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築宋> 第97章 徐海鐵路

第97章 徐海鐵路

  第97章 徐海鐵路

  等到京東都護府開啟第二輪工業大開發以後,因為經常要在鬱洲島、駒山、羽山、利國監各處奔波,安寧對於三地間的交通現狀早已到了不堪忍受的狀態。


  從海州到徐州,除非緊急軍務,需要騎手沿著驛道換馬奔馳,一日可以往返一次外。其他用途,不過是沿途縣鄉的短途運輸而已。


  不但一次性的運輸量實在太小,而且運輸成本奇高。水上運輸的成本會便宜些,重要的是隻要船夠用,那就不用擔心運輸量的問題。


  但是走水路卻先要從鬱洲島下海南去楚州的雲梯關,然後西去山陽,入運河再次西北去徐州。因為河道曲折,航程足足千裏之遙。沿途經常需要纖夫拖拽。


  若是遇到朝廷的漕糧運輸堵塞,或者河道水量枯竭,再或者冬季河麵結冰後,整個運輸就要止步不前,有時幾個月都未必能往返一次。


  “要想富、先修路”!安寧認為目前京東都護府的道路運輸,已經嚴重製約了科技和經濟發展,海州對鐵礦石、煤炭、糧食運輸需求,也早已堵塞了淮水。


  為了加快運輸速度,從靖康三年初開始,安寧就在蠱惑海州議會批準大手筆地修建鬱洲島到利國監、徐州的馳道。五月京東都護府成立後,馳道的修築工程就匆匆上馬了。


  鐵路馳道寬四丈,兩邊分別設計丈寬的驛道,中間兩丈寬的路基都要鋪上尺厚碎石子,橫上枕木,上麵鋪兩條對稱鐵軌、用螺母鎖緊固定,一條單行的簡易鐵路就算修成了。


  鐵路設計原理,按照安寧的話說,就是借鑒了去年底寧海軍北伐遼陽的套路。


  當時已是寒冬,遼水結冰。寧海軍就紮了很多木筏,底下釘上兩條鐵條,以鐵杵撥動木筏前行,就能在河麵上奔若疾馬。


  現在,也隻是把鐵條固定在地麵上,用鐵輪子卡住前行而已。左右已經解決了軸承和潤滑油的問題,鐵輪的轉動非常輕巧。


  這種舉重若輕的聯想能力,就很讓師弟洪七嫉妒。安師兄的道理說起來很簡單,卻並非可以一蹴而就,因為首先你要解決了鋼珠、軸承、潤滑油才行。


  而恰恰就是這幾樣東西,才剛剛隨著蒸汽輪機的研發成功而紛紛到位,然後就被安師兄非常“合理”地利用在鐵路建設上?簡直是神的存在啊!

  此前隨著煉鋼、煉焦的規模擴大,煉焦的副產物煤焦油分溫都蒸餾,得到一些火油,和一些還沒發利用的奇怪成分。但濃稠的潤滑油的確出現了,盡管品質堪憂。


  鋼珠和軸承則是這個時代的另一個精密工藝的新起點,最初的鋼珠製造相當困難的,先是製模倒入優質的鋼水成胚,然後剪掉水口,再用銼刀修平。


  最後和一些圓潤的小石子一起,放進輪式轉鍋中,密閉好後,全靠手搖震動轉盤研磨,慢工出活了。但是在第一批鋼珠製成後,首要就是製作軸承。


  有了軸承,再配合稠化的油脂,一切動力係統的效率都會得到大幅進步。得益於軸承和潤滑油的發明,使車輪、車軸的摩擦力大大減輕。


  首先就是車輛加工技術的突飛猛進,不但鐵路可以上馬了,而且可以轉向的車底盤也應運而生,這樣就解決了多輪大車在鐵軌上彎道行駛的問題。


  因為鐵軌上的運輸能力增大,所以車廂尺寸規格也是不斷被調整。蔣幹帶著一幹學弟們人不斷來回實驗測試,總算把專用的八輪車廂做了最後的定型。


  早期的鐵路因為要用騾馬做動力,所以枕木間又用更細的沙石填平。用騾馬拖拽鐵輪大車快速奔跑,載貨量、速度都提升了三四倍,而且特別行駛起來平穩。


  足足四百裏馳道,不說人工、枕木、水泥、砂石的用度都是天文數字,單單是鐵軌就消耗二十萬石。海州這兩年死命新增的鋼鐵產能,也被它一掃而空。


  兩邊驛道就用石碾子反複壓結實,再用水泥調和沙石漿厚厚澆築一層。路麵的硬化、平整程度甚至超出汴京的石板禦街,再無馬車陷進水坑無法前行的苦惱。


  之前的驛道運輸,一般都用木輪大車裝運,一頭騾馬最多拖拽十五石貨,但經常會陷在道路的坑窪裏。實在路況不好的話,就隻能馱載了,一頭騾子不過馱載一兩石貨物。


  從海州到徐州四百裏跑一個單趟,載重的話,大約需要半個月時間。說句不好聽的,夏天從海州調撥一點鮮肉去利國監犒賞科技進步有功人員,可能才走半路就成臭肉了。


  現在用騾子走驛道,因為道路平坦,一頭騾馬可以拖載二十五石大車前行。甚至到了鐵軌上,兩頭騾馬合力,就能拖拽一百石的鐵輪子大車前行。


  而且沿途設鬱洲島、海州、曲陽、羽山、郯城、艾山、汴塘、利國監、虎山、徐州等驛站,可以用來換牲畜。原本半個月路程,如今日夜不停,一兩天時間就到了。


  這條連接海州、徐州的鐵路、馳道,總共花費錢糧三百八十萬貫。


  花費看著驚人,但自靖康四年開始,京東都護府的歲產已經高達三千萬貫,各種歲收一千二百萬貫。單單鋼鐵產能,就從兩萬石迅速飆升到十萬石的規模。


  如果計算鬱洲島到利國監一線的產業分布,以及海州到汴京、海州到運河的貨物運輸,這條馳道最少承擔了都護府整個運輸量的六成。


  每年糧食、礦石、鋼鐵等等貨物流量的往返運輸高達七百萬石,用於運輸的費用,即便走水路,也不下三百萬貫。這還未算民間運輸,以及節約時間帶來的巨大效益。


  如今鐵路一修,運力成本直降七成有餘。每年直接效益就不下兩百萬貫。相對於道路修築投入,即便加上乾貞記的借貸利息,及平時養護成本,也不過三五年就能收回投入。


  其實在安寧算來,若再計算因此帶來沿線經貿發展的飆升勢頭,大約兩三年就足以收回投資了。況且,修路本身帶來的經濟效益,以及軍事價值,那就更加無法估算了。


  這次修築馳道的規模十分龐大,幾乎舉京東都護府的民力於此一役。特別是去年河北大戰時被安置在水泊梁山的數十萬河北流民,如今也被重新安置在馳道沿線定居修路為生。


  因為馳道同時還要起到隔阻南北的城牆作用,所以路基就修築得又陡又高。修路的取土也是沿馳道南側挖掘水渠,或拓寬、清淤原來的老河道而得。


  此外又在馳道兩側修築了防風牆,幾個取石點也被加固、改造成水陸碼頭。順勢勾連了運河到沭水的河道,使小型船隻可以從沭水經新的河道直接與徐州運河聯運。


  再要考慮到防止水土流失,以及戰備要求。馳道的兩側坡麵都以亂石散亂堆砌護坡,這就不是戰馬能夠隨便攀爬的存在。


  馳道兩側又栽培數排楊樹,使其錯落野蠻生長。安寧的計劃是要等樹木長大後再截去樹梢,迫使樹木橫向頭生長枝丫。這樣一來,整條馳道就華麗變身為一條險峻的城牆。


  因為道路需要連續跨越沭水、沂水、運河,甚至海州到鬱洲島還有一道淺淺的海峽,都要設計鋼鐵橋梁通過,因此這條鐵路足足修了兩年,直到靖康五年才算完工。


  海州到鬱洲島的跨海大橋設計、建造方案交給了蔣幹,當然安寧、洪七也是深度參與。要說,似這種跨時代的方向引領與科技見識的設計,才是安寧引以為傲的拿手把戲!

  利用退潮時間反複挖掘海灘後得出結論,此地海底全是淺淺沙灘,沙灘之下就是岩層,可以用沙袋圍先出一圈,把裏麵沙子清理掉,再用石塊壘成金子塔形狀的座基即可。


  等到座基高出海麵三尺左右,就以水泥、鋼條的混凝土分層鑄造整體橋墩,橋墩上交錯勾連地架起層層鋼梁。自然,這些鋼梁都要用珍貴的綠礬油腐蝕過,確保不會生鏽。


  鋼梁上再層層鋪設軌道或木板,作為鐵路、馳道使用,兩邊還要架起護欄。三裏長的跨海大橋宛若長龍般伸入霧靄之中,若隱若現。


  跨越沭水、沂水、泗水的橋梁,就要考慮到下方的河麵通航船隻問題,此外還要考慮戰時封鎖、斷路的可能。安寧給出的方案就是采用大型鋼索懸掛橋方案建造。


  單單是河岸兩端的橋頭堡就要高達十餘丈,從橋頭堡上南北拉出兩條巨大的鐵鏈懸索,就懸在橋麵兩側上方,每隔一丈遠垂下螺紋鋼柱,將橋麵和懸索鎖牢固定。


  鋼梁都要底下依然成拱形狀,方便大型漕運船隻通行。兩端的引橋下麵還修了沿河大道。看著蔣幹無意中就把後世的立交橋也做了出來,也足以讓人歎為觀止了。


  隨著徐海鐵路的最後竣工,在徐海鐵路上奔跑的,就換上兩匹馬拖拽八個巨大鐵輪子的大車,一次載重百石之多。所有成本加上去,一石貨物的運輸成本,甚至都不足百文。不但此前的驛道運輸無法對比,甚至比繞來繞去的水路運輸成本都便宜了一半多。


  而且沿途有驛站可以換馬,速度也從每天三十裏提高到每個時辰三十裏。即便算上換馬休息時間,海州到徐州跑一趟隻需要十六個時辰。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