,開創政治新局麵。在《周易》之前的“命”,就是“天命”思想,《周易》裏的“改命”,就是要打破舊思想,舊觀念,要進行的是“革命”。但革命的根本是建立在偉大人物(“大人”),即政治巨人的領導下,才能取得人民信任與擁護而開創新局。如何能取得人民的信任與擁護,那根本就是在於愛民。這如同毛**被他的人民稱為偉大領袖的那樣,毛把打天下的方針策略建立在為百姓(“工農”)的根本利益的宣傳與踐行上,才迎得窮苦人的支持。《革》裏的“大人虎變,未占有孚”就是這個道理。“革命”是建立在“大人”(即精英人物)領導與“有孚”為本的準則上,才能成功。如鄧*平能衝破重重阻力推行改革開放?同樣因為他是政治巨人。又如台灣能推行民主進程,開創政治新局,同樣是有了蔣經國這樣的政治巨人。
18、《豐》裏的“有孚”信念
《豐》裏說:“豐其蔀,日中見鬥。往得疑疾,有孚發若,吉”。這是說“盛大的局麵,如同日中的太陽被黑暗遮蔽著了,中午時卻出現了北鬥星,這種情況使人產生疑慮和心病。若發揚愛民的精神,才得吉祥。”
《豐》篇是通過日食現象來比喻王朝政治黑暗,造成社會的衰敗。但要扭轉社會衰敗局麵,還是強調的是“有孚發若”,即把愛民的行為發揚下去。???
19、《中孚》裏的“有孚”思想
《周易》一書六十四篇文章中有一篇以《中孚》為名。“中孚”之意就是中正不偏的去執政愛民。
《中孚》開篇說:“中孚,豚魚吉,利涉大川,利貞。”這是說“中正不偏的去愛民,即使用小豬和魚獻祭一樣的吉利,利於擁有江山社稷,利於未來。”這無疑是把“有孚”做為執政綱領看待。
《中孚》裏有一段擬人化的鳥兒問答,即仙鶴鳥和其小仙鶴的和答,無疑表明“中孚”思想內涵。
“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這段話直譯是:“仙鶴鳥在樹蔭下鳴叫,它的小鶴鳥在旁應答。我有好酒,願與你一同共享。”“鳴鶴在陰”意境極美,音韻節奏是詩之特性。“其子和之”洋溢著親子之間最自然的交流和感動。“爵”是酒器,“好爵”表示是裝有美酒。“靡”有望風披靡,傾心醉倒之意。這句子雖是運用的比興手法,但通過比喻,無疑揭示了“中孚”思想內涵,即上下(“君子”與“小人”)應建立的親和關係。
“孚”本義是大人用手撫愛小子。《說文》解釋為“禽鳥伏卵”。同理是一種母愛的體現,這在《姤》裏無疑得到證實。
《姤》文裏說:“係於金柅,貞吉,有攸往,見凶,羸豖孚蹢躅。”表現了母豬哺乳小豬的天性母愛本能。這裏所用“孚”字,表情達意,再麽恰當不過了。“孚”的含義,用在政治上,就是“愛民”之本義。讓“君子”(統治者)如同母愛般的嗬護與關愛“小人”(被統治者)。所體現的是“上”對“下”,“君”對“民”的體恤愛護之意,也就是所說的“民本”之思想。
這段“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現體了“中孚”的核心思想,也是先儒建構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令人神往的和諧社會。
老鶴鳥與它的小鶴鳥的一唱一答擬人化的象征,詮釋了“孚”的政治內涵。通過這一段美倫美奐,如詩如畫的表現,給人是一種多麽美好與和諧社會的向往。“我有好酒,吾與你一同共享”的大同世界,這就是《周易》裏建構的和諧共享的理想社會。這種和諧社會,就是建立在“君子有孚於小人”的執政理念之上的希望結果。
《中孚》裏又說:“有孚攣如,無咎。”這意思是:“有了愛,才能聯結人心,沒有害咎”。這正是《周易》作者希望實現和諧社會之根本。
20、《未濟》裏表述的“有孚”理念
《未濟》是《周易》一書六十四篇文章的最後一篇。“未濟”直譯是“涉河沒有成功”。如同孫中山臨終遺言,告誡其黨的同誌“革命尚未成功,同誌乃需努力”的道理那樣。這“未濟”的意思也是告誡“君子”們,事業尚沒有成功,前進的道路還很曲折,應繼續努力,在前進的道路上,應是“堅守正道,前途才吉祥,沒有悔恨,君子的使命與光榮,在於愛民,這是正確的方向。”這就是“貞吉,無悔,君子之光,有孚吉”的含義。這也是君子努力向前應堅守的根本。“有了愛民,也就有了禮儀規範,沒有過失。而如同過河水浸濕到頭頂,那正是喪失了愛民,才導致滅頂之災的發生”。(“有孚,於飲酒,無咎,濡其首,有孚失是”)這是從“有孚”正反兩個方麵闡述其政治道理,既堅守,還是背離“有孚”其結果是兩種的前途命運。
《未濟》的中心思想是表述“君子之光,有孚,吉”的政治理念。強調了“有孚”做為君子安邦治國的執政根本準則。“有了愛民為本,就有了上下的禮儀規範,若是喪失了愛民的原則,就如同過河水沒了頭頂,就引來的是滅頂之災”(“有孚,於飲酒,無咎,濡其首,有孚失是”)。這是告誡統治者,應清醒的認識危險是來自於失掉愛民。也就是失去民心,就會推翻統治地位。這是教育君子時刻要牢記愛民是安邦治國的根本。
《周易》裏的“有孚”,無疑表述的是君子之治的執政原則。君子是治國的主體,而“有孚”則是治國主體施政的內容,即對“小人”實施的愛。這就是先儒建構的“民本”理念。
從《周易》一書裏的“有孚”之論來看,充分說明《周易》這部政治哲學,是要構建“道德之國”,而不是“上帝之國”,也不是專製之國。《周易》裏的政治學說,是要建立和諧社會。而和諧的基礎就是建立在“有孚”(愛)之上。“有孚”的政治內涵就是讓“君子”(統治者)愛“小人”(被統治的百姓)。這就是後儒孔孟所講的“仁政”(或“王政”),後儒用“仁愛”取代了“有孚”,但政治內涵則是一脈相承的。
“君子”治國之道,是“有孚”,“有孚”成為“君子”執政的政治原則,方針,即遵循“有孚在道。”
“君子”與“小人”之間建立起和諧,就是“君子有孚於小人”。這是實現社會和諧的保證。“有孚”成為統治者(君子)與被統治者(小人)通向和諧的連結紐帶與橋梁。
《周易》表述的“有孚”,無疑是“民本”政治理念。讓統治者行施“仁政”(愛人)才能出現“有孚,惠我德”的上下受恩相報的“和諧”相處的社會。“君子”愛“小人”,“小人”再“惠德”給“君子”,上下和諧,就出現君愛民,民忠君的“理想國”。
《周易》其主體而論,是一部“君子論”,是為“君子”之治提供實現政治目的途徑和方案,是"君子"治國的一部寶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