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綠珠> 綠珠石崇相傾慕

綠珠石崇相傾慕

  第一章


  話說三國鼎立,群雄爭霸,經過幾十年戰火,魏滅蜀,晉篡魏,公元265年,司馬炎稱帝,國號晉,紀年泰始,與偏安江南的吳國共存於世。此時,晉大將軍羊祜上表晉武帝司馬炎,表陳吳主孫皓失德,請求伐吳,一統天下。可惜司馬炎隻想著品嚐當皇帝的滋味,對羊祜的表奏置之不理。


  晉鹹寧四年(公元278年),羊祜的身體越來越弱,自知不久於人世,於是入朝辭官,請求告老還鄉養病。在朝廷上再次向司馬炎重提伐吳之事,並推薦右將軍杜預接替自己的大將軍一職,司馬炎沉吟不語。


  羊祜回到家後悶悶不樂,病情加重,已幾天難以進食。司馬炎聞訊後親自駕臨羊府問安。武帝急匆匆闖到羊祜病榻前,大咧咧嚷道“你這個老東西,整天在我耳邊‘伐吳伐吳的’喊,如今喊出病了吧?”


  誰知,麵容槁枯的羊祜正在床前焚燒其伐吳奏稿,並不理會前來看望他的武帝。司馬炎大驚,試圖阻止“大將軍,如此重要奏折,燒不得,燒不得的。”


  羊祜甩開晉武帝,竭盡全力,大聲向武帝吼道“自古有誌明君,必成一統大業,臣屢奏未果,屢勸不聽!主公呀主公,如此千截難逢的機會,臣眼睜睜看著主公坐失也!此稿不燒,還有何用啊……”說罷口吐鮮血,倒地而亡。


  司馬炎輕輕地撫摸著羊祜的屍身,不禁失聲痛哭起來。他收拾好未燒盡的殘稿,回宮後以殘稿明誌,立即拜杜預為鎮南大將軍,命其著手準備伐吳之戰。


  這時,吳國名將丁奉、陸抗已先後亡故,吳主孫皓更是荒淫殘暴,常常大宴群臣,宴畢令大臣相互啟奏他人過失,並將有過失的大臣用盡酷刑剝臉皮的、挖雙眼的、割鼻子的,令滿朝文武個個人心惶惶。


  益州刺史、龍驤將軍王濬聽聞吳主暴行,上疏司馬炎請求伐吳。鎮南大將軍杜預也有表同時上奏,具陳伐吳之事。武帝閱表後思索良久,覺得伐吳時機已經成熟,終於下了決心,要成就一統霸業。


  其實晉武帝不是不想伐吳,而是以尚書仆射、魯郡公賈充為首的大部份朝臣反對伐吳。本來進退兩難的武帝突發奇想,幹脆將賈充直接推到伐吳的峰口浪尖上,看你還有何話說!

  鹹寧五年(279年)十一月,武帝任命鎮南大將軍杜預、鎮東大將軍琅琊王司馬伷領兵十萬出塗中;安東大將軍王渾出橫江;建威將軍王戎出武昌;平南將軍胡奮出夏口,各引兵五萬,皆由杜預統一指揮。又派遣龍驤將軍王濬、廣武將軍唐彬各領水軍三萬占荊州,下江陵,沿長江東下,冠軍將軍楊濟出屯襄陽;拜魯郡公賈充為大都督,節製各路人馬。


  賈充急了,他連忙上表,說是“西邊常有外族侵擾,幽州還有戰事未了,如今天下百姓受長年戰亂之苦,加上糧穀欠收,此時興師伐吳,恐怕不是時候”,還推托說“微臣已年邁體衰,難當重任”。


  晉武帝閱表後十分不高興,直接下詔給賈充“魯郡公年邁不能征戰,朕便親自督陣,出兵伐吳。”


  賈充無奈,隻好拿了節杖,坐守中軍,南屯襄陽,總督各路軍隊。此時伐吳已是大勢所趨,管你賈充消極不消極,晉軍水陸兵二十八萬,戰船數萬艘,已浩浩蕩蕩合力攻占吳地,直指吳都建業。


  且說晉軍陸路統帥杜預,率軍一路掩殺,與王濬的水軍幾乎是齊頭並進,直逼吳國第一門戶、軍事重鎮江陵。此時鎮守江陵的是吳軍車騎將軍、都督武延。這武延武都督非同小可,他身長九尺,麵如紫檀,一臉絡腮虯髯,頗有幾分鎮宅門神的氣概。武延從小習武,練就一身超人武藝,手執一雙八十斤重的驚天霹靂錘;他兼通曉軍事,勇而有謀。此人十分高傲,根本不把杜預放在眼裏。他命驃騎將軍孫歆紮兵夏口,讓當年赫赫有名的戰將陸抗之子、伏威將軍陸景領水軍從水路迎擊。


  不想孫歆邀功心切,不待陸景出戰,便搶先引兵上岸,迎擊晉軍虎威將軍周旨率領的先頭部隊。周旨剛與孫歆交手,不及十個回合,揮兵便退,這孫歆不知好歹,以為晉軍不堪一擊,在馬上連聲大笑道“如此豆腐兵,我加點豬肉將他們燉成老豆腐吃了。”言罷手中銀槍一揮,領兵掩殺過去。


  哪知追殺不到二十裏,便到一條長長的山穀之中,隻聽一聲炮響,孫歆被斷了後路。周旨殺了個回馬槍,將孫歆所部團團圍住,吳兵死傷不計其數。幸得孫歆勇武,拚死殺出重圍,領著百餘殘兵敗將,灰溜溜逃回夏口。


  卻說陸景見孫歆搶先出兵,他忙率戰船千艘,浩浩蕩蕩溯江而上,迎戰王濬。哪知王濬的戰船更多更大,如潮水般從上遊壓將下來,陸景一見,並不慌張,指揮戰船後撤。陸景的戰船行不到十裏,看見江南一片火光,江畔升起一麵帥旗,上書“晉帥大都督杜預”。陸景大驚,忙棄船登岸。軍士們尚未登岸完畢,已被晉將張尚殺了個正著。陸景擅長水軍,陸戰並不在行,與追趕而至的王濬麾下猛將張尚交手不到三個回合,心慌手軟,竟被張尚擒獲,押回水軍大營。


  王濬見生擒了東吳伏威將軍陸景,忙令鬆綁,親迎上前言道“士仁兄委屈了。濬久仰令尊陸抗威名,惜吳主無道,喪盡天良,士仁兄何不與我共事大晉,共圖大業?”


  陸景怒斥道“啐!那司馬炎狗賊亦非善輩,篡魏謀權,景亦與之不共戴天!而今兵敗,落入賊手,要殺便殺,不必多言!”


  王濬再三相勸無果,隻好令刀斧手押解陸景到帳前斬了。


  連續三日,周旨在夏口城下引誘孫歆出戰。孫歆一邊緊閉城門拒陸上來兵,一邊緊鎖水寨,拒水上來敵。杜預命周旨撤去陸路兵士,猛攻水寨,孫歆難以抵擋,隻好棄城逃往江陵。剛逃了兩三裏,被周旨領軍截住。孫歆無奈,拍馬搠槍迎戰。


  晉軍中衝出一員戰將,喝道“偏將於翎來也,孫歆小兒快快下馬受死!”孫歆大怒,銀槍一挑,便將口出狂言的於翎活生生挑於馬下,一命嗚呼。晉軍中又一員偏將拍馬衝來,高聲叫道“殺我師弟,許龍我必報此仇!”孫歆也不搭理,將那銀槍舞動如旋風般朝那許龍戳來,許龍被虎虎生風的銀槍戳得個眼花繚亂,稀裏糊塗的被銀槍戳進喉嚨,倒於馬下。周旨見孫歆殺瘋了,不敢貿然迎戰,稍一遲疑,孫歆竟然殺出重圍,隻身朝江陵方向疾馳。周旨忙令弓箭手齊齊放箭,可惜孫歆已絕塵而去。


  正當周旨扼腕歎息時,隻見遠處銀光一閃,從鬆林間殺出一彪人馬,為首者身著銀鎧銀甲,騎一匹豹斑銀鬃馬,執一杆紅纓雪龍槍,截住了孫歆。


  孫歆拚盡全力,與銀裝小將廝殺,兩杆槍如同呼呼作響的眼鏡王蛇,吐著血紅的信子,絞纏在一起。終究是銀鎧小將年輕氣盛,他賣了個破綻,回馬要走。孫歆欲搶上一步刺他,銀鎧小將回馬一挑,將猝不及防的孫歆挑落馬下。早就摩拳擦掌候在一旁的五名隨從一擁而上,將那孫歆戳了個滿身窟窿。


  周旨率兵趕去,隻見銀鎧小將手持銀槍英姿勃勃地也趕了過來。乍一看,不禁讓人想起當年百萬軍中救出阿鬥,策馬飛越長板坡的孤膽英雄趙子龍!小將在馬上作揖言道“末將奉王濬王將軍之命,聽候杜將軍指揮。”


  周旨見眼前這位英俊小將眼生,笑道“哈呀,你立了頭功!請問小將軍大名?”


  小將答道“末將石崇,係王將軍麾下刀斧校尉。這五位是我的修武生死兄弟帥仁、曹義、賁禮、尤智、周信。”


  周旨歎道“石校尉年輕有為,武功過人,確有當年常山趙子龍的威風呀。”


  誰說不是?其實石崇從小就推崇趙子龍。常為“一身是膽”的趙雲激動得熱血沸騰。特別是子龍百萬軍中救阿鬥,幾乎成了石崇一生效仿的楷模。他總結為三條玉律一是趙雲的武功蓋世;二是趙雲的一身是膽;第三也是最重要的,趙雲得到了曹操的“免死金牌”。試想,如果不是曹操看中趙雲,要收為己用,下令隻要活的,不許傷其性命。即便趙雲武功再高,或許也隻能與阿鬥一同落個萬箭穿心的下場。這“免死金牌”,足夠石崇琢磨一輩子,為之經營一輩子。


  閑話少敘,高興異常的周旨遂命石崇隨軍,一同往江陵殺去。


  江陵,山雨欲來風滿樓。


  東吳守將武延聞報陸景與孫歆被殺,別無他法,隻好一麵十萬火急飛馬報吳主孫皓,一麵備足糧草,打算死守江陵城。


  吳主聞報,也慌了手腳,連忙欽命丞相張悌為軍師,率左將軍沈瑩、右將軍諸葛靚一共十萬人馬急馳江陵救援。


  杜預令王濬率軍截住張悌,自己親領大軍包圍江陵。


  張悌被阻,寸步難移。武延等候援兵無望,決定放棄江陵,突出重圍與張悌匯合,以圖集中兵力守護吳都建業。


  晉軍帥帳之中,杜預親自召見了石崇,擢拔為偏將軍。石崇氣盛,謝過杜預後請求立即領兵攻城。杜預許諾,點撥五千精兵會同石崇率領的五百修武兵一並交石崇指揮,即時攻城。


  石崇率精兵來到城下,他一馬當先,五勇士一字排開,隻見石崇將那銀槍往城頭一指,喝道“武延匹夫,快快開城投降,免你一死!”


  此時武延正要開城突圍,見居然有人攻城,隻帶少量兵馬,一衝出城門,手中那對驚天霹靂錘,徑直向石崇砸來。


  石崇銀槍一擋,一時竟感到虎口被那驚天霹靂錘震麻了。石崇勉強招架了十餘回合,那五勇士也拍馬向前,圍著武延,欲助石崇一臂之力,哪知五勇士與石崇聯手竟然也非武將軍對手,隻好撤退。武延哈哈大笑“誰個敢擋武爺爺去路!”周旨見勢不妙,拍馬向前,與武延戰了十多回合,也敗下陣來。偏將洪濤大叫一聲“周將軍且歇息,待洪某收拾了這武銅錘!”說罷舉起手中大刀,朝武延砍去。好個霹靂錘武延,他頭一偏,順手一錘,竟將洪濤打得口噴鮮血,倒在馬下,一命嗚乎!

  杜預急了,忙招呼十員戰將,將那武延團團圍住,走馬燈般捉住撕殺。武延並不著急,左擋右錘,又將兩員大將錘於馬下,這才高呼一聲“你武爺爺暫不與你等玩耍,有本事明日再戰。”說罷回馬,從容進城。杜預幹瞪眼毫無辦法。


  次日,杜預求攻城良方,眾將麵麵相覷。石崇卻再次請纓出戰。杜預歎道“武延有昔日魏國猛將許褚之勇,還是先將城池團團圍住罷。”


  石崇道“伐吳時間緊迫,奈何?”見杜預沉吟不語,石崇又道“末將拚一死戰,也要將那武延引出,大都督再請出十員大將圍著戰他一天,戰到他精疲力竭,再圖擒之。”


  杜預應允,並調各將選址設伏,密切注視石崇攻城情況。


  話說石崇引五千精兵到了江陵城下,便高聲罵道“武延老賊,昨日我力氣稍乏,不曾得收拾你這虯髯老兒。今日敢出城再戰否!”


  城上武延聽得哇哇直叫“白臉小子,等著你武爺爺將你錘扁了!”言罷操起那對驚天霹靂錘,拍馬衝出城來。


  這一仗好看武延那對驚天霹靂錘左晃右劈,輪番砸向石崇,石崇的銀槍則左挑右戳,靈活地躲閃著,眼看戰了十幾回合,自己已氣力難支,石崇便虛晃一槍,要往後撤。誰知武延馬快,搶上一步,揮錘便直向石崇砸將下來,石崇驚出一身冷汗,縱身一躍,滾落下馬,可憐那匹跟隨石崇征戰的豹斑銀鬃馬被攔腰砸斷,重重地向地上倒去。


  這一錘下得太快,五勇士愣了一會兒神才反應過來,連忙拍馬上前救助。此時武延正瞪圓雙目,甩動虯髯,舉著雙錘得意地“哇哇”叫著尋覓石崇屍體呢。說時遲那時快,豹斑銀鬃馬高昂的頭剛剛轟然倒地,斜地裏卻戳出一杆銀槍來,正挑中武延咽喉,可憐威震三吳的一代梟雄,被石崇這無名小將挑落馬下。這是石崇多年來自己摸索出來的絕活,名叫“穿襠鎖喉槍”,名字不好聽,但十分的實用。他是趁馬匹倒下或馬匹出現異常動作時,騎手巧妙靈活地斜穿馬匹襠部,從另一側鑽出,順勢槍挑對手咽喉。其妙處有三一是麻痹對手,以為你已隨馬倒下;二是鑽襠時有馬身遮掩,對手不知你過馬襠時有何動作;三是穿襠出來之時,十有對手正在尋你,咽喉正好暴露在你的槍最好攻擊的位置。


  這穿襠鎖咽槍雖然挑中了武延的咽喉,卻稍稍偏了些許。武延的頸脖“咕嘟嘟”冒著鮮血,人卻沒死,他掙紮著要用銅錘挺立起自己的腰身。石崇剛想再補一槍,那武延突然雙目圓瞪,張著嘴含混地高叫“要殺便殺,來,來,來,你武爺爺等著你小子的銀槍!”說罷噴著鮮血哈哈大笑。石崇不禁肅然起敬,欲收起銀槍,不想武延使盡全力一錘打來,石崇邊閃身邊槍挑銅錘,那銅錘竟重重地回砸在武延頭上。


  武延斃命,杜預大喜,立即揮師入城,占領江夏。


  是夜,杜預親自出城,命軍士抬著全豬全羊到石崇營地犒軍。此時石崇也正與他的修武子弟兵們擺酒慶功,聞說杜大將軍親自犒軍,石崇忙迎出帳來。杜預不與石崇搭話,徑直到慶功宴上,將士們幾麵擺的一律是一葷一素一碗酒,而石崇的幾麵上竟隻有一素一碗酒。杜預忙問何故?石崇答曰“無我修武弟子,何來石崇之功!崇便是隻有一碗肉一碗粥,也先讓我修武弟子們食之。”


  杜預“何謂修武弟子?”


  “末將從軍前曾在益州王濬刺史手下為吏,後經王大人舉薦為修武縣令。在修武,結識了帥仁、曹義、賁禮、尤智、周信五位壯士,號稱‘修武五匹狼’,他們手下各有百餘弟子,個個凶悍異常。王濬王大人上疏伐吳時,亦來信命我隨之從軍,末將所率之軍士,便是他們五位壯士的五百修武弟子。”


  杜預甚是感動,親自把盞向石崇敬酒。席間,杜預問道“聽口音,敢問石將軍可是渤海人氏?”


  石崇答道“末將正是渤海南皮人氏,生於青州。”


  “石將軍可與我朝之前輩石苞大司徒是同鄉呀!”


  石崇笑而不答。


  石崇隨扈忍不住說“石大司徒正是我家石將軍的父親。”


  “哎呀呀,失敬,失敬!老前輩是我等敬重之人,不想青出於藍,石將軍如此年輕便立此大功。”當下命人上奏朝廷,為石崇請功。


  石崇謙遜地作揖“末將借杜將軍神威,為朝廷初效薄力,不值一提。”


  杜預好奇問道“石將軍,令尊如此威名,為何你卻隱姓埋名,不露聲色,個人默默奮鬥?”


  石崇淡淡一笑“弱苗欲成,豈可傍大樹而挺乎。”


  原來,石崇之父石苞原為魏國之重臣,拜鎮東將軍、東光侯。石苞挺司馬家族有功,是司馬家族篡魏立晉的得力功臣,晚年官至司徒。


  石苞生六子老大石越、老二石喬、老三石統、老四石浚、老五石俊,石崇最小。


  石崇年少敏慧,勇而有謀。二十歲便考取功名,其父石苞大喜,即在京城為石崇謀取了一份好差,石崇卻婉言拒絕了,他對父親言道“父輩蔭澤,兒輩隻能觀之、效之、敬之,切不可借蔭而蔽之。”


  石苞臨終時,將家中巨額財產分給他的兒子們,可隻分了五份,五位兄長一人一份,唯獨不分給石崇。石媽媽覺得太不公平,問石苞何故如此不公?彌留之際的石苞吃力地抬起手臂,指指上天,氣息微弱地說道“吾觀崇兒,吉人天相,年紀雖小,氣度不凡,將來定有天賜,不受家族財物也!”


  石崇聽後,沉默不語。


  273年,石苞病故,石崇不辭而別,隻身離家,不知去向,似乎已“人間蒸發”。家中兄長們急得四處找尋,竟無半點蹤影。兩年後才隱約得到石崇的一星半點消息,據說在益州自謀一份文案差事,他文筆流暢,作風嚴謹,更由於他“好學不倦,為疾自解,”頗受益州剌史王濬之賞識。不久,王濬推薦石崇任修武縣令。279年冬,晉主伐吳,王濬見石崇才思敏捷,文筆犀利,更有一身好武功,便勸他投筆從戎,跟從自己南下伐吳,以謀取一個大好前程。於是石崇便在修武縣招募了五百兵士,前去王濬將軍麾下報到,隨王濬出征。此次王濬命石崇馳援周旨,才引出石將軍舍愛騎槍挑武銅錘的佳話。


  次日,杜預命石崇率一萬人馬南下廣州、交州,自己率大軍攻占沅湘。同時,王濬也從水路直下,迎擊張悌水軍。


  無需多少時日,杜預大軍已攻克沅湘,武昌守軍投降。王濬水師則用火攻,燒毀了張悌布在長江的層層鐵索防線,破了張悌水軍,斬殺丞相張悌及左將軍沈瑩,俘獲了東吳重臣、右將軍諸葛靚,直抵石頭城下。


  最後各路軍馬合力圍攻建業,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三月,孫皓不得不開城門親自迎降,吳國滅亡,三國歸晉。


  且說石崇領兵南下,一路上吳軍聞石崇之名,棄城的棄城,投降的投降,不到兩個月,晉旗已在廣州等兩粵各郡縣飄起。


  然而交州太守馬昆卻拒不投降,堅守郡所龍編,誓死要與石崇拚個你死我活。


  此馬昆非同小可,為官一世是清風拂拂、鐵骨錚錚。他祖籍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一帶),係東漢伏波將軍馬援之後,三國時蜀漢驃騎將軍馬超的宗親。他從小就對先祖馬援南征交趾之壯舉異常崇敬,對五虎上將馬超馬孟起之威更是仰慕非常。其祖父曾隨衛尉馬騰起兵反曹操,兵敗後流落交趾。


  馬昆從小就有一股子俠義之氣,為官後清正廉明,在百姓中頗有口碑。


  石崇率兵攻龍編城半月有餘,竟未損馬昆分毫。昔日吳地一向太平,民眾安居樂業,對戰事很是反感,因而此次石崇來攻,反而激起了交州民眾的守城決心。石崇聽說馬昆也是個豪爽而重義氣之人,思索再三,決定出奇招,先兵退三十裏,命帥仁代掌兵權,然後派周信進城麵見馬昆,要求隻身進城與之和談。


  這馬昆果然豪爽,“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於是他大開城門放石崇進城。


  石崇來到龍編城下,隻見城門正中站立著馬昆,百名武士雄糾糾地排列兩邊。千名少女穿著鮮豔飄逸的彩裙,載歌載舞,隆重歡迎這位孤膽英雄。城門內,裏三層外三層的圍滿了群眾。


  馬太守一見石崇,未及寒暄便情不自禁歎道“名震三吳的虎將竟是一位翩翩美男,與吾之宗親孟起公是何等相似!”


  石崇卻一把拉住馬昆,低聲道“馬公,季倫此次拜會,是交朋友,忘年之交,應一切從簡,豈可勞師動眾?”


  馬昆一聽,哈哈大笑,連忙爽朗地一揮手“石將軍言之有理,統統撤了!”說罷與石崇攜手入城,逕直去往府邸。


  是夜,馬昆設盛宴招待石崇。石崇得知,立即請求馬昆撤去宴席。馬昆讚道“石將軍真是廉潔自律之楷模也。”於是他隻設便宴,請了幾位官員作陪。


  參加便宴的人雖不多,氣氛卻很融洽。豈知那交州守備餘競舟不服,趁敬酒之機突然拔劍刺向石崇。石崇也不躲避,隻敏捷地用手牢牢地捏住劍身,盡管如此,利劍還是淺淺地刺了石崇皮肉。宴席上官員和侍眾們大驚失色!

  血,順著劍鋒浸了出來,滴在石崇的酒觥之中。


  馬昆大喝道“餘守備!你為何幹此雞鳴狗盜之小動作?給我拿下!”


  石崇捂著傷口笑道“餘守備莫非是以劍相勸,望崇為一統江山而效命,為交州百姓而舍身麽?如此……真朋友也。”


  餘競舟見石崇的確勇武,自己根本不是其對手,於是眼珠子一轉,丟了手中寶劍,跪地作揖道“石將軍如此大誌寬宏,餘某願領一死!”


  石崇言道“餘守備不必如此,隻望我等能盡釋前嫌,同進退,共榮辱也。”


  馬昆二話不說,走到石崇麵前,拾起餘競舟的佩劍,往手指上一抹,鮮血滴入石崇帶血的酒觥之中。他將二人滴入鮮血的酒觥中的酒一分為二,舉觥明誌,領交州郡全體官員降晉。兩人高舉酒觥,一飲而盡。


  當天下午,石崇兵馬進駐交州各郡縣。


  是夜,馬昆安排石崇下榻官舍。石崇高興異常,連夜修書上奏,保薦馬昆留任交州太守,餘競舟為輔博將軍。


  勞累了一天的石崇剛剛歇息,卻聞待從輕聲來報,說是餘競舟餘守備選送了兩名府中麵容秀美的侍女來侍奉石將軍,還用精美玉盒盛了十枚南珠一並送來。這南珠非同小可,是珠中之珍品,隻見枚枚如指頭般大小,璀燦奪目。


  石崇微笑著看看兩位嬌嫩嫵媚的南國女子,言道“二位美女來此何意?”


  二美女羞言道“餘大人命我二人侍奉將軍。”


  石崇正色道“二美女可聞到石某鎧甲上的血腥麽?”


  二女大驚“石將軍饒命。”


  石崇笑道“無礙,你等今晚隻管安心歇息。”當晚石崇和衣獨自在門檻上靜坐一個通宵。


  次日,石崇帶著二美女和十枚南珠麵見馬昆,他淡淡地對馬昆言道“餘守備以美女珍珠賄崇,何意?”


  馬昆大惑不解“竟有此事?”遂召餘競舟當麵詢問。


  餘競舟無言以答。


  石崇說道“餘守備莫非想陷崇於不義麽?”


  馬昆怒道“此小人所為也!”下令將餘競舟斬首。


  石崇道“馬太守若重情誼,何不代崇將珍珠變賣,饋贈於窮苦百姓,以解戰亂給人們造成的疾苦?”


  馬昆折服,遂與石崇結為八拜之交。


  石崇獨闖州府,隻身說降馬昆,拒美色拒錢財的故事傳遍整個交州。說來也怪,這故事宛若明月夜撩撥人心的一支魔曲,引出了名傳千古的晉代第一美女——綠珠。


  吳國之時,交州設合浦郡,治所龍編。合浦郡領合浦、南平、蕩昌、徐聞、毒質、珠官六縣。六縣中合浦縣最大,南瀕北部灣,東接徐聞,北與廣州府玉林郡相銜。


  正是合浦北麵與玉林郡相銜處,有座雙角山,山下一條清流蜿蜒而過,古稱博白江。此地雖是山區,層巒疊嶂,山山相連,卻是個遠近聞名的“美人窩”。


  為何名曰美人窩?相傳在雙角山下,有一個盤龍洞,岩洞下端,是一眼水色如黛的深潭,名叫盤龍潭。潭中有一種罕見的“妃子魚”,誰家媳婦有幸吃了這妃子魚,能生出如花似玉的美女來。


  時間推回到三國·吳寶鼎元年春(公元266年)。


  雙角鎮綠蘿村有戶梁姓人家,戶主梁能是一位敦實憨厚的農民,已年近五旬其妻陸氏才身懷六甲。老兩口子的日子雖然過得清苦,但看著越來越凸現的肚子,想著那即將出世的小寶寶,老倆口那個甜呀,似乎再苦的日子都是拌著蜜糖過的。


  山裏人有個習慣,上山勞作甚至去砍柴,都喜歡在腰間別一隻靴形竹簍,它可以放置柴刀、鐮刀或小手鋤等小型工具,也可將在山上采摘的野蕈、草藥或捉到的山螞拐、蚱蜢之類的裝到簍中。那天傍晚,梁能上山播種玉米回來,腰間別著的竹簍子卻是空的,他太累了,心裏又惦記著有身孕的妻子。


  正當他急匆匆往家裏趕,路過盤龍潭時,眼前一幕讓他驚呆了突然一陣犀利的淒風刮來,在潭中央陡然形成了巨大的旋窩,正在潭中央的一隻臨時紮成的竹排遭殃了,被巨大的旋窩卷了進去,隻見竹排上的人連聲呼救。本來平日盤龍潭就令人恐怖,如今這陣勢更是讓人膽戰心驚。好個梁能,也顧不了許多,憑著他一身的好水性,奮力遊向竹排。說來也怪,就在梁能剛抓住竹排的瞬間,風停了,旋窩消失了,梁能忙穩住竹排上的人,將竹排劃回岸邊。竹排上的人千謝萬謝,說是受玉林郡張員外高酬金所使然,到盤龍潭打撈妃子魚。結果是不見妃子魚半點蹤影,還差點兒搭上一條性命。


  憨厚的梁能擺了擺手,勸打魚人快快回家,自己也裹著一身濕漉漉的衣服連忙著趕了回去。陸氏看見丈夫回來,聽說了這段驚心動魄的救人以過,也嚇得臉色煞白。忙讓梁能換了幹衣服,她解下當梁能腰間的竹簍,竟發現竹簍內有一條活蹦亂跳的怪魚。梁能聽到妻子的驚歎聲,也湊過來看稀罕,隻見這魚重約二三兩,全身白裏透著一兩分嫩紅,無鱗,似鯰魚卻嘴無須,象黃蜂魚但鰭無剌。梁能暗忖這可是個滋補孕婦的好東西,他也不多言,樂顛顛地將魚殺了,煮上一碗魚湯,讓陸氏喝了個精光。


  不久,陸氏產下一女嬰,眉心卻有一顆淡淡的如黛珠般的小痣,當地人喜用“珠”為女孩兒取名,中年得子的老兩口取夫妻二人姓氏命名,曰“梁陸珠”。


  人們聞說梁能得了怪魚,還真煮來讓陸氏吃了,都說陸氏吃的便是“妃子魚”。於是親戚中的三姑六婆,鄰裏中的嬸嬤姨娘,無不時刻注視著小陸珠的麵相。其實小陸珠幼時並無特別之處,嘴偏大、眼偏細,膚色還呈淡紫色。正當人家漸漸對盼望和議論小陸珠是否是天下大美人的結果失去興趣時,細心的媽媽卻越看自己的女兒越漂亮,但從此卻極少將陸珠抱出門去,稍大後還用紗巾將臉兒罩住那顆不知是美還是醜的小痣兒。


  轉眼過了十四年。


  那天,馬昆在交州城擺開儀仗,歡送石崇回洛陽。四鄉百姓聽說是英雄石崇回京,自發地擁向交州城。


  雙角圩距交州有百十裏地,是交州通往洛陽的必經之路,早就聚集了不少人,爭相一睹石將軍的風采。小陸珠對石將軍的英勇事跡也早有耳聞,因而一大早就隨父母趁雙角圩,順便看看這位交州人們心目中英俊瀟灑的英雄豪傑。


  遠處,“踢踢噠噠”的馬蹄聲來了,這威武雄壯又頗有共鳴的戰馬之蹄聲,敲擊在人們激動的心裏。


  座騎上的石崇果然英氣逼人,他將銀槍橫架馬背上,謙遜地微笑著向人們作揖。陸珠見到石崇了,少女的心不禁“咯噔”一下,似乎是著了魔地愣住了。十四歲的梁陸珠倒也不是什麽“一見鍾情”,隻是像如今少男少女們對心目中偶像的無限崇拜,用時髦的話來說,梁陸珠便是石崇的“粉絲”。


  不錯,座騎上的石崇果然氣宇軒昂,都說西晉多美男,而立之年的石將軍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不過我們別誤會,不能用現今的“奶油小生”、“粉麵小生”之類的標準去衡量當初的美男,西晉頗受三國時期的審美價值影響,當時少女們推崇的是長相有棱有角、五官端正、儀表堂堂的男性英雄,諸如周瑜、呂布、馬超、趙雲這些智勇雙全又英俊瀟灑的將軍。因而像石崇這般長相清秀卻勇武過人的孤膽英雄,更受女性們的青睞就不足為奇了。


  陸珠呆呆地看著遠去的石崇,悵然若失,一股莫名的情愫由然而生,她長長地歎了口氣。這聲歎息,竟引來了一股輕風,將梁陸珠的麵紗撩開。人們隨著那聲歎息轉身一看,都被這位輕風撩開麵紗的少女震住了——莫非仙女下凡!

  有詩為證

  嫋嫋青風撩麵紗,

  絕色娉婷問誰家?

  一瞥三日不知味,


  癡夢瑤台賞奇葩。


  梁陸珠見眾人目光齊唰唰盯著自己,不禁慌了神,連忙遮嚴紗巾,拉著父母轉身便走,消失在人群之中。


  人是走了,名可留下了。一傳十,十傳百,交州方圓數百裏,都知道雙角山下出了一位絕色美女,且兩粵語言中,“陸”與“綠”同音,人美名也得美呀,於是“陸珠”這名字口口相傳便傳成了“綠珠”。


  在家中,父母天天看著女兒,其實心中無所謂美與醜,長成什麽樣子都是自己的心肝寶貝、掌上明珠。綠珠自己可不一樣,剛開始擔心自己的眉心痣是多餘的贅物,加上小時候還處於“醜小鴨”階段,所以媽媽還特意用紗巾為自己遮掩麵孔。誰知這一次“青風撩麵”,忽然之間省悟到自己原來並不是個醜姑娘,於是麵紗也不罩了,也敢大大方方地出門活動了。


  。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