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周易哲學解讀> 《周易》哲學解讀 “導說”第六篇(二十)

《周易》哲學解讀 “導說”第六篇(二十)

  3、解讀《左傳》記載的最後一則筮例


  《左傳》裏記載的最後一個筮例,是記載在《哀公九年》,陽虎用《周易》占筮得到的《泰》之“需”。這是為主子出兵打仗一事而占筮的例子,我們來看這一筮例的解卦方法,就知道了占筮的非理性。


  《左傳》裏記述的前後兩筮例,有一個共同點,是先卜而後筮。看來當時卜與筮是交互使用。我們且看《左傳·哀公九年》裏記載的一占一筮案例:

  “晉趙鞅卜救鄭,遇水適火。占諸史趙、史墨、史龜。


  史龜曰:‘是謂沈陽,可以興兵,利以伐薑,不利子商,伐齊則可,敵宋不吉。’


  史墨曰:‘盈,水名,子,水位也。名位敵,不可幹也。炎帝為火師,薑姓其後也,水勝火,伐薑則可。’


  史趙曰:‘是謂如川之滿,不可遊也,鄭方有罪,不可救也。救鄭則不吉,不知其它。’


  陽虎以《周易》筮之,遇《泰》之‘需’曰,‘宋方吉,不可與也。微子啟,帝乙之元子也。宋,鄭甥舅也。祉,祿也。若帝乙之元子歸妹,而有吉祿,我安得吉焉’?乃止。”


  我們把這一段內容譯成今文來讀一讀:


  “晉國的趙鞅為救鄭國而問卜,得到水流向火的兆示。這占卜者是史趙、史墨與史龜三人。


  史龜說:‘這叫做陽氣下沉,可以發兵。利以攻打薑氏,不利攻打子商。攻打齊國則可以,攻打宋國就不吉利。’


  史墨說:‘盈,是水泊名稱,子,是水的方位。名稱方位相當,不能觸犯。炎帝是火師,薑姓是他的後代。水能勝火,攻打薑姓就可以。’


  史趙說:‘這兆示叫做河水溉滿,不能遊泳,鄭國正有罪,不能救。救援鄭國就不吉利,其它事情就不知道了。’


  陽虎用《周易》筮之,得到《泰》之‘需’,而說道:‘宋國正在吉利的時候,不能與他為敵。微子啟,是帝乙的大兒子。宋國和鄭國是舅舅與外甥的關係,福祉是爵祿,如果帝乙的大兒子嫁女兒,而又有吉利的爵祿,我們哪裏能夠吉利呢?’於是晉國就不出兵救援鄭國。”


  《左傳》裏記述的這一以“周易”筮之的筮例,是發生在春秋末年。其背景是,趙鞅(即趙簡子),春秋末年晉國的卿,後在晉卿內部爭鬥中,逐步掌握權力,奠定了以後建立趙國的基礎。哀公九年(公元前481年,第二年進入曆史上劃分的戰國的時間段)是春秋與戰國交替時期。諸侯國間已然是戰爭不斷,這年齊國要攻打魯國,春上齊國派人到吳國辭謝出兵,而吳國並沒有馬上出兵。這時鄭國有一位寵臣要求取得封地,可是已沒有地方可以分封給他。這位寵臣提出了一個方案,取之於外國,鄭國國君就答應了這一主張。所以鄭國出兵包圍了宋國,目的是要掠奪土地。鄭宋兩國開戰,但鄭國卻吃了敗仗。到夏季,楚國出兵進攻陳國,宋國又出兵攻打鄭國。到了秋季吳國為了防禦楚國的進攻構築城防。這時晉國的趙鞅,也想參加到戰爭的行列之中,想出兵救援鄭國。在出兵救鄭一事上,先用占筮來看神示出兵的吉凶。這就出現了先用卜後用筮這兩種問神形式,看出兵的吉凶後果。


  鄭國挑起戰火,反而吃了敗仗,又被宋國出兵攻打著。為何晉國要出兵救援鄭國呢?春秋末年,晉、齊、楚、秦、宋、吳、魯都是大國,也都想爭霸於諸侯。而像陳、鄭、蔡等屬於小國。鄭國是在晉國的南麵,楚國的北麵,是在兩個大國之間。宋國又在晉和鄭國的東麵。現在宋國進攻鄭國,若鄭國有危險,晉國就會暴露在楚宋兩個大國的前麵,從戰略上對晉國來說是不利的。鄭國有危險的話,對晉國來說這叫唇亡齒寒。所以晉趙鞅要考慮出兵救援鄭國。但在迷信的國度裏,人們並不相信自身,即不想信自身的判斷思維能力,而相信神靈。按貫例遇事先占卜,聽信於鬼神的說法。趙鞅就讓先用占卜,出現的兆示是“遇水適火”。


  《左傳》裏並沒有交待是用烏龜還是什麽骨頭占卜,也沒有交待占卜的過程方法,這些都省略而沒有記載,隻記載的就是“遇水適火”的說法。大抵這不外是龜占,經過宰殺,燒灼,看甲殼上出現了紋路。史巫就從龜甲上出現的紋路看所謂神的兆示。但那些紋路像什麽是有巫史的認為了。


  這一次卻燒灼出的是“遇水適火”兆示。在《左傳·哀公二年》裏就曾記載,趙鞅聽從陽虎的計謀,要襲擊鄭國人護送著齊國人運送給晉國範氏(與趙鞅同為卿的地位)的糧隊。也是在出兵前要看占卜是個吉凶如何?來決定是否出兵。可是那此確把烏龜殼給烤焦了。這說明用龜卜,是把龜甲放到火上燒烤,看出現在甲殼上的紋路變化,有巫史來判斷出所問事項吉凶的所以然來。


  趙鞅這次要出兵,是要救援鄰國鄭。也是先用龜占來卜問吉凶,不過這次巫史把握著了火候,燒烤出了像“遇水適火”的兆紋來,趙鞅就問專業搞占卜的卜史。三位卜史分別通過“遇水適火”的兆紋煞有介事與出兵援鄭之間做出行與否的回答。一個叫龜的卜史先來解釋說:“是謂沈陽,可以興兵。利以伐薑,不利子商。伐齊則可,敵宋不吉。”史龜通過“遇水適火”的兆示,而推理出伐誰,不伐誰的吉凶結果來。這裏的沈陽不當現在的沈陽市的地名講,“沈”當“沉”講,“沉陽”就是指陽火下沉來講。這是從龜兆上的“遇水適火”裏推論的。因為“水流向火”,這大水一來,陽(火)就不沉下去嗎?水來火滅,這符合生活裏常見的現象。不過這從龜殼上看出來的一種象征,能跟現實中出兵救援鄭國之間產生關係麽?這是那跟那,本是不挨邊的事。可如此的就生拉硬扯的給聯係到一塊了,豈不是十分荒謬嗎?史龜的講法是“可以興兵”,但不是去救援鄭國。而是轉變到了“可以攻打薑氏,不利於攻打子商”的結論上。這又是如何看出的‘天機’呢?史龜對主子趙鞅占問出兵援鄭可行於否,無非牽涉的利害關係之間,是齊,楚,吳,宋。自然會聯想到這幾個國家來解釋龜“象”了。這正如有一句名言說的:“不是神創造人,而是人創造了神”的道理。而史龜所謂從卦裏看出的‘天機’,倒不如說是從所占問事情的現實現象中分析出的利害關係結果,而轉換說成是神卜中的兆示。這正是中國術數裏的‘天機’奧秘。史龜從“龜兆”聯想到現實之間誰與其符合,來聯想其吉凶。即通過“水”與“火”的象征,得出結論,伐誰與不伐誰的結論來。就是根據水與火的常識性認識來比類聯想所占問的人事。且不說用的是抽象的‘水’與‘火’,跟兩個現實之國間,能否產生出因果關係。就這“水”與“火”兩種現象在生活裏所見到的也非是一成不變的水滅火的現象。總之史龜得出的結論是:“利以伐薑,不利子商,伐齊則可,敵宋不吉”。這結論是將“水”、“火”往齊、宋的頭上套。通過“遇水適火”,就可算出可行於否了。這種認識事物的方法,現在看來是多麽的可悲與可怕,把國家百姓的命運當兒戲。我們前邊已講過,齊國是薑氏之間。“利於伐薑”,在這幾個利害關係國家裏一聯想就想到齊國了。那子商與宋有何關係呢?宋國就是子姓。宋國的開國君主是商王紂的庶兄微子啟。周公平定武庚反叛後,把商的舊部周圍地區分封給微子啟,建都商丘。這就是子商的來曆。子商就是指宋國。這樣就可從龜兆上的“遇水適火”,聯係到齊宋兩國。但這裏麵還有一些‘技術’問題。伐誰不伐誰,得聯係上誰是水象,誰是火象。史龜又一聯想就聯想到,薑姓是“火”。而子商是“水”。這裏的“適”是簡化字,而末簡化前是“適”(dí)。“適”通“敵”字,其意是“抗”。也就是水能勝火的意思。至於薑姓為何是‘火’,宋是“水”,後麵有分講。隻要得出齊、宋誰是“水”,誰是“火”,那麽不就知道伐誰有利與伐誰不利了嗎? 這正是通過龜“象”而套在所問的人與事的頭上的一種認識論。把象征的“水”與“火”往有利害關係的諸侯國頭上套,讓問卜者不能不相信。取象成為了“因”,自然就能求得出“果”來。這種因果關係,就是中國傳統上的,無論是龜骨占,還是八卦筮卜上的認識觀。也是傳統上的象數哲學與易學觀。這就是封建社會的思維方法。卜可以這樣推論,卦也可以這樣推論,而且推而廣之到社會製度與人倫關係也是這種推論。這就是“聖人設卦觀象係辭焉,而明吉凶”及“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的根本目的所在。至於古人認為的“因”與“果”之間能否成立。古代可沒有人出來做出理論上的質疑與批判。雖然在春秋末期孫武寫出了《兵法》一書。《兵法》裏反對在戰爭中“先知不可類象”,即預知戰爭的敵我勝算情況不可用占筮取得(因占筮問卜吉凶,就是通過類象思維方法取得)。“先知不可類象”,這正是理性的思維結果。《兵法》裏的軍事理論正是來源於戰爭實踐,又用於指導戰爭。從實踐中才能認識到兵法上的先知不能類象。孫武反對“先知不可類象”的軍事理論同樣適應於軍事之外的社會各個方麵。但孫武提倡的“先知不可類象”的觀點,終沒有引起國人的重視,類象先知反而在後封建社會裏是越演越烈,至到今天,八卦、八字,風水,擇日大有複興之勢,然而這些內容,無不是以類象而妄想"先知"事情的吉凶結果。無論戰國時期的“八卦”取象,還是今天的陰陽五行生克的類象,沒有本質上的區別。把類象之說套在人事上,想得出個"先知","先覺",隻能是自欺欺人。


  我們看到這先秦的龜占或是筮卜都是錯位聯想,硬是把風馬牛不相及之事物聯想在一起。史龜看到龜甲被燒灼而出現的紋路,認為是“遇水適火”的兆示,就聯想到齊國與宋國的頭上,一個是“水”,另一個是“火”。至於史龜如何得出齊國是“火”,宋為“水”。聽聽後麵還有兩位卜史的說法,就明白了。


  史龜說過自己的看法後,史墨接著說:“盈,水名也,子,水位也,名位敵,不可幹也。炎帝為火師,薑姓其後也,水勝火,伐薑則可。”


  史墨也認可這次龜**的兆示是“遇水適火”,並推論出的結果與史龜的說法相同。史墨的說法,也回答了前邊史龜如何得出的齊為火,宋為水的根據。薑姓是炎帝的後代,炎帝為火師。齊國是薑姓的國家,齊國也就為“火”了。而“子”是水位,即水的方位。宋國是微子啟的封國,微子啟是子姓。天幹中“子”的五行是水。水的方位,規定是北方。所以宋國也就是“水”了,這都是有"兆象"而通過聯想得出的結果。龜兆上是“遇水適火”(這是類似一句龜占辭)。水能勝火,自然就推論出伐薑則可了。這兩個卜史官,都把主子要問的出兵援助鄭國之事閉口不提,而轉到出兵齊國是何道理呢?即要與一個大國無端的去開戰,也並不一定得到鄭國感激,這是何苦呢?大概就是看到龜占兆象是“遇水適火”,隻能聯想到齊、宋兩國,無法聯想到與鄭國的緣故吧。從這一次龜占要無端引發起晉、齊兩個大國之間的一場戰爭,這卜史官手裏可操握著生靈塗炭的大權,著實可怕。


  史墨所得出的“盈是水的名稱,子是水的方位,名稱方位相當,不能觸犯。”這裏的“盈”大概那個時候有一個叫盈的水地名。至於“子”是水的方位,這說法表明戰國時期,五行裏已按排進去了方位說。並切也已有了五行生克學說,這就很值得質疑《左傳》一書裏記載春秋筮例的真實性,可能是戰國時期的陰陽五行學說被篡寫進春秋的筮例中去了。“子”在地支中,就是代表北方的方位,北方又代表水的五行。史墨以五行中的相勝說,所以就推理出“伐薑則可”的結果來。出兵不出兵關係著一個國家與人民的命運,而用這種遊戲般的占卜,其結果不是很可悲的行為嗎?發生戰爭是悠關國家命運之大事,不說交給人民去決定了,而且也應有決策機構進行充分的論證,分析而決斷。卻交給卜史,通過龜占看兆示來決斷,實在讓人不可思議。


  《左傳》裏記述的占筮例子,大多是諸侯國間的戰爭決斷,還有諸侯王室裏的重大人事問題的決斷。東方人采取這種決斷方法,在人類發展史上都是罕見的。


  從龜占到八卦筮卜,與巫術又有所不同,看起來很有‘學問’性與‘推理’性。正是這種“偽學問”,“偽推理”,迷惑中國人幾千年,古今多少人把這種筮術當成學問去研究與學習。當然中國術數發達,正是王權專製下的產物。辯證思維與科學的認識世界的方法,是與王權專製相背離的,也是沒有生存空間的。正是那種似神非神,似巫非巫的中國數術,才是漫長的王權專製社會裏所需要的東西。窺視"天機","先知"命運吉凶,為專製社會裏不平等下不幸的眾生,消解了怨恨。也就聽信於命運的安排,也就認可了不平等的專製製度,也就認為是天道自然的結果。所以比類聯想推理是專製長期製度下形成的思維方法,這是同文字獄,株連法是共生共長的群落現象。


  在春秋時期用比類聯想推理思維方法來決定國之大事。史墨通過水名與方位相當,而聯想到宋國是不能伐的結果來。而薑姓是炎帝之後,炎帝就是火師。通過“水能勝火”的五行生克理論,就推理出攻打薑姓之國則可以的認為來。若是推論人事上,此人可用不可用,可殺不可殺,燒一次龜甲,還是起一次卦,就能推論出個結果來。這天下可真是沒有公理了。社會還有何可遵循的準則呢?

  好在,也正因《周易》一書的出現,開啟了先秦理性的儒學之門,孕育了孔子儒學的成長,也由此而啟蒙了戰國的百家爭鳴。也因此而扼製了非理性神巫文化的泛濫。到戰國中後期諸子百家文化的出現,迎來了一個先秦時期裏文化上的黃金時代,也是中國前後封建時代裏文化上的黃金時代。也是一個理性的時代,神巫文化沒有了市場。但隨著儒家王權思想的上繁榮昌盛,而新的神秘文化思想卻應運而生。陰陽,五行學說的出現,伴隨著帝王製度在中國大地已不可逆轉。孔子的易學思想被埋葬,而假托孔子的《係辭傳》,卻把《周易》給筮術理論化,從此庶蔽了《周易》的哲學思想。帝王專製與神秘文化結伴而行,一走就是二千多年。


  這話說的有些遠了,我們還是回過頭來看史墨的推論。史墨說的炎帝是火師,為何能與薑姓聯係到一塊呢?炎帝也就是神農氏,薑姓部落最早生活在歧山的一條名叫薑河旁。前麵講《左傳》裏的第一筮例時已知薑尚是神農之後,齊國是薑尚的封國。炎帝是火師,不就聯係到齊國屬火了嗎?這“水勝火”,不就得出伐齊則可的推論了嗎?“炎帝為火師”,是傳說中炎帝以火為象征,自為火師。《左傳》昭公十年裏記載:“炎帝氏以火紀,故為火師而火名。”以火記事,而以火名官。後把炎帝稱為火德王。自然炎帝為火師了。


  那麽,齊國薑姓又是炎帝的後代。齊國在卜史者眼裏永遠將被烙上“火”的印記了。史龜與史墨都把“火”性套在齊國頭上。這些卜史也夠有學問的,把火與齊國聯想到一塊,水一來,火就息了。所以就推理出伐齊國就能取勝,伐宋國就有凶險。想想這種推理,是那跟那的事,卻硬是拉到一塊裏來。而《左傳》一書還被後來帝製時代奉為經書,並壟斷了中國二千多年的思想界,想起這些就倍感可悲。???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