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8章 鍾會的防禦策略(上)
對於司馬師的寬容,鍾會是大為感動,同時也明白自己的肩上的擔子有多重了,幽州失守之後,整個冀州麵臨著北麵和西麵的雙重威脅,整個冀州的形勢,變得極為嚴峻起來。
原本對付並州,鍾會並不是太過於擔心,畢竟並州和冀州之間,隔著極為險要的太行山,冀州的兵馬隻要守好那幾個重要的關隘,並州軍是很難進入到冀州的。
但幽州的失守,卻讓冀州的防禦形勢變得吃緊起來,因為從幽州南下,幾乎都是一馬平川的大平原,無險可阻,而並州軍最為強悍的軍隊,就是騎兵,這樣的平原戰場,正是騎兵最理想不過的舞台了。
雖然鍾會在冀州新募軍隊三十萬人,加上冀州牧鎮北將軍呂昭手中原有的五萬人,冀州的總兵力達到了三十五萬人,但絕大多數都是步兵,鍾會清楚,這樣的軍隊在野戰之中,是不堪一擊的,根本就不具備和並州騎兵正麵交鋒的實力。
唯一的辦法,就是按照既定的方針,堅守城池,構築冀州城池要塞的防禦體係,避免與並州軍野外作戰。
但冀州的地域寬廣,城池眾多,別看鍾會手中握有三十五萬大軍,真要是把這些兵力平均分配到各個城池之中去,那麽每座城池的兵力便會少得可憐,這樣的防禦方法,隻能是給並州軍提供各個擊破的可能。
所以這兩年多來,鍾會一方麵狠抓新兵的訓練,另一方麵,就是不斷地調整防禦布署,希望找出一個最佳的防禦方案來,以解決冀州的防禦難題。
冀州下轄安平、常山、中山、河間、清河、平原、廣平、陽平、東陵、趙國、巨鹿、渤海、魏郡等十三個郡,一百多個縣(侯國),這麽多的城池,做到平均分配肯定是不成的,所以必須要有所取舍。
經過反複的斟酌推敲,鍾會最終確定了以鄴城和信都為中心的南北兩大防禦體係。、
在冀州北部,建立以信都為中心的防線,向東延伸到渤海和河間,向西則延伸到中山和常山,這四座郡城和州城信都將會構成一道弧形的防線,並以周邊若幹縣城為輔助,以達到封鎖南下道路的目的。其餘不重要的城池,則進行了戰略性地放棄,並將其人口遷往北線禦帶內,就算並州攻下這些城池,也不過是空城廢城,沒有任何的價值可言。
如果並州軍想要從幽州南下,首先就必須要突破這個防禦帶,就算並州騎兵可以從這個防禦帶之中穿過去,但隨後他們的糧草輜重卻始終處於被攻擊的範圍,所以,並州軍在打不開缺口的情況下,肯定無法大舉南下。
而這些城池的防禦,則成為了重中之重,尤其是信郡和四座郡城,一旦某一點被並州軍攻破,這條防線也就宣告破產了。
鍾會深知,並州軍不光是騎兵厲害,投石車也是相當可怕的,一般的夯土城牆,根本就無法抵禦並州軍投石車的輪番轟擊,所以想要提升城池的防禦力,就必須對城牆進行加固,在夯土城牆的外圍,使用磚石進行砌築,並對城牆加寬加高,以提升城牆的抗打擊能力。
一些靠山的城池可以采石,但大部分的冀州城池都在平原上,從數百裏之外運送山石,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不過平原地帶最不缺的就是黃土,鍾會下令在冀州各地興建了上百座的磚窯,取土燒磚。
大部分的磚窯都建在城外,燒好的青磚直接就運抵城下,在原有的城牆外麵進行砌築,等同於給原先的夯土城牆披上了一層戰甲,城牆的防禦能力陡然地予以提升。
戰爭原本就是一個矛和盾的關係,投石車的出現,必然會導致城牆的升級,以前的投石車威力較小,夯土城牆還可以勉強堅持,現在並州軍的配重式投石車威力變大,如果鍾會不思改變的話,那麽這些夯土城牆在並州軍的攻擊麵前,必然會土崩瓦解。
窮則思變,弱則圖強,這個道理鍾會自然比誰都清楚,他在冀州大搞城池防禦體係,不把城池建得固若金湯,那麽他的防線豈不就是紙糊的一般,一捅就破。
但建磚窯取土燒磚,又將是一筆不匪的開支,現在冀州全民皆兵,經濟已經是趨於崩潰,賦稅收入基本為零,這麽一大筆的開支單憑冀州本地是無法消化的,鍾會隻能是向朝廷求助。
還好司馬師對冀州的防禦是全力支持的,鍾會遞交的奏章很快就得到了朝廷的批準,朝廷又調撥了大量的錢糧,以幫助鍾會對冀州這些城池進行升級換代。
當然鍾會也沒有力量對冀州所有的城池進行加固,他也是有選擇的進行,鄴城和信都做為南北防禦的核心,自然是建設的重中之重,其次是各個郡城,這些城池是必須要保證不失的,最後就是那些防禦帶上的各個縣城和關隘了。
經過一年多時間的修築,冀州的這些重點城池已經是舊貌換新顏,不但城池高大了,而且是煥然一新,青色的方磚統一用白灰勾縫,整齊而漂亮。
這樣的城池可不是花架子,用青磚加固的城牆抗打擊能力成倍地提高,這也讓鍾會是信心倍增。
北線的防禦鍾會交由呂昭來負責,而鍾會則專心致力於南線的防禦。
和北線的那條弧形的防禦帶不同,在南線,鍾會則隻苦心地來經營鄴城,光是在鄴城及周圍,鍾會就布署了十萬大軍,堪稱是銅牆鐵壁。
鄴城是曹魏的陪都,也是黃河以北的政治中心,別看冀州的州治在信都,但鄴城的地位,卻從來也沒有動搖過,這兒有天子的行宮,更是商賈的雲集之地,繁華程度絲毫不亞於洛陽。
守住鄴城,就等於是守住了冀州,守住了河北,鍾會深諳這個道理,自然把防禦鄴城做為頭等大事來抓,就算是北線防禦失敗,鄴城也將會是中流砥柱,決不容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