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計將> 第九十一章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

第九十一章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

  北方的冬天很冷,而位於兩嶺通道口的幽城就更加的冷了。


  寒風肆虐,刮起了不知多少的茅草。


  牧場裏的牛羊和馬在嘶鳴。


  風雪肆虐著的雪原上,數完的五胡騎兵將一座黃金祭壇團團圍住。


  在那黃金祭壇的中央,有一座正在燃燒的大鼎。大鼎的風格款式極其古老,且之上有雲紋密布,而這種雲紋的鍛造方法已經失傳了千年。


  在青銅大鼎的正前方,一個魁梧的中年男子身披數層皮草,頭戴紫金鷹王冠,腰間係著一把製式古老的寬刀,刀鞘是皮製的,呈棕黃色。


  隻見中年男子麵朝蒼天,拔出自己腰間的寬刀,對著自己的掌心就是一劃。


  那血冒著淩冽的寒風,從傷口處流出,逐漸聚滿了整整一手掌心。


  “碰……”中年男子將手掌心對著青銅大鼎就是一拍,將掌心的鮮血都沾染到了青銅大鼎之上。


  頃刻間,風雲變幻,異彩流呈……


  在場的所有五胡族盡數匍匐在地,朝著這神跡拜去。無論是五胡的可汗,還是普通的五胡族眾。


  “後土皇天,請賜給你的子民一片溫暖肥沃的大地吧。”


  五胡族的大可汗對著浩瀚蒼天就是連叩九首,嘴裏說著與大周截然不同的語言,翻譯過來的意思大概就是那樣的。


  半刻鍾後,中年男子才緩緩起身,跟隨他一同站起的還有四周的萬千狼騎。


  ……


  大周正統十八年正月,五胡再度南下,嶺北守備大營樞密使宋開疆雖然抵抗多日,且戰且退,但是依然無法抵擋狼騎的腳步,連丟了嶺北三郡之土。


  數百封求援奏章早已經發出,但是想要到達京都,還需要不少時日。


  幽城當中的軍隊在城主宋宏遠的經營下已經開動,隻要京都那邊的皇命一到,立刻就能向北開拔,增援嶺北。


  宋國公宋開疆所在的江南宋家,正是幽城宋家曾經的分支,雖然兩者已經沒有什麽聯係了,但是兩家都明白,在分家的那一天開始,兩家的命運就已經聯係到了一起,榮譽與共。


  所以宋宏遠才這麽的積極。


  而且,因為宋家世代鎮守幽城,皇恩浩蕩之下,還詞語了宋家三萬宋家軍的名額。


  隻是這三萬宋家軍平日裏隻有幾百名文官負責運轉,正式的兵員竟然沒有一人。


  但是到了這個時候,宋宏遠立刻就拿出了當年的聖旨下令招兵。


  幽城坐落在峽穀口,地方不大。


  幽城又是嶺南嶺北的天塹,位置重要,所以幽城的人口並不少。


  幽城的百姓很多都是世代軍職,所以幽城從來不缺少熱血的青年。


  特別是如今接近年關,有許多常年都在嶺北的軍人後代回到幽城過年。


  很多因此招兵令一出,幽城當中立刻就有上萬子弟參軍,盛況空前。


  但是,隻有幽城城主宋宏遠明白,無論他能招募到多少兵馬,隻要京都的詔令一日未到,他麾下的人馬便一日不可出幽城。


  大周皇族最早曾經是兩千餘年前被賜封在嶺北的貴族,所以嶺北之地嚴格算起來是大周的龍興之所。


  但是奈何五胡族實在是太強大了。


  草原部族的男兒天生就是馬背上的戰士,異常善戰。而五大部落聯合在一起組建的五胡王庭更是讓狼騎沒有了後顧之憂,在戰場之上所向無敵。


  大周為此每年付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將嶺北修建成了一個千裏堡壘。可是依然無法全然阻擋五胡族的腳步。


  基本上平均每一代的五胡王庭的大可汗在繼位之後都要將狼騎驅趕到幽城腳下一次。


  ……


  “大可汗,顏真可汗已經帶著匡陽部的大軍打到了大興城下,但是遭遇了周人的頑強抵抗,損失不小。”一名五胡貴族走進了中央王庭的可汗大帳當中,說完這些話後,迅速走到爐火旁,將身體烤暖和,這才又對著正從小憩中醒來的大可汗道,“偉大的桓達大可汗,我代我部顏真可汗向您問好,我部顏真可汗讓我帶話給您,讓我問問大可汗您什麽時候讓其他部落南下。”


  大可汗正是那名祭天的中年男子,聽完這名匡陽部貴族的話後,他緩緩睜開了那雙如鷹似狼的眸子,緊緊盯著這名貴族,道:“告訴你部顏真可汗,大興城他必須給我拿下,否則明年分配草場的時候,匡陽部隻能去瀚漠草原了。”


  五胡族是由五個草原上強大的部落組成的一個超強的部落聯盟,在莽莽草原上可以說是無敵的存在,但是,對外無敵,並不代表內部就沒有競爭,大可汗的部落每年都駐紮在最肥沃的達克沁大草原,而其他四大部落隻能在幾個方向的草原中競爭,其中,瀚漠草原地如其名,千裏瀚漠間就有八百裏是荒漠,要是匡陽部落明年真的去了那,至少要有五分之一的人要餓死在瀚漠。


  但是,要是大可汗真的開口的,其他三部也一定會乘機落井下石,所以,無論死傷如何,大興城匡陽部必須拿下。


  出了可汗大帳以後,這名貴族突然想起了一樁往事。


  大概是十幾年前,草原上挖出來了一座很大的墓,但是奇怪的是,墓中什麽貴重的陪葬品都沒有,隻要一塊石碑,上麵的文字像是大周的文字,他隻認得不部分,其中有一句便是“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