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皇兄何故造反?> 第441章 朕,不願問!

第441章 朕,不願問!

  奉天殿中。


  群臣低低的議論聲依舊在繼續。


  不過有了王文這番鬧騰,大家討論的重點,明顯已經轉變到了太上皇的聖命,到底有沒有效的問題上。


  於謙依舊站在殿中,瞥了一眼絲毫沒有認錯意思的王文,他的目光中,也多了幾分莫名的意味。


  旋即,於謙收回目光,仿佛什麽都沒有發生一樣,繼續道。


  “陛下,君上本非聖人,有過臣下當諫止,明知詔諭損國家軍民而遵行者,乃諂媚佞上之輩,故此,天官大人所言,雖有冒犯,但卻並非全無道理。”


  這番話說出來,在場變得安靜下來。


  這還是頭一次,於少保會讚同王文的意見。


  要知道,他二人一向關係都不怎麽好,以往就算是王文說的是有道理的,於少保也通常都是一言不發。


  似這般直接肯定王文態度的,可不多見。


  然而於謙卻恍若不覺,在眾臣的注視當中,緩緩道。


  “先時,太上皇於宣府城下,命開城門,總兵官楊洪堅辭之,其後,也先擁兵大同,以太上皇之命,令郭登獻城,亦被郭登奉還。”


  “損祖宗社稷江山之命,皆屬偽詔,不當遵行,先有朝廷詔旨,傳諭邊境上下,軍民官吏皆知,後有楊洪,郭登等守城官員成例在前。”


  相對於王文的言辭激烈,於謙的話明顯溫和了許多,但是態度卻同樣堅定。


  而且,溫和不代表躲避重點,這番話依舊觀點鮮明。


  甚至將王文沒有說完的話,進一步給明確化,即“損祖宗社稷江山之命,皆屬偽詔,不當遵行”。


  換而言之,於謙直接就將張軏等人的護身符,所謂太上皇的聖命,給劃為了偽詔。


  “向外族之人泄露邊境軍務安排,乃是大罪,稍有不慎,則置邊境軍民百姓於死地,此詔若在朝廷,斷當封還,不需猶疑。”


  “使團身負重責,承陛下厚望,正使許彬為正二品右都禦史,副使蕭維禎,張軏亦為朝廷大員,當知其一言一行,皆代表大明國體,縱得太上皇之命,亦當謹守為人臣之本分。”


  “明知上皇詔諭不妥,卻擅自遵行,陷上皇於不義,是為不忠。”


  “視邊境軍民性命如同草芥,肆意踐踏,是為不仁。”


  “身為使臣,肩負重責,卻在談判當中卑躬屈膝,一再退讓,是為失國體。”


  “受審之時,妄稱為太上皇聲譽所慮,行欺瞞朝廷天子之事,是為欺君。”


  “此輩不忠不仁,既失國體,又妄欺君之輩,若得輕縱,則朝廷綱紀不複,群臣各行其是,倫序廢弛矣。”


  “陛下,臣請將使團三人明正典刑,同時,將一應案情,曉諭諸邊,謹防再有軍民百姓擅自揣度朝廷之意,行差踏錯則悔之晚矣。”


  當著文武百官的麵,於謙麵色從容,怡然不懼任何人的質疑,一番話說的有理有據。


  一時之間,殿中的群臣莫名的有一種感覺,這個時候,誰上去跟於少保嗆聲,好像就真的成了奸佞之臣一般。


  與此同時,跪在地上的張軏三人,更是麵無血色。


  前頭一個王文,已經讓他們心驚膽戰了,現在又冒出了一個於謙,簡直是必死之局。


  人群當中,焦敬也忍不住歎了口氣。


  不得不說,相對於脾氣衝動,說話難聽的王文,於謙在朝政當中斡旋的能力,要高明的多。


  明明他表達的和王文是同樣的意思,但是卻就是讓人找不出反駁的理由。


  這一番話,徹徹底底的封死了使團所有的生路。


  沉吟了片刻,焦敬再也坐不住了,上前道。


  “於少保所言,未免偏頗,使團固然有罪,但是關於太上皇的詔諭,卻仍需商榷。”


  說著,焦敬轉身,對著天子拱手道。


  “陛下,太上皇一向心係百姓社稷,土木之役後,太上皇身陷虜營,尚為社稷考慮,遣使傳話禪位於陛下,豈會因一己之利,而置邊境軍民於不顧?”


  “使團三人遵行此諭,確有不妥,但是臣卻不得不懷疑,使團是否受人蒙蔽,方才行差踏錯。”


  作為太後一黨,焦敬考慮的事情,和張輗等人考慮的不一樣,他們考慮的是如何救人,但是焦敬首先考慮的,卻是如何維護太上皇。


  尤其是,在這種局麵下,王文和於謙兩個人先後站出來,指責太上皇詔旨不當,他更覺得,自己不能坐以待斃。


  於謙實在是太難對付了,他的這一番話,邏輯十分嚴密,不僅給使團定了罪,而且柔中帶剛,犀利如刀,直接就否認了太上皇一切詔命的法理性。


  對,不止是這一道詔命,而是從今往後,太上皇隻要身在虜營,那麽他發出的一切詔命,於謙都打算否認掉。


  所謂曉諭諸邊,便是告訴他們,遇到同樣的情況,可以直接無視太上皇的詔命。


  這種觀念一旦形成,隻怕以後,哪怕太上皇歸朝了,詔旨的法理性也會大為減弱。


  所以,這種情況下,焦敬不得不開口。


  事實上,從張軏等人反口的時候,焦敬就意識到。


  唯一的突破點,就是在袁彬的身上。


  想要打破於謙的邏輯鏈,就要從根子上打破,所以,必須是袁彬矯詔,而不是太上皇的真實意願。


  雖然這麽做,會同樣讓太上皇以後的詔旨變得不可信,但是至少,維護住了他老人家的聲譽。


  於是,朝堂上安靜了片刻,天子望著焦敬,輕聲問道。


  “受人蒙蔽?焦駙馬的意思是,有人矯詔?”


  眾目睽睽之下,焦敬狠了狠心,開口道。


  “陛下容稟,臣不敢妄自揣度,但使團眾人確實並未親聆太上皇玉音,也並無手詔,僅有袁彬從中傳話,雖有金刀為證,但是並非沒有可能,是袁彬從中作梗,假稱聖命。”


  “荒謬!”


  這標誌性的嗤笑聲,老大人們一聽就知道,是某個耐不住寂寞的天官大人。


  抬頭一看,果然是剛剛被罰了一個月俸祿的王老大人,又沒忍住,站出來道。


  “從土木之役以後,太上皇的一應消息,都是由袁彬代為傳達給邊軍,那個時候,焦駙馬怎麽不提,袁彬是在矯詔?”


  “太上皇既然授予袁彬金刀,便是以袁彬為使,所言自然可信,焦駙馬現在,才是無憑無據的胡亂猜測吧!”


  麵對王文的嘲諷,焦敬深吸了一口氣,道。


  “陛下,袁彬如今就在殿上,是非曲直,一問便知!”


  焦敬當然知道,他這個指控,無憑無據,顯得有些胡攪蠻纏,但是他也沒有別的辦法,隻能冒一次險。


  從他得到的消息來看,袁彬應該是一個肯為太上皇赴湯蹈火的忠臣。


  剛剛殿中的一切,袁彬聽得清清楚楚,隻要他還為太上皇著想,就應該知道,自己該怎麽辦。


  禦座之上,朱祁鈺望了望袁彬,見他神色頗為複雜,不由輕輕搖了搖頭。


  他覺得有點不值。


  袁彬在瓦剌過的是什麽日子,遭遇過什麽,朱祁鈺是清楚的,說是為朱祁鎮真的豁出去過命也不為過。


  但是,這樣的人,回到了大明朝堂上,卻反而要給朱祁鎮背黑鍋。


  不得不說,的確諷刺。


  淡淡的掃了一眼底下的群臣,朱祁鈺將目光落在袁彬的身上,道。


  “焦駙馬說的不錯,袁彬就在殿上,問一問不費什麽事,可是……”


  迎著眾人各異的目光,朱祁鈺一字一句的道。


  “朕,不願問!”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