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7章 孫武留下的後手 李秀成
孫武是吳國的大司馬,大將軍,後來吳王闔閭去世之後,孫武便離開了。
逍遙於天地之外。
傳聞之中,吳王闔閭對孫武有恩情,所以孫武報恩,留在了吳國。
至此,吳國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成為了八品諸侯國。
甚至在和越國的交戰中,多次勝利。
將越國的軍隊,打的節節敗退。
即使範蠡也炎國,也無濟於事。
孫武的軍事實力太強了。
不過孫武和吳王闔閭有過約定。
他會一直留在吳國,直到大王去世。
也就是說,孫武隻效忠吳王闔閭。
所以在其去世之後,孫武走了。
但是孫武也不是絕情之人。
在臨走的時候,為吳國培養了幾個人才。
第一個人才——李秀成。
李秀成,初名李以文,漢族,太平天國後期著名將領、近代華夏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
李秀成出身於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幼年和父母一起“尋食度日”,生活十分艱難。在金田起義參加太平軍後,他作戰機智勇敢,很快從一名普通的士兵晉升為青年將領。
天京變亂後,他與陳玉成、李世賢等力撐危局,取得了二破江北大營、三河大捷、二破江南大營等軍事上的勝利,並建立蘇福省、天浙省,中興了太平天國。天王洪秀全封李秀成為忠王,稱“萬古忠義”。
1864年6月,湘軍攻陷天京,李秀成被俘後在獄中寫下數萬字的自述,追述自己的經曆和太平天國的曆史。8月7日被曾國藩殺害,年僅四十二歲。
李秀成的一生,是比較能關心平民疾苦的,他甚至把“利人”看得比“名節”還重。
他曾對人講過:“為民父母,當以全身利人為要,若僅沽名殉節,不顧禍遍蒼生,亦豈誌士仁人之所忍為”。由於他平日能夠“用命散財,肯救窮人”,所以能深“得軍民之心”。
1854年、1855年李秀成鎮守和州、太平郡一帶。和州城東南太陽河牛路一帶碼頭,與長江東岸采石磯相對,是當時長江兩岸的一個交通要道。
千百年來,這一帶船戶把持碼頭,任情訛索,為害行人,以致“手中空虛”的人,“臨江而歎”。李秀成來守和州,特地在太陽河牛路碼頭上,樹立一座渡船規條碑,頒布了新的碼頭交通條例,使交通得以暢通無阻。
規條碑最後一條規定“凡無錢之人,有緊急事情,務宜飛渡,雖係一人,亦須送去”。
李秀成在蘇南實行了有利於民生的減免政策,生活得到改善的蘇州人民在閶門外建漢白玉碑一座,上書“民不能忘”四字,來歌頌太平天國,歌頌李秀成。李鴻章攻克蘇州後,曾經查問此事,“民以減糧對”。
蘇南人民對李秀成是懷著深厚的感情的,在上世紀五十年代,蘇南還流傳著許多歌頌李秀成的民歌。
有一首唱道:“春天裏百花開,忠王一到宜興來,我伲的嘴巴都笑開。夏天裏來流水長,‘哪有忠王的情義長,我伲看見忠王象見親爹娘。秋天裏來稻子黃,割下稻子打成穀,送給忠王當軍糧。冬天裏來雪茫茫,我伲一家在爐旁,說起忠王的恩情日夜都不忘。”
後來李秀成帶兵從蘇州去救天京的時候,蘇南人民又唱道:“長江裏水向東流,我伲日夜都發愁。千愁萬愁不愁別,愁你一去不回頭!”
李秀成被俘後,被人送至曾國荃的清軍兵營。因為自己的親兄弟曾國華在與李秀成作戰時,戰死在三河鎮,故而對其痛恨有加。
曾國荃動用割其臂股肉的殘酷刑罰,李秀成痛楚斥他:“兩軍對戰,各忠其主,當有損傷,何如此?”,英雄之氣絲毫未減。
此後李秀成在獄中寫下數萬字的自述,全書無結尾。自述原稿卷末第74頁以後的內容部份被撕去,有傳言謂他在被囚期間曾經遊說曾國藩反清自立但未遂。
據太平天國史專家羅爾綱考證,曾國藩為了邀功曾誇大和扭曲了很多史實,因害怕清政府的審訊而不等指示,擅自將李秀成殺害。
李秀成的自述也在上報朝廷時,經過了曾國藩的刪減,原稿被曾國藩送至家鄉秘藏。
1864年8月7日,李秀成就義,終年42歲。在臨刑前,李秀成毫無戚容,談笑自若,並寫有十句絕命詩敘其盡忠之意。
李鴻章在寫給曾國藩的信中,曾表示在閱覽完《李秀成自述》後,也感動讚譽李秀成是“英雄人物”。
而在這一世之中,李秀成成為孫武的不記名弟子。
交給了對方很多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