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周易哲學解讀> 中卷 《周易》六十四文譯解(四十三)

中卷 《周易》六十四文譯解(四十三)

  第四十三篇 《夬》文今譯與解說


  (原文)

  “ ( )夬、揚於王庭,孚號有厲,告自邑,不利即戎,利有攸往。


  壯於前趾,往,不勝,為咎。惕號,莫夜有戎,勿恤。壯於頄,有凶。君子夬夬獨行,遇雨若濡,有慍,無咎。臀無膚,其行次且。牽羊悔亡,聞言不信?莧陸夬夬,中行無咎。無號,終有凶。”


  (譯文)

  “四十三、下情上達,視聽暢通,應發揚光大於朝廷,這樣才有真實的警報,‘有了險情’,來自於封國。但不利於馬上興兵,利於前去了解事情。


  剛剛發展起來一點基礎,前往不會獲勝,還會帶來災禍。提高警惕,防備日落和夜裏發生戰事,就沒有了擔憂。強壯在表麵上是危險的。若君子決斷一意孤行,就如同行路遭雨淋,雖心生怨恨,可咎由自取,怎能怨咎。屁股上沒有了皮膚,行走起來就步履艱難;手牽著羊就不會丟失,聽到這種說法勸告,能不相信嗎?莧草生長在路上,應果斷的除去,中正行事,則沒有過失。若聽不到了警報聲,最終災難真的就要發生了。”


  【解說】


  “夬(guái)”,在《現代漢語詞典》裏查為“guái”音,解釋是:“《易經》六十四卦的一個卦名”。查《辭源》音為“kuái”,解釋是,一指易卦名;二指決定。可能《辭源》裏的音,是個筆誤,一般注音為“guái ”。“《彖》曰:夬,決也,剛決柔也”。按“決”意,既有排除阻塞物之意,也當決定以及水把堤防衝開等意。從本篇內容來看,“夬”的意思是果斷處理或排除阻塞視聽之意。本篇裏就是指“下情上達暢通之意”。


  本篇題目(即本篇的立論)“夬、揚於王庭,孚號有厲,告自邑,不利即戎,利有攸往。”


  “揚”:發揚。“王庭”:君王的居所,朝庭。“孚號”:真實的信號。“戎”:戰爭,武力。


  這是說“下情上達,視聽暢通,應發揚光大於朝廷,這樣才有真實的警報,‘有了險情’,來自於封國。但不利於馬上興兵,利於前去了解真情。”


  這題目立論了一個道理,政治上的視聽沒有被阻塞,就能得到真實的情況。上麵對下麵的情況,能得到真實的了解 ,也就不會被蒙蔽與偏聽偏信。所以,下麵有什麽情況,就能上報於朝廷。而下麵發生了問題,不能用武力去解決,應采取兵戎以外的方法去解決,本篇的內容也就圍繞著這一命題展開的論述。


  “壯於前趾,往不勝為咎。”


  本段是比喻,“壯於前趾”,這是比喻剛剛站著腳步。“往不勝為咎”,意指前往不會取得勝利,還會帶來災禍。這是承前麵句意,反對出兵解決底下的警號事情,若仗著剛剛強盛起來,就以武力去解決下麵的問題,前往不但不會取勝,還會引來災禍。


  “惕號,莫夜有戎,勿恤。”


  本段是承上段之意的繼續論述,那麽,如何去辦呢?隻有提高防備意識。這裏用“莫夜有戎”來比喻防患於未然,做好防範,提高警惕,就無需擔憂。這還是強調應做好細致的工作,反對用兵的辦法去解決下麵的問題。這裏的“莫”,是指日落時。“莫夜”:夜晚。


  “壯於頄,有凶。君子夬夬獨行,遇雨若濡,有慍,無咎。”


  “頄(gui)”:指顴骨。“夬夬”:快速決斷。“濡”:浸漬,潮濕。“慍”:怨恨,生氣。


  本段還是運用比喻說明事理,本段意思是“強壯表現在表麵上,是有危險的。若君子不分青紅皂白,急速決斷而一意孤行,那麽,就如同行路遭受雨淋,雖心生怨恨,可咎由自取,怎能怨咎。”這是說,不能表現在虛張聲勢的表麵上,會有危險的。若君子不了解實情而獨斷專行,出現意想不到的危險後果,也就怨不得誰了。這裏是用行路遭雨淋來比喻,寓意沒有做好防備工作,就會出現像行路遭雨淋的後果。


  “臀無膚,其行次且。牽羊悔亡,聞言不信。”


  本段還是運用比喻。“臀”:屁股。“次且”:行走困難的樣子。本段意思是“屁股上沒有了皮膚,行走起來就步履艱難。手牽著羊就不會丟失,聽到這種說法勸告,還不相信嗎。”這裏的比喻已然是圍繞著“命題”而論,寓意排除阻塞視聽,就能知民情,知國情,就會有正確的決策,就有了保護與保障,也就不會有什麽險情與悔恨。


  “莧陸夬夬,中行無咎。”


  “莧”:一年生草本,莧菜。“莧陸夬夬”:莧草長在道路上,應盡快除掉,避免阻塞道路。這是借物比喻,寓意排除阻塞視聽的東西。“中行無咎”:不偏不倚行事,就沒有害咎。


  “無號,終有凶。”


  本句是從相反一麵闡述言路被阻塞的後果,這是說“再沒有了警報聲音,災難終於發生了。”為何會“無號”呢?隻有是阻塞了視聽言路,政治腐敗了,集權了,才下情不能如實的上達;而上麵又會偏聽偏信,不能“中行”,其結果就導致凶險出現。


  本篇是圍繞著言路視聽來闡釋其政治道理,若言路渠道不暢,蒙蔽視聽,政治上自然會是“終有凶”的結果。 本篇強調的是工作做細,防備做好,反對興兵,反對獨斷專行。倡導廣開言路,就會聽到下麵的真實情況。相反就沒有了警號聲,將會聽到的是假大空,這就是“無號,終有凶”的結局了。這裏是多麽強的政治憂患,本篇就是通過正反兩方麵,來講述言路視聽上的利害關係。《周易》作者在淳淳告誡治國安邦的君子們,牢記什麽是有利的,而什麽是有害的。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