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五代十國往事> 第482章 漁翁得利

第482章 漁翁得利

  【漁翁得利】


  李從珂時期的外部環境相對來說比較簡單,概括起來就是四個字——濤聲依舊。不服的還是不服,為敵的還是為敵。基本的政治格局差不多延續了明宗後期的風格,隻是略微走了下坡路。


  夏州的崛起、契丹的反超以及兩川的脫離,雖然基本發生在李從珂時期,但李從珂不應受任何苛責。


  水有源,樹有根。明宗埋其因,李從珂食其果。當然,如果非要矯情的話,明宗李嗣源也比較冤枉,還要繼續追究莊宗李存勖的責任。總之,李從珂是最終接盤的倒黴蛋。


  3,洋蔥外皮


  3.1夏州

  黨項部族首領、夏州定難軍節度使李彝超,通過一場“夏州之戰”(933)向朝廷展示了實力,贏得了尊敬,為西夏政權奠定了基礎。


  然而天妒英才,在李從珂登基之後,後唐清泰二年(935)2月,年僅22歲的李彝超因病醫治無效,病逝於夏州。臨終時向朝廷表奏他的弟弟李彝殷為夏州節度使,李從珂準奏。


  有的史料說李彝殷是李彝超的哥哥,如《資治通鑒》;有的史料說李彝殷是李彝超的弟弟,如《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老規矩,無所謂,反正二人是親兄弟,都是李仁福的親兒子,更為重要的是,李彝殷延續了李彝超的政治智慧,統治夏州三十餘年,一直活到北宋初年。


  李彝超通過武力為西夏政權奠定了外部環境基礎,使黨項人民翻身做主,李彝殷則是韜光養晦,使黨項人民走向繁榮富強。


  3.2契丹

  契丹對中原的影響是本卷的重點,主要故事放在後文,在此隻一筆帶過,本處的詳略安排不能準確反應其這一時期的曆史影響力。


  幾年前,契丹把工作重心放在了塞外,先征服西、北等塞外各遊牧民族,之後是東麵的渤海國,緊接著太祖耶律阿保機去世,國內政局出現大動蕩,述律太後廢長立幼,國力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衰弱;


  與此同時,中原王朝快速完成了權力交接,團結在以李嗣源同誌為核心的新一代領導體係之下,迎來了“明宗盛世”,綜合國力較之莊宗時期有所提高。


  於是,明宗一朝,對待契丹的態度較為強硬,總體呈攻擊態勢。揚我國威。


  然而到了明宗末期,先有李從榮政變未遂,後有李從珂篡權奪位,中原王朝綜合實力較之於明宗朝,有了大幅度衰減;


  而契丹則在述律太後的血腥大清洗之下,快速且徹底地完成了權力的過渡,綜合國力有了大幅提升。


  此消彼長,契丹在對中原的外交策略上,已經轉守為攻,變得越來越強勢。


  自李從珂登基後,契丹就不斷地派兵騷擾帝國北部邊疆。這也是李從珂不敢貿然得罪幽州趙德鈞、並且放石敬瑭回歸河東的原因之一,要用他們來抵禦契丹的襲擾。


  而李從珂最終國破身死,就是跟契丹有直接聯係。後文詳述。


  3.3兩川

  孟知祥吞並了東川,對蜀地形成了事實割據。明宗李嗣源為了討好孟知祥,派人送來一品朝服,並晉封孟知祥為“蜀王”。


  933年8月,冊封使節抵達成都。他們不知道的是,孟知祥已經做好了全套的皇帝服飾。


  9月,孟知祥立三廟。


  11月,李嗣源駕崩;12月,消息傳到成都,孟知祥預言李從厚必然不能長久,中原一定會大亂,於是更加堅定了自立稱帝的決心。


  當時,南蠻諸首領率眾歸附,孟知祥給他們賜官、賜名,羈縻懷柔。


  各地紛紛奏報發現祥瑞,哪兒看見黃龍在天呀、白鵲群聚玉局化呀、白龜遊於宣華苑呀……總之,境內各地集中出現各種祥符瑞兆。


  大謀士趙季良於是帶頭上表勸進,您快當皇帝吧,這是天意。


  孟知祥當然要謙虛一下,推辭道:“德薄不足辱天命,以蜀王而老,於孤足矣。”


  趙季良繼續勸道:“您高風亮節,可我們貪婪齷齪啊;您不想當皇帝,我們還想混個開國功臣,攀龍附鳳呢。您就體諒體諒我們,順便照顧一下群眾的呼聲。為了我們,為了天下黎民蒼生,您就委屈一下,受累稱帝吧。”


  934年閏正月,孟知祥在成都正式稱帝,改國號為“蜀”(史稱“後蜀”,位列“十國”)。


  孟知祥稱帝當天,成都忽然刮起了大風,同時烏雲密布,大白天也如同夜晚一樣,伸手不見五指。“大風晝暝”,太吉利了。


  趙季良、李仁罕、趙廷隱、張業、李昊等嫡係勳舊全都得到了應有的封賞,不必細表。


  稱帝後,孟知祥給洛陽送去國書,通告蜀地獨立,抬頭是“大蜀皇帝獻書於大唐皇帝”,書中對自己的僭越稱帝、分裂國家的行為給出了合理解釋——見迫群情。沒辦法,他們非逼我當皇帝……


  李從珂剛登基,就收到兩川獨立的消息。對於孟知祥的這封書信,李從珂選擇了無視,不予理睬。


  由於孟知祥是自立,所以後唐稱之為“偽蜀”。


  此前,李從厚即位時,按照慣例給孟知祥加官進爵,加檢校太師,被孟知祥拒絕。這就是原因,人家自立門戶了。


  利用李從榮、李從厚、李從珂“三珠並一珠”的機會,孟知祥建國稱帝,並且在李從珂叛亂的過程中坐收漁翁之利。


  山南西道節度使張虔釗奉命進攻鳳翔時,命洋州武定軍節度使孫漢韶駐守興元府。不料鳳翔城下,楊思權倒戈,張虔釗潰逃回興元府,然後就與孫漢韶一起向後蜀孟知祥獻地投降。


  孟知祥閉門家中坐,喜從天上來。興元府山南西道、洋州武定軍,兩個軍鎮主動歸附。於是命利州昭武軍節度使李肇率領五千人返回利州(此前在成都),同時命張業率領一萬人接應。


  兩大軍鎮雖然土地麵積不算大,但地理位置特別重要,位於秦嶺以南,是中原進出蜀地的重要樞紐。前文凡是提到從中原勢力與蜀地勢力發生碰撞,或摩擦出基情的火花,比如僖宗幸蜀、“倒楊運動”,總會提到山南西道、興元府等地名。


  山南地區的控製權,決定了進出蜀地、進出中原的主動權。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