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五章,評言
“二、戰史類。”
“主要評價各個朝代戰爭的成敗,也叫“兵略”,如宋代何去非的《何傅士備論》,清代胡林翼的《讀史兵略》等。”
“三、軍事訓練類。”
“比較實用的一類書,最具代表的是明代戚繼光的《練兵實紀》。這是戚繼光在東南抗倭戰爭中總結出來的寶貴經驗。除此之外還有孫承宗的《車營扣答合編》,何良臣的《陣紀》,何汝賓的《兵錄》等等。”
“四、兵器類。”
“武器製作的指導,主要為鍛造冷兵器,後期還有一些火器專著。如明末焦勖的《火攻挈要》,不但介紹了國家的火器製作,還介紹了西洋的火器發展,可謂中西合璧。”
“五、軍事地理類。”
“這類書類似古代的軍事地圖,最具代表的是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該書詳細記載了各地要塞,關卡,軍營的布置。也是曆史地理學的重要史料。”
“六、軍製類。”
“介紹軍製的,如陳傅良的《曆代兵製》。”
“七、後勤類。”
“如明代萬世德的《遼東軍餉論》,趙士楨的《備邊屯田車銃議》。”
“八、軍事人物類。”
“就是人物傳記。”
“九、軍事類書和匯編。”
“曆代一些大型類書中的會編,如宋代《武經七書》,明代《武備誌》等。在曆代一些大型綜合性叢書、類書中,如宋代《太平禦覽》,明代《永樂大典》,清代《四庫全書》等,都附有專門的兵家類,輯錄古代兵書。”
“曆朝曆代對於兵書的控製:”
“漢代。《三國誌·魏略》中記載曹操下令“科禁內學、兵書”。”
“南北朝。這一時期主要禁讖緯天文一類的圖書。”
“唐代。《貞觀律》卷三《職製律》:“諸玄象器物、天文、圖書、讖書、兵書、《七曜曆》、《太一雷公式》,私家不得有,違者徒二年,私習天文者亦同。其緯侯及《論語讖》不在禁限。”其中的“兵書”指《太公六韜》,《黃石公三略》之類書籍,也就是限製戰略類兵書的發行。禁止的原因是這類書實用性太強,怕被人民熟讀留下禍患。”
“宋代。同唐代一樣,宋代也對一些兵書做出了相應的禁止。畢竟陳橋兵變,這江山來路不正。且趙宋奉行守內虛外的理念。對兵書也是嚴格管理。太祖、太宗時代即頒布了限禁令,宋真宗時期,隨著外患內憂的加劇,再次“申嚴私藏天文、兵法之禁”,禁止民間及軍人私藏私習,更不允許外國使節求購。把兵書兵法的禁限與私藏天文圖讖之書提到同等高度對待。後來出於國防需要,樞密院提出應該發一些兵書給西北邊防將領以提高業務水平,兵書才有所解禁。最終規定:“除《孫子》、《吳子》、曆代史《天文》《律曆》《五行誌》,並《通典》所引諸家兵法外,餘悉為禁書。”相比於唐代,諸如《孫子》《吳子》一類的戰略書可以參閱了。到了神宗朝,在王安石變法的推動下,宋朝開始由官方整理發行兵書,官府不但出資對《孫子》、《吳子》、《六韜》、《司馬法》、《三略》、《尉繚子》、《李靖問對》等兵書進行校訂、雕印,而且還允許在民間流通。宋徽宗時期,因民間私自印賣更多禁限兵書,官府又不得不再次申嚴禁令。南宋時代則總體上控製得比較嚴格。”
“總的來說宋朝對兵書的控製較唐代略有鬆弛,特別是官修兵書《武經總要》。說到《武經總要》不得不提一下這本書堪稱曆朝曆代最詳細的國防書目。”
“明清時期。明清時期對圖書的管理尤為嚴格,但同時私修的各類刊物卻也不少,此時的兵書不再局限於軍事思想,而是涵蓋軍事的各個方麵。由於官修的大型類書的編撰《永樂大典》,《四庫全書》,從民間收集了大量兵書的抄本,可見無論此前各朝政府禁不禁兵書,民間仍然私自流行較廣。”
“《資治通鑒》,常簡作《通鑒》,是由北宋史學家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294卷,曆時十九年完成。主要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寫起,到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征淮南停筆,涵蓋十六朝十362年的曆史。”
“宋神宗認為此書“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即以曆史的得失作為鑒誡來加強統治,所以定名為《資治通鑒》。”
“前後共十362年。全書按朝代分為十六紀,即《周紀》五卷,《秦紀》三卷,《漢紀》六十卷。《魏紀》十卷,《晉紀》四十卷,《宋紀》十六卷,《齊紀》十卷,《梁紀》二十二卷,《陳紀》十卷,《隋紀》八卷,《唐紀》八十一卷,《後梁紀》六卷,《後唐紀》八卷,《後晉紀》六卷,《後漢紀》四卷,《後周紀》五卷。”
“《資治通鑒》的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係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曆史人物評價,目的是通過對事關朝廷盛衰,民族興亡的統治階級政策的描述警示後人。”
“《資治通鑒》這書名的由來,就是宋神宗認為該書“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而欽賜此名的。由此可見,《資治通鑒》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資政自覺意識增強的表現,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學為政治服務自覺意識增強的表現。”
“《資治通鑒》是一部編年體的通史,按時間先後敘次史事,往往用追敘和終言的手法,說明史事的前因後果,容易使人得到係統而明晰的印象。它的內容以政治,軍事的史實為主,借以展示曆代君臣治亂,成敗,安危之跡,作為曆史的借鑒。敘述了各族人民的生活與鬥爭。”
梁戀對謝胭道,“司馬光曾患曆代史籍浩繁,撮取其要,撰紀傳體史。初成《通誌》8卷,起戰國至秦二世,表進於朝,引起宋英宗的重視。治平三年,詔置書局於崇文院,繼續編纂。宋神宗即位,賜書名為《資治通鑒》,並序以獎之。元豐七年書成。”
“《通鑒》由司馬光總其大成,協修者有劉恕、劉攽、範祖禹3人。劉恕博聞強記,自《史記》以下諸史,旁及私記雜說,無所不覽,對《通鑒》的討論編次,用力最多。劉攽於漢史、範祖禹於唐史,都有專深的研究。他們分工合作,各自作出了重要貢獻。最後,由司馬光修改潤色,寫成定稿。其中是非予奪,一出於光。”
“《資治通鑒》司馬光以為君親政,賢明之道為出發點所編寫成的一本巨著,所謂“刪削冗長,舉撮機要,專取朝廷盛衰,係生民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為編年一書,使先後有倫,精粗不雜。”。”
“在橫跨國家十六個朝代,一共十362年的曆史中,詳近略遠,隋唐五代37十年。很明顯的他多次著墨在其中的賢明政治時期,如文景之治,貞觀之治等等。”
“帝後死稱“崩”,王公死稱“薨”。天子近出稱“還宮”,遠出稱“還京”,列國諸侯遠出稱“還某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