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大明元輔> 第53章 最後一課(下)

第53章 最後一課(下)

  怎麽看待安史之亂?這個問題如果是問高務實,高務實一定會先思索隆慶問這個問題的出發點,然後根據這個出發點來考慮回答的傾向性,甚至還會考慮回答的時候不要把答案說得太全麵,要給皇帝留下補充、發揮的空間,這是一名久曆官場的下屬能給出的最正經但也最官僚的答複。


  但朱翊鈞不是高務實,他不會考慮那麽多,也考慮不到那麽多,所以他一聽隆慶的問題,就毫不猶豫地道:“安祿山非我族類,其心自異,且其人狼子野心,辜負了一力重用於他的唐玄宗,罪該萬死!”


  隆慶歎了口氣,道:“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之說,不能說沒有道理,但你要知道,安祿山原本不過區區一柳城雜胡兒,哪有什麽臨朝稱製的野心?這野心不是憑空而來,而正是唐玄宗一點一點給他的。”


  隆慶認真地道:“唐玄宗以為,漢臣讀書多,心思複雜,是以不可輕信。胡兒讀書少,心思單純,因此可以信賴。正是因為這樣的用人態度,他才會以莫名其妙的原因撤了王忠嗣,而事實上,王忠嗣若在,借安祿山十個狗膽,他也不敢反。因此安祿山之反,他自己固然罪在不赦,但歸根結底,在於唐玄宗一邊自廢武功,一邊泰阿倒持。”


  “哦……原來是這樣。”朱翊鈞倒也容易受教,聞言點了點頭,又補充道:“高務實也和兒臣說過王忠嗣,他說後來唐朝平定安史之亂,靠的基本都是王忠嗣以前的部下。”


  隆慶並不是打算給兒子講史,隻是引出論點,所以便隻點了點頭,就將話題轉了回來,繼續道:“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此乃世間常理,安祿山當然也想往上爬,因此在他早年,也曾兢兢業業,為唐朝鎮守邊關、安撫藩部,實有功績。但唐玄宗卻忘了,人的野心總是隨著實力增長一點一點的累積而來,他以為自己給得起,也願意給,結果到頭來卻發現,安祿山已經不滿足於要當官、當大官,而是想要一步到位直接當皇帝了——這還能給嗎?”


  朱翊鈞這時候終於想起來此前父皇曾經跟他說的話,道:“我明白了,所以那一次父皇就說過,要知道臣子想要的是什麽,譬如高先生那樣,他家世代官宦,名聲又好,想要的便是輔佐聖天子中興大明,以圖流芳百世——這也是一種野心,但卻是皇帝需要的那一種。”


  隆慶高興地拍了拍手,讚道:“好好好,看來鈞兒的確明白了。不過你既然提到高先生,爹爹就還要補充一下。剛才說,唐玄宗以為漢臣讀書多,是以心思複雜,不可輕信,其實他這個想法未必全錯,也絕非全對,你可知道為何?”


  朱翊鈞當然不知道,立刻搖頭,並表示請父皇指點。


  隆慶便道:“漢臣讀書當然是多的,可是唐臣之讀書與我明臣之讀書,本有不同……嗯,算了,這個我先不多說,我且說另外一點:漢臣於胡人之不同,有一個最大的區別:胡人以力為尊,你比我力大勢強,我即尊你為主;反之,我比你力大勢強,我便絕不能容忍你還在我頭上發號施令。”


  朱翊鈞連連點頭,這個情況他讀史的時候已經發現了。


  “漢人則不同。”隆慶道:“周文王天下三分有其二,仍然臣事殷商,何以?周公旦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五年營成周,六年製禮樂,七年致政成王……所謂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是也。可即便如此,他仍然在攝政七年之後,交還大政於成王,何以?”


  朱翊鈞道:“此前賢知忠義也。”


  隆慶先點了點頭,卻又搖了搖頭,道:“知忠義固然有,卻未必盡然。你應該聽讀過白居易那首詩:‘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恭謙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複誰知?’可見這也要看人來,因此白居易才說‘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不能因為一個人當時表現很好,你便傾心相待,總要有一段時間細細觀察,看這個人究竟是個何等樣人。”


  隆慶想了想,又道:“咱們還拿高先生舉例:高先生侍我於潛邸多年,忠心任事,這都不必說了……上次你曾問我,為何當年徐階逼走高先生時,我沒有力持不允,當時我沒有明確告訴你原因,今天卻可以說一說。”


  朱翊鈞想起來,上次父皇麵對自己的這個疑問時隻說“有時候,做大事總要有些犧牲”,不禁點了點頭,心裏有些期待,不知道父皇當初這麽做的真實原因。


  隆慶歎了口氣,道:“原因其實有幾項,不過其他的,今日都不必說,隻說一條:前次高先生致仕,其實也是一場‘試玉’——是朕對他的最後一次試玉。”


  因為有前麵說的那些打底,朱翊鈞這次一聽就有些明白過來了。


  隆慶笑了笑,補充道:“甚至,連起複本身,也是這最後一次試玉的一部分。”


  朱翊鈞連連點頭,這次他覺得自己是真的懂了,道:“高先生致仕,沒有一言以怨父皇,後來起複,也沒有一言以推辭,因此高先生對父皇,實在是忠心耿耿。”


  隆慶點了點頭:“沒錯,所以爹爹那時候便完全確定了高先生的誌向,就是做個中興之臣,且極重臣節。他想要的,爹爹給得起,也願意給……所以,鈞兒你現在應該明白了,如今高先生能以首輔之尊兼掌吏部事,不是爹爹這個做皇帝的偏心厚予,而是他自己用行動、用表現爭取而來,這都是他應得的。”


  朱翊鈞點了點頭,但忽然又有些遲疑起來,忍不住問道:“雖然如此,可是爹爹方才也說過,人的野心是可能一步步增長的,雖然高先生忠義……”


  “你是想問,高先生是不是也有可能隨著時間推移、局勢變化,而慢慢增長了野心?”隆慶笑著問。


  朱翊鈞有些不好意思,覺得自己這麽懷疑一位忠心耿耿的老臣,實在是太多疑了——多疑這個詞,在史書中曆來不是好詞。更何況,這個老臣還是他的伴讀高務實的親伯父,以他和高務實的關係,這就更顯得有些刻薄寡恩。隻是,這畢竟是在和父皇“論政”,把疑問憋在肚子裏,好像也不太對。


  隆慶卻不介意,反而有些欣慰,微笑著,溫和地道:“你能時刻保持警惕,也未嚐不是好事,隻要保持理智,不以一言斷忠奸,不以一事定賢愚,便是可取的。”


  然後頓了一頓,又道:“在大明,不論一個文官的權力有多大,你隻要不放鬆兩點,就至少不必擔心這個人成為王莽。”


  朱翊鈞目光發亮,誠心正意地問道:“哪兩點?”


  隆慶麵色平靜,如古井不波,淡淡地道:“廠衛和京營。”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