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三國之蜀漢中興> 第939章 整頓朝綱

第939章 整頓朝綱

  從帝陵回到鹹陽城中,科考的事情也大概定了下來,今年還是按照以往的文武大比進行,隻是名字正式更換,將科考和察舉合稱為科舉!科舉是察舉製的延伸和完善,漢代時期的察舉製並非隻是單純的舉薦,除了“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外,經過曆代皇帝的改善,也有各項規定相繼推出,有一套選才標準和

  考試辦法。


  所以劉封的提法大家也很容易接受,不過針對後世的弊端,劉封略作調整,考試的內容除了四書五經之外,還有政事、軍事、人文等等。


  除此之外,增加了殿試,取文場十人,武場十人,各州郡、朝廷大員舉薦十人,合計三十人進行殿試,公平競選,排出最後的名次。


  前三名定為狀元、榜眼、探花,直接挪用後代名目,費禕等人自無意見,至於其他的各級考試的進士、舉人、秀才,劉封也有一套說法。


  漢代已有“舉茂才”之說,所舉薦之人必為德才兼備,而才之秀者,是薦舉的條件之一,既然是考試,自然注重才學,便稱為秀才。


  考慮到初期學文之人並不多,生源有限,秀才由各郡、國負責選拔,秀才之上便是州府舉辦的科考,通過州府考試的人,與舉薦之人統一由禮部舉辦國考,故稱舉人。作為後來人,劉封深知人才不知局限於文學方麵,漢代自從武帝之後獨尊儒術,劉封也做了一些微調,太學院中除了文學博士、太學博士等之外,還增設醫學博士、算學


  博士、律學博士、書學博士等名目,但凡有一技之長者,都可破格錄用。


  各州設置州學博士、郡縣設立縣學博士,根據不同等級享受俸祿,同時積極鼓勵建立私塾,對於開館授業的名士給與獎勵和資助。重新整理了考核的名目和條件,察舉和科考並重,眾人自然再無異議,至於舉辦縣學、鄉學等詳細措施,劉封則交給費禕和董允去想辦法,隻要有人通過殿試,獎勵其所

  屬各州郡官吏也無不可,甚至可以作為考核政績的項目之一。


  劉封大力推行文學,重視士子,費禕等人都極力讚成,傳經授道更是先賢教導,這一項舉措幾個人積極性都極高,幾乎連夜都製定出了草案。


  但另外的一項關於取消丞相一職,將六曹單獨設立,位同九卿一事,眾人大起爭執,六曹地位的提高,意味著尚書令的地位將超越九卿,與三公並列。東漢時光武帝設置尚書台,將尚書台分為六曹治理國事,統領百官政事,長官稱尚書令,雖然看似權力大,但在體製上仍然屬於少府序列,官品低微,所以往往都是大將

  軍、大司馬、太傅等錄尚書事來秉政。


  劉封直接將六曹獨立,尚書令職位提高,便意味著三公徹底被架空,雖然這個職位在先進的朝堂中無人擔任,但這是對大漢官秩的重大變動,自然有人提出反對。費禕自己本身就是尚書令,尚且猶豫再三,其他人就更不用說了,隻是劉封卻咬定諸葛亮之後,再無人能擔任丞相一職,取消丞相,六部便要各司其職,不提高地位,如


  何理事?為了與州郡佐治的分曹區分,將六曹更名為六部,分為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職權的增加,便意味著和九卿的職位有了衝突,這需要一個緩慢的過


  程。比如九卿之首的廷尉,掌管天下刑獄,而刑部顯然也是主管刑罰,廷尉便是大理寺的前稱呼,劉封便以明代官製為參考,幹脆來個三司會審,除了廷尉和刑部之外,增加

  明亮司,類似於後代的都察院,

  天下決獄之權在刑部,但凡關乎生死及兩千石以上的官員問罪,需經過廷尉複審,


  遇有重大案件,則由三法司會審,而刑部的審理廷尉不同意時,可先與明亮司同審,甚至直接上奏聖裁。明亮司是劉封單獨提出來的獨立部門,既不在九卿之列,也不六部之中,而是直歸皇帝關下,負責監察天下民情,與後代的錦衣衛有些類似,可以直達天聽,是對禦史台

  監察功能的補充和擴充。而明亮司的名字也是從諸葛亮的名字中而取,諸葛亮字孔明,明亮司將如同丞相一般,督查政事,治理百姓,比起錦衣衛,少了皇帝護衛和直接緝捕犯人的功能,防止權

  力過大,造成危害。


  另外將暗衛的名稱也改為雲羽衛,也是從關羽的名字中取來,負責掌管國家機要情報,雲羽衛的統領依然是馬謖。當劉封提出明亮司的時候,眾人的爭執才少了一些,有了這樣的監察機構,也不至於讓刑部權力過大,但明亮司的人選卻始終懸而不決,這必須要一個公平正直之人方能


  擔當。討論再三,費禕推薦鄧芝擔當明亮司統領,鄧芝為將十餘年,賞罰明斷,不苟素儉,不治私產,家無餘財,最主要的是他性各剛簡,不飾意氣,因此很少有人與他結交,


  算來算去,這個“司令”非他莫屬。六部和尚書台地位的提升,意味著三公和九卿的職位便要做出調整,此事劉封先前就和荀方交代過,叫荀方拿出草案與眾人商議調整,三公其實在當朝和曹魏、東吳都已


  經不設,故而眾人爭執一陣,便不再固執己見了。最頭疼的事情總算有了眉目,劉封暫時鬆了一口氣,接下來的時間便是和眾人商議各部的職權範圍,當職責漸漸明晰,大家發現比之原先九卿的分工更為明確,又有內廷

  與各部相互製衡,才明白了劉封的先見之明。對於政令和朝堂機構,劉封其實也隻是一知半解,甚至他至今還連某些官職都說不上來,更不要說具體的職責了,在提出大體框架之後,便交給費禕和董允幾人決策,他

  隻管端著茶杯在一旁養神,實在有爭執的地方,才加以調解。


  幾天時間過去,劉封覺得焦頭爛額,身心疲憊,比他出征打仗還要累,每一個官職,每一條政令,都關乎國事,幹係民生,誰也不敢大意,一旦做錯,便是千古罪人。果然朝裏比朝外更繁瑣,這也更加堅定了劉封遠離朝堂,開疆擴土的決心。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