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嫡女誓不為相> 第二百零五章,關鍵時刻

第二百零五章,關鍵時刻

  、長江中下遊,兩岸有很多支流,如枝江、湘江、漢江、連接鄱陽湖、洞庭湖。有利於訓練水軍,為渡河做準備。


  二、河道寬闊,可以在短時間內投放大量船隻,控製治江權,掩護部隊登陸。


  三、兩岸都是遼闊平原,河道平緩,還有渡口,渡河相對容易。


  四、兩岸經濟繁榮,交通發達,有利於建立大本營穩紮穩打,鞏固勝利成果,保障部隊有充足的糧草供應。


  五、如果是狹小的河段渡江,每次渡過的兵力有限,到了對岸很容易被對方部隊一批一批吃掉。


  即使保密工作做得好,沒有被對方軍人發現,也會被老百姓發現,肯定會有人通風報信。


  因為這是對方的地盤,老百姓肯定是對入侵者是充滿敵意的。這樣當地官府很快會得到情報,部隊很快就會調來,將渡江部隊圍殲。


  無論長江多長,沿岸都是有駐軍的。所以渡江隻能選擇寬闊的河道進行渡江。


  六、長江其它地段比如金沙江,山高穀深,兩岸陡峭,水麵落差大,水流以天崩地裂之勢而下,即使是小船也無法下水,下水就會被滔天巨浪衝向下遊。


  七、哪怕真的能夠渡江,這樣的地段,對岸交通不發達,沒有寬闊大路,都是羊腸小道,行軍速度慢而艱難。而且多為荒無人煙,經濟不發達地區,給養也無法補充,不被敵人消滅也會被折騰到累死。


  但是總的來說長江河流太長,中下遊適合渡江的地區,其實已經非常多了。解放戰爭時期的人民軍解放軍的渡江戰役就是在西起湖口、東至靖江的長江江麵進行,戰線長達上千公裏。


  而古代的渡江作戰,大多是北軍南征,一般有兩條渡江戰線可以選擇。一條是東路,多選擇在安徽東部、江蘇南部渡江,所以古代有“守江必守淮”之說。


  這些地段長江江麵寬闊,又有大運河連接,北方的船隻和軍艦,可以從這裏順暢進入長江。


  但這樣做也有一個弊端,那就是運河水深度不夠,所以隻能通過小船進行渡江作戰,遠不是長江江麵上南軍的對手。


  比如南宋時,元軍進攻南宋的采石之戰,完顏亮的水軍兩次渡江,兩次都被南宋水軍打的潰不成軍。


  還有一條路線就是從長江上遊迂回渡江,先控製四川,然後沿江東下。


  但這樣做難度更高,蜀道易守難攻,進軍這裏代價更高。


  而且能順利四川,向東進發要麵對三峽這樣的天塹,想安全通過,以古代的航行技術也是九死一生。


  不過再險要的天險,都隻能偏安一時,麵對有實力的對手,天險都形同虛設。


  就拿長江來說,根本阻擋不了過要渡江的大軍,更無法保護對岸的政權。近的有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過大江,推翻國民黨南京政權;遠的有漢滅楚,西晉滅吳,北周滅齊,北宋滅南唐、朱棣推翻建文帝,清軍終結太平天國,北伐軍消滅軍閥孫傳芳,都是跨越長江天險完成的。


  5

  大路朝天,各走一邊。


  長江雖然號稱天險,全長6300公裏,是我國南北方之間的主要通道,自古以來的南北交流都離不開長江。不過是不是離開長江,南北之間的溝通就無法進行了呢?


  答案是否定的,曆史上至少發生過個別離開長江南北之間仍然進行交流的曆史事件。雖然這隻是小概率事件。


  第一、蒙古滅大理之戰

  1253年,蒙古大汗蒙哥派其弟忽必烈率十萬大軍發動了征服大理國的戰爭。


  大理國的疆域大概是今天雲南省全部,四川省、貴州省以及越南的一部。蒙古軍從甘肅臨洮出發,

  取道四川西部山穀地帶直下雲南,用了半年時間行軍2000多裏,抵達金沙江畔,正式開啟了滅大理國的戰爭。


  偏安西南一隅數百年的大理國如何抵擋的住縱橫歐亞大陸、所向披靡的蒙古鐵騎?僅僅一個多月,蒙古軍先強渡金沙江繼而橫掃大理國全境,徹底將其征服。征服大理國後,蒙古軍就在西南方建立了進攻南宋的重要軍事基地,此後的蒙宋戰爭中蒙古軍一度以此為依托攻入南宋腹地,成功避開了宋軍賴以依托的長江天險。


  第二,紅軍巧渡金沙江

  1935年1月中旬,長征中的中央紅軍離開貴州西北部的遵義地區,準備北渡長江與川西北的紅四方麵軍會師。四川軍閥劉湘擔心兩支紅軍會師影響自己的統治,於是調集重兵在四川、貴州之間的長江北岸嚴密防堵,東麵的國民黨中央軍、黔軍、滇軍也迅速合圍而來,妄圖一舉將紅軍消滅在遵義地區。對此,毛主席指揮紅軍四渡赤水,巧妙的在幾十萬敵軍的縫隙之間來回穿插。經過兩個多月的轉戰行動,紅軍跳出了敵軍的包圍圈。可是北渡長江的計劃已經無法實現,為了與紅四方麵軍會師,中央紅軍在三渡赤水後便做出了從雲南、貴州之間的金沙江北上的決策。


  1935年5月3日至9日,中央紅軍主力用7隻小船全部渡過了金沙江進入四川,然後順著川西地區一路北上。11個月後的1936年4月,另一支主力紅軍——紅二、六軍團在賀龍、蕭克、任弼時、王震率領下也是渡金沙江北上的。


  巧合的是,紅軍渡金沙江後直到進軍陝北,所走的路線基本上和900年前忽必烈大軍南下的路線大致相同,波濤洶湧的大渡河、充滿死亡氣息的千裏水草地都是兩軍走過的地方。


  然而南北之間避開長江進行交流的事情在曆史上終歸是鳳毛麟角,並且隻是規模較小的行動,而且付出了巨大代價。蒙古軍征服大理國後,十萬大軍隻剩下二三萬人。後來從西南出發進行大迂回戰略攻擊南宋,到了湖南便因為後勁不足而停下,最終還是采取正麵突破的辦法從長江上做工作。紅軍因為沒有渡過長江北上,一路經過的川西地區大部分不毛之地,也付出了不小的代價。曆史上所有的北方征服南方、統一全國的戰爭還是從以長江為主要突破口進行。如晉滅吳之戰、隋滅陳之戰、唐朝統一嶺南和江淮之戰、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