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9章 封賞
緬甸大捷,西南抵定,這樣的功勞,有功人士獲得封賞自然是題中應有之義,隻不過這次的封賞,實在有些不同尋常的地方。
最先得到封賞的人沒有問題,是內閣諸位閣老和兵部、戶部的堂上官,甚至連帶工部都得了賞賜,原因是他們“運籌於帷幄之中”,不過大抵都是賞賜一些虛名,諸如張四維由少師升太傅,恩蔭一子錦衣衛千戶之類。
接著便是劉世曾等地方官員的賞賜:劉世曾由右僉都禦史升右副都禦史,仍撫雲南,賜大紅紵絲飛魚服;鎮守雲南總兵官黔國公沐昌祚加太子太保;一幹邊境地區的兵備道各有加升(太多,省略)。
然後就輪到真正打仗的武將,其中:鄧子龍由永昌參將加副總兵銜,仍守永昌;劉綎由騰越遊擊升副總兵銜,改新設孟密參將守緬北;黃芷汀因屬內屬都統使司,暫不封賞,命緬甸事畢回京受賞……
到了這一條,眾官就有些錯愕,內屬都統使司雖然有些特別,但……暫不封賞卻又要求人家回京受賞是個什麽操作?
難道皇上想給她升個都統使,把莫茂洽給擼了?這不太好吧?莫茂洽別的不說,至少很老實啊,要擼了他可找不到合適的理由。
不過百官想百官的,陳矩卻是繼續念到了下文,接下來受賞的居然是高務實。
一開始大夥兒還有些詫異,高務實這個遼東巡撫關滇緬之戰屁事?一個東北一個西南,相隔萬裏啊。
但皇帝當然有皇帝的說道,按照聖旨中的說法,高務實提出並妥善處理了滇戰寶鈔的相關事宜,使得前線後勤保障得力,已經是一大功。
然後破家為國,動用大海船一百餘艘,萬裏迢迢將遠征軍送至緬南開辟第二戰場,使莽賊首尾不能相顧。先在緬北急於撤退,被劉綎大敗,後在疲於奔命之下又於東籲城外被黃芷汀大敗,主力盡失,遂不能再戰。
總而言之,這次大勝至少有兩大功勞得記在高務實頭上,封賞理所當然——德懋懋官,功懋懋賞嘛。
不過高務實已經是兵部右侍郎了,而且賜服已經到了坐蟒袍,因此這次的封賞隻能在都察院方麵想辦法,最後的結果是由右僉都禦史升右副都禦史,加太子少保,餘官照舊。
也就是說,將來要念高務實的全職務就變成了“太子少保、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禦史、巡撫遼東地方讚理軍務”。
其他都好說,主要是太子太保這個加銜比較有意思。所謂三公、三孤、三少,都叫做“宮銜”,其中又以太保、太子太保、太子少保最有意思,它們都有一個別稱,叫做“宮保”。
袁宮保的那個宮保。
當然,一開始隻有太保被稱為“宮保”,後來按照“副職按照正職稱呼”的特色習俗,就慢慢的把太子太保也稱之為“宮保”,最後連太子少保也成了“宮保”。
因此,從現在起高務實也可以被叫做“高宮保”了——因為太子少保這個加銜是正二品的,比他的正任官兵部右侍郎(正三品)和右副都禦史(正三品)都高。
當然,說是這麽說,大明雖然已經有“宮保”這個稱呼,但直接稱“少保”的也很多,甚至更多一些,主要還是看個人習慣。(注:我可能會惡趣味的在接下來一段時間都寫成高宮保。)
非勳貴出身卻在二十出頭就混成太子少保,這本來是很容易遭嫉妒的,隻是眼下大家剛受了高務實的好處,這反對的話實在有些說不出口。
本來有一些沒有買過滇戰寶鈔的官員還是心中不爽,但想想高務實今後二十年還得每年“讚助”京中各衙門一筆經費,這不滿的話說出來沒準會被人噴。於是很多人張了張嘴,最後還是把話又咽了回去。
聖旨沒念完,高務實自然不好說什麽,等後麵一大串封賞全部念完了,他才和張四維等閣老、部堂等一起上前請辭恩賞。
這是個例行公事一般的舉動,皇帝當然不允。於是雙方一個說自己坐享其成不敢受恩,一個說卿等功勳卓著不賞不行,好一幅其樂融融的和諧景象。
三辭已畢,高務實這才跟著閣老、部堂們“無奈接受”,開始了他的宮保生涯,就差雞丁了。
也許待會兒回到白玉樓之後應該跟大廚們說一說,教他們一手宮保雞丁的做法,唯一的缺陷是現在沒有辣椒,總好像差了點什麽。
想到辣椒,高務實又想起之前黃芷汀和高璟的匯報,西班牙人對於美洲特殊植物的保護這一塊還挺重視的,以至於京華到現在還隻搞到番薯和玉米,土豆和辣椒到底什麽時候能到手啊?
辣椒也還算了,不吃也死不了人,隻能說是個錦上添花的產物,但土豆可是個好東西,尤其是對北方來說更加重要。
雖說這次拿下緬南和暹羅之後,糧食產地大大豐富,另外還有“問題不大”的柬埔寨湄公河流域等著自己得空了去收取。
可畢竟從中南半島往大明北方運糧本身耗費比較大,而且還要浪費運輸量——這些船隻做海貿可比運糧食的利潤高得多了,運糧而不海貿,等同於是在虧損。
所以說,這種事在救急的時候尚可考慮,要長期堅持那真和做慈善差不多,雖然沒有真的虧本,但……少賺就是虧啊。
最好的辦法,還是趕緊把土豆引入大明。要知道,曆史上的愛爾蘭、德國等國家,都有多次靠著土豆撐過大饑荒的經曆。連地大物博的沙俄情況也差不多,甚至到了蘇聯時期,還出現了“西伯利亞種土豆”這種流傳後世的梗。
想到西班牙人,高務實就又有些走神:上次葡萄牙馬六甲總督雖然明麵上認慫了,不過黃芷汀和高璟都提到,有個在阿拉幹王國混出來的葡萄牙冒險家正在打緬甸的主意,如今緬甸之戰都打完了,這廝怎麽還沒動靜?
那位阿爾法羅會長該不是改變主意,不幫忙引誘那個德布裏托上當了吧?
德布裏托這廝雖然是個海盜,但和他打一場還是很有好處的,倒不是為了窺視西方海軍、陸軍的作戰水平——這個已經有所試探了,西沙海戰和東籲之戰,高璟和黃芷汀已經見識過西班牙艦隊和葡萄牙雇傭軍的作戰方式。
當然,這兩場戰鬥規模都太小:西沙海戰參戰艦隻不到十艘,而東籲之戰更別提,幾百葡萄牙雇傭軍夾雜在六萬大軍之中,除了跟著潰敗,啥也幹不了,所以也看不出個高低來。
但不管怎麽說,兩次戰鬥下來,黃芷汀部和高璟艦隊都沒有覺得西方人真的多強,要不是高務實一直很重視,沒準他們匯報的時候都隻是隨口一提了。
其實這還真是高務實鑒於原曆史中的情況太過於擔心的緣故,此時的西方軍隊並沒有真正和東方軍隊拉開太大的差距,尤其是和火器化程度比較高的明軍相比,他們的優勢並不明顯。
事實上,要到西方火器化程度越來越高,而韃清卻因為一句“本朝以弓馬取天下”把自己都忽悠瘸了之後,雙方的差距才越拉越大。
曆史上同一時期的大明,除了重型火炮之外,本來在軍事技術上並沒有落後於西方多少,真正落後的是軍工質量體係以及軍隊的職業化程度。
職業化程度的問題,高務實暫時幫不上太大的忙,因為這個問題在他看來得從兵製著手,而他在這一塊暫時還使不上太多力,不如先放一放。
但軍工質量體係這一塊,高務實這十多年來倒是出了大力,自軍工私營以後,北兵換裝已經有差不多一半了,南兵之中的戚繼光部(戚家軍即便在薊鎮,其軍籍也一直隸屬於浙江)、劉綎部等跟高務實走得比較近的軍隊換裝程度也比較高。
此外還有兩廣督標、應天撫標、福建撫標、廣西撫標等因製軍、撫軍屬高黨或者高黨盟友的關係,也大多換裝完成。
當然,總的來說,大明完成第一步換裝的部隊,大概也隻占目前大明主力部隊的五分之二左右(因為南軍換裝率低,隻有幾個督標、撫標),提高的空間還很大。
朝廷不是不知道這個情況,但朝廷財力有限,實在加快不了了——現在所謂的換裝完成,單從火槍上來說,也有一大半是換裝的隆慶二式,而不是更先進的刺刀款萬曆一式呢。
言歸正傳,高務實之所以希望德布裏托主動來襲緬甸,其實是為了找一個戰爭借口——不是對葡萄牙,是對阿拉幹王國。
阿拉幹王國的主體就是後世的緬甸若開邦,在緬甸的最西南邊,靠近印度洋的“一長條”,此國還占據孟加拉一部分,據有後世著名的吉大港,受“孟加拉十二邦朝貢”,曆來以優秀水手眾多而著稱。
水手眾多、擁有吉大港,光是這兩條,就容不得高務實不放在心上了。
嘉靖年間的時候,實力大增的莽瑞體曾經進攻阿拉幹王國,但卻意外的失敗了,使得阿拉幹現在還遊離在緬甸之外。
高務實原本以為這次失敗隻是單純的戰鬥意外,後來才知道未必盡然,真正的原因可能是地形問題。
從緬甸中部進入阿拉幹,由於南北走向的隆格朗山阻擋,實際上很難穿行。比較好走的路隻有一條,就是從緬南地區往西北方向,沿著濱海平原走。
但這樣一來,行軍道路就被限製了,阿拉幹完全可以在交通要道扼守,形成“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局麵,緬軍陸軍即使強於阿拉幹,也隻能望著堅城雄關幹瞪眼。
而高務實之所以敢於把目光放到阿拉幹地區,則是因為他不懼海軍挑戰!甚至在某種程度上而言,他現在就想要好好鍛煉一下自己的艦隊,讓他們在海上真真正正跟人打上幾仗!
阿拉幹的海軍可不隻是單純的東方海軍,它和葡萄牙人打交道多年,已經成了一支糅合東西方海軍風格的特殊海軍,甚至在很多方麵來看,還更偏向與西方海軍的樣子。
除此之外,高務實對阿拉幹的興趣還有一個很關鍵的地方,那就是一旦拿下阿拉幹,就等於進入了孟加拉地區,換句話說就是一腳踏進了印度邊緣。
當然,暫時來說,即便能夠拿下阿拉幹,高務實也不會馬上去和孟加拉蘇丹國開戰。因為萬一要是真把孟加拉也給占了,那就要直麵正處於國力上升期的莫臥兒帝國……呃,以一己之力單挑一個在世界史上都占據一席之地的大帝國,這有點超出他目前的計劃。
就算將來會考慮,那也是將來的事,現在連南洋攻略都沒有完成,西班牙控製的菲律賓還如芒在背,這個時候還是不要樹敵過多。
路要一步步走,飯要一口口吃,步子大了總是容易扯到蛋,莽應裏的前車之鑒就擺在麵前,他高務實可不打算跟著上。
眼下他的戰略在“向西”這個方向,基本上就到阿拉幹為止,具體的目標地就是拿下吉大港。
按照他的想法,如果德布裏托現在就來襲擊緬甸,那是最好不過了,因為緬甸方麵現在大軍雲集而且士氣高昂,勝率應該比較高。
如果是黃芷汀奉命北上進京受賞之後,那麽至少狼兵和安南部隊會撤走,之前黃芷汀收降的緬軍、暹軍也會跟著撤,留下的就隻有三萬勃固警備軍,最多再加上高務實暫時給高璉調度的那七千前金港警備軍。
這樣的話,要拿下阿拉幹,難度就大多了。
至於艦隊,這次來已經耽誤了兩個多月,雖然艦隊方麵屬於不差錢的主,但長此以往也不是事,不可能一直等在緬甸,該回來繼續跑海貿的還得繼續跑,坐吃山空誰扛得住?
走了一會兒神,高務實才發現都散朝了。他剛要走,才出殿門下了台階,就有一名司禮監太監帶著兩名小宦官笑眯眯地走了過來,將他叫住。
“高宮保,恭喜恭喜。”
“原來是張秉筆,多謝。”高務實微微一笑,頷首致謝。
張秉筆自然是司禮監秉筆太監,他名叫張誠,和張鯨一樣都是出自張宏門下。不過他和張鯨的關係並不好,兩個人長期處於競爭狀態。
這次張鯨栽了,他反倒漁翁得利,順勢升任了司禮監秉筆太監,位居黃孟宇和陳矩之後。
張誠笑眯眯地一擺手,他身後的兩名小太監便托著兩個大托盤出來了,兩個托盤上都放著衣服。
“咱家此前還真不知道,高宮保不僅聖眷無雙,連潞王都仰慕宮保得緊——瞧,這冬夏兩套蟒袍就是潞王殿下特意送給高宮保的。”
“哦?潞王殿下?”高務實心中頓時一動。
——
感謝書友“係統崩潰”、“蘇梅島風”的月票支持,謝謝!
PS:忽然冒出一點想法,是關於另一本明穿的構思,嗯……明末的那種,所以這章提前發了,我去研究一下晚明史和南明史,把幾個記憶裏有點存疑的東西查證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