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二章,臣妾?是滑天下之大稽!
“許姑姑,文官武官的補子是用哪裏的繡法繡的?”有實習宮女抬頭問道。
許姑姑看了她一眼,示意她重新坐下,“常見來說,官服就是官員所穿的服裝,有朝服,公服,常服之分。官服最常見的就是圓領袍加烏紗帽,此為常服。壬朝代常服有補子,雙禽。甲朝烏紗帽式樣,類似八字,補子為金線所繡。洪武二十六年後為園直角,補子一般用織造和刺繡兩類方法製成,但在織造方法中主要又分兩種,一是緙絲,另一是織金或妝花。織金和妝花一般是將補子部分與地部同時織出。緙絲和刺繡一般是先另外緙成或繡成補子形式,再縫綴於服裝上。”
“比如,壬朝代補服胸背補子相同。”
“癸朝代補服胸前補子一分為二。”
“補服是一種飾有官位品級徽識的官服,或稱補袍。圖案主要縫綴在官服的前胸和後背上,正因有了這樣的補子,才稱補服。在癸朝代官服中是穿用場合最多,時間最長的一種,而表示官階差異最明顯的地方,就是文官繡有文禽,武將繡有猛獸紋飾的“補子”。”
“武官:”
“建威將軍,領侍衛內大臣,鑾儀衛掌衛事大臣,八旗都統,各省駐防將軍,提督等為一品武官。”
“武顯將軍,左右翼前鋒統領,八旗擴軍統領,九門提督,八旗副都統,各省駐防副都統,總兵,散秩大臣等為二品武官。”
“一等侍衛,圓明園營總,擴軍參領,驍騎參領,陵寢總管,圍場總管,參將,一等擴衛,駐防協領,遊擊等為三品武官。”
“二等侍衛,佐領,南苑總管,宮殿總管太監,都司,指揮金事等為四品武官。”
“三等侍衛,步軍副尉,關口守禦,守備,守禦所千總等為五品武官。”
“藍翎侍衛,親軍校,驍騎校,門千總,營千總,衛千總,步軍校等為六品武官。”
“城門更,遊牧正尉,把總,武信騎尉,奮武校尉,委署親軍校等為七,八品武官。”
“修武校尉,各營藍翎長,外委把總,額外外總等為九品武官。”
壬朝代和癸朝代“補子”的差別,除了部分動物不同外,就是壬朝代的“補子”前後都一樣,而癸朝代的“補”前麵的部分是將其圖案分成兩半。癸朝代官製無論文官,武將均設置九品十八級,也就是所謂的“正”,“從”。”
“文官:”
“太師,太傅,太保,光祿大夫,各部院尚書,都察院左右都禦史,殿閣大學士等為一品文官。”
“太子少師,少傅,少保,資政大夫,各省總督,巡撫,布政使,翰林院掌院學士,各部院左右侍郎,內務府總管等為二品文官。”
“通議大夫,左右副都禦史,宗人府府丞,通政使,鹽運使,大理寺卿,順天府尹,奉天府尹,武備院卿,上駟院卿,按察使為三品文官。”
“四品文官補子也有鴛鴦補子。中憲大夫,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鴻擴寺卿,順天府府丞,陵寢掌官防官,各府知府,翰林院侍學士,尚茶正,尚膳正,布政使司參政,各省巡守道,都察院儉都禦史等為四品文官。
“通政使司參議,光祿寺少卿,六科給事中,各道監察禦史,內閣侍讀,各部員外郎,鹽運使司副史,各州知州等為五品文官。”
“各部院主事,院判,都事,寺丞,內務府副管領,武備院庫掌,太醫院院判,各王府管領,京府通判,京懸知懸,兵馬司指揮等為六品文官。”
“七品文官補子也有鸂鶒補子。各州州判,翰林院檢討,中書科中書舍人,翰林院編修,通政使司知事,皇史,太常寺博士,國子監監丞,內務府司庫,各部院七品筆帖式,各懸知懸等為七品文官。”
“太醫院禦醫,內務府司匠,各懸懸丞,各州儒學學政,鴻擴寺主薄等為八品文官。”
“各部院九品筆帖式,各府知事,各懸主薄,刑部司獄等為九品文官。”
“飾以禽獸紋樣來區分官員等級的方法最早源於唐朝代女皇武則天時期。在此之前的官服多采用佩印綬製和色製,是以佩飾的數量和服裝的顏色等來區分等級。武則天把飾有動物紋樣的繡袍賜給文武官員,以此來作為品級官位的區別。”
女官係統和妃嬪係統的品秩,服色等都完全不一樣,但同時兩者之間不像外朝文官武官調換那樣困難,
唐代的品級與散官還與官員服飾等級製度相聯係。唐代規定,三品以上官服紫,四品,五品服緋(朱紅),六品,七品服綠,八品,九品服青。同時,唐代高級官員都有一個表示其身份的魚符,以袋盛之,稱為“魚袋”。三品以上官的魚袋以金飾之,稱為金魚袋。五品以上官的魚袋以銀飾之,稱為銀魚袋。
唐承隋製,文武官員均可授勳官,共有十二級。按照規定,勳官可以與相應品級的公卿大臣處於同等班位。但實際上由於授勳過多,動以萬計,因此無職事的勳官實際地位往往在胥吏之下,僅僅成為一種授予的官員榮譽稱號。
“阿戀。”謝胭拉著梁戀的手,在眾位大人們和所有宮女跨越大門的時候將梁戀拉了出來,“怎麽了?”梁戀有些不明白。
彼時候兩個人都還是心思單純的小萌新的兩名實習宮女,哪裏知道在這種接見別國王子的這樣重大的典禮上,兩個人就這樣偷偷溜了出來,不合乎情理,按宮規來說,是要殺頭的。
“阿戀。我們再來複習一下,”謝胭掰著手指頭對她說道,“後宮嬪妃要自稱“臣妾”,我們要自稱“奴婢”,公主們要自稱“兒臣”,大人們要自稱“微臣”,對不對?”
她一臉笑意洋洋,然後轉過來,看向梁戀。梁戀聽到第一句的時候就已經皺起眉頭來,“臣妾?”
“臣妾是西周,春秋時對奴隸的稱謂。男奴叫臣,女奴叫妾。亦作為所屬臣下的稱謂。又指“臣的妻妾”。乃是低階級對高階級談論到自己妻妾時所用的稱呼。”
““臣”,“妾”隻能分別用於男人或女人對自己的謙稱,不能混用或亂用,更不能二字同用以自稱。如果合在一起並用,還是在位分比自己低的妃嬪或臣下麵前使用,就更是滑天下之大稽了。臣妾,古來稱地位低賤者,《尚書傳》說:“役人賤者,男曰臣女曰妾。”《周禮注》也說:“臣妾,男女貧賤之稱。”《戰國策·秦四》:“百姓不聊生,族類離散,流亡為臣妾。”注雲“男為人臣,女為妾”。所以也以“臣妾”指臣服者,被統治者。如《史記·吳太伯世家》和《伍子胥列傳》有“請委國為臣妾”,“求委國為臣妾”語,《漢書·淮南衡山濟北王傳》有“以萬民為臣妾”語,《穀永杜鄴傳》有“方今四夷賓服,皆為臣妾”語,《後漢書·皇後紀》有“天下臣妾,鹹為怨痛”語,《南匈奴列傳》有“日月所照,皆為臣妾”語。《舊唐書·高祖紀》有“被發左衽,並為臣妾”語,魏徵上唐太宗疏有“四海九州,盡為臣妾”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