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築宋> 第56章 反攻

第56章 反攻

  第56章 反攻

  要說此前大宋在河東、河北,也曾針對金人做了許多針對性的部署。那就是欺負金兵不善攻城,而且後勤能力不足的弱點。將主要兵力放在沿線城中,依托城防來組織防線。


  然後梯次阻擊,為後方贏得堅壁清野的時間。但是在實戰中,宋軍卻對野戰兵力的準備不足。若非嶽飛橫空出世,甚至連這支背嵬軍都不知道從何處組建。


  而金國鐵騎的強大機動性和攻擊力,也很快摧毀了前線布防。宋軍後方的堅壁清野自然無從談起,這就給了金兵獲得“以戰養戰”的機會。


  甚至一些被金兵攻下的城池,無論城牆的高度還是守城器械的配備,以及兵員的數量都很充實。這隻能理解為金兵在攻城器械和技術方麵已經達到了一定高度。


  此後隨著平定軍失守,粘合、翰離不各出進入突入河內,在磁州之地南北合擊。宗澤在太行以東、黃河以北組織的河北義軍被大規模成建製地殲滅,一時汴京震恐。


  然而在嶽飛看來,金人卻並不可怕,他們優點缺點都很明顯。


  他們的騎兵的確很優秀。河東、河北兩路金兵,真正投入在磁州正麵的進攻部隊數量也不過區區兩萬五千人,就能連續突破宋軍的防線,並大量殲滅有城防依托的宋軍。


  而金兵在攻城戰鬥中也表現了出色的能力,迅速攻占許多運河沿岸的城池、集鎮。但他快速作戰的特性,也讓他們不能長期停留在一地。


  而且金兵攻城能力雖然出乎意料,但是整體上依然比較弱。他們必須快速行動,通過攻陷城鎮來獲得存糧去維持戰事的繼續。


  一旦金兵的行動停止下來,他們就要出問題。磁州之戰打到後來,就因為他們始終沒有寸進,雖然戰果輝煌,但是在搜索範圍內的糧食吃完後,金兵已經到了吃馬料的地步!


  這是無論如何都維持不下去的!這才是嶽飛判斷金兵要退卻的根本所在。自己隻要善於籌劃,善用我大宋人力、財貨資源充足的優勢,就足以遏製金人的長期攻勢。


  根本就不用磁州這樣的大戰,十幾萬義軍灰飛煙滅,那是要沮喪朝廷銳氣的!


  反過來說,隻要做好堅壁清野,再守穩城池。咱們就是不與金兵交戰,拖也能把他金兵拖死。人家青州附近的攻防之戰,可不就是在做這樣的打算嗎?


  但是負責青州攻防的兵,卻要歸屬海州係去指揮調配。海州的作戰體係,就絕不允許後方的官員胡亂指揮前方的主將用兵。而前線的將士,也絕不允許抵牾自家主將的軍略。


  大宋的問題就在這裏,後方可以隨意向前方下達進攻或者退卻的命令,前線的將士也敢於理直氣壯地不從主將調派。


  皇帝趙桓如此,宰執郭藥師如此,宣撫使宗澤如此,前線將士如他嶽飛、王彥、範仲熊們,也都是如此!令出多門,而又鬧不清彼此核心利益的所在。


  從大宋官兵在局部戰場的戰術動作看,初時想依托州郡的城防抵禦,避免野戰。在金兵迅速推進後,又想在河北的腹地對金兵形成優勢兵力包圍。


  戰守不決、狐疑不定的後果,最終就是宋兵在這場磁州大戰中被打成了添油戰術,十幾萬河北義軍前赴後繼地湧過來,然後再被金兵撕的粉碎。


  甚至王彥所部的血戰,根本就是毫無價值。八字軍的一萬大軍損失殆盡,其中還有三千裝備海州軍械的精銳啊,就這樣消失在磁州戰場上,卻連一點有價值的戰果都沒換到。


  金兵是因為你王彥的八字軍血戰而退的嗎?扯淡呢,那是因為金兵已經沒有糧食了。


  河北義軍的巨大損失,與其說振奮了大宋朝野的士氣,不如說沮喪了大宋將士的鬥誌。範仲熊這樣敢戰的大臣,都會臨陣想到要保全實力,遑論其他?


  “嶽飛得宣撫司召命未起,以為金兵必不敢略河內,亦未必有如此事。後雖起行,唯日行三十裏,不廢遊獵山川地理。及王彥部戰於館陶,河北十萬義軍雲集,獨缺嶽飛部。


  伺翰離不退軍,宣撫司再詔令嶽飛部合擊粘罕、完顏希尹部。嶽飛遂分兵徐慶率部追襲翰離不,自帥主力趨成安,粘罕兵已自臨漳退去滏陽矣。


  或曰,賊勢重而我以輕兵犯之,必敗也。今河北十萬義軍遂將解體,磁州危在旦夕,不若且駐邯鄲,護佑宣撫司以圖異日全勝之功。


  嶽飛曰:不然,吾以微兵遲回不進,形見情得,豈非祇取敗焉?要知粘罕所部孤軍深入,其日慮夜憂者,吾背嵬軍也!吾今若徑去攻滏陽,彼粘罕自然莫測真偽。


  遂令背嵬軍強行突進,先遣王貴領百騎盛裝重甲疾馳滏陽城下。逢粘罕所部遊騎四出,王貴遂領百騎重甲馳馬犯之。金兵遊騎無可抵禦,遂棄滏陽退走涉縣,邯鄲乃安。


  是日移師武安,嶽飛親自出磁山巡視地理,私語王貴曰:


  彼粘罕易亡也。涉縣以上皆太行,山勢巍峨,不利賊人騎兵行走。吾部但以步卒銜後襲擾,使其沿線不得虜掠。則賊糧匱乏,不及平定軍而自亂也。


  又一日,嶽飛令驍勇輩數人越山嶺俘獲金虜三人至。則令言軍中事,其一不肯言,立命斬之。又問其次,遂具言軍中事。又破其一人腹驗所食之物,則腹中無他,唯豆耳。


  嶽飛大喜語其眾曰:賊糧已匱,可以殄滅也。於是引軍突擊遼山、和順,至平定軍阻於孔彥舟所部。嶽飛兵疲不得勝,乃悻悻而還。背嵬軍中,皆以孔彥舟投賊而厭之。


  時孔彥舟降金,初不得重用,使從完顏豁魯守平定軍。及嶽飛軍至,完顏豁魯倉皇失措,所部盡喪。獨孔彥舟領五百人以弓弩夾山而守,粘罕遂安。”《新宋史-嶽飛傳》


  磁州“大捷”,露布飛白,無論汴京還是磁州宣撫司,都是一片沸騰。戰死磁州的十幾萬義軍,也很快被他們忘記。或者沒有忘記,他們的家人們的確得到了撫恤。


  但是這樣就夠了嗎?一條條鮮活的生命凋零在河北大地上,撫恤金不過絹布三匹,再減免三年稅賦,總算不過五六十貫錢。


  所以,在大宋,如果說要為國犧牲的話,那就真的是在犧牲。這種事情,讓遠在青州的安寧非常不安。於是上書朝廷,請建忠烈祠迎入河北戰死英靈,朝廷當春秋祭祀之。


  但是安兆銘的這份奏折,明顯是在大煞風景。朝廷上下議論更多的,還是要如何去解太原之圍。因為太原,已經被圍困九個月了。而嶽飛所部,也早已打到了平定軍。


  但是循著嶽飛的路線去解圍太原顯然不太合適,那條路,的確太難走。而且嶽飛所部,也在平定軍遇到了阻擊,寸步不得西行。


  若說磁州之戰完全是宗澤的河北宣撫司戰功,雖然有些誇張,但是其他人也的確不好多說什麽。北道總管趙野,北京大名府留守、同知大名府的杜充都沒有參戰勇氣。


  而河內宣撫司李綱,知相州汪伯彥帥劉琦、張令徽、何灌等將,雖然麵對過粘罕的攻擊,但是粘罕所部也顯然是在佯攻,並未真刀真槍地與他們懟上。


  所以,李綱很著急。宗澤肯定要回汴京大用的,而他則可能要繼續在河北呆著。原因很簡單,宗澤這都七十八歲了,戰功、資曆完備。


  關鍵是他的年紀,無法對郭藥師造成威脅。同樣快要八十歲的種師道如今就進位太保,侍中,官位高的一塌糊塗。


  但是種師道是武人出身,上上下下習慣了。而宗澤卻是朝廷重臣,一但上去了,你就很難拉他下來。


  所以,如何西去援助太原,就被李綱搶在手中。平定軍去不得,咱們可以自相州西去隆德府,然後再北去太原解圍。這件事做成了,自己就能回去汴京,安心學習謝安故事。


  得到李綱想要西援太原的到消息,郭藥師狐疑不定。金國南下已近尾聲,太原之圍解不解都是那樣,他金國終究不能一直在太原城下呆著,總要退回雲州的。


  不但太原之圍不用解,便是晉州、石州、嵐州、武州,也都會不戰而還。河北之地,也當收複。無非就是多點勞師費用,甚至都用不了兩百萬貫財貨。


  但是派兵過去打一仗,不栓勝負如何,錢糧花費就少不了一兩千萬貫。河北的磁州之戰,朝廷花費就不止兩千萬貫,甚至加上十幾萬戰死士卒的撫恤,就要接近三千萬貫。


  郭藥師是武人出身,他自然不願在士卒的撫恤上搞節約。不但要建忠烈祠,還要提高撫恤的標準。但是這些錢糧,該從哪裏出?郭藥師已經在四處合計。


  李剛的心思,也不難猜測。實際上,自從磁州“大捷”消息傳來時,郭藥師就決定召回宗澤為汴京留守,加太子太保,參知政事,同知樞密事了。


  朝廷的高位,以後就該給年齡特別大的爺爺們占著,像李綱這樣的同齡人,最好繼續放他在河北之地曆練去。具體的事情,就要交給秦檜這些“年輕人”去做,就很合適。


  郭藥師權衡良久,終究還是允了李綱之議。趙桓乃詔令李綱為河東製置使,引兵三萬援救太原。又令劉豫為河北宣撫副使,帶兵一萬西去收德州、恩州、翼州、永靜軍。


  此外,再次嚴詞督促安兆銘自金州北伐平州,“勿失朝廷厚望也。”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