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周易哲學解讀> 中卷《周易》六十四文譯解(二十九)

中卷《周易》六十四文譯解(二十九)

  第二十九篇(坎)文今譯與解說

  (原文)

  “()習坎,有孚,維心,亨,行有尚。


  習坎,入於坎窞,凶。坎有險,求小得。來之坎,坎險且枕。人於坎窞,勿用。樽酒,簋貳,用缶,納約自牖,終無咎。坎不盈,低既平,無咎。係用徽纆,置於叢棘,三歲不得,凶。”


  (譯文)

  “二十九、通曉人生路途上的坎坷不平,正是有了愛,維係著這種信念,就通達順利。有了這種品尚,可超越人生的一切艱難險阻。


  通曉人生路途上的坎坷艱難,一旦掉入陷阱,是很不幸的。人生路途坎坷,且有險惡,應求小的獲得,(不可貪婪)。行走在這人生的坎坷路途,險惡且隨時就會來到,一旦陷入陷阱,也就沒有能力所用。一尊酒,兩簋的食物,用瓦器盛著,節儉而用,自己開導自己,最終沒有害處。人生路途坎坷,不能圓滿;既有山嶽,且又有平川,這也無所怨咎。等到用繩子拴著,放到拘禁犯人的牢獄,三年不能獲釋,豈不就凶險了嗎?”


  (解說)

  《周易》文章不僅是優美的詩,而且是詩化了的哲學。你若靜心通讀這《周易》與譯文,會有很多的啟迪,對人生會有很多新的領悟。這《坎》篇可以說詮釋了幾千年王權專製文化下的人生命運。《周易》作者的偉大在於如此的理性與睿智。這《坎》篇也不亞於《紅樓夢》裏的“好了歌解”,猶如一部《紅樓夢》的縮寫。但這篇文章的格調是積極的,不同於《紅樓夢》作者是悲絕於痛裏的無奈。而這篇文章卻給人生樹立起了一個信念,人生不能沒有信念,有了信念,活世的人就有了目的,也有了意義。《周易》樹立起的人生信念,就是“愛”(孚),有了這個信念,將超越人生路途上的一切坎坷與艱險。這就是《周易》為人生建構起來的一個普世的價值理念——“愛”。“聖經”的宗旨是將苦難的人生投向上帝的懷抱,而《周易》的宗旨是將坎坷的人生投向人與人之間的愛。無疑《周易》構建的理念更理性。若人人將愛作為活世的終極目標,那麽這個世界就是無限的美好。


  本篇題目是“習坎,有孚,維心,亨,行有尚。”


  “習”:指通曉,熟悉的意思。“坎”:指不平與坎坷之意。“有孚”:有了愛。“維心”:維係著一種信念。本題目意思是“要通曉人生路途上的坎坷不平,而有了愛,維係著一種信念,就通達順利,要堅守著這品德。”


  本篇立論了人生是坎坷不平,要經受著無數的磨難與險惡。但又有什麽辦法來消弭這人生的坎坷與不幸呢?即有沒有一種生存的普世原則與價值觀呢?如同後來西方的那種一神教信仰,人們麵對不幸,而心中有盞活著的明燈。即一種信仰,可消弭人生的不幸與苦難,而達到追求幸福的彼岸。我們沒有西方式的一神教信仰,但早在西周時期,《周易》作者卻為人世樹立起了一種信仰,如同宗教信仰一樣成為立世的根本,人生終極追求的根本,就是“有孚”理念。即後儒發展為“仁者愛人”的倫理道德理念,成為後封建社會二千多年裏的價值觀。


  “習坎,入於坎窞,凶。”


  “窞(dàn)”:坎中**。本段是從本篇立論的另一麵來論述。《周易》往往從正反兩個方麵來論述道理。此段意思是“要熟悉人生路途上的坎坷不平,若一旦掉入陷阱,是很不幸的。”這是提醒人們認識人生路途上的坎坷,要有憂患意識。


  “坎有險,求小得。”


  此句是承上句之意的繼續。這是強調人生路途是有危險的,避免的辦法就是別貪婪,應求小的所得。“坎”篇依然是為君子講述的政治道理。《周易》是為“君子”講述的安邦治國上方方麵麵的道理,不是為“小人”(勞動者)講述的道理。西周後期周王是名義上的天下主子,而諸侯大夫是擁有“國”與“家”者。即實際擁有地盤的大大小小的王國。而勞動者是大大小小王國裏的“子民”,即統治者施愛的對象。但大大小小的王國裏都是施行的是“家長製”體製。而“君子”本身在專製下同樣麵臨著凶險,這《坎》就是為“君子”敲響的警鍾,也是警示錄。這裏的坎坷凶險是為君子講述的。


  “來之坎,坎險且枕,人於坎窞,勿用。”


  本段已然是從“坎”的反麵講述應注意防範不幸的發生。“枕”:枕頭,臨近,靠近之意。此句意思“行走在這坎坷的路途上,坎坷險惡,且隨時就會來到身邊,一旦陷於險境,也就沒有能力所用。”《周易》作者用睿智的眼光看得人生命運上的坎坷。這種坎坷是作者從社會曆史與現實所得出的,作者更清楚的認識到“坎”的社會因素。這依然是為君子講述的政治道理。為君子講述為何坎坷險惡隨時來到身邊呢?在作者生活的時代裏,已是一個較為成熟的官僚製度社會,而官道路途已是一個高風險的路途。因為那時,無論是周王,或是諸侯國君,都是處於家長製的政治體製。為官之道猶如“履虎尾”。作者不難從曆史或現實中取得的認識經驗。事實上《周易》以後的王權時代,或是後封建社會裏的帝王時代,專製越來越更甚於以往。對做官的來說是“坎險且枕”,即“坎坷險惡隨時就會來到身邊”。這是非常真實的寫照。而中國古代思想家們,也從不去設計改造這條險惡之路。即不從製度上去設計改造這條誘人死亡的官道成為平坦無險的政治途徑。那也許就沒有了那些作福作威一顯做官者與百姓的不同。所以無論是先秦,或是後封建社會;也無論是儒家,或是道家。他們找到的是“道德自束”來規避那種風險與不幸。正是《周易》作者最早從個人品質上去修省作為規避官道上的風險的法寶。即從個人品德上的完善,而規避政治上的風險。即“樽酒,簋貳,用缶,納約自牖,終無咎”的這種道德的說教。以宣教自我內心的道德修養,來抵製外界強大的名利誘惑。也就形成了中國當官者雙重人格的形成。所以才形成那些滿嘴仁義道德,卻一肚子男盜女娼的口是心非者。口裏說一套,而心裏是另想一套;台麵上講一套,而台下是另做的一套。故靠道德說教是無法使官吏抵禦世俗權利與財富的誘惑。道德治國論在專製權力麵前從來就是蒼白無力的,隻是為統治者愚弄百姓的把戲而已。隻有主體平等了,才彰顯道德的功能。


  “樽酒,簋貳,用缶,納約自牖,終無咎。”


  “樽”;酒具。“簋(guǐ)”:古代盛放飯食的器皿。“牖(you)”:古代中室與堂之間的窗子;後泛指窗;此處應指室內。“缶(fou)”:古代一種大肚子小口兒的瓦器。


  本段意思是“一尊酒,兩器具的事物,用瓦器盛著,節儉而用,自己開導自己,最終沒有害咎。”《周易》作者最早給統治者設計的是從“道德”上來規避險惡,而不是從製度上去設計。這裏講的如後來道家的思想,也如苦修士的生活方式,來抵禦名利的誘惑。去規避那“不做高官不害怕,不享榮華心不驚”的政治風險。單靠道德說教最終不是辦法,也阻擋不了多少人想十年寒窗而憧憬那“黃金屋”與“顏如玉”的誘惑,而成為人上人。規避不是辦法,直麵才是出路。可中國幾千年的儒者苦苦不能尋找到一條無風無險的政治途徑,及長治久安的太平製度。


  我們的《周易》作者隻能睿智的從經驗上提出這個世界上最早的“道德修省”的政治理念,來規避政治風險。這就是“樽酒,簋貳,用缶,納約自牖,終無咎”的含義。可這對統治者以道德宣教,想使他們自覺覺悟是根本不可能的。


  “坎不盈,祗既平,無咎。”


  “盈”:引申為圓滿無缺。“祗”:小丘。


  本段意是“人生的路途坎坷,不能圓滿;既有山丘,且又有平川,這也無所怨咎。”本句是承上一句內容的繼續,提醒人們用平常的心態看待人生的坎坷不平。人生的路途如同有山又有川那樣。你就用平常心去看待去接受,也就沒有什麽不理解,或什麽怨咎了。這是古人的認識論。多從自然來比類啟示平衡對世間的不公,而消弭人心的怨恨。也叫天經地義的接受那不公的社會製度與人生。但《周易》並沒有走進神秘主義與王權專製思想。而是以自然觀來辯證的說明應客觀的對待事物的認識。還沒有達到後封建社會裏神秘主義的人生觀,即為帝王社會裏的等級製度尋找到一個天經地義上的“天尊地卑,乾坤定矣”的理論根據。


  “係用徽纆,置於叢棘,三歲不得,凶。”


  這最後一段,是用事實來教育“君子”。為“君子”敲響仕途上的警鍾。即在政治仕途上別貪婪,堅守本分。否則陷入囹圄,不幸真的就出現了。


  “徽”:三股線和成的繩索;捆綁。“纆(mò)”:繩。“徽纆”:用繩索捆綁。“叢棘”:古代拘禁犯人的地方,四周用棘堵塞,犯人不得脫走。這一句是說“等到用繩子捆綁著,放到拘禁犯人的地方,三年不能獲釋,豈不就凶險了。”


  本篇是為君子寫的警示與告誡。但具有普片的教育意義。既是人生的憂思錄,又凸顯著強烈的人生憂患意識。


  本篇主要是為“君子”講述政治仕途上時刻警惕莫陷入“坎窞”之中的告誡。為了規避政治上風險,要時刻堅守信念,即以愛為準則,就避免災難臨頭,身陷牢獄。《周易》每篇都是警示之作,既帶有憂患意識,又是為人生樹立信仰的標杆,並為人生指明著路途。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