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 白陽周天圖錄
陳玄策高坐小清風山,一邊教著一群弟子,一邊不停的口述功法。
刀槍劍戟十八般武器,連同拳腳暗器,以及內外功功法,他是無所不知無所不及。
但如此忙碌的同時,陳玄策也在密切的關注著大明。
不是關注大明軍事上的成敗,而是看其內部的反應。
那也是怪了,崇禎帝這一年多時間裏,先是推行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和攤丁入畝這些大大損壞士大夫階層利益的政策,然後又搞出了新的科舉取士,這可以說是把士大夫的根兒都要掀翻了。
怎麽就沒人造反呢?
這方世界的士大夫就這麽乖乖麽?這麽恭順麽?
陳玄策覺得這不可能,而更多還是氣運所致吧。
他抬頭看了一眼天上,如果可以他真想上去走一走逛一逛啊。
……
這次政策改動,江南依舊是鬧得最狠的地方。
——這還是他們記憶中的朝廷麽?竟然要求文武官員全都習武,武功不行還沒法晉升,這簡直是豈有此理。
不知道他們這些讀書種子全都是手無縛雞之力的文曲星嗎?
讓一幹身子骨以孱弱著稱,自詡文雅之士的讀書人去練功習武,這是一極具有顛覆性的決定!
一時間,各種或委婉或激烈,或不爽或憤怒的勸諫折子如雪片般飛到崇禎的案頭,清一色的全都是請他收回成命,不要動搖國本雲雲。
崇禎就當是放屁!
國本?
什麽是國本?
曆經了大起大落的崇禎帝真的成熟了不少,或是說他在曾經的絕望之中把一些事看的更清了。
儒教從來就不是國本。
宋時陳亮的那句話才更合他的心意——正人心以立國本,活民命以壽國脈。
與之相比,儒教儒家更該是一種手段而已。
當武道崛起之後,後者就也到了必須要改變的時候了。
崇禎帝對這些折子全然不予理會,而凡是有說話難聽,或是沒個尊卑上下的,又或是各地鎮守上報的一些跳得歡的家夥,他也不會搞什麽肉體消失。
甚至都不去摘他們的官帽,而隻是將他們調到最混亂,也是邪道修士最為肆無忌憚的西南去。
西南之地現在已經亂成了一鍋粥。
雖然張獻忠的大西國依舊實力強勁,但天命在明,那本來困守石柱秦良玉竟然在得到了錦衣衛送來的武道秘笈後輕易的進入了罡氣境,不止實力大增,本來垂垂老矣的身子骨也一下硬朗起來。率軍連敗張獻忠部!
再加上張獻忠在川中的統治本就根基不穩,一下子天府之國再度亂起。
而滇南的沐天波也仿佛換了個人一樣,先是輕鬆擺平了滇南的叛亂土司,然後集結大軍北上,連同黔州的土兵,分頭殺入了川蜀之地,與秦良玉遙相呼應。
這原本看著大事以不可為的西南地,大明竟又起死回生了。
可這時候的大西南對於諸多隻會風花雪月的文人雅士們言,卻絕對是一避之不及的險惡之地。
人去了後還能不能活著回來,這每一個人都必須考慮的事情。更別說除了艱難的局勢外,還有一個個肆虐的邪修和妖獸。
而想要掛冠而去也成,那這輩子就也別想再當官了。
反正大明朝吏部的花名冊上有的是想當官的人。
這世上三條腿的蛤蟆不好找,兩條腿願意做官的人可多得是。
這般決然的手段可把整個朝堂上下都驚得不輕,誰都能看得出崇禎發狠了,不願意在科舉等國策之上退讓半步。
所以大臣們隻能乖乖的接受,以至於禮部尚書直接放話,接下的春闈不用再麻煩了,因為完全不需要忙了。
這天底下練武的士子絕對有,而且不止一個。
但要說練武還練出了彩來的,卻萬中難尋到一個。
不然的話,盧象升也不會是不世之材了!
一人之生死,震動天下!
很快秋闈就到了。
大江南北,一本本《白陽周天圖錄》也被送到了天下人的眼前。
這是陳玄策廢了不少功夫編撰出的一本築基聖法。
雖然以《白陽圖解》始,卻另辟蹊徑,變法為武,可說是直接變動了根本。然後還補全了最後一張圖。
三百六十五張周天圖錄,夯實武者根基,步入先天之境。
鹿鳴宴後,中原一幹新科舉子神色複雜的回到了自己住處。
他們每人都被發了一本《白陽周天圖錄》。
無論是主考,還是大宗師,全都語重心長的吩咐他們務必要細心聯係,千萬別自誤了前程。
儒家向來都是乖覺的。
在無可違逆的大勢下,選擇迎合上意是它們刻進了骨子裏的基因。
既然知曉朝廷的決意是絕不會更改的,今後朝廷就是要看重武道,而不再一味重視文采,他們自然就隻能跟著朝廷的指揮棒走了。
因為學得文武藝,貨與帝王家,這是中國‘知識分子’的至高追求。
天下士子千千萬萬,裏頭有幾個學了詩書典籍後隻是為了追求儒家真理,翱翔於書海,窮首於經典的?一萬個人裏頭也尋不出一個來。
尤其是這些剛剛中了舉人的人。
他們從千軍萬馬中殺到現在,豈能放棄即將到手的榮耀?
哪怕心中再排斥,也隻能硬著頭皮接下了。
侯方域就是其中之一。
他此前早就跑去江南多年,還混了個複社領袖的位置,然後從去歲開始,大明否極泰來,明明都要不成了的大明朝竟起死回生了。
於是侯方域就也乖乖的回到歸德府備考。
然而倒也真考中了本科舉人。
可惜,明年的會試他是注定去不了京城了。
哪怕他老爹消息靈通,那也沒有想過今上會把科舉與武道結合在一起,侯方域現在就是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凡夫俗子。
想要成就先天境界,他還不知道要經過多少年努力呢。
“唉……”
隊伍中有人歎氣道。這是在哀歎自己的不幸啊。
通過鄉試的人群中有的是三四十歲的中年人物,甚至年齡更大些的,他們都是當爺爺的年紀的人了,你還要他們去練武,這不是強人所難嗎?
事實上從這一刻起,這些人的‘仕途’之路就已經破滅了。
“聞所未聞,聞所未聞。”
“此千古不遇之事,竟叫我等撞上,何其幸甚?”
有的人唉聲歎氣,有的人還忍不住說起了反話。
“諸位同年,切記幾位大人的提點,勿要自誤前程,勿要自誤前程。”有那見勢不妙的人連忙開口把此前的話茬翻了過去。
人群遂即就陷入了沉寂。
直到又有人開口:“既然朝廷有了明令,我等身為臣民,就老實接受好了!”
“說得輕巧,讀書習文本就耗費了太多精力,現在還要去練功習武,這不是要人命麽!”
但話題也就到此為止了。
因為誰都知道這是今上拍板做出的決斷,再要抱怨,可就要當心被人上綱上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