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六章 忠德郡王
忠德郡王府。
老道寧塵一言不發,這位郡王也把先天高手想的太容易對付了。
誰說的他成功上位了,便一定能圍殺了一名先天高手了?
陳玄策是傻子麽,見勢不妙他不會跑麽?
一個一門心思跑路的先天高手,鬼知道要多少個同檔次高手才能攔住他。
而一個與之結下了深仇大恨,又逃脫了生天的先天高手有多麽麻煩,忠德郡王在不在乎寧塵老道不知道,反正他青陽山惹不起!
除非青陽山扶龍庭後能不要虛名,不受封號,那他還扶屁的龍庭啊。
上界的師叔祖還等著受朝廷敕封呢。
青陽山到時候必然會暴漏。
到時候陳玄策很可能就會暫時的把目標指向青陽山了。
一個先天高手的報複,青陽山的真修便是再擴大一倍,也一樣鴨梨山大。
因為曆來隻有千日做賊的,從來沒有千日防賊的。
為什麽先天高人的地位那麽的高?
原因就是他們太強大太難纏了。
一旦化身刺客,那就能叫人終身不得安寧。
尤其是陳玄策這種年紀不大的先天之境,哪怕他一輩子就是眼下的先天實力不再變強了,以他的年齡,今後還有很漫長很漫長的一段路途要走。
而且他背後還有師門。
這就讓他的威脅直接放大了十倍還多。
所以對陳玄策的親人下手絕對是一個臭的不能再臭的注意,那除了能叫他恨得刻骨銘心,屁用也沒有。
哦,對了。
或許在殺了陳玄策母親和弟弟之前,能從他們嘴裏掏出化解極樂丸的法子來。
所以聽到忠德郡王提到了陳玄策的家人,寧塵根本就不說話。
這些事兒讓何卓去跟他解釋去。
“……”
八王爺捏了捏自己的眉心,他就是想要林如海死,所以必須解決了都快要成為林如海女婿了的陳玄策,怎麽就這麽難呢。
“王爺。現在林如海手中握著新聞報,政治敏感,這個節骨眼上把他殺了……”
全天下都會嘩然的吧。
如此肆無忌憚的行刺朝堂重臣,而且還是一個在士林中頗有名頭的探花郎,這先天上就會引的士民反感。而且明眼人都會把懷疑的目光投注在八王爺他們哥幾個身上。
還有賈家也會被深深的刺激到,後者再沒落,他們在開國勳貴之中的影響力還是有的。
皇帝如果趁機再做些手腳把‘不顧國事因私廢公’之類的屎盆子扣在了這幾個王爺頭上,哪怕明麵上什麽也牽扯不到他們,但無形中丟失的‘路人緣’可就太多太重了。
如林如海這種人,最好的‘死’法就是病死病逝。
真正明刀明槍的殺人,就已經是下下策了。
“何況敵明我暗,敵弱我強。林如海身邊就一個陳玄策在側,王爺暗中卻握有黑魂,又有老仙長助陣,強弱懸殊也。以學生之見,王爺想要殺陳玄策易如反掌。到時隻需使人往陳家丟一封信,約他幾時在城外某地相見,他豈敢不去?”
那一母一弟,在必要時候反倒能成為了陳玄策的累贅和牽絆。
忠德郡王臉上這才露出了一絲笑容。
這不是自己殺不了那個膈應人的家夥,而是為了大局著想,自己沒去殺他們。
不過在寧塵老道和何卓退下去後,他臉上的笑容就一下子收斂了。
報紙的影響力是越來越大了。泰昌帝沒有拿那東西來攻擊他們這些個兄弟,亦或是繼續刷自己仁慈愛民的好名聲,而是拿來辦正事了,這有點叫忠德郡王意想不到,卻也更叫他嫉恨。
獨自一人坐在書房裏,皺眉想了小兩刻鍾,外頭響起了門扉被輕輕推開的聲音,然後一股幽香便傳入了他的口鼻。伸手一抱,一個嬌柔身軀已經輕輕的落入他懷裏。
丁夢伏在忠德郡王耳邊說了幾句話,後者精神立刻就提了起來。
“好!”
這種事兒隻要對方有回饋,那就是一大勝利。
“那個家夥,嘴臉太惹人厭,兩眼色眯眯的,非是王爺你拉攏他們,我定挖下來不可。”
“哈哈,竟然惹怒了美人,本王豈能輕饒他?待大事可成的那一日,看孤為美人好好出氣。”
忠德郡王精神大振。
看來林如海是真的不能死,竟還起到了這般意想不到的大用,現在就是別人要殺林如海,他都要幫著保護了。
林如海、陳玄策全不知道這兒發生的一幕。他們現在正各忙各的呢。
林如海現在整日裏恨不能人都泡在稿子中,《新聞報》已經公開向全天下邀稿了。
因為泰昌帝提出了一個問題,他自己在朝堂上找不出一個滿意的答案,所以他要問一問全天下的人——為什麽這國家錢糧賦稅從太上十五年起,就再沒增長過。
難道三十年過去了,天下士農工商就一點也沒有發展嗎?
人口就一個也沒有增多嗎?
怎麽錢糧賦稅就不光不見上揚,反而連年下挫了呢?
泰昌帝現在就向全天下人發問,這到底是怎麽了呢?
是什麽原因造成的這一情況呢?
國庫收入連年下挫,這可是天大的事兒,不可不慎重。
他可不想讓自己的子孫後代無奈的去提高稅額,然後叫天下黎民蒼生受苦。
這是千百年來從未有過的事兒。
往年朝廷出了問題,那一個選擇就是得過且過,第二個選擇就是變法。
不管是李唐的租庸調製改兩稅法,還是趙宋的王安石變法,那都是一個選擇。
但那都是朝廷做出的決斷,從來沒有帝王問道天下的。
泰昌帝許諾天下之人皆可來信來言,隻要有道理,他必不惜重賞。
因為看似鼎盛看似繁花似錦的大周皇朝,實則已經有小毛病露出來了,這些小毛病短期內壞不了大周朝的國勢,但長期看呢?
是人都知道應該在大病還是小病的時候就掐斷它的苗頭,防患於未然。
所以泰昌帝是很誠懇問道於天下的。
新聞報上還會從中擇選一些‘名家名文’刊印出來,大家對之如果也有不同意見,那也盡可以來文反駁。
此文一出,那傳播出去後的影響力可想而知。
等到五日後的再一期《新聞報》,那上頭直接刊登了戶部尚書的文章,這位年紀快七十歲的老尚書,非常幹脆的提出了‘改革稅製’四字。
驚呆了無數人的眼球!
改革稅製雖然不如變法那般犀利,但也叫無數人誠惶誠恐。
也所以,這報紙刊發以來的第一個大熱點正是出爐了。
無數人都在猜測那到底是老尚書的意見,還是泰昌帝本人的意見。然後全國各地的信件文章就雪花般的飛到了報社。
裏頭不乏一些已經致仕的重臣名宦,亦或是士林中影響不小的文人雅士。
林如海、盧文正人都要被各地飛來的文稿給湮沒了,然後他們還要整理出一些個有名有姓之人的意見送交宮中,給泰昌帝過目,這工作量是很大的。
然後報社的書吏文員之流數量就一增再增,盧文正先就把自己的不少後生塞了進來,接著林如海也把賈環、賈琮、賈蘭塞了過來,他們的任務並非是閱讀文章來件的內容,而隻是整理編輯名人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