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重生之抗戰元勛> 第二章 進軍四川(一)

第二章 進軍四川(一)

  對於四川,李劍生那可是太熟悉不過的了,沒別的原因,因為後世的他曾經參與過那場驚天動地的汶川大地震救險活動,而在此時,熟讀史書的李劍生也知道眼下四川的軍閥統治情形。 

  就眼下而言,全國有若干省份是軍閥統治的,便整體而言,這些軍閥統治大約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某個省相對是統一的,比如山西,那是閻錫山的天下;又比如廣東,那是陳濟棠的天下;再比如廣西,那是李宗仁、白崇禧的天下;再比如湖南,是何健說了算,第二類,是某個省對外是統一的、對內則實際上四分五裂,這一類,最具代表性的是貴州,表面上是王家烈一統貴州,實際上他壓根兒指揮不了割據黔北赤水、仁懷、習水、綏陽等縣的副軍長侯之擔部,也管不了盤踞在黔西南盤江八屬的猶國才;還管不了盤踞在綦江和東溪的割據力量副軍長蔣在珍所部,實際上貴州就一外表看起來還比較光鮮、實質不咋地的地方,至於第三類,則完全是軍閥混戰的省份,頭一個例子,就是四川。 

  說實在的,軍閥統治是近代中國的一大特點,而號稱「天府之國」的四川更是軍閥統治的重災區,有人統計過,在辛亥革命后的20多年的時間裡,四川軍閥之間發生了大大小小數百次戰爭,而二劉之戰則是四川軍閥混戰的最高潮。 

  四川軍閥很有特色,一是軍閥數量多,因為這些軍閥形形**,所以當地老百姓用歌謠總結:水有彭水旋,神有劉神仙,靈官來鎮殿;哈兒去守邊,修路唐子晉,衛鋒郭大蠻;張斯可,余安民,都是安邦定國臣;還有司令藍田玉,彎腰駝背打球去,鬍子大漢潘文華,光頭小伙王瓚緒,飛機軍艦件件齊,李羅楊森,好象劉湘乾女婿,這裡,就寫出了十多個軍閥名,二是軍閥派系多,計有武備系、保定系、軍官系、速成系、國民黨實業團系等數個派系,這些派系,多是以這些軍官的出生而定的,比如武備系,主要是指這些軍官多曾就讀於武備學堂,其他如保定系,多指就讀於保定軍校的那批軍官;又如速成系,指曾就讀於陸軍速成學堂的那批軍官,至於實業團系,則指國黨中央軍系統培養出來的那批註重實業發展的軍官,三是笑話多,比如其時正中軍閥割據時代,這四川軍隊便到處都有,而其番號則五花八門,偏偏這番號和部隊就是牛頭不對馬嘴:比如某賴軍長的「邊防軍」,按番號名理應駐防川邊,可是卻長期駐防川中各縣,從不挨邊;又比如某黃軍長的「江防軍」,理應駐防沿江,但卻長期留駐成都盆地;再比如某彭司令官的「成屬清鄉軍」,按番號指「成都府所屬地區的清鄉軍隊」,但該軍不但不在成都,遠駐於川南資中一帶,而且從未清過鄉;至於某穆司令的「雷馬屏屯殖軍」,更是讓人笑掉大牙,因為其部隊只有一連,不在雷波、馬邊、屏山屯殖,卻閑駐於敘府(今宜賓)坐吃糧餉,直至解放;又如「混成旅」這個名堂,聽起像步、騎、炮、工、輜諸兵種合成的集群部隊,其實是清一色的步兵,一點也不混;又比如某陳師長的第三師某團,號稱「騎兵團」,卻不但無馬,連牛都沒有一頭;還比如一些「炮兵團」,連土抬炮也沒有一門;最誇張的是一個「工兵營」,竟然沒有一把鐵鍬,也沒得十字鎬,挖戰壕要向老百姓借鋤頭,四是故事多,比如當時是成都洗浴幫幫會會首的劉師亮,對當時軍閥橫徵暴斂感受頗深,便作了一副對聯,橫批竟然是「民國萬稅」,又比如那楊森,確實是個大軍閥,殺人魔王,也是個專門殘害少女的色狼,不過這人弄女人很有名堂,你看著,他這個色狼哥哥楊森當權了,辦的報紙便大力吹噓老楊英雄蓋世,所做所為皆是為國為民,實乃俠之大者,結果,如此一包裝,老楊同志成了當時四川少女的偶像,顛倒了大把高才女生,好多人寫信給他求愛,其中有一封這樣寫:「願為英雄妾,不作庸**,」,結果,這個「俠之大者」妻子小妾數不勝數,而且還都是些才多貌美的美眉。 

  其實楊森也算個英雄人物,接受新思想比較快,比如他管理四川的時候,就喜歡用新式人物,凡從北京上海這些比較洋盤的地方回來的學生,見一回就拜為秘書,不過他這想法好,卻因為自己手段不夠,結果就出了問題,比如,這秘書一多,時間一久,就成了「秘書團」,人一多,老楊就不發薪水了,這些秘書也有門路,因為他們每個人都有勤務兵一個、馬燈一架,腦子一轉,主意來了:於是隔三差五到督署領洋油,結果出現在個怪現狀:每天到督署領洋油的秘書竟以百計,結果時間稍一久,這些秘書們便被稱為「洋油秘書」了,另一個故事是指四川某軍師長羅煙灰的,這廝在宣布革命后對官兵談話道:「大家都老子是假革命,現在我因改換國民革命軍的招牌,另制旗幟及全師領章、臂章等東西,已經花掉了二萬多,難到不是錢邁,還敢說老子不革命,難道還要傻花些錢才算革命爍,」你們瞧,人家這般就算是革命了,而且還說得振振有詞,另一個故事則是指劉湘的,當時劉湘搞了個海軍,其實就是買的一艘普通小輪船,焊上一些鐵板作裝甲,再裝上兩門陸軍用的小鋼炮就成軍了,因為船的噸位小,馬力也不大,所以只要打了一炮后,船身要倒退一大截,想要開下一炮,還得起錨,再調整位置,停好了再開下一炮,純粹是擺設,沒什麼實際戰鬥力,更因為船老出機械故障,不能行進,結果有好事者沿江張貼告示,說,布告諸多川江上的民船行船小心,「若非拉灘打倒退,幾乎蓋過柏木船;布告沿江船夫子,浪沉兵船要賠錢」,這固然一時間成為民間笑談,而四川人的幽默也可見一不斑。 

  對於這些,李劍生都是從後世網上的許多貼子上看到的,而眼下,對於四川各部軍閥之間的情況,他則是綜合後世的了解、深厚的歷史知識和眼下各方面情報而知的。 

  眼下,四川的軍閥以「二劉」為最,「二劉」就是指劉湘與劉文輝,劉文輝就是四川大地主劉文彩的弟弟,二人之間曾爆發一場軍閥混戰,史稱「二劉之戰」,其實,劉湘與劉文輝都是四川大邑縣人,還是堂叔侄關係,劉文輝是劉湘的幺叔,但劉湘卻要比劉文輝年長六歲,劉湘畢業於四川陸軍速成學堂,在川系軍閥中屬於「速成系」,劉文輝畢業於保定軍校,在川系軍閥中屬「保定系」,劉文輝投身戎武之時,劉湘早已是少將旅長,劉文輝雖不在劉湘系統中任職,但他的發展壯大是與劉湘的提攜扶持分不開的,劉文輝對劉湘也有過不少的幫助,如軍事上的支持、經濟上的援助、政治上的掩護等,在較長的時間內,劉湘與劉文輝在四川的軍閥混戰中,一直互相依賴,時人稱之為「川軍二劉」,到了30年代初,經過長期的混戰,四川的一些老牌實力派,如熊克武、劉存厚、楊森等人,或失敗下野,或被嚴重削弱,都喪失了爭奪四川霸權的實力,二劉則成了最強大的兩支勢力,劉文輝更是后來居上,身兼四川省政府主席、川康邊防總指揮、二十四軍軍長等職,其防區包括川康一帶八十一縣,幾乎佔四川總面積的一半,地盤大而且富,兵力達12萬人,在四川各派中首屈一指,劉湘此時任四川善後督辦、二十一軍軍長,其防區包括川東南和鄂西一帶共計四十六個縣,特別是控制著四川水陸交通的樞紐、進出口要津重慶,位置極為重要,兵力約11萬人,地盤上雖稍次於劉文輝,但兵力上與之旗鼓相當,當二劉成為四川壓倒群雄的兩大勢力之時,二人之間的矛盾也逐漸產生了,劉湘早有一統四川的野心,他經常公開聲言:「我統一四川后,將如何如何」,劉文輝亦是野心勃勃,他常向別人問計:「你看四川要如何統一?」儼然以統一四川為己任,同時,劉文輝還支持滇軍胡若愚打回雲南,支持王家烈獨佔貴州,這表明劉文輝之志不僅在獨霸四川,還力圖控制西南,叔侄二人都想稱霸四川,必然以對方為敵,二劉為削弱和搞跨對方的明爭暗鬥在所難免,1931年,劉文輝以200萬元巨款,從外國購買了一批軍火由上海運往成都,途經萬縣港時,被劉湘部師長王陵基扣留,劉文輝親往重慶與劉湘交涉而毫無結果,劉文輝也還以顏色,暗中以巨款收買劉湘所部師長范紹增和旅長藍文彬,並命令駐江津所部切斷重慶糧道,劉文輝之兄劉文彩還收買刺客,企圖暗殺劉湘,這些衝突表明,二人的矛盾已經到了不可調和的程度。 

  其時,二劉各擁軍十餘萬,兵力不相上下,川內其他軍閥如鄧錫侯、田頌堯、楊森、李家鈺、羅澤洲、劉存厚等人,各有兵力或四、五萬,或一、二萬,單獨皆無力與二劉中的任何一方抗衡,但他們合起來近十五萬人,無疑就成了二劉均勢天平上起作用的砝碼,而這些人中,最能舉足輕重的是鄧、田兩部,鄧錫侯外號「水晶猴子」,以老謀深算著稱,時擁兵四萬多人,駐在成都,田頌堯外號「冬瓜」,擁兵5萬多人,司令部設在三台,鄧、田與劉文輝同屬於「保定系」,在1925年之後,三人同駐成都,對外高唱「保定系團結」以自重,后來,隨著劉文輝實力的增長,逐漸超過了鄧、田,劉為進一步擴大自身力量,對自己的盟友大挖牆腳,並試圖兼并鄧、田兩部,這使得鄧、田深感自身岌岌可危而對劉文輝痛恨不己,二人遂相依為命以圖自保,並聯合劉湘,劉湘當然求之不得,終於結成了反劉文輝聯盟。 

  劉湘在準備對劉文輝的進攻時,也從蔣介石那裡得到了支持,在國民黨新軍閥的幾次混戰中,劉湘始終站在蔣的一邊,並曾出兵相助,而劉文輝則不然,他數次與反蔣派結盟反蔣,蔣介石對二劉的愛憎也可想而知,1932年夏,劉湘把解決劉文輝的計劃轉交蔣介石,正在江西剿共的蔣親筆復函,對劉湘備加慰勉,批准他便宜行事,劉湘內有同盟,外有靠山,終於下定進攻劉文輝的決心,1932年10月1日,劉湘指使駐武勝的羅澤洲首先發難,向駐南充的劉文輝部打響了第一槍,從而揭開了二劉大戰序幕,戰爭一爆發,劉湘即派唐式遵為東路軍總指揮,潘文華為南路總指揮,王瓚緒為北路總指揮,分三路向劉文輝進攻,劉文輝亦分頭防禦,並在防區內布置了五層防線,戰爭初期,由於劉文輝部防線過長,南北綿亘數百里,兵力分散難支,故戰不幾日,劉文輝即主動後撤,退守沱江防線,11月18日,劉湘軍越過沱江,數路圍攻瀘州,瀘州位於沱江與長江交匯處,為川南軍事重鎮,易守難攻,劉湘軍幾次進攻都未能得逞,遂採用武力威逼和金錢收買兩手來對守城的劉文輝部兩個旅長,守軍見救兵不至,孤軍堅守困難,表示願意接受改編,11月底,劉湘進駐瀘州,最終,「二劉之戰」以劉湘勝利、劉文輝退守西康告終,結果,他們兩個贏的贏了,輸的輸了,好日子卻從沒有斷過,但給普通老百姓帶來的,卻是苦不堪言的苦日子。 

  不過,儘管對這些軍閥極為不恥,熟知歷史的李劍生對四川人卻是充滿尊重的。 

  來自後世的他,不止一次看過《血戰台兒庄》,其中122師王將軍以身殉國最為慘烈、也最給他深刻印象,那個川軍的122師,在王銘章師長的領導下,在滕縣全軍犧牲,雖然3000人的犧牲換來的僅僅是日軍66人的傷亡,從嚴格的軍事意義上說應該是殘敗,可是在各種輿論的眼裡,川軍贏得了尊重,考慮到川軍低劣的裝備和低水平的訓練,沒有任何人認為那是丟人的,相反,那是名垂千古,也從此有了「無川不帶兵」的美談,而「無川不帶兵、無湘不成軍」,這兩句已經成了帶兵名諺,王銘章師由此名垂青史,而在民國政府頒布追認的10大上將里,王銘章僅次於張自忠,排名第二。 

  事實上,李劍生看過的另一份資料表明,8年抗戰中,四川出兵出丁幾近300萬,其中十分之一或陣亡或失蹤,而整個抗日戰爭期間,四川人砸鍋賣鐵,以一個省份,承擔了全國百分之三十的供應,和十分之一兵源,更讓人感動的是,抗戰期間四川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捐款,有很多要飯的都把家底翻空的投錢,至於國共兩方的第一王牌軍,即國黨的第一王牌74軍、共軍的第一王牌27軍,貌似也都是川人為主組建的,兩軍都經歷過無數血戰,也都有勝負,可從來沒有丟人的時候,走到哪裡都是讚譽一片,因此,川人給李劍生的感覺就是,在國家有難時那是絕對能夠挺身而出,往昔的小家子氣沒見得,個個都是好漢子,沒別的,因為四川人頭一個能吃苦耐勞,那種精神,可以說是獨步華夏。 

  而李劍生率著所部5個戰鬥師、另各種部隊共約2個半師的總兵力進入四川之前,就已經打定注意,一定要在四川好好招一回兵的,在貴州,他是一個兵也沒要,因為那貴州的雙槍兵他委實瞧不上眼,但四川兵給他的印象卻不同,有心招一批的,眼下,李劍生所部的兵,大抵分為四塊,三分之一的湖南兵,湖南兵放眼全國,那可是一等一的兵,自古即有「無湘不成軍」之說,湖南兵霸得蠻,肯干,李劍生本人也是湖南人,他這支部隊也起家於湖南,因此部隊中湖南兵多是肯定的,三分之一是廣東兵,廣東是大革命的根據地,兵源基礎素質高,紅軍的起始部隊,有一支就來自於葉挺的獨立團,而這支部隊就以廣東兵為主,硬是打出了「鐵軍」的名號,廣東兵的戰鬥力在全國也是排名前列的,六分之一是江西兵,江西是革命事業的根據地,兵源素質也很高,李劍生當時的根據地有一部分就在江西,招這個地方的兵那是水到渠成的事,六分之一是廣西兵,廣西兵的戰鬥力在當時那是排名第一的,李劍生的根據地當時包括廣西一部,因此手下有得這樣的兵再是正常不過,而眼下,李劍生可是打定了注意,一待已部佔據了重慶,立即在四川招兵,他的意思,自己的這部隊,完全可以再擴一個師的,而這個師的兵源,就以四川兵為主,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