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一開始,我隻想做演員> 第683章 破紀錄!

第683章 破紀錄!

  《燃燒》一部流暢的懸疑劇情片,不僅讓我們看到了令人窒息的表演,更處處充滿著比什麽都更重要的原創性和創新性。哦對了,它其中的貓叫聲是我聽過的最令人毛骨悚然、血液停流的貓叫了。——《衛報》


  《燃燒》有著世界最一流的攝影和配樂——講述一個因過分癡迷的愛而產生的悲劇——是個從頭到腳都一流的懸疑驚悚片——《銀幕》


  媒體場的評價出爐。


  觀點比較一致認為片子堪稱經典!

  然後,讓人驚訝的事情發生了——場刊打分3.8分,破紀錄了!


  去年的《又一年》,場刊最高分,才3.4分…


  ……


  事實上,在小圈子內部,大家討論起來,還是比較公認一個說法:沈林的確是個電影奇才,也的確是才華橫溢,這些年來拍的賣座的電影一部比一部賣座,很多都是現象級,卻始終都不敢碰文藝電影,想必在這一塊兒上,還是自知水平有限的。


  甭管這是不是在說酸話,還是在全麵性的不如之後在尋找心理平衡,至少這個說法,是真的廣泛存在的——事實上,玩文藝電影的和玩商業電影的,的確是會彼此瞧不起!


  文人相輕嘛!

  所以,沈林折騰的《燃燒》入圍了金棕櫚之後,有不少人暗暗表示可能會是滑鐵盧…


  這種說法得到了不少人點讚!


  這不是一個人的看法,而是整個中國電影圈內部相當一部分文藝電影擁躉們的集體看法。


  當然,很少有人當著沈林的麵說什麽。


  畢竟現在是商業電影的時代,大林子的電影賣的太好了,除了一幫電影專家隔著屏幕罵一罵他的庸俗外,再也沒有其它人敢說什麽了!


  關於沈林是戛納嫡係這個事,其實是公認的!

  電影圈不僅是藝術圈,更是一個封閉式、外人甚難闖入的“人際圈”。


  戛納是存嫡係的,甚至,歐洲三大電影節都有嫡係之說。


  與中國人頭腦中“走後門攀關係”甚或“潛規則”概念不同的是,戛納“嫡係”的形成更多源自西方社會裏“圈子”的傳統與現象。


  法國人是熱衷並嚴格恪守圈子法則的,這不僅僅存在在電影圈,更存在在時尚界、商界甚至各行各業。


  “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進了“家門”就要恪守“家規”,並且必要時,團結起來一致對外。


  戛納電影節就是扇高級大宅門,藝術總監的角色大抵相當於守門人兼管家,自然不是什麽人都有資格走進這扇門。


  而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之中,生成國際化的嫡係大家庭則是一件更為玄妙的事情這和中國人眼中的“關係”又不一樣。


  嫡係當然是仰仗親密曆史的,但其形成並非是胡作非為或者純粹金錢交易就可以得到的,至少需要在藝術風格、思想表達、創作視角、身份背景等各方麵滿足戛納符號的高期待,強求不來。


  戛納對嫡係的重視和培養讓門外的人隻有羨慕的份,至少,每一年嫡係導演們都可能獲得一次全球閃光燈的注目,而他們的電影海報則可能被印上戛納電影節的圖標這一電影營銷的殺手鐧將幫助他們在電影市場中脫穎而出。


  戛納係導演的名字在迷影圈幾乎人盡皆知,達內兄弟、肯洛奇、邁克李、拉斯馮提爾、阿莫多瓦、河瀨直美、錫蘭等等…


  多嘮叨幾句天才少年多蘭,所謂幸運必不是憑空從天上砸下來的餡餅,從19歲與戛納發生關係之後,多蘭就一路搭乘戛納快線實現進階式成長。


  25歲的他與電影界的神話級元老戈達爾並列拿下評審團特別獎,在頒獎典禮哭紅了雙眼,還鼓勵全世界的電影少年不要輕易放棄夢想,最後和評委會主席坎佩恩如母子般深情擁抱。


  多少雙眼紅的藝術青年唯有慨歎:這究竟是憑什麽?

  才華天分與獨到的思維眼光當然是第一要義,有機會被相中的運氣也是必不可少。


  但是天才少年在全世界並非少數,多蘭的幸運除了滿身才華以及被看見的機會,還得益於他渾身上下充滿著被戛納熱切需要的各種元素:


  加拿大魁北克法語區出生成長,能說英法雙語,演藝世家背景,4歲就出道做演員,十幾歲就在當地積累了一定的名氣與口碑,長相氣質佳,同性戀身份,性格內斂不浮誇,年輕…


  這一切簡直就是為戛納而生。


  沈林也差不多…


  隻不過,戛納他的重視,一開始隻是因為電影,後來才是中國市場…


  隨著中國電影市場高速發展,從商業市場方麵考慮,戛納越來越需要拉攏整個中國電影產業,來戛納中國買家也越來越多;


  否則,戛納70周年,也不會請了範兵兵去做評委…


  沈林現在是華語電影領軍人物,與他交好意味著與中國市場交好。


  ……


  原時空,這一屆戛納沒怎麽宣傳,網友們了解更多的是範兵兵的仙鶴裝…


  因為很多專家說什麽‘在法國文化中,仙鶴被視為惡鳥,更是愚蠢和淫蕩的象征’…


  這尼瑪純粹沒事找事!

  事實上,法國人也都喜歡仙鶴,甚至認為如果在夢中見到仙鶴,就預示著會見到親切的人,並將有幸福的事發生。


  單就語言文化而言,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喜好和偏惡。


  作為我國象征的國寶大熊貓,是眾多***國家所不待見的動物,難道有人會因此跳出來說大熊貓在別人的文化裏是不好的意義,它就不配出現在代表國家的公共場合?

  為什麽針對範小胖?


  還是因為沒作品唄,而且這身打板確實讓人驚豔…


  大家還是願意看人出糗……


  多好的新聞啊,精心準備了一年,結果成了國恥!


  當然,也跟華語片失落有關係——沒得討論,隻能把注意力集中到範小胖身上。


  今年不一樣,《燃燒》首場放映,通稿已經發往國內…


  各種吹噓——時光傳媒買斷了《燃燒》的國內版權,想運作上映。


  其實,從國際地位來說,現在的歐洲三大電影節,也是江河日下。


  奧斯卡,那才是真的如日中天。


  有人說什麽,從電影藝術來看,歐洲三大電影節的含金量高於奧斯卡,因為更加開放和客觀,奧斯卡不算國際性的電影節,它建立的初衷是激勵美國電影工業而不是電影藝術。


  可是,你要問所有的導演、影帝、影後,更願意拿奧斯卡還是歐洲三大?

  我想沒有人會選後者!

  就算如此,歐洲三大電影節在國際上的話語權,尤其是在電影藝術上的批評權,也比咱們國內高了不知道多少!


  經常是這樣,你的電影拍的好不好,你自己的國家說了不算,就算都說好,到了國際上,人家也不承認,你必須跑過來,找人家歐洲的大師們看一看,認可了,你才能在國際上叫得響名號!


  這個挺悲哀的!

  但卻是事實,老謀子、吟詩小達人怎麽混出來的?


  都是現在歐洲揚了一波名啊!

  沈林也一樣,戛納獲獎之後,大家才認可他…


  但誰也沒想到《燃燒》會這麽離譜——場刊打分直接破了記錄!

  3.8分!

  ……


  “《燃燒》讓戛納Burning了!”


  “《燃燒》,戛納場刊最高分!”


  “《燃燒》創戛納電影節場刊評分新紀錄!”


  第二天,微博已經瘋了,到處都是《燃燒》…


  時光視頻的沈林戛納專訪,點擊量迅速攀升到了2000萬人次…


  很多人甚至不知道戛納場刊是什麽東西,但創紀錄,還是沈林的電影,就夠了!

  “我是看了村上春樹的《燒倉房》得到的靈感,同時也對很多年輕人的憤怒有共情,”


  “為什麽選擇美國作為故事背景…其實跟尺度關係不大,最主要還是因為我們國家蒸蒸日上,階級壁壘並沒有想象中那麽嚴苛,但是美國就不一樣了,底層是真的底層,富人也是真正的富人!”


  “場刊打分意味著媒體好感度,能不能拿獎還要看評委的想法…去年的《又一年》也是場刊最高分,最終一獎未拿。”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