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嫡女誓不為相> 第一百三十一章,看清楚利弊

第一百三十一章,看清楚利弊

  “通過科舉考試,向整個地主階級開放仕途,有利於籠絡人才,緩和了矛盾,擴大了統治階級的基礎。科舉製度把讀書、考試和做官緊密聯係起來,從而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大大加強了皇上集權,有利於政局的穩定,推動了教育和科技文化的發展。”


  “科舉製度為以後曆代王朝所沿用,但到了明清時期,專重“四書”“五經”,以八股文取士,禁錮了士人的思想,極大地束縛了知識分子的創造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科技的發展和市間的進步,是國家近代落後於別國的文化因素。”


  行至二人之殿中,謝胭對梁戀笑著說道,“你這是把科舉和官僚,律法,全部合並到一起了?”


  梁戀攤了攤手,表示實屬無奈之舉。


  “官僚製度,按照職能和職位分工、分層管理原則建立起來的行政權力體係。


  “官僚製度一般分為早期的官僚製度和發展了的官僚製度。前者以秦始皇時的國家為代表。這個時期超凡魅力的權威是統治市間的基礎,法製卻很不完備。”


  “曆朝曆代的人才選拔方式。國家的人才選拔製度,曆朝曆代的古人群,是選拔人才。一、先秦時期:世卿世祿製。世卿,指天子或諸侯國君之下的貴族;祿,指貴族們所得的財物。世卿世祿製就是子承父業,父死子繼。先秦時對血統極為看重,貴族們的子嗣世世代代都能擁有所封的土地和賦稅,關於這種製度最早出現的時間學界說法不一,一些學者認為出現在春秋末年,根據《左傳》記載,春秋初年曾有大夫求取"太宰"的官職,可見那時還未實行世卿世祿製,大夫也可以求取當時的執政之卿。””


  “其實這樣選拔人才的弊病很明顯,這樣的方式導致了當時的階級固化,貴族永遠是貴族,平民永遠是平民,官職永遠對庶民封閉,努力發奮不如投個好胎。如果哪個貴族生出了個傻兒子,也無可選擇;而那些真正有才學的人也會被埋沒,永無出頭之日。戰國時期,世卿世祿製漸漸崩潰,客卿,食客開始出現,但這些人也多是落魄的貴族,底層民眾很少能夠出人頭地。”


  “二、秦朝:軍功爵位製。”


  “秦始皇,秦國滅掉六國,一統國家,可謂盛極一時。秦朝之所以如此強大,商鞅變法發揮了很大的作用。秦國在各個方麵適應了曆史發展的需求,使國力大增,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二十級軍功爵位製,這種製度順應了市間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大大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


  “此製度不論出身門第,貴族與平民一致對待,按照軍功的多少接受封賞,隻要斬獲敵軍軍官的一個首級,就能獲得爵位,斬殺越多,爵位越高。奴隸可因軍功變為平民,平民可因軍功變為高官,血統傳承變為以客觀的價值進行等級評定,極大地鼓舞了人民的積極性。”


  “這種製度在戰時確實提升了軍隊的戰鬥力,但是當天下一統後,國家對武將的需求降低,這時需要的是能夠治理國家的文臣,如果還從軍人中選官,隻會激化市間矛盾。”


  “三、漢代:察舉製。”


  “漢武帝元光元年,察舉製確立。察舉製是自上而下推選官員的一種製度:首先由地方官員在各地考察、選舉人才,舉薦給皇室,而後經過考核,入朝為官。考試是察舉製的重要環節,被推薦的人隻有通過考試,才能被錄用,如此保證了競爭的公平,能夠選出真正有學識的人。”


  “漢朝察舉科目很多,有孝廉,茂才,賢良方正,文學,明經,尤異等,在這眾多的科目中。以前四種為主流。”


  “漢朝的察舉製度不拘一格地選拔人才,優秀人才不再是出生於貴族之家。來自市間各個地方的人才能夠更好地了解百姓,體察坊間之苦,對當時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麵產生了很大的推進作用。


  “四、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製。”


  “九品中正製,是魏晉南北朝時的選官製度,具體的選官方式是各個州郡推選大中正一名,由大中正選出小中正,中正負責品評人才,人才的等級以家世,行狀和定品為依據,分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個等級,而後由中正將審定的等級呈交吏部,吏部以此為據,決定官員的升遷和罷免。”


  “這種選拔人才的方式,既重家世,又重德才,同時將官員任免權收歸中央,加強了皇室對地方的統治。”


  “不過這種製度到了後期,官吏選拔的定品完全由門閥世族掌控,才學與品德漸漸被忽略,家世變得尤為重要,基本上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尷尬局麵。隨著門閥製度衰落,九品中正製在隋朝廢除。”


  “五、隋唐時期:科舉製度。”


  “科舉製度始於隋唐時期,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廢除,是世界延續時間最長的選拔人才的方法。唐朝時,考試分為常科,製科,常科既分期舉行的考試,製科是聖人下昭臨時舉行的考試。唐玄宗時,詩賦是進士科主要的考試內容,或許這是為何唐朝出了那麽多詩人的一個原因。”


  “宋朝時的科舉製度,並無太大的變化,因為重文輕武的原因,故而對科舉十分重視,並開始將試卷進行糊名和謄寫,以防止徇私舞弊。糊名相當於現在試卷的裝訂線。”


  “科舉製度在元朝衰落,製度依然延續宋代,但通過科舉所選擇的人才沒有得到重用,元朝是北方的遊牧民族建立的國家,對漢人的這個製度並不重視。”


  “明清時,科舉進入鼎盛時期,這時不得不提的就是八股文之害:明代鄉試,會試頭場考八股文,讀書人往往把畢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以四書,五經中的文句做題目,隻能依照題義闡述其中的義理。”


  “這樣的要求嚴重地束縛了人的思想,顧炎武曾說:“愚以為八股之害,甚於焚書。””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