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臉頰一下子就紅了起來,嗔怒的看著李時淵,而李時淵但笑不語,手中的水果依舊沒還給穆岑,直接沒收了:“所以這個我沒收了。”
穆岑氣吼吼的轉身走了。
李時淵淡定的跟了上去,麵帶笑容,看著穆岑的身影,眉眼裏的笑,卻始終沒散。
好似在還要穆岑在身邊,就足夠讓李時淵心滿意足。
在穆岑的身影漸行漸遠的時候,忽然而後傳來了一陣陣清脆的啼哭聲,李時淵這才轉身朝著寢宮內走去,看見了奶娘抱著相思在哄著。
奶娘看見李時淵的時候,有些慌,急急忙忙的請了安。
李時淵沒太在意,順手就從奶娘的手中接過了相思,相思好似見到李時淵的時候一下子就安靜了下來,忽閃著大眼,就這麽看著李時淵,像是要把李時淵的容顏徹底的記住。
現在的相思和兩個前的相思比起來,明顯展開了,五官精致,還學會了笑,笑起來的相思就算隻是一個小小的嬰孩,都足夠讓人明白,以後的她,絕對是一個傾城傾國的美人。
李時淵忽然明白了掌中之寶的意思。
他想把相思捧在手心,盡情嗬寵。
而氣衝衝離開的穆岑,不知道什麽時候又回頭了,再看見李時淵抱著相思逗弄,相思被李時淵逗的咯咯笑的時候,穆岑的有些酸。
不是因為李時淵抱著相思,而是因為相思從來沒這麽對自己笑過,好像對待自己和李時淵就是截然不同的態度。
想到這裏,穆岑的嘴巴更是委屈的扁了起來。
李時淵注意到了,低頭輕笑,抱著相思走了過來:“相思像你。眉眼到嘴巴都像你。”
穆岑噢了聲,有些酸:“但是她隻對你笑,從來不對我笑。”
李時淵也聽出了穆岑話裏吃醋的味道,低頭輕笑:“相思是個嬰孩,哪裏那麽多心思,別胡思亂想的,嗯?”
穆岑不吭聲。
而李時淵低頭輕笑;“你還在坐月子,抱著相思和陪著相思的時間也少,等你出了月子,相思自然就和你親近了。”
這其實也是實話,因為穆岑的情況,所以李時淵幾乎不讓穆岑碰過相思,大部分時間,相思都是和奶娘在一起的,就連傲風和李時淵看見相思的時間都過多與穆岑,和穆岑並不親近,並不奇怪的一件事。
穆岑倒是也沒說什麽。
很快,李時淵用眼神示意奶娘,奶娘走上前立刻抱走了相思,而李時淵一個打橫,就把穆岑抱了起來,穆岑楞了一下,驚呼出聲:“你放我下來。”
這裏並不是內殿,來來回回都是奴才,被人看見,太有失體統了。
李時淵卻沒把穆岑放下來的意思,就這麽抱著穆岑朝著內殿走去,一旁的奴才看見了,不知道是見怪不怪,還是不好意思,就這麽低著頭裝著沒看見,快速的從兩人的麵前走開。
穆岑的臉頰熱的已經不像話了。
一直到李時淵把穆岑放到了柔軟的床榻上,這才壓低聲音說道:“相思喜歡不喜歡你不重要,她以後要嫁人。但是我喜歡你就足夠,一生一世隻有你。”
那聲音低低沉沉的,但是卻帶著溫情脈脈,眸光更是深情無比,看的穆岑的心跳越來越快,那種急躁的感覺一下子變得明顯了起來,但李時淵並沒繼續,就這麽把穆岑放了下來。
穆岑越發顯得不滿。
“再等等。”李時淵的聲音沉的可怕,“我會連本帶利要回來的。”最後的一句話,李時淵說的再明白不過,每一個音節都讓穆岑聽的仔細。
穆岑就隻是嗔怒的咬了下李時淵的手臂,李時淵低頭看了一眼:“咬我?”
穆岑倨傲的抬頭,就好似告訴李時淵,咬他不可以嗎?
“岑兒,你知道在大周傷及郡王是死罪一條嗎?”李時淵又問。
穆岑有些不太明白李時淵說這些是什麽意思,最終就這麽被動的看著李時淵,挑眉問的直接:“所以皇上是要判臣妾的死罪嗎?”
這話,讓李時淵聽著輕笑一聲:“死罪可免,活罪難逃,就讓你這輩子留在朕的身邊不準離開分毫,違者株連九族。”
這話聽起來嚴厲,但是卻是情意綿綿。
穆岑知道,這是李時淵對自己的表白,穆岑的臉頰也跟著微微燙了一下,表麵倒是一本正經的嗔怒的看著這人:“你越來越沒羞沒躁了。”
李時淵笑,低頭親了親穆岑。
穆岑沒閃躲,彼此的眼中就隻剩下彼此,情意綿綿,整個鳳清宮好似都跟著溫柔了起來。
……
——
幾年後——
傲風成年。
當年的傲風已經長成了一個男人,身材高大挺拔,那眉眼裏更是帶著一絲的銳利,和當年的李時淵比起來,現在的傲風更是毫不遮掩,但是卻更顯得寡淡的多,矜貴疏離,一言不發。
最初的人都會被傲風的俊顏給欺騙,在這張俊顏下放鬆了警惕,但是和傲風真正接觸後,才會知道這個年輕的太子深藏不漏和不容小覷。而那些從小陪在傲風身邊的臣子,才知道這個年輕的太子,早就已經成長起來,完全不會敗給李時淵,隻會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要知道,在穆岑產下相思後,李時淵的心思幾乎都在穆岑的身上,朝中大事都是傲風一手做的決定,除非是難以判斷的時候才會請示李時淵,李時淵對傲風也早就放權。
除去傲風並沒真正的坐在帝王之位上,和帝王也早就沒了任何的差別。
所以在傲風成年的這一年,李時淵就宣布退位,大周的帝王之位已經交給了傲風,傲風並沒膽怯,從容不迫的從李時淵的手中接過了帝王之位,沉穩的坐在龍椅之上,接受群臣的朝拜。
群臣並無不服,而傲風也成了大周建國百年來,第一個最年輕的帝王,大周在傲風的時候,又是別樣的風景,隻好不壞。
……
而在李時淵讓位後,就依照當年對穆岑的承諾,帶著穆岑走遍了大周的大江南北,幾乎很少回到京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