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1章 調兵
幾人相視大笑,又談了些家中瑣碎之事,諸葛喬向東麵諸葛府再拜,和諸葛恪、諸葛融依依而別。
“伯鬆兄臨時想出瓜果之策勸解兄長,當真用心良苦。”
舟船之上,諸葛喬吃著蜜桃,還是讚口不絕,引得沐風一陣唏噓。“為了家族安危,才不得不屢次提醒兄長,”諸葛喬微微一頓,歎氣道,“如今東吳內部勢力傾軋,魯王孫霸與太子孫和各植黨羽,明爭暗鬥,孫權又偏愛魯王,終究會引發禍亂,我不想兄長卷入亂流之中。
”
沐風笑道:“元遜乃聰慧之人,方才已然明白,而且此番定計中原,他統兵在外,自會置身事外。”
“如此便最好了!”諸葛喬微微點頭,對士兵吩咐道,“諸位加快速度,我們盡快返回柴桑。”
這一次出行,圓滿完成任務,喪親之痛雖然要承受,但諸葛喬還是以國事為重,這一點想必諸葛瑾在天之靈,也會支持他。
此時東風正緊,隨時逆流,但借著順風,三日之後,諸葛喬和沐風便返回柴桑,二人來不及歇息,馬上來見諸葛亮。
府衙之中,諸葛亮、薑維等人俱在,諸葛喬和沐風把江東之行的見聞都說了一遍,至於家事,等到晚上再和諸葛亮單獨商談。
沐風先說了東吳朝堂之爭,太子黨和魯王黨各自爭執,不肯罷休,太傅吾粲、太常顧譚多次上疏,反對廢嫡立庶,孫權將其免職治罪,甚至吾粲已經被下獄,引發軒然大波。
“如此看來,東吳太子之爭已入白熱化,不想孫權固守江東,英明決斷,晚年竟會如此糊塗。”聽罷沐風之言,薑維一陣感慨。
諸葛亮點頭道:“嫡庶之義,吾已向陸伯言寫信說明,以陸家之名,陸遜定然也是支持太子一黨,如此一來,其必不受重用,柴桑諸郡,便可安保無憂了。”
沐風言道:“不錯,那吾粲與陸遜也多有書信來往,顧譚又是陸遜外男,陸家和顧家對太子的支持,隻會讓孫權疑心更重,陸伯言深知卷入其中之凶險,依然據理力爭,忠心可嘉。”
“得遇明主,何其重要?”諸葛亮聞言一陣感慨,他先追隨劉備,親如手足,如今劉禪也對他言聽計從,再看看陸遜,這個讓他同樣敬佩的對手,卻落得如此下場。薑維卻道:“昔年孫策進入江東之時,圍攻廬江,陸氏宗族死傷大半,其父陸康更是橫遭禍端,如此血海之仇,即便陸遜能顧全大局而放下芥蒂,孫權對他又怎能心神無二,信賴無間?江東之禍,恐會由此
而起。”諸葛喬點頭道:“不錯,此事江東人盡皆知,陸遜至呂蒙之後才被拔擢錄用,恐也是孫權心存顧慮,如今自知大限將至,以陸伯言在江東之威信,再加上輔佐登基之功,恐太子也難以彈壓,以孫權之性情,
自然放心不下。”
諸葛亮望向門外的東麵,緩緩說道:“孫權屢次廢黜忠良,東吳上下早已人心不穩,太子魯王之爭又遲遲未決,禍不遠矣,可惜陸伯言一片赤誠,要付諸東流了!”
沐風抱拳道:“丞相放心,諸葛恪已然同意出兵之事,由他去見孫權,不但能將陸遜調走,又能瞞天過海,如此一舉三得之計,孫權豈能不允?”
諸葛亮收回神思,馬上又恢複了沉穩睿智的神情,走到書案前伏筆寫信:“如今南陽烽火已起,北上中原刻不容緩,吾這就寫信給子益,教他依計行事!”
薑維問道:“長安密信,是否可發了?”
“一同命人送出!”諸葛亮寫完書信,都交給諸葛喬,“中原之戰,務必傾盡全力,一戰而定,漢室大振便以此為始!”
“報——”正安排之時,忽然細作前來,呈上書信,“南陽急報,王平將軍中了司馬懿之計,兵敗退回南陽邊境。”
“南陽兵敗?”薑維吃了一驚,急忙上前拿過書信遞給諸葛亮,問道,“究竟是怎麽回事?”
諸葛亮神色略顯凝重,拆開書信看了一陣,喟然道:“司馬懿借賈充、文欽二人嫌隙以為內亂,文欽詐降,王平等人中計,損失慘重。”
薑維言道:“司馬懿善於用兵,奇謀迭出,季常又在樊城,看來南陽還是人手不足啊!”
諸葛亮略作思索,言道:“伯約你先去準備,即刻出發前往樊城駐守,命馬良還回涉都參論軍情,待此間諸事安排完畢,吾當親至南陽,主持大事!”
“是!”薑維知道軍情緊急,馬上去準備。
“來人!”諸葛亮又寫了一封密信,封好錦囊遞給斥候,“馬上將錦囊送到襄陽,叫關將軍依計行事。”
“你二人連日舟楫勞頓,先去歇息,三日之後,隨我前往南陽。”
信使走後,諸葛亮吩咐諸葛喬和沐風也去休息,荊州形勢危急,隻能暫時將家族之事放下,先安排柴桑和豫章的軍機大事。
******
中原大戰因為南陽戰事一觸即發,司馬懿調動豫州、兗州兵力往宛城集結,荊州的蜀漢兵馬也頻繁調動北上,穩定了十餘年的南陽,又一次硝煙彌漫。
長安城中,魏延每日都收來各地的戰報,如坐針氈,劉封在並州一帶攪動風雲,如今連荊州也大戰連連,唯獨潼關以西,自從滿寵堵死潼關要道之後,連中原來的商客都從武關一帶繞道漢中去了。
轉眼間五六年時間過去,長安城除了在潼關和長安之間修了兩座甕城之外,便是整日訓練兵馬,騎兵已經達到十萬之多,步兵超過十五萬,要不是關中這幾年連年豐收,光是糧草,就夠吃緊的。
長安城兵馬士氣如虹,一如剛剛長成的少年壯漢結親一般,迎娶彩禮等一應手續都已經完備,就等著迎接新娘入洞房了,一腔熱情無處發泄,憋得快要爆炸了。“長安數年時間,我除了生了三個崽子,一無所獲!”這一日,魏延一如往日,從營中歸來之後,滿腔怨氣,又來找荀方發泄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