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周易哲學解讀> 《周易》哲學解讀 “導說”第三篇(十)

《周易》哲學解讀 “導說”第三篇(十)

  我們再看《辭海》對《易經》的解釋:“《易經》:①即《周易》。②指《周易》中同《傳》相對而言的經文部分。由卦爻兩種符號和卦辭(說明卦的),爻辭(說明爻的)兩種文字構成,都是為著占卦用的,最早可能萌芽於殷周之際,惟全部經文當係長期積累的產物。共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在宗教迷信的外衣下,保存了古代人的某些樸素辯證法的觀點”。


  《辭海》對《易經》所作的解釋是,“①即《周易》。②指《周易》中同《傳》相對而言的 經文部分”,這種說法讓人不可思議,既然《易經》是指《周易》,那麽還有什麽《易經》又是“指《周易》中同《傳》相對而言的經文部分”的說法呢?並且《辭海》在對《周易》的解釋說“《周易》亦稱《易經》,又簡稱《易》”。這豈不是陷入了矛盾的說法麽?既然認為《周易》亦稱《易經》,又怎能認為《易經》又成了《周易》裏的相對《傳》的內容呢?

  也許《辭海》所認為的“占卦用的”,“共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才稱“經”,而對這些所謂算卦的東西作出解釋的是“傳”。“經”與“傳”都是《周易》或又稱《易經》裏的內容,《周易》裏的“經”,或又稱《易經》裏的“經”,隻是稱“經”,而不是稱《易經》,所以現在出現了“周易經傳”的稱法。看《辭海》裏對《周易》和《易經》的解釋說法,聽起來怎麽像是轉軸子的話,也就是繞的讓人無法明白《周易》是什麽。才有此在現代的學術上,對《周易》或《易經》的說法是個混亂現象。


  如高懷民的《先秦易學史》裏這樣說“易筮術在西周初年有三種,號為“三易”,它們是:一、《連山易》;二、《歸藏易》;三、《周易》。《連山》與《歸藏》二易很早被淘汰,東周以後隻有《周易》流傳。所謂《周易》,便是今所見《周易》本中除去十翼部分;也就是隻有六十四卦象及卦爻辭,原是用於筮術占斷的”。(先秦易學史》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7年 第10頁)

  按高先生對《周易》的內容說法,與《辭源》和《辭海》裏的說法是不相同的,單從稱謂來說也算是清晰的。


  朱伯崑的《易學研究中的若幹問題》一文裏是把《周易》與《易經》也是說成一回事。


  “《周易》即《易經》一書裏的內容,……《周易》自身是否存在著象辭相應之理,即是說,卦爻象與卦爻辭之間是否存在著內在的邏輯聯係,從而自成為一嚴密的思想體係,這同《易經》的形成問題有密切關係。依近人研究,《周易》作為古筮用的典籍,……如關於《坤卦》象的筮辭,積累了許多條,從已應驗的筮辭中選出一條,作為標準答案,便是《坤卦》辭:‘元亨,利牝馬之貞’。或從中選出某一爻的筮辭,如選出守口如瓶,可以不犯過錯一條,編在《易經》中,則成為此卦六四爻辭:‘括囊,無咎無譽’。總之,卦爻辭的素材,即筮辭,來源於對所問之事的回答。……此種嚐試之一,是《易經》中有些卦爻辭的編排,……《周易》的編者,依此爻之事,整理其他筮辭,經過加工,便成為遁卦各爻辭的內容”。(《周易》二十講 廖明春選編 華夏出版社 2008年版 第49—50頁)

  我們通過上麵這段話來看,朱伯崑的“《周易》即《易經》”的說法,雖然與《辭源》和《辭海》解釋的“《周易》也叫《易經》”或“《周易》亦稱《易經》”這種稱法相同,但所稱法的內容則是不相同的。朱伯崑所認為的“《周易》即《易經》一書的內容”,是不包括《易傳》,即無論稱《周易》,或稱《易經》其內容就是六十四卦爻辭的內容。而無論《辭源》或《辭海》所解釋的《周易》又叫《易經》,其內容是六十四卦爻辭加《易傳》內容。這就是看似稱法相同,可稱法裏的內容則不相同。


  把《易經》的稱謂等同於“六十四卦爻辭”,即把《易經》的內容,隻包含“六十四卦爻辭”,似乎是當今學界裏的主流稱法,可恰恰與辭書裏的解釋不同。


  如董光璧也這樣認為:“形成於殷周之際的《易經》是一部占筮書,由“十翼”組成的春秋戰國時期的解釋《易經》的作品《易傳》已屬哲學著作”。(《周易二十講》 廖明春選編 華夏出版社 2008年版 第394頁)

  董光璧在他的《關於科學與易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一文裏,是把《易經》和《周易》當作互用的稱法,在文章裏是交替使用,兩者稱法所表述的內容是一樣的,即所謂的“六十四卦”,這與朱伯崑的說法認識是一樣的。事實上《周易》不等於《易經》,雖今本《周易》的內容是所謂的“六十四卦爻辭”,但這些內容隻是《易經》的一部分,《易經》的內容還包括了《易傳》,這確實是曆史的事實。


  李鏡池的《周易探源》一書,對《周易》的稱法以及包含的內容。


  “《周易》是我國最古的一部書,也是最難理解的書。除了它的文字古簡以外,還由於它是一部占筮書,其中隱藏著編者的哲學思想,而編篡時所采用的材料(占筮記錄)時代更加古遠”。


  “《傳》是解《經》的,然則《易傳》所說,是否合於《易經》的原意呢?答案是,合的少,不合的多。主要的原因是時代不同,思想也就不同。《易經》是奴隸社會的產物,而《易傳》是封建時代的作品。《經》的作者,從大量材料中選擇,分析,編組成卦,爻辭,作占筮參考,同時總結經驗,表示自己對事物的認識,見解”。


  “我們相信《周易》是卜筮之書;其起源是在於卜筮;其施用亦在於卜筮。證據有的是,我們用不著向別處找,在《周易》的本身,卦,爻辭中,就可以給我們證明”。


  “我對於《周易》卦,爻辭的成因有這樣的一個推測,就是,卦,爻辭乃卜史的卜筮記錄”。


  “關於作者問題,我們的看法是:《易經》卦,爻辭是編篡成的,有編者,姓名失傳”。


  “二《易經》的性質和它的哲學思想,


  《周易》分“經”和“傳”兩部分,內容性質有很大的差別。“經”是占筮書,卦,爻辭(經文筮辭也叫繇辭)反映了周早期政治,軍事,社會,經濟等方麵的生活狀況,正如甲骨卜辭一樣,我們可以從這裏找到了好些寶貴的曆史材料。“傳”雖然是解釋“經”的,但作者們從卦畫和卦,爻辭分析綜合,引申發揮,研究宇宙問題和人生問題”。(上麵內容引自《周易探源》 中華書局 1978年版 第1頁 第13頁 第20頁 第153頁 第154頁)

  從《周易探源》一書中所對《周易》或《易經》稱謂所表述的內容來看,其稱謂是混亂的,也是矛盾的。我們引用《周易探源》的內容,隻是看《周易探源》作者對《周易》與《易經》稱謂所包括的內容是什麽,且不論作者對這兩稱謂所論性質說法的正確與否。


  《周易探源》裏有時把《周易》等同於《易經》,說《周易》是指占筮書,即卦爻辭。而又說《易經》也是指那部占筮書,稱《易經》卦爻辭。可又說《周易》分“經”和“傳”兩部分,《周易》又不等同於《易經》的稱謂,《周易》又包括了《易傳》。到底誰能分清《周易探源》裏說的《周易》與《易經》兩者是個同一概念,還不是同一概念呢?

  我們再看高亨的說法:“《周易》一書包括兩個部分:一是經,二是傳。經的部分共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周易》古經是因古人迷信而產生的一部筮書。筮就是算卦”。


  “十翼都是《周易》古經的注解,講義理,也有講象數,有些關於自然和社會的很透明的理論,但也有帶有一些巫術色彩和神秘意味”。(上麵引自 高亨《周易》九講 高亨著 王大慶整理 中華書局 2011年版 第3頁 第99頁)

  高亨認為《周易》的內容也是包括了“經”與“傳”,但高亨所說的《周易》裏的“經”,並稱為“《周易》古經”,高亨所稱的《周易》古經,是否可稱為《易經》,不得而知。因“高亨《周易》九講”一書裏並無《易經》一詞出現。那麽,按高亨的說法,可理解為《周易》的內容是《周易》古經和《易傳》,這又是一種說法。《周易》就是《周易》,《周易》隻有原創《周易》和篡改的《周易》,哪裏還有什麽《周易》古經一說呢?


  《中國哲學史》裏的說法是:“現在的《周易》一書,其中包括兩大組成部分:一部分是六十四卦的卦辭和三百八十四爻的爻辭,稱為《易經》;另一部分是解釋卦辭和爻辭的注釋和論述,這些說明過去稱為“十翼”(彖辭、象辭、文言、說卦傳、序卦傳、雜卦、係辭傳),也統稱為《易傳》”。(《中國哲學史》第一冊 任繼愈主編 人民出版社 1963年版 第15頁)

  任繼愈主編的《中國哲學史》,可以說是建國後的權威哲學史書,這裏對《周易》的說法與辭書裏的說法是略有不同,即《中國哲學史》裏沒有說《周易》又叫《易經》。按《中國哲學史》裏的說法,《周易》一書包括了《易經》和《易傳》,《易經》就是“六十四卦”裏的卦辭和爻辭。不過《中國哲學史》在解釋《周易》時,增加了前置詞,即“現在的”,這就可以推定“過去的”《周易》不一定是兩大組成部分的內容。


  《中國哲學史》裏又說“據史書記載,《周易》這部書起源於殷周之際……商代甲骨文也是用來占卜的,但鑿龜,看它灼裂的“兆”,手續比較麻煩。《易經》的占卜方法比較簡易,因為是周人習用的一種方法,故稱“周易”。(《中國哲學史》第一冊 任繼愈主編 人民出版社 1963年版 第16頁)

  從這一段的說法來看,《易經》和《周易》又成了同一概念,與前麵說的《周易》一書包括了《易經》和《易傳》豈不是矛盾的嗎?總之,《中國哲學史》裏的說法,讓人不明白《周易》與《易經》到底是一回事,還是兩回事。


  《中國哲學簡明讀本》一書裏的說法是:《易經》(《周易》)常常被稱為“群經之首”,“十三經之首”,而它僅有兩萬餘字。《易經》的基礎是卦畫,而卦畫的構成要件則是兩個符號……。(《中國哲學簡明讀本》 馬中著 陝西人民出版社 2007版 第215頁)

  從這段文字表述來看,作者說的《易經》就是指《周易》,因為作者在《易經》後麵用括號括著《周易》,說明《易經》也叫《周易》。那麽,《中國哲學簡明讀本》的作者所認為的《易經》(《周易》)內容包括了什麽呢?雖然作者沒有如他人所說的“《周易》包括《經》與《傳》兩部分,但作者的那段文字表述中,已經表明了《易經》所包括的內容了。因為作者說的“《易經》(《周易》)常常被稱為"群經之首","十三經之首",而它僅有兩萬餘字”。這裏說的“而它僅有兩萬餘字”,已經說明了《易經》(《周易》)的內容包括了什麽。


  我們知道《周易》一書原創六十四篇文章的文字總計不足5000字,即使今本《周易》所謂的卦爻辭,也一樣不足5000字。而“易傳”總計的文字有一萬多字,隻有《周易》加“十翼”才有兩萬餘字。《中國哲學簡明讀本》作者說的“《易經》(《周易》)常常被稱為“群經之首”,“十三經之首”,而它僅有兩萬餘字”,豈不是說《周易》包括了“易傳”的內容麽。那麽,按《中國哲學簡明讀本》作者的說法,也就是說:《周易》的內容是《周易》和《易傳》,或《易經》的內容是《易經》和《易傳》。當然這說法既不符合事實,也不符合語法邏輯。


  中國哲學簡明讀本》又說:“《易經》的簡易風格深深哺育了先秦諸子”。(《中國哲學簡明讀本》 馬中著 陝西人民出版社 2007版 第216頁)

  從這一句的說法來看,顯然作者認為的《易經》不是兩萬餘字的內容了,即不包括《易傳》的內容,否則怎能說“《易經》的簡易風格深深哺育了先秦諸子”呢?因先秦諸子時代,《易傳》還沒有匯集流傳於世。


  陳鼓應的《道家易學建構》一書裏也有對《周易》的說法。


  “《易》本是殷周之際的占筮之書……春秋以前,《周易》為曆代史官所掌管,這由《左傳》的記載可為明證。老子是史官,故而通曉《易經》。《易》,《老》的內在聯係,在辯證法方麵最為突出。《周易》六十四卦卦形,有五十六卦都以對反為順序……由占筮材料集編而成的《易經》,主要是占筮語言,其中也兼有哲理性的語言。而《易傳》除了"占筮語言"外,還產生了一套"哲學語言"”。


  從這一段話裏出現的《易》、《易經》、《周易》三個稱謂,是否是一回事呢?若相對所提到的《易傳》來看,這三個稱謂是一回事,都是指“六十四卦”內容,是不包括《易傳》的。


  還有一書名叫“大道之源《易經》”,其內容也隻是對“六十四卦”作注譯。(大道之源《易經》 孫熙國著 ****法治出版社 2010年版)


  這些冠名《易經》的注譯書,其內容隻有“六十四卦爻辭”,認為“十翼”不是《易經》裏的內容。


  而有一些冠名《周易》的注譯書,其內容不但對所謂的《周易》“經”進行注譯,而且還對所謂的《周易》“傳”進行注譯。如《周易全解》(徐子宏著 貴州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還如黃壽祺的《周易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年版)。


  這種冠《易經》或《周易》的注譯本,其譯注的內容恰恰與曆史事實不符,《易經》的內容是《周易》加《易傳》,而《周易》一書的內容,就是六十四篇文章,或今本《周易》所改造成“六十四卦”卦爻辭內容。


  2.應正確對《周易》稱法的運用

  現在無論在對《周易》或《易經》的學術上,所出現的稱法內容上是相當混亂。那麽,如何統一規範呢?應按曆史事實與真相來稱謂。


  《周易》一書和其名稱產生的最早,與《易經》稱法和“十翼”不容混淆。《周易》一書裏的六十四篇內容是自成體係,是完整地政治理論。故《周易》稱謂的內容就是六十四篇文章,即從《乾》到《未濟》。若打著《周易》名稱,就應研究,解釋《周易》六十四篇文章。即應恢複《周易》原創六十四篇文章文本結構,而拋棄掉史巫篡改的卦爻式文本。


  若研究今本《周易》,(即卦爻式《周易》,或稱象數《周易》)應說明是今本《周易》。


  《易經》之名稱出現的晚,是西漢中期尊“經”時出現的稱法。《易經》的內容,包括了今本《周易》與“十翼”。若打《易經》名稱,就去研究,解釋今本《周易》和“十翼”這兩部分內容。


  《易》的稱法,應按曆史時段來劃分,先秦的《易》稱,是《周易》的簡稱,而後封建時期裏的《易》稱,是《易經》的簡稱。故若用《易》稱,應加以注解,說明所指的內容。


  隻有把《周易》稱謂及內容是哪些弄明白了,而研究《周易》一書的演變及其性質也就有了針對性。???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