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卷 《周易》六十四文譯解(五十)
第五十篇 《鼎》文今譯與解說
(原文)
“ ( )鼎:元吉,亨。
鼎顛趾,利出否,得妾以其子,無咎。鼎有實,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鼎耳革,其行塞;雉膏不食,方雨虧悔;終吉。
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鼎黃耳,金鉉,利貞;鼎玉鉉,大吉,無不利。”
(譯文)
“五十、革故鼎新,是非常吉祥亨通的事情。
盛用食物的鼎顛翻了個底朝天,卻有利於清除掉鼎中沉積的廢物,好比納妾是想生兒子,沒有咎害。鼎裏又換上食物,可我的同伴有所不理解,不願與我一同分享,但這並不影響改故鼎新的成果。鼎的耳部脫落了,而無法將插杠穿進鼎耳來移動鼎;肥美的山雞肉不能享用,帶到風雨調和平靜時,最終就理解革故鼎新的正確性。鼎的腳腿折斷,傾覆了王公貴族鼎裏的美食,而又玷汙了地麵,革故鼎新麵臨著失敗。鼎配上了新的銅耳環,又配上銅鼎的橫杠,利於鼎的堅固耐用;鼎上又裝飾了玉石的橫杠,保證了鼎的堅固不再傾覆,沒有不利的。”
【解說】:
“鼎”:一是指烹飪的器物。二是指傳國的寶器,喻王位,帝業權力的象征。本篇是指器物,是借“鼎”這一器物在日常所用發生的事情,寓意政治上革故鼎新的道理。
“ 鼎:元吉,亨。”
這是本篇的論題,其意是“鼎新,是非常正確亨通的事情。《鼎》是《革》的姊妹篇,這是借“鼎”進一步闡述“革命”的意義及“革命”所帶來的問題,並完善和鞏固其問題。《鼎》篇所論述的內容,是講“革命”,是不同於“改革”。即推翻舊世界,建立一個新世界的一場“革命”。如同曆史上發生的“湯武革命”,即推翻腐朽的舊王朝,建立起新的社會統治秩序。
“鼎顛趾,利出否,得妾以其子,無咎。”
“鼎顛趾”:鼎顛翻個底朝天。“否”:廢物。“得妾以其子”:納妾的目的是為了生兒子。這裏借“鼎顛趾”與“得妾以其子”,都是比喻,是比喻政治上的推陳出新。本句意思是“鼎顛翻了個底朝天,卻有利於清除掉鼎中沉積的廢物,好比納妾是想生兒子,沒有咎害。”
“鼎有實,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
“實”;充實,充滿,果實等意。“鼎有實”是指鼎裏更換了新的東西。這是比喻,即寓意政治上發生“革命”。“仇”:同伴,配偶。“即”:靠近。本段的意思“鼎裏換上新的食物,可我的同伴有所不理解,不願與我一同分享,但這並不影響“革命”的勝利。這是講在麵對新的社會局麵,一些人對新事物不理解,但這並不影響社會的變革,也阻擋不了社會的進步,這就是本句最後出現“吉”的含義。
“鼎耳革,其行塞,雉膏不食,方雨虧悔;終吉。”
“鼎耳革”:指鼎的耳朵掉了。“耳”:用來搬運鼎的把手。這句裏的“革”,指“鼎耳”去掉了的意思。“塞”:阻塞,遏製。“其行塞”:指鼎失掉耳朵,就無法搬運。“雉”:山雞。“膏”:甘美之物。“雉膏不食”:美味的山雞肉不能食用。“方雨”:將要下雨。“虧悔”:不免悔恨。本段還是運用比喻,寓意革命並不是一帆風順的,也有不完善的地方,一些人沒有享受到革命後的果實,還出現了某些弊端,還應不斷地調整,但革命的前途是吉祥的。”
“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
“鼎折足”:鼎的腳腿折斷。“餗”:肉菜粥。“覆公餗”:傾覆了王公吃的美食。“渥”:沾濕。本句還是比喻,比喻“革命”出現了問題,並損害到貴族諸公的利益,“革命”的前景有了危險。這裏隱喻著“革命”對諸侯貴族(“公”)利益的損害(“覆公餗”),勢必造成穩固封建社會大廈的基石受到損害(“鼎折足”“其形渥”),“革命”的後果就引向了危險(“凶”)。這裏已然體現的是作者向往君子(諸公)共治的‘天下’,而不是君王專製的‘天下’。
“鼎黃耳,金鉉,利貞;鼎玉鉉,大吉,無不利。”
“黃”:青銅。“鉉”:橫貫鼎耳,用來杠鼎的器具。“鼎黃耳”:鼎上配上銅耳環。“金鉉”:配上金飾的鼎耳的橫杠。“鼎玉鉉”:指鼎上又裝飾上玉石的杠鼎。這裏均是比喻,是通過對鼎出現的鼎耳損害和鼎足的損害的修飾,使鼎更加的堅固與完美來比喻政治上經過整改,消除隱患,利於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本段出現的“黃”,“金”,“玉”都有象征之意;“黃”指中和之色;“金”指剛正之本;“玉”指溫潤之意。這是寓意政治上應遵循多元之道,因為“鼎”本身又是權位的象征,國家的象征。
本篇是借“鼎”的事項,而闡述改朝換代的“革命”道理,也由此通過上篇《革》到本篇的《鼎》,而形成了“革故鼎新”的成語。本篇與《革》篇是姊妹篇,有“革”到“鼎”論述了改革與革命的政治道理。通過“鼎”的一係列“鼎事”(即“鼎顛趾”,“鼎有食”,“鼎耳革”,“鼎折足”,“鼎黃耳”,“鼎玉鉉”等)上的形象比喻,來寓意國家經曆一場“革命”,但應不斷地去完善政治措施,不能走向適得其反。由此得出的政治經驗,對待新事物應理性的看待,辯證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