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小人當道
員吏雖是百石小官,按例也要拜見上官。劉宇換了身黑色長衫,隨同孔融前去拜見長史。
孔融猛然想起一件事,對劉宇交待道“小宇,你上次隨師到太尉府赴宴爭奪虎賁郎中一職,得罪了長史李平,此人心眼不大,怕要為難於你。你切不可與他衝撞,一切自有我替你言說。”
太尉府長史,秩千石,有專門的官廨。通傳進去,李平笑吟吟地出門相迎,對著孔融道“文舉,你我兄弟客氣什麽,找我直接進去便是,非要我來迎你,快裏麵請。”
孔融笑著揖禮道“禮不可廢,士光兄是上官,融安敢放肆。”
李平挽住孔融的手,笑眯眯地道“文舉說笑了,你我兄弟之間何來上官一說,你再要這樣說就是不認我這個兄長了。”
“融不敢。”
兩人手挽手,說說笑笑地走進官廨,李平根本沒有用眼角掃一眼劉宇,隻當他不存在。劉宇訕訕地跟在他們身後走進官廨。
說笑幾句,孔融拱手道“承蒙鄧公厚愛,辟我為府中征事,今年還望士光兄多多指教。這是我的小兄弟劉宇,在我帳下任員吏,劉宇,還不見過長史大人。”
劉宇連忙上前揖拜道“劉宇見過長史大人。”
李平捋著胡須,眯縫著眼道“你便是當日替王越論劍之人,倒是一副好口舌,說得本官啞口無言。須知當差辦事,用心用筆不用嘴,你須謹記。”
劉宇隻得躬身道“謝大人教誨。”
人在矮簷下,隻得暫低頭,劉宇退到一旁,不敢言語。孔融告辭出來,李平起身相送,劉宇總感覺背後有股冷意,回首望時,看到李平陰森的目光。
孔融寬慰劉宇道“李平身為長史事務繁雜,哪有時間跟你計較。你無事不用去他那裏,過些時日他自然忘記。”
劉宇記起來,朝庭官吏要住在官舍,五日方能一沐,自己隻是百石員吏,要跟旁人合住一處,行事多有不便,也耽誤練劍。
聽到劉宇的疑慮,孔融笑道“這有何難,五日一沐對小吏要求反而不嚴,你大可在外麵賃屋居住,隻要不耽誤辰時當差就行。而且你在我帳下聽差,有我照看有什麽事盡管前去,我自會替你遮掩。”
劉宇心想,這大概是漢朝的吃空餉了。含光劍館在廣英亭,離太尉府有十餘裏,往來極為不便,而且這段時間史阿縱容弟子挑釁自己,身為師叔劉宇不好同他們一般見識,加上王越五日一沐,平日不在劍館之中,劉宇早有心出館另住。
孔融問道“你可有錢賃屋居住?”
京中居大不易,劉宇知道像族叔在奉常亭的居處,一年的租錢要二千錢,他在劍館當廚得了一千多錢,後來跟王越學劍沒有交學費,但也沒有掙錢之處。
孔融看出劉宇的窘狀,笑道“我給你一萬錢,就當是酬謝你這些日子的辛勞,切不可推辭。”
有錢好辦事,劉宇很快在開陽門外上找到了住處,隻是三間房屋便要租錢三千四百文,是城外的兩倍價錢了,不過離太尉府很近,一刻鍾便能到達,為了方便劉宇還是租了三個月。
聽說劉宇要搬走,顧明很是不舍,道“現在大師兄架子十足,動不動就訓人,你要是走了,我在館中連個說笑之人都沒有,這日子就更不好過了。”
劉宇笑道“我的租處有三間房屋,你若喜歡隨時可以過去住。”
顧明興奮地道“那好,我這就隨你去看看,沒事我索性就住到你那裏去。”
…………
員吏是衙門辦事之人,說白了為官員服務,劉宇的上官是孔融,在太尉府的日子就變得十分舒坦,每日所做之事便是在奔走於官寺(1)間收發文牘,閑下來便讀書識字,其他員吏知道他是孔融的親信,也不敢用公事來擾他。
識字對劉宇來說並不難,畢竟以前學過古文,多數繁體字也是認識的,個別字多記幾遍也就會了;難得是寫,紙尚未盛行,帛書太貴,大多文牘仍寫在竹簡之上,劉宇從未練過隸書,蠶頭燕尾、一波三折的寫法著實有些為難。
練得煩悶,劉宇扯過一廢紙,信筆改隸書為行書,感覺暢快了許多。恰巧被孔融看到,訝聲道“沒想到小宇居然學過劉德升所創的行書。”
劉宇慚然,沒想到這個時代居然有了行書,早知道自己就不用這樣辛苦學隸書了。劉宇應道“我在鄉間見族叔這樣寫過,便跟著學了兩筆,並不知是何人所創。”
孔融拿著劉宇所書的紙,評點道“行書乃潁川劉德升所創,鍾繇、胡昭隨其學法,我的老友蔡邕亦善此書法,他路過鴻都門見工匠刷牆,觸動靈機創出飛白書,小宇你這些字頗有飛白書的神韻。”
劉宇心想,那是自己臨過王羲之的字貼,有幾分功底。孔宇笑道“小宇,你不妨認真寫一幅字,晚間隨我前去赴宴。”
孔融為人高傲,卻喜歡提攜有才之人,他視劉宇為小友,經常帶著劉宇參加聚會,向他的朋友引見劉宇。可惜這是個看出身的時代,孔融的朋友得知劉宇先前隻是個馬夫,並不是哪位名士高人的學生、門生,頂多看在孔融的麵子上跟這位漢室後裔客套兩句,對他根本不搭理。
冷臉看得多了,劉宇對於這種文人聚會毫無興趣,還不如早點回家與顧明對練劍法。劉宇推辭道“大人,我就不去掃興了,還是回去多讀書吧。”
孔融道“今日聚會不同,是司徒祭酒許雄宴請崔州平,他的父親崔延尉代次陽公(袁隗)成為司徒了。州平對你頗有好感,數次在我麵前提及你,你不妨前去一會。”
崔烈做司徒了,劉宇脫口道“莫不是花五百萬錢買的。”
孔融哈哈大笑,道“此事連你都知道了,崔公乃幽州名士,居然花錢買官,真是讓人發笑。今日聚會見到州平,我非得好好取笑他一番不可。”
注(1)漢稱官寺,衙署;唐之後稱衙署、公署、衙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